雛鵝應如何飼養(yǎng)管理
雛鵝應如何飼養(yǎng)管理
雛鵝是很多農村飼養(yǎng)的首選,那么雛鵝怎么飼養(yǎng)與管理呢?今天學習啦小編就來教大家雛鵝的飼養(yǎng)管理方法。
雛鵝的飼養(yǎng)管理方法
雛鵝的選擇
要從管理正規(guī)、品種純正又沒患過傳染病的種鵝場預定雛鵝。種鵝必須進行小鵝瘟、鴨瘟、副黏病毒等疫苗防疫,使雛鵝有足夠的母體抗源保護。接雛前要了解該場的孵化率和出雛時間,一般以30~31天正常出雛為好,若孵化率低或出雛時間過早、過晚,則鵝雛的質量差。健康強雛精神飽滿、眼睛有神、活潑、反應靈敏、叫聲洪亮;羽毛整潔,符合品種特點;體格勻稱,大小適中,無殘疾;兩腿結實,手握掙扎有力,腹部柔軟而有彈性;臍部吸收良好,肛門潔凈無糞跡等。剔除弱雛鵝,弱雛鵝羽毛粘有蛋殼或蛋清等污跡;不能站立、腿部干癟,精神癡呆無神、叫聲嘶啞或發(fā)出尖叫;歪嘴、瞎眼,腿瘸等畸形;肛門粘有糞便;臍部水腫或有血跡、釘臍等;腹部觸之水樣無彈性或有硬塊;體格大小參差不齊。
育雛前的準備
育雛前要對育雛室、育雛設備進行準備和檢修。育雛室要防止"賊風"(過堂風)進入,徹底滅鼠,防止獸害。接雛前2~3天,對育雛室內外進行徹底清掃和消毒,墻壁要用20%石灰水粉刷,排水溝用20%的漂白粉溶液消毒,地面、天棚用1∶200的農福、0.25%抗菌威或0.1%~0.3%過氧乙酸溶液自上而下噴灑消毒,以地面見濕為宜。噴后關閉門窗2~3小時,然后敞卉,晾干室內。最好進行熏蒸消毒,凡進入育雛室的墊料、飼槽、水槽、圍欄、裝雛筐等用具要與育雛室同步熏蒸消毒,每立方米空間用14毫升福爾馬林、7克高錳酸鉀,消毒容器容量至少是消毒液的5~10倍。容器周圍不要有墊料,嚴防火災。事先要關好門窗,堵塞縫隙,室內保溫25~27℃,濕度75%~80%,溫濕度低消毒效果差。封閉48小時后打開門窗通風,然后關閉待用。育雛室門前設消毒池,噴灑5%來蘇兒或2%~3%火堿液或撒生石灰消毒。進雛前要備好飼料、獸藥、疫苗、照明用具等,最后進行預溫,在進雛前,將育雛室溫度調至28~30℃,相對濕度65%~75%。并做好各項安全檢查。
初生雛的運輸
運輸鵝雛的關鍵是溫度和密度,運輸過程中溫度應保持 25~30℃,雛鵝胎毛于后能站立行走時才可裝箱起運。汽車運輸,車箱底板、墊草要嚴格消毒,每行雛箱之間、雛箱與車箱之間要留有空隙,最好用木條壓米秸、竹竿)隔開,以便通氣。雛箱或包裝盒四周要留有通氣孔。天熱時在早晚涼爽時運輸;天冷時在中午溫度高時運輸。箱(盒)內雛鵝密度要適中,每箱最多裝60只。運輸途中,冬季防寒、保溫,夏季防暑、通風,途中不能停留。運輸雛鵝用具上要有覆蓋物或防雨用具等。途中要勤檢查,用手趕動,防止集堆擠壓。行車要穩(wěn),轉彎、剎車不要過急,下坡要減速,以免雛鵝堆壓死亡。若距離太遠,運輸時間超過24小時,宜采用嘌蛋方法運輸,即運輸孵化到28~29天雛鵝開始啄殼的種蛋。
育雛條件
溫度直接影響育雛成活率和健康水平,是育雛的首要條件。平面(火炕、地上水平煙道、網(wǎng)上)育雛,進雛1~2天為30~29℃,以后每周下降2~2.5℃,直至脫溫,溫度是指炕面上方8~10厘米處的適合溫度,切忌將溫度計吊得過高或平放在墊草上。但掌握溫度要靈活,只要雛鵝不遠離熱源或集堆于熱源附近,而是"滿天星"式地分布在火炕或網(wǎng)上,食欲旺盛,休息時很舒適,說明溫度恰到好處。力求溫度平穩(wěn),嚴防忽高忽低,更不能過高過低。相對濕度控制在60%~65%,經常更換潮濕、板結的墊草。為了方便和節(jié)省墊草,可用稻草編織幾個草簾,用后曬干消毒,循環(huán)使用。15日齡以前的雛鵝切忌直接按觸地面,否則潮濕受涼,易引起感冒、下痢、腿腳麻木等。要注意通風換氣,不能有"賊風"直接吹及雛鵝,更不應在雛鵝睡覺時突然打開門窗,否則易招致感冒。雛鵝采取弱光照明,只要能看到吃食飲水便可以。3日齡內可不定時關燈1~2小時,使其熟悉黑暗環(huán)境,以免以后突然停電時發(fā)生驚恐、集堆、擠壓。飼養(yǎng)密度要適宜。育雛適宜溫度、濕度、密度。
雛鵝的特點
生長發(fā)育快,中、小型鵝出殼體重80~120克,大型鵝130克以上,長到20日齡,小型鵝比出殼時增長6~7倍;中型鵝9~10倍;大型鵝11~12倍。體溫調節(jié)能力差,小鵝出殼后全身只覆蓋稀薄絨毛,保溫能力差,缺乏自我調節(jié)能力,所以,育雛要人工給以保溫。雛鵝消化道容積小,消化能力差,食物通過消化道的速度比雛雞快得多,因此喂鵝要少給勤添,喂全價料,充分滿足雛鵝生長發(fā)育要求;新陳代謝旺盛,需水較多,水槽不可斷水;易集堆,若密度大,易受捂受壓,受捂后易形成"小老鵝"。公母生長速度不同,同樣條件,公比母多增重5%~25%,有條件的公母鵝要分開飼養(yǎng),既提高增重和成活率,又節(jié)省飼料。個體小,對外界條件極為敏感,抗病力差,必須精心管理,夜間要有人值班看護。
雛鵝的飼養(yǎng)管理知識
1 飼喂
雛鵝的開食以出殼24~30小時為宜,開食前先飲水,飲水中間加入0.22%高錳酸鉀,連用3天。開食用秈米飯,飯粒要用清水淋過,再搭配一份切成絲狀的青菜葉,放在淺瓷盆內,讓雛鵝自由采食;或先喂料,再喂青料;或把米飯放一處,青菜放另一處,讓雛鵝自由挑選。1周齡以內的雛鵝,白天喂6~7次,晚上加喂2~3次,這是養(yǎng)好雛鵝的重要措施。除保證向雛鵝提供各種飼料外,還應充分供水,不僅每次都喂青飼料,還要經常喂水,斷水會引起雛鵝暴飲,使消化機能紊亂,容易致病。8~14日齡的雛鵝,白天喂4~5次,晚上喂1~2次;2周齡以上,隨放牧時間延長,白天喂3次,夜晚加喂一次,20日齡以上,如放牧場地好,白天可以不喂,夜晚仍要加喂一次。
2 溫度和濕度
雛鵝體溫調節(jié)能力差,抗寒抗熱能力弱,溫度過低過高或變化太大,都會影響雛鵝的生長發(fā)育和存活率。因此,溫度是育好雛鵝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育雛溫度第一星期為28~30℃,以后每星期降1℃,冬季和夜晚可適當提高溫度,夏季和白天溫度可稍低些,溫度的適宜與否可根據(jù)雛鵝的動態(tài)叫聲和吃食狀況來判斷。溫度適宜時,雛鵝均勻散開,安靜、活動自如,吃食正常,無異常叫聲;溫度過高時,雛鵝遠離熱源,張口呼吸喘氣,飲水量增加;溫度偏低時,雛鵝互相擁擠、打堆、不吃食,絨毛直立,軀體卷縮,發(fā)出的尖叫聲,嚴重時造成大量的雛被壓死、踩死。育雛室的溫度過高過低或變化太大,均不利于雛鵝的生長發(fā)育,溫度高時,易感染呼吸疾病或感冒,溫度過低時,雛鵝受涼,導致消化不良或死亡數(shù)增多。在育雛期間,溫度必須平穩(wěn)下降,切忌忽高忽低急劇變化。保溫的方式有自溫育雛,電熱育雛,煤爐育雛和火坑育雛等。
濕度與溫度同樣對雛鵝的健康和生長發(fā)育有很大的影響。在低溫高濕的情況下,引起體熱的大量散發(fā)而感到寒冷,易引起感冒和下痢,打堆、增加僵鵝、殘次鵝和死亡數(shù),這是導致育雛成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雛鵝體熱的散發(fā)受到抑制,體熱的積累造成物質代謝和食欲下降,抵抗力減弱,同時高溫高濕易引起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是發(fā)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也是育雛過程中經常發(fā)生的現(xiàn)象。因此,在育雛室要注意通風換氣,喂水時切匆外溢,常打掃衛(wèi)生,保持舍內干燥,適宜的相應溫度以10日齡以內60%~65%,10日期以上65%~70%。
3 通氣與光照
隨著雛鵝日齡的增加呼出的二氧化碳,排泄的糞便以及墊草中散發(fā)的氨氣增多,若不及時進行通風換氣,將影響雛鵝的健康和生長,過量的氨氣引起呼吸器官疾病,降低飼料報酬,舍內氨氣的濃度保持在10毫升/升以下,二氧碳保持在0.2%以下為宜。
光照能提高鵝的生活力,增進食欲,促進某些內分泌的形成,有助于鈣、磷的正常代謝,維持骨骼的正常發(fā)育,如果天氣比較好,雛鵝從5~10天可逐漸增加舍外活動時間,以便直接接觸陽光,增強體質。
4 適宜的飼養(yǎng)密度和分群
室內空氣的新鮮與否及室內溫度有密切的關系。密度過大,雛鵝生長發(fā)育受阻,甚至出現(xiàn)喙羽等惡癖;密度過小,則降低育雛室的利用率。隨著雛鵝的生長,體重增加,體格加大,在飼養(yǎng)過程中應不斷調整飼養(yǎng)密度,小型鵝1周齡每平米15~20羽,2周齡10~15羽,3周齡6~10羽,4周齡以上5~6羽。
鵝有合群的特性,適于群養(yǎng),雛鵝以每群50羽同一群的鵝要日齡相同,以出殼遲早,個體大小,強弱合理分群,飼養(yǎng)一段時間出現(xiàn)差別時再適當調整,以免被調整的雛鵝嗚叫,影響采食。
雛鵝要適時放牧游水,有利于增強適應性,提高抗病力,放牧游水的時間隨氣候季節(jié)而定,春末至秋初氣溫高時,雛鵝出殼后1星期就開始放牧游水,冬季要10日齡左右開始,第一次放牧要選擇少風和日暖的晴天進行,先放牧,后游水,放牧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游水的時間約5~10分鐘,游水后,將鵝趕回到向陽避風的草地上,讓其梳理羽毛,以后隨日齡增大,放牧游水的時間可逐漸延長,夏季放牧要避免雨淋和烈日曝曬,冬季要避免大風和下雪等惡劣的氣候。
5 雛鵝的衛(wèi)生與防疫
鵝的抵抗力較強,是比較好養(yǎng)的一種家禽,育雛時間主要做好清潔衛(wèi)生工作,墊草要每天調換,晴天要拿到太陽下曬,使窩內保持干燥軟,所以喂料時要少給勤添,以免被糞便污染,窩內一定要防潮。因此,在此期間尤其應注意做好疾病的綜合預防工作。
雛鵝的養(yǎng)殖管理方法
1、保溫:剛出殼鵝苗,體溫調節(jié)機能差,既怕冷又怕熱,必須實行人工保溫。一般需用紅外線保溫燈保溫2~3周。適宜育雛溫度為1~5日齡時27~28℃,6~10日齡時25~26℃,11~15日齡時22~24℃,16~20日齡時20~22℃,20日齡以后18℃。一般4周后方可安全脫溫,但第1、2周是關鍵。養(yǎng)雛鵝必須有相應的加溫保暖設備,才能保證雛鵝安全度過育雛關。氣溫適宜時,5~7日齡便可開始放牧,氣溫低時則在10~20日齡開始放牧。
2、濕度:前10天應保證相對濕度60%~65%,10日齡后,雛鵝體重增加,呼吸量和排糞量也增加,墊草含水量增加,室內易潮濕,此時相對濕度應保持在55%~60%。欄舍內必須及時清掃干凈,勤換墊料、墊草,墊料每2天應更換1次,并及時清除糞便,保持室內干燥和環(huán)境清潔衛(wèi)生。
3、通風:鵝舍換氣時應注意防賊風,避免風直接吹在雛鵝身上,以免受涼。鵝舍2m高處要留有換氣孔。保溫的情況下必須注意每天中午溫度較高時要通風換氣,以排出育雛舍內的水分和氨氣。透氣窗在冬季及陰雨天時,白天打開,夜間要關閉。
4、密度:一般雛鵝平面飼養(yǎng)時,1~2周齡為15~20只/平方米,3周齡時為1.0只/平方米,4周齡時為5~8只/平方米,5周齡以上為3~4只/平方米,每群最好不超過200只。
5、光照:光照對雛鵝的采食、飲水、運動、發(fā)育都很重要。1周齡內的雛鵝晝夜光照23小時,50平方米的鵝舍需40W燈泡1個,懸掛于離地面40cm高處;2周齡需18小時/天的光照。隨著日齡的增加,以后每天減少1小時,直至自然光照。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