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茶文化歷史
潮汕茶文化歷史
潮汕茶文化在我國有很長的歷史淵源,潮汕茶文化有什么歷史呢?那么下面一起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潮汕茶文化歷史,希望能夠?qū)δ兴鶐椭?/p>
潮汕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
遠在4700年前原始社會的仰韶文化母系氏族時期,我國先民便發(fā)現(xiàn)茶樹并形成飲茶習俗。潮汕人飲茶的風尚,無疑是受到中原飲茶文化影響的。隨著中原漢人不斷南遷,帶來了中原地區(qū)的飲茶習慣,對潮汕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以前,粵東地區(qū)屬百越諸族聚居地,后來有浮濱人、山越人、畬瑤人等,在這土地上棲身山野,繁衍生息,過著“擊石取火”、“狩獵網(wǎng)魚”、“刀耕火種”的生活。畬族聚居潮州鳳凰山,以狩獵種茶為生,有飲茶的習慣。潮州市后來逐漸形成產(chǎn)茶區(qū)與畬族聚居鳳凰山有密切關(guān)系。
唐代,韓愈、常袞、李德裕等官員被貶來潮州。韓愈在潮州興儒學,改民風,傳播中原文化,自然也包括茶文化。常袞、李德裕皆嗜茶,自然對潮汕飲茶習俗起到傳播作用。加上唐代佛教在潮州的興起,而佛家常飲茶,久而久之,一部分潮汕人也習慣飲茶。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知州王漢《金漢山詩》有飲茶記載,并在潮州金山南麓的摩崖石刻上留下“茶灶香龕平”的遺跡。又如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潮知州徐璋的《送舉人》詩中云:“銀鉤健筆揮顏書,燕闌歡伯呼酪奴。”(酪奴是茶的謔號)說明了潮州早在北宋時已形成飲茶的習俗,并在宴席間必備品茶的程序。南宋末期,趙宋君臣流亡至潮州,留下了帝昺飲鳳凰茶,后被稱為宋茶的傳說。最少說明了鳳凰山產(chǎn)茶的歷史悠久。
元代潮州文人賢士往來頻繁,市場各種茗茶云集。如潮州總營王翰《游靈山》詩云:“釋子不眠供茗碗,幽人無語對棋枰。”從詩中可以看出此時潮州飲茶還保留大碗蓋甌的習俗。
到了明代,由于潮州商業(yè)的發(fā)展,福建茶葉大量增加,飲茶已成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林大欽的《齋居》詩云:“掃葉烹茶坐復行,孤吟照月又三更。城中車馬如流水,不及秋齋一夜情。”同時,民間出現(xiàn)早上“點茶湯”,以供奉茶湯,服侍長輩不可少的的飲茶禮節(jié)。明代末年,江蘇宜興紫砂陶壺出現(xiàn),散形茶大量炒制之后,潮汕人就逐步發(fā)展了品飲工夫茶的文化,許多茶具也趨于精化。目前,潮州還保留傳統(tǒng)的珍寶——茶擔。茶擔呈六角形(高1.2米,寬0.53×0.3米),一頭是茶櫥(內(nèi)有二層)用裝貯茶具和茶罐,一頭是茶柜(內(nèi)有二層)裝泥爐、木炭或干欖殼、羽扇等。茶擔頂層有龍頭擔臂,二橫擔固接擔臂,按上12厘米的銅環(huán)吊,系存放水果糖餅、大桔檳榔等。茶擔六面是雕龍畫鳳的漆金木雕。潮汕地區(qū)每逢傳統(tǒng)佳節(jié),都有大鑼鼓出游,戲劇化裝、跳秧歌舞、挑茶擔,熱鬧非常。
清代晚期,潮汕已形成通商口岸,商業(yè)發(fā)達,四方商人來往頻繁,官宦居留潮州眾多,相應(yīng)刺激了飲茶業(yè)的繁榮。據(jù)明嘉靖二十六年《潮州府志》卷三(田賦篇)云:“饒平縣每年須貢葉茶一百五十斤三兩,芽茶一百八斤三兩”。又據(jù)《明史食貨志》載:明代貢茶總額四千余斤,不難看出饒平縣的貢茶占全國貢茶的0.6%,而清代潮州產(chǎn)茶量更大。隨著民眾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的日益提高,潮汕工夫茶優(yōu)良的品茶傳統(tǒng)被繼承和發(fā)揚,茶葉品種不斷創(chuàng)新,產(chǎn)量質(zhì)量不斷提升,潮汕茶文化也隨之豐富并影響至今。
潮汕茶文化的泡茶步驟
潮州功夫茶 功夫茶須講功夫,茶具、茶葉、用水、泡法都十分講究。茶具以陶質(zhì)為上乘,且需用炭火燒水;茶葉用烏龍茶;水以清冽的甘泉為好;泡發(fā)講究“高沖低斟、關(guān)公巡城、韓信點兵”等要領(lǐng)。被譽為“中國茶道的代表”。
功夫茶 飲茶民俗。屬富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功夫”一詞,在潮汕話中是作事方法講究的意思。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潮汕功夫茶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沖法、品位的茶經(jīng)。潮汕功夫茶烹制的方法,以陸羽的《茶經(jīng)》為典范,而器具更為精致。爐形如截筒,高約一尺二三寸,用細白泥制造。壺以宜興出產(chǎn)為佳,圓體扁腹,弩嘴曲柄,大的可容半升多水。杯盤則多用花瓷器,內(nèi)外繪有山水人物,極其工致。爐及壺盤各一個,但杯的數(shù)量則視客人多少而定。此外尚有瓦鐺(小沙鍋)、棕墊、紙扇、竹夾。
茶具 完整的有十二件:宜興產(chǎn)紫砂陶壺(或本地產(chǎn)瓷蓋甌)、白瓷杯、錫罐(或陶罐,裝茶業(yè)用)、小沙鍋(當代多用鋼精小茶鍋)、茶洗(上有孔盤,有人稱為茶篩,有塑料制者)、茶碟(放茶壺或蓋甌用)、泥爐(當代多用酒精爐、煤油爐或電爐)、羽毛扇(或竹扇,煽火爐用)、龍缸(貯清水用)、水壺、風爐柜、茶櫥。一般用的主要茶具如:茶壺、茶篩、瓷杯、水壺和小水鍋。使用幾件茶具,依各人的條件而定。
用茶 功夫茶所用茶葉,只限于半發(fā)酵的福建茗茶、溪茶和潮汕的鳳凰水仙一類的青茶。其他的茶葉如綠茶、紅茶、磚茶等,若用功夫茶沖法,往往苦澀不堪入口,均不適合。習慣上多數(shù)人喜歡引用福建武夷山的巖茶、烏龍茶和閩南的溪茶鐵觀音。潮汕本產(chǎn)茶業(yè)也仿效福建茶制法,最有名的是潮安縣的鳳凰山單叢茶和饒平縣嶺頭的白葉單叢。
用水 功夫茶講究用水,以山間的泉水為上等,江水位中等,井水為最差。功夫茶喜用山泉水,取其清純無雜質(zhì)。但在城鎮(zhèn)中不易取得山泉水,只能大體取呈請的自來水。
沖泡 功夫茶出名的最重要操作。有好茶、好水和珍貴茶具,但不善沖泡,就會全功盡廢。潮汕人總結(jié)出一套“高沖低篩、刮沫淋蓋”的方法,稱為八步法,即:納茶、侯湯、沖泡、刮沫、淋蓋、燙杯、洗杯、篩點。每一步都有講究。
品嘗 功夫茶重在品味鑒賞。閑暇時兩三位良朋閑談,品茶,捧起小杯,慢飲細酌,啜畢還以杯口移近鼻孔,品其香味。一般人雖沒這樣溫文儒雅,但喝功夫茶的過程,的確有許多講究。任日本口福會會長的日籍華人陳東達教授,在其所著《飲茶縱橫談》中說:“據(jù)說,日本的煎茶法來源于功夫茶的飲法。”他未作出論證,但至少說明日本茶道和潮汕功夫茶是世界上最講究的飲茶法。
潮汕茶文化的禮儀
一、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因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會被燙到,而茶是熱的,滿了接手時茶杯很熱,這就會讓客人之手被燙,有時還會因受燙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給客人造成難堪,所以一般茶只倒八分滿。
二、先尊后卑,先老后少
到人家跟前說聲請喝茶,對方回以莫拘禮、莫客氣、謝謝。如果是較多人的場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時,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時就可按序斟上去。在接受斟茶時,要有回敬反應(yīng):喝茶是長輩的,用中指在桌上輕彈兩下,表示感謝;小輩平輩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輕彈二次表示感謝。
三、先客后主,司爐最末
在敬茶時除了論資排輩,還得先敬客人來賓然后自家人。在場的人全都喝過茶之后,這個司爐的,俗稱柜長(煮茶沖茶者)才可以飲喝,否則就對客人不敬,叫蠻主欺客、待人不恭。
四、強賓壓主,響杯檫盤
客人喝茶提盅時不能隨意把盅腳在茶盤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輕手,不能讓盅發(fā)出聲響,否則是強賓壓主或有意挑釁。
五、喝茶皺眉,表示棄嫌
客人喝茶時不能皺眉,這是對主人示警動作,主人發(fā)現(xiàn)客人皺眉,就會認為人家嫌棄自己的茶不好,不合口味,會讓主人尷尬,還顯得不尊重。
六、頭沖腳惜(閩南語腳氣的意思),二沖茶葉
主人沖茶時,頭沖必須沖后倒掉不可喝。因為早時做茶用腳踩,怕茶葉有臟不宜喝飲,本地有頭沖腳惜,二沖茶葉之說,要是讓客人喝頭沖茶就是欺侮人家。
七、新客換茶
賓主喝茶時,中間有新客到來,主人要表示歡迎,立即換茶,否則被認為慢客,待之不恭。換茶葉之后的二沖茶要新客先飲,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卻之不恭。
八、暗下逐客令
主人熱情好客,每以濃茶待人,但有時因自己工作關(guān)系飲茶時間長會誤工作或是客人的話不投機,客人夜訪影響睡眠,主人故意不換茶葉,客人就要察覺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辭,否則會惹主人沒趣。
九、無茶色
主人待茶,茶水從濃到淡,數(shù)沖之后便要更換茶葉,如不更換茶葉會被人認為無茶色。無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無色還在沖,是對客人冷淡,不盡地主之誼;二是由于上一點引申對人不恭,辦事不認真,效果不顯著。
十、茶三酒四惕桃二
潮汕人習慣于在茶盤上放三個杯,是由于俗語茶三酒四惕桃二(兩人戀愛游玩)而來,總認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須四人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風景游玩就以二人為宜,二人便于統(tǒng)一意見,滿足游興。
各個地方有自己的特有習俗或有趣的禮儀方式,就不全部贅述,有興趣的茶客可自己多留意了解。
猜你感興趣:
4.茶道的重要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