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道法自然的內(nèi)容
中國茶道道法自然的內(nèi)容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中國茶道道法自然的內(nèi)容,一起來看看。
中國茶道道法自然的內(nèi)容
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采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guī)律才能產(chǎn)出好茶,行為方面,中 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樸實味美,東則行云流水,靜如山岳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fā) 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xiàn)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彌漫,仿佛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悟我“的境界。
中國茶道與道法自然的關系
一、茶與“道”的不解之緣
道教,是我國固有的土生土長的宗教,并一直在中國的土地上生存、繁衍和傳播。在歷史的長河中,道教曾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宗教、文化、風俗乃至科學技術方面,都產(chǎn)生過相當大的影響。至今人們常說的許多口頭語,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等,都典出于道教。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根抵全在道教”。道教學者葛玄在三國時期就首辟茶園種茶飲茶,所以道教與茶結緣早于佛教。
佛、道之間一個重大的區(qū)別是:佛教徒修來生,企求死后能往西天極樂世界。道教徒修今生,盼望長生不老做神仙。道家認為:“我命在我不在天”,通過個人修煉達到延年益壽、得道成仙的目的,因此,注重研究煉丹、氣功、醫(yī)藥、養(yǎng)生,所以歷代名醫(yī)多羽客,壽星出道家;道教教義要求道教徒 “修道養(yǎng)德”——在個人修養(yǎng)上要做到“清靜無為,清心寡欲”;同時道家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些都和茶的自然屬性、藥用功能和精神功能正適合道教徒悟道也悟茶,通過品茶使心靈得到清靜、恬淡、扶壽、成仙正是道家所追求的真諦。
二、茶文化和中國道教文化相互滲透
1、茶是道家敬鬼神的重要供品
唐羅隱《送灶詩》:“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南宋《上清靈寶大法》云:“上帝三寶前,列茶湯”。道教香、花、水、果、燈五供中,水一般也有用茶為之。清代在祭祀真武大帝時,就用白色的瓷杯盛茶作供品?!堆怨υO醮全集》還有獻茶詞:“夫此茶者,蒙頂摘芽,采仙春于峰上……望瑤臺而獻上”。以天下第一蒙頂茶,獻供瑤臺諸神,茶真乃道教甘露靈液。茶可通達大道仙界,因此在道教的追薦科儀中也有“三奠茶”。;
2、飲茶用具中所包含的道家文化
道教教義之一《太平經(jīng)》說:“元氣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為天也,分而生明而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 《道德經(jīng)》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傳統(tǒng)的潮汕功夫茶一般只有三個杯子,不管多少客人都只用三個杯子。第一杯茶一定先給左手第一位客人,無論其身份尊卑,無論其年齡大小,也無分性別。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滾燙的茶水洗一次杯子,然后再把帶有熱度的杯子給下一個用。我想,這種習俗應該源于“天、地、人”之道。在中國茶道中,人們習慣于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這種稱呼顯然出于道教;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作者-------唐代著名的茶學專家陸羽創(chuàng)造的煮茶風爐:一足云坎上巽下離于中,一足支體均五行去百疾,巽主風,離主火,風能生火,火能熟水,五行相生相克,陰陽調和,從去達到“去百疾”、養(yǎng)生、羽化的目的,八卦、五行都是道家的教理,所以道教嗜茶,自然理在其中了。
三、茶文化浸潤著道教精神和道教的思想
1、“茶法自然”
中國茶道在行為上,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都要以自然為美,以樸素為美,動則如行云流水,靜則如山岳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舉手投足之中都應發(fā)自自然,任由心性,毫無弄巧造作;在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璞歸真”表現(xiàn)為使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的解放,心境清靜、怡然、寂寞、無為,仿佛與宇宙相融合,升華到“無我”的境界。尤其是在品茶時更樂于于自然親近,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與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在思想情感上能與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并通過茶事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guī)律。“茶法自然”,是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典型表現(xiàn)。
2、“萬物皆有性情”
道家認為萬物皆稟道而生,故萬物含靈都稟賦“道性”、天生“有情”。在中國茶道茶人眼里,月有情、山有情、風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詩圣杜甫的一首品茗詩寫道:“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自逢今日興,來往亦無期。”,蘇東坡有一首詩:“仙山靈雨濕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3、“仙道貴生”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guī)矩,而是從養(yǎng)生貴生的目的出發(fā),以茶來助長功行內(nèi)力。如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一槍茶,二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槍旗爭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zhàn)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4、“清靜無為”的心境
道教追求長生不老,認為清靜無為是養(yǎng)生要旨,這與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莊子的思想一脈相承。老子提出“為無為,則無不治”,應該“致虛極,守靜篤”。莊子進一步發(fā)揮了老子清靜無為的思想,在《莊子》中談到長壽的秘訣是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體就會自然健康;必清必靜,不要動搖你的精神,就可以長生。老莊認為清靜無為有助于養(yǎng)生長壽,而養(yǎng)生的關鍵是淡薄名利,洗卻寵辱,看破生死,保持心地純樸專一,奉行清心寡欲、與世無爭的養(yǎng)生之道。道教吸收了道家思想,要求人們追求精行儉德、澹泊自守,企求人壽年豐、世事和平,達到清靜之境。道教認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師,靜則生慧,動則生昏。虛靜可以推天地,通萬物,因此“靜”也成為道教的顯著特征。茶道精神與道教思想是相輔相成的。茶清靜淡泊,樸素天然,無味乃是至味。茶須靜品,只有在寧靜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感悟品茶的要義,獲得品飲的愉悅。靜品才能使人安詳平和,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進入超凡忘我的仙境。道教和茶道在“靜”的方面高度契合。歷代文人雅士煎茶、詠茶,追求品飲之中蘊含的超凡脫俗、返樸歸真的境界,這正是文人雅士受道教思想和道教文化潛移默化影響的真實體現(xiàn)。
中國茶道道法自然的內(nèi)容相關文章:
3.茶道道法自然法則
4.有關茶道的書籍
5.花道與茶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