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輔導資料
茶道輔導資料
中國茶道的發(fā)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發(fā)展的特點是在廣度上,以求博大,那茶道輔導資料有哪些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茶道輔導資料,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輔導資料之茶道的形成時期
茶道要以茶文化為依托。而茶文化興盛的前提條件是飲茶成風俗。到唐代,一發(fā)明了蒸青制茶,茶葉品質經高了,飲茶之風漸盛。唐玄宗天寶末進土封演所撰《封氏聞見記·飲茶》云:“……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輪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椽,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沒錢取機。”顯然,茶已不是貴族和士大夫們的特有享受品,已普及民間,成“比屋之飲”?!斗馐下勔娪洝酚终f:“按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范成風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茶事興盛的客觀條件是茶葉種植業(yè)的空前大發(fā)展,據(jù)《茶經》所載:唐代產茶度分布在8個道、43個州郡、44個縣,不再限于云貴川之一隅。茶葉傳入東南,得其天時地利,涌現(xiàn)不少名茶。有了這個物質條件,茶事便日漸興旺。
唐代的茶文化引人注目的有兩個方面。一是文人學士深得茶之益處,清醒頭腦,增長思維能力,易來靈感,于是爭相漚歌茶事。一時間飲茶成了熱門題材,連酒仙李白也寫下了《玉泉山仙人掌茶詩》,還有柳宗元的《竹間自采茶詩》和代武中丞謝《賜新茶表肝,呂溫寫”《三月三口茶宴序》,皮日休寫;《茶中雜詠序》,劉禹錫寫《西山蘭若試茶歌》,韋應物寫《喜園中茶生》,白居易寫《睡后茶興憶楊同州》,溫庭騖寫《采茶歌》等,油于文人推波助瀾,飲茶和研究茶葉的風氣大盛。茶不再僅僅是農學家的研究對象,,也是一種可登大雅之堂的世俗文化,文人雅士們不斷用思維的鏵和如椽的筆開掘其文化內涵;這種文化又深深烙印在民族習俗、民族心態(tài)和民族性格中,并日漸成為可遺傳的文化基因;二是出了一批茶學專著,有陸羽的《茶經人張又新的《煎茶水記》Z溫庭筠的《采茶錄》,蘇的《十六湯品》等,這些茶學專著使茶事成了一門高雅的文化藝能,對茶的認識已條理化、系統(tǒng)化,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個別到一般。茶事已成一門博大精深的涉及多邊學科的學問。唐代創(chuàng)立中國茶道,是對華夏文明的貢獻,也是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茶道輔導資料之茶道的歷史
茶道屬于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xiàn)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yǎng)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yōu)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huán)境、禮節(jié)、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guī)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yǎng)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茶道輔導資料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于我國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并總結出茶道四規(guī):“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guī)范仍源于中國。
茶道輔導資料之茶道的道家理念
一、尊人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xiàn)形式上常見于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于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
二、貴生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臺灣茶在道家貴生、養(yǎng)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yǎng)生的功能,以及怡情養(yǎng)性的功能。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guī)矩,而是從養(yǎng)生貴生的目的出發(fā),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如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一槍茶,二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梢?,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對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一詞中寫得很妙。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槍旗爭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zhàn)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三、坐忘“坐忘”石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鑒”“澄心味象”的審美觀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xiàn)。
四、無己道家不拘名教,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廚師態(tài)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并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臺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lián)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五、道法自然,返樸健康茶歸真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采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guī)律才能產出好茶,行為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樸實味美,東則行云流水,靜如山岳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fā)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xiàn)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彌漫,仿佛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悟我“的境界。
茶道輔導資料相關文章:
2.茶道大師資料
3.北京茶道館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