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紫砂壺的養(yǎng)壺方法
茶道的的變遷與紫砂壺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那茶道紫砂壺的養(yǎng)壺方法是什么?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茶道紫砂壺的養(yǎng)壺方法,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紫砂壺的養(yǎng)壺方法
(1)新壺新泡,先要決定此壺將用以配泡哪種茶。譬如是重香氣的茶還是重滋味的茶,如果講究的話,都應有專門備泡的壺。
(2)使用新壺,應先用茶湯煮一番,一則除去土味,也可使壺接受滋養(yǎng)。方法是用干凈鍋器盛水,用小火如勢煮壺,到水將滾未滾時,在將茶葉放入鍋中同煮。等滾沸后撈出茶渣,在稍待些時候取出新壺置于干燥且無異味處自然陰干后,使可使用。
(3)舊壺重泡。每次泡完茶后,將茶渣倒掉,并用熱水滌去殘湯,以保持清潔、合乎衛(wèi)生。
(4)注意“壺里茶山”。有人泡茶,只除茶渣,而往往將茶湯留在壺里陰干,日久累積茶山,如維護不當,易生異味。所以在泡用前更應以滾沸的開水沖燙一番。
(5)把茶渣擺存在壺里來養(yǎng)壺的方式?jīng)Q不可取。一方面茶渣悶在壺里易有酸餿異味,有害于壺;另一方面紫砂可吸附熱香茶味,殘渣剩味實也無益于壺。
(6)壺應經(jīng)常擦拭,并用手不斷撫摸,不僅手感舒服,且能煥發(fā)出紫砂陶之本身的光澤,渾樸潤雅,耐人尋味。
(7)清洗壺的表面時,可用手加以擦洗,洗后再用干凈的細棉布或其它較柔細的布擦拭,然后放于干燥通風且無異味之處陰干。久而久之,自會與這把壺發(fā)生感情。
茶道紫砂壺的開壺方法
1、熱身:清水煮壺
首先徹底清理紫砂壺的污漬(包括遺留的金沙、沙粉等),用沸水內(nèi)外沖洗一次,然后干凈的壺巾沾清水細細擦凈,然后待壺自然風干。然后將茶壺放進沒有油漬的煲,加3倍高度的水(清水的量以淹過壺1寸許即可)煮兩小時,這樣茶壺的泥土味及火氣都會去掉。
2、降火:豆腐煮壺
將壺撈出來后,待壺體及茶配件自然冷卻至常溫之后,將豆腐放進茶壺內(nèi)(建議用老豆腐因為吸附性強),填裝時稍微壓緊,避免豆腐在水煮沸之后跑出壺體。填裝完畢后,放入冷水內(nèi),加熱至沸騰,大概煮1小時直至廚房內(nèi)充滿豆腐香氣后,再等待約5~10分鐘即可。
因為豆腐所含的石膏有降火的功效,此步驟目的就是去紫砂壺的火氣(因為窯燒的關(guān)系,有人認為壺的“火氣”很大,在正常使用之前,應該給紫砂壺降火清火),而且可以將茶壺殘余的物質(zhì)分解。
3、滋潤:甘蔗煮壺
將豆腐煮好的紫砂壺撈出來,用清水洗凈,自然冷卻到常溫。將甘蔗切開后,放在煲內(nèi)(沒有甘蔗,可以放些糖),然后再煮1小時,直至空氣彌漫甘蔗香味5~10分鐘即可。甘蔗的天然糖分,能夠讓茶壺得到前所未有的滋潤。
4、重生:茶葉定味
確定你以后要用此茶壺泡的茶,一把壺只泡一種茶葉(原因下面會注釋),重新在鍋內(nèi)加入冷水一同放上選定的茶葉和壺,再次煮沸,等空氣彌漫茶葉香味后約10分鐘,將壺撈出,用鍋內(nèi)的茶葉稍稍用力去摩擦壺體和壺蓋數(shù)分鐘,最后用溫水把壺洗干凈即可。
此步驟的目的就是“定味”,確定今后該壺所泡的茶種類。這樣茶壺便不再是“了無生氣”的死物,脫胎換骨后,吸收了茶葉精華,第一泡茶已經(jīng)能夠令茶人齒頰留香。
茶道與紫砂壺的聯(lián)系
茶道的的變遷與紫砂壺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紫砂壺的興起、繁盛是與茶文化的變化緊密相連的。唐宋時期,人們的飲茶方法為煮茶、烹茶,茶具以金屬制器為多。到了明代,團茶已被散茶完全取代,而飲茶方法則改為沖泡法,茶壺與煮水的壺分開使用,茶具多選擇陶瓷茶具。飲茶方法雖然簡化了,但因為泡茶法對茶量、水溫等十分講究,故而對沏茶的重要器物一茶壺-有了更高的要求。紫砂壺就這樣興盛開來。
明清時期,因飲茶方式、飲茶趣味、茶葉種類的不同,紫砂壺有著容量大小、器形高矮之分。從器形大小上看,大體說來。明萬歷以前,多為大壺,萬歷以 后,壺形日漸縮小。被奉為紫砂壺鼻祖的供春所制各式壺均為大壺;萬歷年間的一代制壺大家時大彬在早期時專仿供春,所做多為大壺,后在他游婁東與著名的文人王世貞、陳繼儒結(jié)交之后,"聞陳眉公與瑯砑、太原諸公品茶之論"才突破樊籬,改作小壺,這與"茶注宜小不宜大,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于散漫,且自斟自酌, 愈小愈佳"的文人士大夫的飲茶風氣有著重要關(guān)系;以后至徐友泉、陳子畦、惠孟臣等皆長于制作小壺。像惠孟臣制作的小圓壺就是華南一帶喝"功夫茶"所用的 水平壺的前身。就細節(jié)而言,紫砂壺得出水眼有獨眼、網(wǎng)眼、和半球體濾孔幾種形式,這通常因飲茶習慣的不同而不同。
另外,明清紫砂壺造型式樣的變化也體現(xiàn)了制陶人勇于求變的設(shè)計思想。比如前面提到的康熙年間的陳鳴遠,他力變明末的筋紋器形,從尋常生活尋找創(chuàng)作思路,以自然形體人壺,開創(chuàng)了紫砂壺的一個重要品類"花貨".在清朝的乾隆年間,紫砂壺已發(fā)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筋紋器和花貨器形極為豐富,制陶人和參與制陶的文人名士不安于現(xiàn)狀,極大的拓展了紫砂壺的形式和內(nèi)涵。一方面由于需要在較空闊的壺面上刻畫題詠,"光貨"類壺型就變得漸趨簡單明朗,另一方面造型取 材也更為廣泛,制作了取材于自然現(xiàn)象的"卻月"、"飲虹"等壺型。
"素面素心"的紫砂壺,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今天的紫砂壺,一派繁榮景象,但它同樣面臨著傳統(tǒng)全手工技法的失傳、原本文化屬性的背離等問題。分析明清紫砂壺的設(shè)計思想,不僅是讓我們回憶那段歷史,那些藝師,那些參與制壺的文人墨客,也不僅是讓我們品位那些傳世名壺以及它們所體現(xiàn)的氣質(zhì)神韻,更重要 的是讓今天的我們?nèi)ド钊胨伎既绾蝹鞒信c創(chuàng)新,而不僅僅只是流于"文化"的表面。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