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樂業(yè)的用法及其典故是什么
安居樂業(yè)形容社會治理得好,生活生產(chǎn)思想狀況安于正常。那么這個詞的用法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安居樂業(yè)的用法的內(nèi)容,希望大家喜歡!
安居樂業(yè)的用法
【解釋】:安:安定;樂:喜愛,愉快;業(yè):職業(yè).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勞動.
【語法】: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形容工作生活都很好
造句: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安居樂業(yè),快活逍遙地生活在世界的東方。
安居樂業(yè)成語典故
出處
《老子》:“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至老死不相往來。”
《漢書·貨殖列傳》“各安其居而樂其業(yè),甘其食而美其服。”
用法 聯(lián)合式;作謂語、定語;中性,褒義,形容工作生活都很好
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不滿,懷戀遠古的原始社會,渴望出現(xiàn)“小國寡民”的社會,讓人民吃得香,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適,鄰近各國互相望見,雞狗之聲都互相聽見,但人到老也不要互相往來。
相關典故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 據(jù)說他剛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白頭發(fā)、白胡子的小老頭兒,所以人們稱他為“老子”;還說他是在一棵李樹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因為他耳朵特別大,所以名“耳”。老子的人們對他的尊稱。
老子對當時的社會不滿,并反對當時社會上出現(xiàn)的革新浪潮,認為物質的進步和文化的發(fā)展毀壞了人民的淳樸,諸侯爭霸,給人們帶來了痛苦。
《道德經(jīng)》為遠古華夏語錄體著作?!兜赖陆?jīng)》第八十章是為小國設計,為小國提供自處的一個方案。但是她更多的是為大國,比如《道德經(jīng)》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然后接下來有好幾張都是為大國?!兜赖陆?jīng)》不僅談小國、更多的是談大國。小國、大國老子都提供了方案。老子是這樣給“小國寡民”提供的方案:
治理土地小,人民少的國家首先要珍視人民,這樣有人民不是被用來作奴隸,也不是被武裝起來去打仗,這樣子的話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視自己的生命,也不會背井離鄉(xiāng),遷徙遠方。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它,因為沒有人要遠走他鄉(xiāng)去避難,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生產(chǎn)到多到?jīng)]有地方要陳放它。因為沒人用它去打仗與消耗它。讓百姓恢復天真善良的純樸本性。國富民強到了鼎盛時代。人人恬淡寡欲,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飲食、華麗的衣服、安適的住所、歡樂的風俗,即使兩國人民相處得很近,交往密切到連雞狗的叫聲都混在一起,卻從來不發(fā)生戰(zhàn)爭與摩擦。
上面的這段文字就是安居樂業(yè)的大概意思,這個成語來源于《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后來人們將該文中的“安其居,樂其俗”改為“安居樂業(yè)”一句成語流傳下來。
安居樂業(yè)詞語辨析
近義詞:國泰民安、豐衣足食、美滿安定、安身立命
反義詞:民不聊生、水深火熱、流離失所、顛沛流離
示例:反動軍閥的殘暴統(tǒng)治,使廣大人民無法~,只能四處逃亡。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不數(shù)年間,吳王削平禍亂,定鼎應天,……鄉(xiāng)村人各各~。”
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一回:“吾村連歲械斗,弄得家家不安,人人耽憂,現(xiàn)在不若奉此小郎君為主,一切聽他指揮,倒可解怨息爭,安居樂業(yè),大眾以為何如?”
《廖承志致蔣經(jīng)國先生信》:“臺灣同胞可安居樂業(yè),兩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離之痛,在臺諸前輩及大陸去臺人員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亞太地區(qū)局勢穩(wěn)定和世界和平。”
誤例:從新年伊始,中央一再號召各級黨組織務真求實,讓廣大人民的生活安居樂業(yè)。此處,生活與安居樂業(yè)意思重復。
燈謎:家有喜事;甘當專職作曲家
宋真宗趙恒有詩曰: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看過“安居樂業(yè)的典故”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