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簡介
崇禎皇帝簡介
崇禎皇帝即明思宗朱由檢,上吊自盡的那個皇帝!她關于他是不是昏君也有很多人爭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崇禎皇帝簡介,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看崇禎皇帝是不是昏君,看看崇禎皇帝上吊的地方在哪里。希望能幫到大家!
崇禎皇帝簡介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漢族,大明第十七位皇帝 ,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tǒng)一政權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
天啟二年(1622年)被冊封為信王,天啟七年(1627年)登基,改元崇禎(1628年—1644年),后世稱為崇禎帝。
崇禎帝繼位后大力鏟除閹黨,勤于政事,生活節(jié)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上渖远嘁?,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在位期間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關外后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于內(nèi)憂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
崇禎帝死后,自殺官員有戶部尚書倪元璐、工部尚書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義渠、太常寺卿吳麟征、左中允劉理順、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駙馬都尉鞏永固全家自殺, 太監(jiān)自殺者以百計,戰(zhàn)死在千人以上。宮女自殺者三百余人。紳生生員等七百多家舉家自殺。 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趙一桂等人將崇禎帝與皇后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葬于十三陵思陵。”。
崇禎帝死后廟號懷宗,后改毅宗、思宗。清朝上謚號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謚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崇禎皇帝是昏君嗎
歷史評價
崇禎帝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據(jù)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發(fā)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崇禎帝執(zhí)政時期,對于后金,群臣分為主戰(zhàn)、主和兩派。崇禎帝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戰(zhàn)派袁崇煥。文官集團使得軍中之將只重出身門第,幾次大規(guī)模對后金的軍事活動均遭慘敗,削弱了明朝的軍事力量,最終無力鎮(zhèn)壓農(nóng)民軍起義,間接加速了明朝滅亡。
曾經(jīng)強盛的明朝已經(jīng)風雨飄搖,兩黨分庭對抗,卻難尋能用之人,也確實難尋可用之人。崇禎帝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團的幫助下誅滅魏忠賢閹黨,卻間接推動了文官集團的權利膨脹。
崇禎帝與臣子的關系或可說是歷史上最為尷尬詭異的時期--相互仇視,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鎮(zhèn)壓農(nóng)民軍以及抵抗后金外,將更多的心力用于削弱文官集團的勢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盡管崇禎帝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帝還頻繁地調(diào)整官吏,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nèi)閣大學士。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帝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太監(jiān)。 與此同時,崇禎帝雖屢下罪己詔,然苛捐雜稅層出不窮,民不聊生,而明末的眾多農(nóng)民起義也正是其貪財苛政最嚴重的后果。此外,在遼東戰(zhàn)局屢敗之時,不納周皇后遷都之諫而喪失了最后的機會;而從南明諸政權觀之,朱明皇室在滿清的背景下號召力依舊不容小覷。故而,崇禎帝盡管勤政,卻錯誤百出,不僅不可能中興明帝國,其亡國也幾乎是必然。
崇禎帝是一個被普遍同情的皇帝,李自成《登極詔》也說“君非甚暗(崇禎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煬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卻頗能為人民國家做出許多打擊貪官污吏好事);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崇禎帝的性格相當復雜,在除魏忠賢時,崇禎帝表現(xiàn)得極為機智,《明史》說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由于較之前任的神宗、熹宗,甚至明朝中后期的多數(shù)皇帝,崇禎帝治國救國的責任感與雄心強上許多,故史家對于崇禎帝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由于連年的災荒,農(nóng)民造反野火般的焚燒整個華夏大地,后金不斷侵擾的邊疆,導致軍費不斷激增,而稅收卻無法跟上,這一切的結(jié)果導致崇禎年間加稅不斷,民間稱呼他為“重征”以代替“崇禎”。
雖然崇禎帝期盼著明朝能在他手中迎來“中興”,無奈前幾朝的積重難返,當時天下饑饉,疫疾大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fā),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進攻,加上崇禎帝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前期鏟除專權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在眾大臣的吹捧下,崇禎帝高估了袁崇煥,誤信了袁崇煥“五年復遼”的大話,以傾國之力打造了一條寧錦防線,結(jié)果后金從蒙古繞了過來,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
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shù)使然哉。迨至大命有歸,妖氛盡掃,而帝得加謚建陵,典禮優(yōu)厚。是則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
《明史·流賊傳》:莊烈之繼統(tǒng)也,臣僚之黨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國家之法令已壞,邊疆之搶攘已甚。莊烈雖銳意更始,治核名實,而人才之賢否,議論之是非,政事之得失,軍機之成敗,未能灼見于中,不搖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當夫群盜滿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撫兩端,茫無成算。內(nèi)外大臣救過不給,人懷規(guī)利自全之心。言語戇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為閫帥者,事權中制,功過莫償。敗一方即戮一將,隳一城即殺一吏,賞罰太明而至于不能罰,制馭過嚴而至于不能制。加以天災流行,饑饉洊臻,政繁賦重,外訌內(nèi)叛。譬一人之身,元氣羸然,疽毒并發(fā),厥癥固已甚危,而醫(yī)則良否錯進,劑則寒熱互投,病入膏肓,而無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賊,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賊也。嗚呼!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
崇禎皇帝上吊的地方
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陽、荊州、德安、承天等府,張獻忠部陷蘄州,明將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崇禎帝任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三桂入衛(wèi)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監(jiān)杜勛投降,十五日,大學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開始包圍北京,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太監(jiān)曹化淳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明軍在與農(nóng)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兩線戰(zhàn)斗中,屢戰(zhàn)屢敗,已完全喪失戰(zhàn)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