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小的蝸牛是哪個
蝸牛是陸生貝殼類軟體動物,從曠古遙遠(yuǎn)的年代開始, 蝸牛就已經(jīng)生活在地球上,小編帶大家看看最小的蝸牛。
世界上最小的蝸牛:能輕松放進(jìn)針眼
日前,中國廣西發(fā)現(xiàn)了全世界最小的蝸牛,這種蝸牛學(xué)名為Angustopila dominikae,相關(guān)報告已刊登在《Zookeys》上。
據(jù)悉,研究人員這次只發(fā)現(xiàn)了蝸牛的殼,其高度只有0.03英寸(約合0.762毫米),可以放進(jìn)針的穿線洞里,10只才會擠滿這個洞,并且分析得知這還是一只成年蝸牛。
這種蝸牛的飲食和生活習(xí)慣還是一個謎,不過由于其及其微小的體型,所以他們推斷,該種蝸牛很有可能是靠吃真菌絲和細(xì)菌為生。
有趣的是,這種蝸牛能在下雨的時候讓殼產(chǎn)生氣泡,這樣它就能在積水上漂浮。另外,它還能在遇到捕食者的時候鉆進(jìn)巖石的小裂縫里。
被放進(jìn)針眼里的最小蝸牛
最小蝸牛跟火柴頭的比較
什么是蝸牛?
蝸牛并不是生物學(xué)上一個分類的名稱,一般是指腹足綱的陸生所有種類。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qū)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只指陸生種類,雖然也包括許多不同科、屬的動物,但形狀都相似。蝸牛屬于軟體動物,腹足綱;取食腐爛植物質(zhì),產(chǎn)卵于土中。蝸牛是陸地上最常見的軟體動物之一,蝸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
陸地上生活的螺類,約22,000種。大多都屬于腹足綱。肺螺亞綱(Pulmonata),少數(shù)屬于前鰓亞綱。取食腐爛植物質(zhì),產(chǎn)卵于土中。在熱帶島嶼(如古巴)最常見,但也見于寒冷地區(qū)(冬天蟄伏)。樹棲種類的色澤鮮艷,而地棲的通常單色。非洲的瑪瑙螺屬(Achatina)體型最大,多超過25公分。歐洲的大蝸牛屬的幾個常作佳肴,尤其在法國。參閱腹足類(Gastropod)條。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雖然它的嘴大小和針尖差不多,但是卻有26000多顆牙齒。在蝸牛的小觸角中間往下一點兒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科學(xué)家們稱之為“齒舌”。蝸牛并不是生物學(xué)上一個分類的名稱。一般指大蝸牛科的所有種類動物,廣義的也包括腹足綱其他科的一些動物〔包括蛞蝓等〕。一般西方語言中不區(qū)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只指陸生種類,雖然也包括許多不同科、屬的動物,但形狀都相似。蝸牛有一個比較脆弱的,低圓錐形的殼,不同種類的殼有左旋或右旋的,頭部有兩對觸角,后一對較長的觸角頂端有眼,腹面有扁平寬大的腹足,行動緩慢,足下分泌黏液,降低摩擦力以幫助行走,黏液還可以防止螞蟻等一般昆蟲的侵害。蝸牛一般生活在比較潮濕的地方,在植物叢中躲避太陽直曬。在寒冷地區(qū)生活的蝸牛會冬眠,在熱帶生活的種類旱季也會休眠,休眠時分泌出的黏液形成一層干膜封閉殼口,全身藏在殼中,當(dāng)氣溫和濕度合適時就會出來活動。蝸牛幾乎分布在全世界各地,不同種類的蝸牛體形大小各異,非洲大蝸牛可長達(dá)30厘米,在 北方野生的種類一般只有不到1厘米(也有10厘米左右的褐色野生蝸牛)。一般蝸牛以植物葉和嫩芽為食,因此是一種農(nóng)業(yè)害蟲。但也有肉食性蝸牛,以其他種類蝸牛為食。這種人工養(yǎng)殖可食用的蝸牛已經(jīng)隨同法國烹飪向世界各地傳播。蝸牛是雌雄同體的,有的種類可以獨立生殖,但大部分種類需要兩個個體交配,互相交換精子。普通蝸牛將卵產(chǎn)在潮濕的泥土中,一般兩到四周后小蝸牛就會破土而出。一次可產(chǎn)100個卵。蝸牛的天敵很多,雞、鴨、鳥、蟾蜍、龜、蛇、刺猬都會以蝸牛作為食物,螢火蟲主要以蝸牛為食。一般蝸牛壽命可以活2-3年,最長可達(dá)7年,但大部分可能當(dāng)年就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蝸牛在各種文化中的象征意義也不相同,在中國,蝸牛象征緩慢、落后;在西歐則象征頑強(qiáng)和堅持不懈;有的民族以蝸牛的行動預(yù)測天氣,蘇格蘭人認(rèn)為如果蝸牛的觸角伸的很長,就意味著明天有一個好天氣。由于蝸牛行動緩慢,人們常用來比喻一個人動作遲緩象蝸牛爬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