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起源是什么
甲骨文的起源是什么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xiàn)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那么,甲骨文的起源是什么?
甲骨文的起源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文字。甲指龜甲,骨指獸骨。因這種文字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叫甲骨文。甲骨文是研究殷商及西周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是我國文化的源頭,現(xiàn)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的。
1898年,河南安陽縣西北小屯村的農(nóng)民在翻地時發(fā)現(xiàn)一些甲骨,把它當(dāng)做藥材賣給了藥店。藥店則把它作為“龍骨”配方治病。
同年,有個叫王懿榮的學(xué)者從買來的中藥里發(fā)現(xiàn)“龍骨”上面有字,認出是古物,于是,他把刻有文字的甲骨全都買了下來。
后來,又在小屯村有組織地發(fā)掘了10多次,出土了大量甲骨。這是我國研究殷墟甲骨文的開始,王懿榮還第一個將其時代定為商代。
王懿榮死后,他將所收藏的甲骨傳給劉鐵云(即劉鶚)。劉鐵云進一步收集、整理,從而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鐵云藏龜》。
甲骨文鑒別方法
第一,看卜骨之新舊。甲骨埋入地下三千余年,被有的學(xué)者稱作“亞化石”,自然有一種古樸感。作偽者常用大版新鮮牛骨來刻字(因龜甲較難刻契,且易碎裂),故凡遇大版牛骨刻辭須謹慎。如英國駐安陽長老會牧師明義士(James Mellon Menzies)于1914年起開始搜集甲骨文,結(jié)果初次所購之大骨版,全系新鮮牛骨仿制,收藏不久,即腐爛發(fā)臭。
第二,若能目驗實物,可看切口之新舊。即便是利用出土之甲骨新刻文字,因切口新,作偽者常用粘性泥土涂抹。將甲骨浸泡水中不久,即可用刷子刷去泥土,切口便一目了然。而真品則因土色深入刻痕內(nèi),一般是洗刷不掉的。
第三,看內(nèi)容是否符合卜辭的文例文法。因作偽者并不懂甲骨文的內(nèi)容,多數(shù)是胡亂抄襲真片上的文字,東拼西湊,甚至倒寫、刻錯亦渾然不覺。因此,在鑒別時要注意看刻辭是否連成文句。一條完整的卜辭,由前辭(又叫敘辭,寫占卜日期,以干支表示,同時又寫占卜者名,通常是商王的史官)、問辭(又叫命辭,是要問的事)、占辭(商王看了卜兆以后所下的是非結(jié)論)、驗辭(占卜后結(jié)果的應(yīng)驗情況)這樣四部分組成,不過許多卜辭都不完整,一般只具有其中的幾部分。
第四,看刻辭格式。在龜甲上的刻辭,分兩種式樣:刻在左右邊緣部分的,由外向里讀,確切地說,刻于左甲邊的文字,從左向右讀,刻于右甲邊的,則從右向左讀。另一種是龜腹甲的中縫兩邊文字,皆由里向外刻,即在中縫左側(cè)的文字,由左向左讀,在右側(cè)的,由右向右讀。在牛骨上的刻辭,一般刻在骨的邊緣,是由外向里讀。幾條卜辭刻在一起,一般由下而上排列。
第五,看字體。商代甲骨文跨越了自盤庚到帝辛12位商王計270余年,卜辭年代明確可以判斷的是武丁到帝乙8位商王。在這段時期內(nèi),文字寫法有過變化。有學(xué)者根據(jù)這些變化和其他考古成果將殷墟卜辭分為五期,第一期為武丁時期,字體相對大一些,第五期較小,有些在寫法筆劃上也有不同,可以從甲骨學(xué)工具書(如高明《古文字類編》中華書局1980年版)上查對。
第六,看貞人(卜人)名字。貞人即當(dāng)時替商王占卜之人,為史官。貞人生活于一定的時期,貞人名是斷代的依據(jù)之一。早期與晚期的貞人不可能共主占卜之事,故不應(yīng)在同片甲骨上出現(xiàn)。不少專著對此有研究,且列表對照,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