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識丁的成語故事
目不識丁的成語故事
成語指現(xiàn)成的詞語,最初稱為“成言”、“成辭”、“陳言”,到宋代稱為“成語”、“全語”,明清沿用。 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目不識丁的成語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目不識丁的意思:
形容連一個字也不認識。丁,表示最簡單的字。
目不識丁的成語故事:
《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唐憲宗時,幽州節(jié)度使張弘靖,部下有兩個“從事”,一個叫韋雍,一個叫張宗厚。兩人仗勢欺人,橫行霸道,品性非常粗暴惡劣。他們常吃喝玩樂,直到深夜才散,還要讓侍衛(wèi)人員大隊兵馬,前呼后擁地護送他們回家,燈籠火把照得滿街通亮,鬧得雞犬不寧。他們一不高興,就拿士兵和百姓當出氣筒,隨意打罵,耀武揚威,無法無天。
有一次,他們喝醉了酒,又對士兵大罵起來:“現(xiàn)在天下太平無事,又不打仗,你們這些飯桶,有什么屁用!能拉得兩石的弓,還不如識一‘丁’字……”這話明擺著是侮辱士兵,譏笑他們沒有文化,只有些粗力氣,任人指揮打仗賣命,平時貌似什么用處也沒有。士兵們聽了這些話,非常氣憤,背地議論紛紛,恨之入骨。
恰巧這時又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張弘靖收到一筆犒賞士兵的經(jīng)費,他從中貪污,并私分了一部分。士兵們知道后,都怒發(fā)沖冠,更加不能容忍,于是一起造反,把韋雍、張宗厚都殺了,還把張弘靖抓住,關(guān)了起來。此外,也把他的住處團團包圍。因為全體士兵和下級官吏齊心一致,獲得了當?shù)乩习傩盏娜χС?,上級衙門和朝廷沒有辦法,只好把張弘靖降職調(diào)走,這才息事寧人。
“目不識丁”這句成語,由此產(chǎn)生。由于“丁”字是很簡單、很容易認識的一個字,如果連“丁”字也不認識,當然是文化水平極低的了。所以,不識字的文盲,往往被稱為“目不識丁”,或“丁字不識”“不識丁字”“不識一丁”。
此外,令有一說,“目不識丁”之典,出自《晉書·苻堅傳》。太元七年(公元382年),苻堅宴群臣于前殿,奏樂賦詩。秦州別駕姜平子所獻詩中有一“丁”字,但下面的豎鉤寫成豎,成了“丅”字。苻堅不認識,問是何字,姜平子回答說:“臣丁至剛,不可以屈,且曲下者不正之物,未足獻也。”苻堅聽了非常高興,將姜平子擢為上第。其實姜平子將“丁”字寫錯了,他自作聰明所寫的“丅”字,乃是古“下”字。姜平子不知此為古字,苻堅本一粗人,當然也不知為“下”字,所以還褒獎了姜平子一番。
目不識丁成語點撥:
唐朝高官張弘靖,出身名門,養(yǎng)尊處優(yōu),嬌必生惡。張弘靖脾氣急躁,剛愎自用,還目中無人,收受賄賂而又膽大妄為,最終激起民憤,落得個被降職的下場。這從反面告訴我們,為人處事要正直剛正、虛懷若谷,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友誼,并獲得支持。此外,我們要加強文化知識的學(xué)習(xí),學(xué)富五車,以免貽笑大方,或被人戲耍卻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