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粽子加工廠創(chuàng)業(yè)項目
粽子是漢族人民過“端午節(jié)”的節(jié)日食品,古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開粽子加工廠創(chuàng)業(yè)項目,希望對您有幫助。
開粽子加工廠創(chuàng)業(yè)項目如下
品牌的作用:“能讓你被別人更早發(fā)現,更多關注”
2005年,看到粽子加工廠很賺錢,張淑珍共投資不到3萬元,租下一間民房,雇了3個工人,以加工散裝粽子的小作坊就算正式開張。然而她很快就發(fā)現,生意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首先是內部競爭激烈,像她這樣的小工廠,在萍鄉(xiāng)就有三四十個,為了多爭取客戶,不得不在本來就極低的利潤基礎上打價格戰(zhàn);其次是外部環(huán)境險惡,大概是覺得小作坊主忙于內斗、“好欺負”,很多客戶提的要求讓人無法接受,辛苦了大半年。張淑珍的生意不但沒有起色,反而還欠下了幾萬元的“饑荒”。
如何能從惡性競爭中脫穎而出?張淑珍反復思考這個問題。“唯一的出路,就是想辦法讓客戶更早發(fā)現你,更多關注你”。而要想做到這一點,似乎只有走品牌路線。但她的想法卻遭到了身邊人的質疑,“你見過哪個小作坊有品牌的?”人們這樣說。而張淑珍則反問:“誰規(guī)定小作坊不能有品牌?誰說品牌對小生意就沒用處?只要能被更多客戶認可和關注,誰說我不能試試?”
品牌的核心:“就是你跟別人有那么一點點不同”
有了思路,具體從哪里下手呢?經過長時間觀察,張淑珍發(fā)現了一個突破口:裝粽子的箱子。
在過去,做散裝粽子加工,整個流通環(huán)節(jié)大家普遍用泡沫箱來裝粽子,雖然實用,但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張淑珍覺得這里邊有文章可做,就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貸款3萬元購買了200個加熱箱。箱子上都寫上自己作坊的名字、聯系方式,然后交給經銷商免費使用。有了這個新“裝備”,經銷商發(fā)現張淑珍的粽子比其他家的更好賣,紛紛下單;而消費者也因此記住了張淑珍。“箱子上的品牌”初步取得效果。之后三個月,她的粽子銷量比以前提高了近一倍。
就在張淑珍剛“騰出工夫喘口氣”時,粽子銷量又突然下降了。通過調查,她發(fā)現原因出在一些經銷商用她的加熱箱加熱一些進價低廉的粽子,然后混著她的粽子一起賣。張淑珍立刻采取措施,跟所有經銷商達成一個協議:凡是用她的加熱箱,只能加熱她的粽子,否則就不再提供。“以前是作坊主‘求’著經銷商,我要用這個箱子搞一點不同,讓經銷商慢慢聽我的。其實品牌并不神秘,就在這一點小小的不同上。”經過此舉,張淑珍保住渠道暢通的同時,更多經銷商也接受了她的做法,之后一年時間,粽子銷量每月都有20%左右的提升。
就在生意剛有點進展的時候,看到她靠箱子賺錢,周邊一下子冒出十來家小加工廠,不但也加工粽子,而且一律用加熱箱“拉攏”經銷商,搶走了張淑珍不少的生意。這一次,張淑珍沒有繼續(xù)在“本地”這個概念上動腦筋,而是決定到周邊城市開拓市場。“還是那個思路,跟別人有一點不同——與其都扎堆在本地市場,不如走出去看看”。之后,張淑珍用了近三個月時間,跑遍了南昌、上海、南京等地,與其中一些加工廠取得了聯系,將粽子提供給對方試銷。并承諾按照實際銷量給對方提成。隨著合作者日漸增多,慢慢地,一些大城市的銷售市場被張淑珍順利打開。
品牌的維護:“客戶的認可來之不易,我只能小心呵護”
今天的張淑珍,已經建立了1000平方米的新廠房,雇傭了更多工人,年凈收入已達到80多萬元,成了當地著名的“粽子皇后”。但功成名就的張淑珍一邊表現得比以往更大膽,正在籌備將產品打入國際市場;而另一邊,她比以前顯得更加小心翼翼,只要是涉及到公司、產品、她個人的名譽問題,都要親自過問甚至親自處理,她說,這些年好不容易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得到了一些客戶的好感和認可,所以要加倍珍惜。“打造一個牌子可能要很久,砸掉它就在一夜之間,不敢不謹慎”。
開粽子加工廠創(chuàng)業(yè)項目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