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成語典故
楚漢成語典故
成語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語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帶來的楚漢成語典故的內(nèi)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楚漢成語典故1
[1]揭竿而起(jiē gān ér qǐ ):揭:高舉;竿:竹竿,代旗幟??沉藰涓僧?dāng)武器,舉起竹竿當(dāng)旗幟,進(jìn)行反抗。指人民起義。典故:公元前209年,陽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壯丁去漁陽守邊,官差選陳勝、吳廣管理壯丁,走到大澤鄉(xiāng)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達(dá),按秦律規(guī)定這些人得全部處死。當(dāng)時秦朝嚴(yán)禁民間私藏武器,陳勝、吳廣迫不得已,他們就地取材,斬木為兵器,舉起竹桿當(dāng)義旗,進(jìn)行起義。
[2]市井之徒(shì jǐng zhī tú ):徒:人(含貶義)。舊指做買賣的人或街道上沒有受過教育的人。
[3]胯下之辱(kuà xià zhī rǔ):胯下:兩條腿之間。從胯下爬過的恥辱。典故:秦朝末年,淮陰人韓信年輕時文質(zhì)彬彬,十分斯文。屠中有一個惡少見韓信軟弱可欺就糾集一幫人圍攻他,讓他求饒必須從惡少胯下鉆過,韓信見寡不敵眾就只好忍一時之氣,從惡少胯下爬過。后來他成為一個大謀略家,幫助劉邦成就大業(yè)。
[4]破釜沉舟(pó fǔ chén zhōu):釜: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典故: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爆發(fā)了陳勝吳廣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陳勝吳廣犧牲后,劉邦和項羽率領(lǐng)的兩支軍隊逐漸壯大起來。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lǐng)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臺市)展開大戰(zhàn);項羽不畏強(qiáng)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后,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zhàn),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5]作壁上觀(zuó bì shàng guān):壁:壁壘,古時軍營四周的圍墻。觀:旁觀。原指雙方交戰(zhàn),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著,不動手幫助。典故:巨鹿之戰(zhàn),集結(jié)在前線的已有十幾支各地援趙部隊。各路援軍見秦軍勢大,都固守營寨,不敢輕易出戰(zhàn)。楚軍一到,立即發(fā)動猛攻。一場惡戰(zhàn),殺聲震天。楚軍將士似出山猛虎,以一當(dāng)十,直殺得秦軍落花流水,潰不成軍。各路援軍在自己營壘上看到了這一壯觀場面。
[6]指鹿為馬(zhǐ lù wéi mǎ):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典故:秦末宦官趙高在秦始皇病故后假傳圣旨命扶蘇自殺,立胡亥為太子,他還想篡奪帝位,特地把一匹鹿當(dāng)馬送給秦二世胡亥,胡亥說是鹿,趙高叫胡亥問群臣。群臣有些迫于丞相趙高的勢力違心說是鹿,只有部分說是鹿的大臣后被趙高所害
[7]約法三章(yuē fǎ sān zhāng):原指訂立法律與人民相約遵守。后泛指訂立簡單的條款。典故:秦末,劉邦帶領(lǐng)義軍駐軍霸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劉邦攻占咸陽。為了得到百姓的支持,他又退守霸上,召集關(guān)中一帶的領(lǐng)袖開會,宣布廢除秦朝的酷刑,為了維護(hù)地方安定,同時與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8]鴻門宴(hòng mén yàn):鴻門:地名,今陜西臨潼東北。指不懷好意的宴請或加害客人的宴會。典故:公元前206年,項羽率大軍入關(guān)進(jìn)駐鴻門,準(zhǔn)備消滅劉邦。經(jīng)項羽叔父項伯的調(diào)解,劉邦親赴鴻門去拜見項羽,項羽設(shè)宴相待。席間項羽謀士范增命項莊舞劍,伺機(jī)刺殺劉邦。項伯見勢不妙,也拔劍起舞掩護(hù)劉邦。劉邦乘機(jī)入廁,在樊噲等掩護(hù)下逃回大本營。
[9]項莊舞劍,志在沛公(xiàng zhuāng wǔ jiàn,zhì zài pèi gōng):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典故:公元前208年,項羽率40萬大軍開往咸陽,被劉邦的守軍擋住。項伯請劉邦到鴻門赴宴。劉邦到鴻門后,項羽設(shè)計讓項莊舞劍助興,意在乘機(jī)殺了劉邦。項伯也舞劍助興,百般保護(hù)劉邦,劉邦手下樊噲沖進(jìn)營帳來保護(hù)劉邦,劉邦借機(jī)逃離。
[10]沐猴而冠(mù hòu ér guàn):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jù)權(quán)位的人。典故:秦朝末年,劉邦、項羽、楚懷王三人約定,誰先攻入咸陽誰就做關(guān)中王。劉邦先攻進(jìn)咸陽,項羽很不高興,進(jìn)城就殺百姓及已投降的國王子嬰,放火燒了阿房宮,掠奪大量金銀財寶準(zhǔn)備回江東地區(qū)。有人在背后譏諷楚國人是戴著帽子的猴子。
[11]推陳出新(tuī chén chū xīn):現(xiàn)多指對舊文化進(jìn)行分析批判,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創(chuàng)造新文化。推:除去,淘汰;陳:陳舊的。典故:當(dāng)年韓信剛投奔劉邦時,劉邦讓他管理糧倉,韓信提出了"推陳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糧倉開設(shè)前后兩個門,把新糧從前門運(yùn)送進(jìn)去,把舊糧從后門運(yùn)出來,這樣可以防止糧食在蜀中炎熱潮濕的環(huán)境下腐敗變質(zhì)。從而使蜀中糧倉不再有變質(zhì)浪費(fèi)的現(xiàn)象,這無疑是倉儲管理史上的創(chuàng)舉。
[12]成也蕭何,敗也蕭何(chéng yě xiāo hé,bài yě xiāo hé):指成敗都在于一個人。典故:秦朝末年,韓信投奔項羽,不得志改投劉邦未被重用就憤而出走,蕭何得知后,月下追回韓信。劉邦封他為齊王,但擔(dān)心他謀反,將韓信貶為淮陰侯,收回兵權(quán)。劉邦親自征討陳豨,呂后請蕭何用計將韓信誆入未央宮殺害
[13]明修棧道,暗渡陳倉(míng xiū zhàn dào,àn dù chén cāng):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典故:劉邦用韓信之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攻定三秦,動取五國。
[14]韓信點兵,多多益善(hán xìn diǎn bīng,duō duō yì shàn):比喻越多越好。典故:西漢初期,韓信最初投奔項羽,沒有得到重用,就去投奔劉邦,經(jīng)丞相蕭何極力推薦,才擔(dān)任漢軍的大將軍。一次劉邦問韓信能夠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越多越好,因此得罪了劉邦。后來西漢鞏固后,韓信被封為淮陰侯,不久就朝廷所殺。
[15]衣錦夜行(yī jǐn yè xíng):指夜里穿著華麗的衣服走路,比喻不能在人前顯示榮華富貴。典故:楚霸王項羽攻占咸陽后,有人勸他定都,可因為思念家鄉(xiāng),項羽急于東歸,說:“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
楚漢成語典故2
[1]鴻溝:古代運(yùn)河,在今河南省,比喻明顯的界線,引申為兩個人在思想上有分歧,價值觀有距離等。典故:當(dāng)年楚漢相爭,打仗八年,曾以鴻溝劃地為界,東楚西漢。楚河漢界由此得來。
[2]四面楚歌(sì miàn chǔ gē):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到達(dá)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典故: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攻占秦都以后,燒殺擄掠,人民怨聲載道。漢王劉邦趁機(jī)出擊想衣錦還鄉(xiāng)的項羽,讓大軍把項羽圍在垓下,并設(shè)下“四面楚歌”之計,項羽以為漢軍已經(jīng)攻占楚地,以為天要滅他,只好邊飲酒邊唱歌,悲壯自刎身亡。
[3]十面埋伏(shí miàn mái fú):設(shè)伏兵于十面以圍殲敵軍。指周圍布置了重重埋伏。典故:楚漢相爭時期,漢王劉邦重用淮陰人韓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趙王歇、燕王藏荼、齊王田廣。他被劉邦封為齊王后率30萬大軍和彭越的軍隊會師,把項羽圍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戰(zhàn)術(shù),逼使項羽在烏江自刎,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4]無面目見江東父老(wú miàn mù jiàn jiāng dōng fù lǎo):以之為羞見故鄉(xiāng)人之典實。典故:楚漢相爭時期,項羽率領(lǐng)8000江東子弟組成的部隊攻打秦軍,他們越戰(zhàn)越勇,勢力也越來越大。由于項羽剛愎自用,聽不進(jìn)部下的意見,一意孤行,被劉邦的漢軍圍困在垓下烏江邊,四面楚歌,江東子弟死傷無數(shù),項羽感覺沒臉見江東父老就拔劍自刎。
[5]楚界漢河(chǔ jiè hàn hé):楚、漢相爭中雙方控制地區(qū)之間的地界與河流。后常比喻戰(zhàn)爭的前線。
[6]人為刀俎,我為魚肉(rén wéi dāo zǔ,wǒ wéi yú ròu):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殺的權(quán)掌握在別人手里,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典故:楚漢相爭時,項羽屯兵40萬在新豐鴻門,謀士范增設(shè)計要除掉劉邦。劉邦依約赴鴻門宴,范增請項莊舞劍助興,意圖殺害劉邦。張良叫來樊噲,劉邦借上廁所的機(jī)會與樊噲商議如何逃走,樊噲說:“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7]霸王別姬(bà wáng bié jī):姬:指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F(xiàn)多比喻獨(dú)斷專行,脫離群眾,最終垮臺。典故: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在和劉邦為了爭奪帝位,進(jìn)行長達(dá)十幾年的戰(zhàn)爭。最后項羽在烏江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最后自刎身亡。
[8]分我杯羹(fēn wǒ bēi gēng):羹:肉汁。楚、漢相爭時,劉邦答項羽的話。比喻從別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典故: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擔(dān)心長期對峙下去對他不利,于是抓了劉邦的父親,揚(yáng)言劉邦不投降就殺了他父親燉成肉羹吃,劉邦聽說后說我們兩人是結(jié)拜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如果殺了的話就分一杯羹給他。項羽聽從項伯的勸告沒有動手殺人。
[9]背水一戰(zhàn)(bèi shuǐ yī zhàn):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典故:西漢三年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軍攻打趙國,趙王劉歇和大將陳余率20萬大軍在井陘(xíng)口迎戰(zhàn)。陳余不聽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與韓信硬拼,韓信用計將其引至河邊,然后派兵輕取趙軍大營,殺死陳余,活捉劉歇,消滅趙國。
[10]先發(fā)制人(xiān fā zhì rén):發(fā):開始行動;制:控制,制服。原指丟動手的牌主動地位,可以控制對方。后也泛指爭取主動,先動手來制服對方。典故: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后,會稽太守殷通也蠢蠢欲動,請有威望的項梁去商量起義的事宜。項梁聽殷通說“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就反客為主,叫項羽殺了殷通,自立為會稽太守,然后率領(lǐng)八千江東子弟宣布起義反秦。
[11]運(yùn)籌帷幄(yùn chóu wéi wò ):籌:計謀、謀劃;帷幄:古代軍中帳幕。指擬定作戰(zhàn)策略。引申為籌劃、指揮。典故:劉邦當(dāng)皇帝后在都城洛陽南宮擺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問百官他與項羽的區(qū)別,百官紛紛夸贊他大仁大義。劉邦說運(yùn)籌帷幄不如張良,安撫百姓不如蕭何,率軍打仗不如韓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們?nèi)豢〗埽阅艿锰煜隆?/p>
[12]一飯千金(yī fàn qiān jīn):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典故:秦朝末年,淮陰孤兒韓信靠在淮水邊釣魚為生,經(jīng)常是釣不到魚而要餓肚子,一個漂洗絲絮的老大娘見他可憐,經(jīng)常把自己的飯分一半給他吃。韓信后來成為淮陰侯,特地找到當(dāng)年的漂絮大娘,送給她一千金酬謝。
[13]婦人之仁(fù rén zhī rén):仕:仁慈。婦女的軟心腸。舊指處事姑息優(yōu)柔,不識大體。典故:秦朝末年,韓信與劉邦討論項羽的為人,韓信認(rèn)為項羽非常勇猛,他大喝一聲可以讓百人倒下,就是不會任人唯賢。他的勇猛是匹夫之勇,論仁慈,他有婦人之仁,該行賞的時候特別吝嗇,他的仁慈局限在小的方面,所以不能得天下。
[14]國士無雙(guó shì wú shuāng):國士:國中杰出的人物。指一國獨(dú)一無二的人才。典故:秦朝末年,韓信因得不到項羽的重用,而改投奔劉邦,開始也沒有得到重用,因滕公的推薦給蕭何,蕭何認(rèn)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薦給劉邦。劉邦敷衍應(yīng)付,韓信不辭而別,蕭何月下追韓信,對劉邦說他是國士無雙,劉邦拜他為大將。
[15]高陽酒徒(gāo yáng jiǔ tú):高陽:古鄉(xiāng)名,在今河南杞縣西南。秦末酈食其(yì jī)即此鄉(xiāng)人,對劉邦自稱“高陽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蕩不羈的人。典故:秦朝末年,劉邦駐守陳留縣,當(dāng)?shù)馗F書生酈食其才學(xué)過人,前去投奔劉邦,劉邦聽說來者是儒生就不接見。酈食其氣憤地握劍對侍者說自己是高陽酒徒,劉邦一聽趕忙接見。后來酈食其成為劉邦的得力謀士,為劉邦一統(tǒng)天下而出謀劃策。
[16]三戶亡秦(sān hù wáng qín):三戶:幾戶人家;亡:滅。雖只幾戶人家,也能滅掉秦國。比喻正義而暫時弱小的力量,有消滅暴力的必勝信心。典故:秦朝末期,陳勝吳廣起義,各路義軍紛紛配合,項梁率軍攻秦。范增去拜見項梁說:“秦滅六國,楚國最冤,楚南公說過楚國即使只剩下三戶人家都會報仇雪恨消滅秦國的。”于是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米心為楚懷王,得到楚人的擁護(hù)而迅速壯大實力。
[17]拔山蓋世(bá shān gài shì):蓋世:超越天下人,世上第一。力能拔掉大山,形容力大勇猛,當(dāng)代無比。典故:《史記·項羽本紀(jì)》:“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楚漢成語典故相關(guān)文章:
5.成語故事破釜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