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
典故的詞匯化,顧名思義就是典故演化成詞的過程。具體來說,是指典故經(jīng)過概括、改造逐漸演化為詞語形式。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歡。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
西周末期,周厲王橫征暴斂,弄得民不聊生,百姓紛紛在私底下指責(zé)周厲王的暴行。
上卿召穆公三番五次地勸諫厲王:“大王的苛捐雜稅太多了,百姓生活很艱苦,都心存不滿,快無法忍受了!”厲王聽了之后很是憤怒,就從衛(wèi)國找來一批巫師,把他們分派到全國各地去,讓這些巫師用“神術(shù)”去監(jiān)視那些指責(zé)他、對他心存不滿的人,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就抓住殺掉。一時間,百姓人人自危,沒人敢再議論朝政,連在街上碰到親戚朋友打招呼,人們也只敢用眼睛互相看一下,生怕一不小心說錯話而招來殺身之禍。
周厲王得知百姓已經(jīng)沒有人再公開指責(zé)自己了,便得意洋洋地對召穆公說:“你看,謠言很容易止住的嘛!現(xiàn)在沒有人再說我的壞話了吧。”
召穆公聽后很是無奈:“您這樣做只是暫時減少了異議。您可知道,用這種方法去堵老百姓的嘴,比用泥土堵住河道更可怕。河道被堵塞,溢出來的水會沖垮堤岸,沖毀房屋,會有更多的人遭受水災(zāi)。百姓對您的怨恨和水是一樣的,只能用疏導(dǎo)的辦法。所以,治理百姓也應(yīng)該讓他們自由發(fā)表意見。”
召穆公看看周厲王,繼續(xù)說:“古代天子處理政務(wù),讓公卿列士獻詩,瞽官獻曲(民間歌謠),史官獻書(記載古代帝王事跡),師官讀格言,瞍官朗誦,蒙官誦讀,樂工們箴諫,平民百姓把對政事的意見間接地傳達給天子,天子身邊的近臣向天子進陳規(guī)諫之言,與天子同宗的大臣盡力彌補、監(jiān)督天子的過失。瞽官、史官用音樂和禮法教育天子,上了年紀的師傅也經(jīng)常對天子進行規(guī)勸、警告,天子再斟酌取舍,付諸行動。這樣天子才不會做錯事。”
“百姓有嘴如同大地和山川一樣,百姓發(fā)表言論,國家政事的好和壞才能體現(xiàn)出來。百姓認為好的政策就實行,百姓認為不好的政策就應(yīng)防范。百姓心中所想的從口中說出來,如果是好的政策就要施行,怎么能采取堵塞的方法,不讓百姓說話呢?百姓心中擔(dān)憂某些問題自然會說,一些事情他們考慮成熟之后也要說,這些你怎么能堵得住呢?就算暫時能夠堵住百姓之口,但又能堵多久呢?如果堵住了他們的口,誰還能為國家提出好的建議呢?”
然而,遺憾的是,召穆公這番苦口婆心的精彩論述,周厲王根本沒聽進去,他仍舊是我行我素。就這樣,一晃三年過去了,百姓終于無法再忍受厲王的暴政,起義反抗。他們抓住了周厲王,將他流放到彘(今山西省霍縣)去了。這次起義,史稱“國人暴動”。
——《國語·周語上》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點撥:
古語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召穆公屢次規(guī)勸橫征暴斂的周厲王,周厲王非但不聽,反而變本加厲地“防民之口”,這種做法本身即是一種“失民心”的做法,這種做法不會降低他的失誤,也不會消除民眾的憤怒。周厲王終落得個被流放的下場??杀?可憐!卻又在情理之中。假如當初他勤政愛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需,那么,他就可以在皇帝的寶座上安穩(wěn)地一直坐下去。無論何時,處于何種境遇,都要記?。壕c民,是舟與水的關(guān)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統(tǒng)治離不開一國之君,更離不開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