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聊生的成語故事典故_字詞解析_造句
民不聊生的典故:
戰(zhàn)國末期,各諸侯國連年征戰(zhàn),都想多占土地,增加實力。秦國打敗了韓、魏兩國軍隊,殺死了二十四萬人。被殺士兵的家屬非常難過,痛不欲生。從此以后,秦軍經(jīng)常帶領(lǐng)軍隊,攻打韓、魏,到處燒殺掠奪。
后來,秦國攻打魏都大梁沒有成功,就把氣撒到楚國身上。秦將白起率領(lǐng)大軍攻入楚國,將楚頃襄王趕跑,楚地百姓受盡了戰(zhàn)爭之苦。一年之后,白起大軍再次進攻魏都大梁,又沒有攻下。
在這種情況下,秦昭王提出與韓、魏兩國修好,三國起兵,共同討伐楚國。楚王聽到這種情況,非常著急,就派使臣黃歇到秦國求和。
黃歇到了秦國后,就寫了篇文章,向秦昭王說明:“現(xiàn)在秦國的心腹之患是韓、魏兩國,而不是楚國。因為這兩國的百姓被您所殺者數(shù)也數(shù)不過來,活著的也都無以為生,流離失所。韓、魏兩國同秦國仇深似海,一定會找機會進行報復(fù)。您如果聯(lián)合韓、魏攻打我們楚國,等于給他們提供發(fā)展機會,讓他們強大起來。加上大王的軍隊肯定要借韓、魏兩國之道,一旦他們的軍隊對秦軍發(fā)動襲擊,秦軍的失敗會很快到來。所以不如我們兩國聯(lián)合起來,共同攻打韓、魏。這樣一來,秦國才能長治久安。”
民不聊生的漢語詞典解釋:
人民無法生活下去。
●《史記•張耳陳余列傳》:「百姓罷敝,頭會箕斂,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
●后蜀何光遠《鑒誡錄•判木夾》:「及微子去,比干剖,箕子奴,民不聊生,皇天厭之,國人棄之?!?/p>
●《警世通言•范鰍兒雙鏡重圓》:「建州饑荒,斗米千錢,民不聊生?!?/p>
●夏衍《秋瑾傳》:「在上荒淫無度,在下民不聊生?!?/p>
民不聊生的近義詞/反義詞如下:
近義詞:火熱水深、生靈涂炭、哀鴻遍野、水深火熱、民生凋敝、民窮財盡
反義詞:豐衣足食、飽食暖衣、安居樂業(yè)、民康物阜、安生樂業(yè)、戶有余糧、國泰民安、物阜民安、家給人足
用民不聊生造句:
(1) 由于連年戰(zhàn)爭,這一帶赤地千里,民不聊生。
(2) 清朝末年,政治腐敗,經(jīng)濟凋敝,物價飛漲,民不聊生。
(3) 奸臣當?shù)?朝野上下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民不聊生。
(4) 軍閥混戰(zhàn)時期,兵荒馬亂,民不聊生。
(5) 安史之亂后,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最終使唐朝走向了滅亡。
(6) 舊中國政治腐敗,民不聊生。
(7) 在黑暗的舊中國,百姓饑寒交迫,民不聊生,但腐敗政府卻貨賂公行,官官相護,于民生國計而不顧。
(8) 戰(zhàn)爭時期,民不聊生,流離失所。
(9) 君子當?shù)?,家給人足;小人當?shù)?,民不聊生?/p>
(10) 秦始皇橫征暴斂,苛虐無度,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猜你感興趣:
2.從容不迫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