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Azure以及云的多面性介紹
云計算”是時下最為熱門的IT業(yè)概念。Gartner資深分析師Ben Pring認為:“云計算就像法國大餐一樣正被人們津津樂道。但幾乎每個人對云計算的定義都有不同之處“。維基百科定義為: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是這樣一種計算方式,計算資源是動態(tài)易擴展而且虛擬化的,往往通過互聯(lián)網提供。Windows Azure是微軟基于云計算的操作系統(tǒng),和Azure Services Platform一樣,是微軟“軟件和服務”技術的名稱。
首先,我們要清楚是以服務還是以架構的概念在談論云。通常,我們會發(fā)現在有關云計算的談話中無法得出個具體的結論,原因就是我們總習慣想當然地將云計算看做第三方運營商經營的一種服務,直到自己突然明白其他人談論的是購買軟件和硬件來部署自己的云架構。
這兩種觀點之間存在極大差異。在筆者看來,對于大多數企業(yè)而言,投資自主云計算項目都不是明智之舉。除非這些企業(yè)打算成為云供應商,否則從長遠來看是無法將資金合理利用的。但我們必須承認,持相同觀點的人并不多。相反大多數企業(yè)都認為自主開發(fā)云計算才是最好的方式。其實,這樣做,從短期來看有明顯節(jié)約資金的效果,因為轉移到能自動供應的虛擬化數據中心架構是更為有效的供應方式。美國國防部新推出的Rapid Access Computing Environment就是個典型例子。不過,這并非今天我們要談論的云計算。事實上,由于我們談論的云位于企業(yè)防火墻之后,因此我們并不將其定義為云計算。
到目前為止,微軟一直不贊成將Windows Azure包裝成企業(yè)可自主部署的軟件包。因而微軟堅持做服務類型的云平臺,以滿足第三方的需求。在這方面,我們認為Azure代表著新的,第二代云平臺,它比第一代供應商的產品更適應現今市場的需求。早期的供應商們在市場上,將云計算作為單獨服務供應,而不會為企業(yè)提供其他服務來連接云服務器和企業(yè)內部應用。對于少數準備以云來代替內部運算的企業(yè)而言,這無疑是好事。但是,現在大多數企業(yè)都會根據可預見的未來采取綜合策略,這樣,他們就必須保留自己的運算架構,并將其擴展到云。服務于市場的云供應商必須面對這個事實,并試圖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在這里列舉四類Azure案例:
短期,溢出以補給內部環(huán)境
這是現在企業(yè)市場中廣泛應用的服務型云平臺案例。它利用了云計算付費方式的彈性,而且能有效節(jié)約測試和開發(fā)服務器的成本,即便是企業(yè)的某個項目在加載高峰期需要額外的流量也不用擔心。由于可被輕松復制到內部平臺上,所以人們通常把對彈性需求的快速補給視為云計算的基礎特性。它的之所以廣泛是因為這類案例中不會頻繁使用到云計算云方面的屬性。
以云為基礎的服務和應用可擴展內部部署
Windows Azure有很多這方面的案例。例如,微軟動態(tài)ERP軟件就有很多新的網站和商業(yè)擴展,該軟件可以用自動化的前端操作來補充后臺套件。而編號為 Dallas的新服務則將Azure作為獎金信息服務的一個聚合點。在此實例中,較之內部架構,云可以用更簡單有效地方式傳遞實時信息,并能發(fā)起一系列新的本地Azure應用。當然,這也意味著,作為微軟軟件+服務策略依據,雖然它沒有否定我們此前將云計算定義為對傳統(tǒng)內部運算的補充而非替代的說法,不過它傾向于鼓勵對內部架構的信賴。
臨時托管作為云遷移策略的一部分
這既是好事也是壞事。作為本地云IT策略的臨時性階段,將服務器轉移到云的舉措恐怕是許多企業(yè)為了減少麻煩而不得不采取的緩兵之計。但是,通常,我們看到人們考慮的僅僅是簡單地將已有的內部應用放置到云上,這竟然成為了他們對云的全部利用。這是很多獨立軟件開發(fā)商都會犯的錯誤。
以云為基礎的服務和應用可以取代內部部署
當然,這恐怕是云的理想境界。Azure承諾要實現這種境界,但是上面的三種情況足以分散這種努力,尤其是那些依賴于永久性內部和獨占運算架構的案例而言。只要Azure繼續(xù)在“增補”這一基本原則上進化,而不是與客戶自己的運算架構去比較,Azure就有望與其他云平臺抗衡。
簡而言之,筆者是擔心開發(fā)人員止步于Azure或類似的平臺。上述案例基本都能將企業(yè)IT部署遷移到云上,但是他們都只是將Azure簡單地作為軟件和應用的平臺替換物。而沒有充分利用云環(huán)境中實時性,帶寬流暢和API共享等特點。希望Windows Azure不會成為應用療養(yǎng)院,而要成為應用補給站,為應用程序不斷添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