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7分“文科狀元”被父親偷改志愿錯失北大后,出國20年拒絕回家,她如今怎樣了?
687分“文科狀元”被父親偷改志愿錯失北大后,出國20年拒絕回家,她如今怎樣了?
1
近日,一條#被父母篡改高考志愿#的熱搜,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有網友講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說自己當年高考,被母親改了志愿。
當年,她的分數超過了一本三十多分,原本可以上個偏遠的985高校。
但因為母親偷偷將志愿改成了普通一本學校的會計專業(yè)。
理由是,母親覺得會計好就業(yè)。
結果她并沒被錄取,反而是調劑到了該學校的二本法學專業(yè)。
從此,她的人生被徹底“改寫”。
即便過去十年,但每次提起這事,她都感覺非常難受。
甚至會恨得“咬牙切齒”,認為“人生軌跡都完了...”
評論區(qū)里,許多人都對這種打著“為你好”旗號的控制行為,十分抵觸。
看得出,大家童年時期,都曾經歷過這樣的故事。
父母希望我們,能有個更好的前途。
卻因魯莽舉動,最后造成“失誤”,引起孩子的厭惡。
不得不說,其中那種絕望與無奈,真是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
2
還記得曾經因被父親偷改志愿錯失北大,惱恨出國的文科狀元戴柳嗎?
作為家中獨生女的她,父母對其寄予厚望。
1999年高考。
通過努力,戴柳考出了687分的高分。
成了湖北黃岡市的文科狀元。
就在她滿懷期待進入大學生活時,卻得知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
父親瞞著她,偷偷改了她的第一志愿。
她的夢想,原本是考入北京大學,卻收到了政法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能夠去這樣一所優(yōu)秀的大學讀書,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
可戴柳,卻完全高興不起來。
“我是你父親,我這都是為了你好!”
“你憑什么決定我的人生?!”
戴柳拿著通知書,面對父親的“理直氣壯”,她歇斯底里地咆哮。
努力多年卻換來這樣的結果,這讓戴柳無法接受。
只得跑回屋里鎖上門,放聲大哭起來。
然而,木已成舟,事情再無扭轉的可能。
最終,她還是決定,前往政法大學讀書。
只是,她對父親失望透頂,甚至再也不愿和他多說一句話......
3
進入大學后,戴柳每天都在情緒低落、自我抗拒中度過。
原本,在不喜歡的學校里學習,已經感覺很委屈了。
再加上父親對她的嚴格管理,幾乎每次回家父女倆都會發(fā)生爭吵。
一次,戴柳因為和同學相約看電影,逛街,回家時已是晚上11點了。
比父親規(guī)定的10點前必須回家,晚了整整1個小時。
父親因此狠狠地訓斥了她一番。
一時間,委屈、憋悶、不服.......種種負面情緒涌上心頭。
正處于青春期叛逆的她,只有一個想法:趕緊逃離。
2003年,戴柳在學校信息欄里看到一所韓國大學的招生信息。
為了擺脫父親的管控,她毅然決定遞交申請。
并且,以同樣先斬后奏的方式。
待考試結束,順利拿到錄取通知書,并買好了機票。
一切塵埃落定后,戴柳才將這個消息告訴父母。
得知女兒要出國留學,父親對她這個自作主張的行為勃然大怒。
氣得一腳踹向屋門,險些將門踹壞。
只是,看到父親如此暴怒。
戴柳并沒有想象中的“快感”。
當她與父親在機場分別時,她發(fā)現,父親臉上的憤怒變成了無奈。
眼神中流露出的,是不舍與擔憂.......
當到了韓國后,陌生的環(huán)境,語言的劣勢、文化差異等,讓戴柳體會到了,什么是挫敗和孤獨。
那一刻,她終于理解了,臨別時父親的情緒。
多年后,在她的努力下,她在國外的工作有了起色。
生活上,與父親的關系也緩和許多。
父親對于她的生活,也完全放手,不再干涉。
并表示:無論她做任何決定,只需遵循心中的意愿,只要她喜歡,父母就快樂。
在異國他鄉(xiāng)漂泊多年,戴柳也學會了對過往釋懷。
回想父親當初更改志愿的原因,她多了一份理解。
如今,她找到了喜歡做的事,也遇到了自己喜歡的人。
偶爾也會給國內父母打來電話,告訴她們自己一切安好。
4
戴柳的“反抗”,徹底改變了她的命運。
父親的諒解,與她的自我釋懷,使其不再被困擾。
但這個過程,也飽受了煎熬與痛苦。
德國心理學大師海靈格曾說:
“幸福的家庭里,都有一個共同點:家里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p>
電視劇《以家人知名》中,齊明月是個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長得漂亮,性格文靜,學習拔尖,還特別乖巧聽話。
但這些,其實都是表面。
她有一個嚴苛的媽媽,無論是穿衣風格,吃飯點餐,還是朋友圈交際.....
事無巨細,媽媽都要干涉。
不管她喜歡不喜歡,愿意不愿意。
并和所有父母一樣,將一切美其名曰:
我那都是為你好......
然而媽媽的愛,卻壓得齊明月喘不過氣來。
齊明月參加工作后,想去北京深造。
可媽媽又一次插手,還拿她當年高考失利說事,證明她心理素質不行,能力差。
終于,忍受不了的齊明月,徹底爆發(fā)了。
并曝出了驚人秘密:
原來,當年因為媽媽一直強迫她考政法大學,學律師專業(yè)。
齊明月沒有辦法反抗,最終選擇了最蠢的方式,就是故意少填一張答題卡。
為了擺脫媽媽的控制,她不惜自毀前程。
媽媽聽完,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在我們身邊,不知有多少父母打著“為你好”的旗號,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規(guī)劃生活。
殊不知,那句“為你好”,可能沒帶來理想的結果,反而加劇了親子之間的矛盾,甚至是“好心辦壞事”。
周深因為高考失利,聽了父母的建議去烏克蘭學牙醫(yī)。
但他對這個專業(yè)興致寥寥,學習苦不堪言。
耽誤一年后,他和父母講述了自己學牙醫(yī)的痛苦,并決定改變方向學音樂。
樸實的父母理解了兒子,答應周深改學音樂。
最終靠自己的天賦和努力,周深徹底爆紅全網。
有時候,父母的選擇不一定是錯的,但未必是孩子想要的。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身為父母,做好領路人的角色,比幫他們做出決定來得更加重要。
學會尊重、理解孩子的想法,適時放手,孩子才能真正成長,創(chuàng)造未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