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是撫松讀后感_讀為什么是撫松有感心得
《為什么是撫松?》用這樣一個極具誘惑力的問題作題目可見作者的匠心獨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為什么是撫松讀后感,希望能幫到大家!
為什么是撫松讀后感篇一
前段時間,我認真品讀了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為什么是撫松——中國鄉(xiāng)村教育再造一書,讓我驚嘆,若不是魏書生等教育專家、學者聯名推介,簡直讓人不敢相信是真的。撫松是吉林省的一個偏遠小縣,轄區(qū)內90% 以上是山區(qū),30萬人口,分布在莽莽蒼蒼的崇山峻嶺中,八成以上學生是山民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0年沒有招考、引進過一個新教師,專任教師平均年齡40歲,80%是民辦轉正的教師,大都不會電腦,就是這樣“落后”的撫松卻出現了讓人驚嘆的場景:100%的學生誦讀經典并能脫口而出背誦幾十篇到幾百篇美文佳作,100%的班級有藝體活動,學生登上了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表演,學生出現在香港的音樂廳,100%的學校建立了課外活動基地,100%的專任教師參與教科研,90%的校長都有到大城市學習的經歷。每年把國內最有影響力的教育專家、頂級名師一批批請來,進校園、進課堂,與校長老師面對面做策劃、做指導,連續(xù)十年,從未間斷。而高考連續(xù)8年年年有清華、北大錄取,-簡陋的教室、簡易的設施、卻描繪出了一幅中國鄉(xiāng)村教育的美麗圖景。
掩卷深思,腦海中一直閃爍著人、仁、能等詞匯。撫松的教育人能甩開膀子那樣干,簡直就是神,神賦予了用心人成功。撫松教育輝煌成就依靠的就是在主管局的正確帶領下,廣大教師咬定目標、排出困難、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干出來的,最終實現了學校、學生、教師等多贏局面。其教師隊伍建設給予我的是深思考。
培養(yǎng)了一支與時俱進、思想解放、開拓進取的校長隊伍。校長是領頭羊,是扛旗幟的,有人說;“一名好的校長就是一所好的學校”,毋庸置疑。撫松第一招就是打造校長鐵軍。要改變學生,必須先改變課堂,要改變課堂,必須先改變教師,要改變教師,必須先改變校長。改革初期,校長出現過評課離譜、推脫而紅過臉,有過記不住校訓的尷尬……為改變校長,撫松從領導力、執(zhí)行力、學習力、思考力四方面培育和塑造校長的能力,正如陸世德局長所言“領導力和執(zhí)行力是各種教育目標達成的基本保證,而學校要生動活潑、發(fā)展上層次、學校要有后勁,顯然離不開校長的高度”。校長的領導力和執(zhí)行力的提高是一所學??沙掷m(xù)發(fā)展,走高效教學之路的關鍵,特別是在課程改革中,校長的課堂領導力和執(zhí)行力的提高更是刻不容緩。還有校長的學習力、思考力是專家型校長必備的素質。正是有了這種理念,他用上了一些實招,要求校長深入課堂、研究教學,開展了校長評課比賽,讓校長感覺有壓力;為提高校長的理論水平,為校長們訂閱了報紙、雜志,并要求校長持續(xù)寫讀書筆記;為開拓視野,從2004年開始先后派出了30多位校長去進修、掛職鍛煉、到北京、上海、山東、江蘇等地考察學習;利用周末開展沙龍論壇,同時邀請到知名專家、學者到校講座作引導…..-一個個“逼”招讓校長們經歷了腦的洗禮,明確了干事業(yè)要有思想、要學習,于是從被動思考(學習)到主動思考(學習)。經歷了心的洗禮,更加明確了自己的角色定位、職責與擔當,要真正用心去做教育。他們積極實踐著,變了,觀念、作風、能力、業(yè)績都變了。
培養(yǎng)了一支安心樂教,不逐名利的教師隊伍。書中多幅圖片讓我們感受到教師的執(zhí)著與認真。偏遠艱苦的西崗村規(guī)模最小,一個教師,兩個學生,兄妹兩人讀二、三年級,溫泉小學三個學生…..照樣有升旗儀式、PK賽,課前預習可以在課堂上完成,課程的實施井然有序,人數雖少卻能使教育活動真正面向每個學生、發(fā)展和成就每個學生,帶來的是別樣的生本課堂。為了改變辦學條件,仙人橋中學的郭憲軍校長和老師們利用周末硬是用鐵楸挖出了500米的飲水渠,從山上引下了清澈的山泉水,興參小學為建設園林式校園,校長和老師們每天早上三點出發(fā),連續(xù)利用了三天時間拉了4000多塊馬路牙子鋪設了嶄新的甬路-----在高度物質化的今天,似乎一切都在用金錢來考量的當下,他們是利用雙休日和節(jié)假日,沒有命令,沒有加班補貼,沒有特殊表彰,沒有叫苦埋怨,這就是無私奉獻,他們就是想讓孩子們有個好的讀書環(huán)境。
培養(yǎng)了一支真心為教育服務的保障隊伍。局機關工作人員、后勤管理人員,這些好像與教學無關的人員都能走進課堂,平均每人聽課達50節(jié),這是極為罕見的,正是因為這些人走進課堂,了解到了一線教師和學生的需求,他們就能更好的做到為教師、學生服務。
沒有認識撫松的人也許還會對本縣教育改革持一些懷疑態(tài)度,如果您看了此書就會豁然開朗不再懷疑了。當下我縣正如火如荼進行的教育改革舉措與撫松大同小異,成效也初見端倪,如何擴大成果,個人認為關鍵還是要讓我們廣大教師認識能更加到位,認識到教師的天職就是教書育人、培養(yǎng)人才,要能出好人才,一定要深化改革,提高課堂效率,只有進行課堂改革才能挖掘學生的最大潛能,只有真心的參與,才有可能獲得職業(yè)成就感和幸福感。。二要有足夠的改革創(chuàng)新的思想、勇氣、耐心和信心,要舉全縣之力。目前我們感覺壓力大,成效未得到較大面積體現,原因就是發(fā)力面不廣,用心還不夠,要是每個人都能在各自崗位按照上級要求用心踐行著,完全可以從開始的不適應到逐漸適應,進而逐步提升,一個課堂的精彩可觸動一類學科、一類學科可帶動一所學校,要是每所學校都動真了,改革愿景不就實現了嗎。俗話所得好,眾人劃槳開大船,眾人拾柴火焰高,很明顯就是這個道理。三要有執(zhí)作的探索思想。思想得到改革,人就會有目標,如何實現目標就要有實踐的過程,在實踐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荊棘和坎坷,也許會產生畏難思想,甚至打退堂鼓。比如考慮目標達成難、校際評比的差距、校內教師的懈怠、干工作談補貼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顧慮甚多,校長尤為凸顯,這時一定要調整心態(tài)、尋找原因、調整策略,尋找最近發(fā)展區(qū)、突破口,決不能退卻。四要積極探索、建立一定的長效機制,讓教師感覺到我要學、主動學,讓教師能真正用心、主動投入,能在不同時段享受到職業(yè)幸福感。千說萬說,歸根結底就是人的因素,只要人好,世界就好。只要校長、教師用心去做,學生就會好,教育就會好。有如撫松教育局陸世德局長感言;教育是人對人的點燃,生命對生命的啟迪,人是最關鍵的。只有一個教師具有豐富的知識素養(yǎng),有了愛孩子的情懷,能夠把握孩子的心里特點,能夠了解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能夠尊重孩子的生命尊嚴,無論在窮山僻壤還是在繁華都市教師都可以給孩子健全、優(yōu)質、向上、美好的教育。好的教育不一定在發(fā)達國家,也不一定都在都市,他可以在任何地方。誠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是必須的,學行者死,學神者活,一定要真正觸摸其內在底蘊,做好結合和創(chuàng)生才是學習借鑒成功的必由之路。
為什么是撫松讀后感篇二
撫松是吉林省的一個偏遠小縣,轄區(qū)內90% 以上是山區(qū),30萬人口,分布在莽莽蒼蒼的崇山峻嶺中,八成以上學生是山民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0年沒有招考、引進過一個新教師,專任教師平均年齡40歲。
就是這樣“落后”的撫松卻出現了讓人驚嘆的場景:100%的學生誦讀經典并能脫口而出背誦幾十篇到幾百篇美文佳作,100%的班級有合唱活動,100%的學校建立了課外活動基地,100%的專任教師參與教科研,90%的校長都有到大城市學習的經歷。每年把國內最有影響力的教育專家、頂級名師一批批請來,進校園、進課堂,與校長老師面對面做策劃、做指導,連續(xù)十年,從未間斷。
撫松成功的法寶是實干,認準目標一干就是十年。局長帶領校長外出考察名校,拉練式聽評課,校長帶領教師進行課堂改革,改造校園環(huán)境,每一項工作都身體力行,親力親為。撫松的輝煌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干出來的。
改革初始,為了扭轉落后的局面,為了克服惰性,為了轉變觀念,撫松教育局首先采取逼的辦法,把老師們逼上梁山,逼出作風上的轉變、思想上的提高,使大家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第二步是引領,推薦書目,指導讀書是引領;派出去學習,打開眼界,提升理念是引領;請名師、專家做報告也是引領。撫松多措并舉提高隊伍素質和能力,為了教師隊伍的專業(yè)化成長舍得花大錢。談到教師素質時,陸世德局長說:“幾位名師不能解決撫松教育的問題,不能解決廣大山區(qū)孩子享受優(yōu)質教育的問題,幾位名師的作用抵不上一大批高素質的勤懇敬業(yè)的鄉(xiāng)村老師,所以,我們這些年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扎扎實實提升鄉(xiāng)村教師整體素質上。其實,當教師的整體水平提上來以后,培養(yǎng)名師也就水到渠成了。”這話說的很實在,農村需要的不只是一兩個名師,更需要全體教師素質的整體提升,一兩個名師解決不了鄉(xiāng)村教育的問題,這就是鄉(xiāng)村教育的現實。
在進行課堂改革時,不但老師有抵觸情緒,家長的告狀信更是直接寄到了縣政府,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陸世德局長說:“家長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畢竟家長對教育的理解有限,對課堂的理解有限,我們不能因為家長的反對而后退。在這里,我斗膽借朱镕基的話,來表達教育局的決心: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們都將勇往直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次課堂改革可以看作是一場戰(zhàn)爭,敵人是陳舊的教育觀念、過時的教學方法、低下的教學效率,我們必須向它們宣戰(zhàn)!我們沒有退路,我們不能失敗!”
讀完《為什么是撫松》一書,以下三方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只要人好,學校就好
學校的工作就是人的工作,只要人好,學校就好,教育就好。具體來說,要想讓學生成功,先要讓老師成功,要想讓老師成功,校長要主動追求成功。一個校長,僅僅憑借上級指令來辦學,永遠不可能辦出優(yōu)秀學校。校長應該成為一個能夠主動創(chuàng)造,融匯各種力量的教育行家,而不是成為一個只懂得上傳下達的機器人般的行政官員。
陸世德局長經常強調:校長首要的工作不是做,而是去想。陸局長帶領校長先后到全國各地考察了近二百所名校,到處學習取經。他認為,外出學習是打開思路,別人的東西再好,也不能搞拿來主義,成功的改革不是用模子套出來的。校長要深入思考,把外地經驗移植過來,并進行本土化改造,化為己有,才真正有價值。
陸局長要求校長每天思考一個教育問題,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這一舉措,讓校長們從被動的跟著問題走,到主動發(fā)現問題,主動思考問題,主動閱讀寫作。一開始發(fā)現不了問題,就從教育刊物上摘抄一些內容,摘抄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許多校長由此形成了讀書思考的習慣。養(yǎng)成習慣以后,對學校管理的思考,就從單純的經驗型思考,開始轉向整體、系統(tǒng)、科學的現代管理思考。
點擊下頁查看更多為什么是撫松讀后感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