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電影《邊城》后有感(2)
不滿與好奇。
我覺著,電影做得很粗糙。
有人會說,,那個時代,能這樣就不錯了,聽上去有幾分道理。我也覺的影片有很多可取之處,比如在畫面造型語言和場面調度方面,我覺得電影營造出來的整體氣氛和沈從文原著小說中的氣氛還是挺契合的,秀美的山水,甜美的歌聲,純美的山人,凄美的愛情。
可我認為影片中的兩處硬傷卻影響了這樣一種氛圍,其中一個關于光,在一些傍晚及天黑的場景中,整個畫面我?guī)缀跏裁匆部床坏剑褪呛趬簤阂黄?,也許有人會說:“你懂什么呀?暗淡的光線符合電影的氣質,能反映人物壓抑的心理狀態(tài)。”這點我也贊成,我也愿意這么去解讀,比如翠翠和儺送二老首次邂逅的場景,翠翠等爺爺來接她,可爺爺卻和友人吃醉了酒,翠翠一直等到天黑,看賽船的人都散去了,這時翠翠的內心狀態(tài)應該是埋怨中帶著一些害怕,同時又為爺爺擔心,一直到捉鴨子的儺送二老出現(xiàn),兩人有了一段很有趣的交談,應該就是在此時,兩人對對方心生好感,多美好的事情啊,如果在伴著傍晚恰到好處的暗淡的光,美好中帶著些許壓抑,多好的一場戲,可偏偏這光太暗了,以至于所有的美好都消逝在“黑暗”之中。我并不是在否定創(chuàng)作者,我只是覺著燈光師應該在布光上更用心一點,總會找到辦法的。(當然就算是牽扯到預算之類的問題,也應想辦法克服,發(fā)揮中國人艱苦奮斗的精神么。)
還有一點,就是聲音的問題。首先,很多環(huán)境聲錄的很糟,聽上去有些失真,而有些場景干脆連環(huán)境聲都省了,比如影片中有很多下雨的場景,其中有有幾處根本聽不到雨聲;其次,聲畫同步做得很差,口型都對不上。我不知道影片在拍攝過程中有沒有采錄同期對白,反正影片中的對白是后邊配上去的,及其不自然。最后,相信所有人在看電影的過程當中都曾被一個低沉的,要死不活的女聲深深的吸引,沒錯,就是念旁白的那個聲音,對于這一聲音,我只能用“太有特點”來形容,這樣不好,太引人注目,這會打斷觀影的連續(xù)感,影響觀影質量,自然不利于電影主題的表達。我不知道當時是在什么一種情況下選得這位女旁白,是她“級別”比較高?還是她比較便宜?(估計不是,要是的話導演直接上不就行了。)在不就是當時人們的審美標準跟我們現(xiàn)在不一樣,可同屬于80年代的《黃土地》和《紅高粱》不是直到現(xiàn)在都還深深的被一代代的年輕人頂禮膜拜嗎?于是我就在網(wǎng)上查了一下,本片的導演凌子風屬于我國第三代導演,小時候愛看戲,學雕塑出身,經(jīng)歷了抗日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自然還有“”。本片是改革開放后的片子,而他又是老電影人,怎么會察覺不到這些影片的硬傷呢?可我想真正的原因只有當時制作這部電影的人才知道,又或許沒什么原因,他們覺得這樣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