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散文》讀后感3篇
《余光中散文》讀后感3篇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余光中散文》讀后感,共3篇,希望大家喜歡。
《余光中散文》讀后感1
在我讀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鳥后,我立刻對小小的鸚鵡起了由衷的喜愛之情,甚至把自己當(dāng)做作者,給鸚鵡喂食、打理羽毛。但也為人類的殘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讀“藍(lán)寶寶菜市上六塊買來的,在我所有禽緣里,它是最乖巧最可愛的一只,現(xiàn)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棄它的。”的時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對藍(lán)寶寶的喜愛之情,因為藍(lán)寶寶是最乖巧可愛的。從“現(xiàn)在即使有誰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棄它”寫出了藍(lán)寶寶對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鸚鵡也有仇必報,有恩必報的心理。如果你平時對它不好,他只要能出來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對他好的話,它不但會用小喙親吻你的手指,還會把 “雀栗”與你一同分享。在我讀“人類之間,禁止別人發(fā)言或強迫從千口一詞,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獸去行人道呢?”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類的殘忍,為了讓人語推行而違反了人道。這無所不載無所不容的世界屬于人,也屬于花、鳥、魚、蟲。我們不能為了私欲而破壞這個世界。
我覺得:我們應(yīng)該保護好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小生物,不要再獵殺它們了,他們也有生命,它們也想人一樣,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讓一個個無辜的生命慘死于人手!
保護動物就是保護自己,讓我們行動起來,為保護動物獻(xiàn)一份力,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余光中散文》讀后感2
讀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可沒有像讀余秋雨的《行者無疆》那么癡迷,那么一氣呵成。而是斷斷續(xù)續(xù)的,開始時甚至有讀不下去的感覺。記得剛讀時,我是一篇文章得連續(xù)讀上兩遍才有點感覺?;蛟S是本人的語言攻底薄弱吧,才至于讀的那么累,那么辛苦?;蛟S是他的文中好詞接連,我得多讀一遍才能有所消化。就拿我女兒掛鹽水的時候吧,我為了磨蹭時間,就帶上了它,卻被女兒戲虐為裝門面。她兩瓶鹽水掛完了,我呢,才只看了一篇而已。
如今,在暑假中,一個偶然的機會,再次捧起了它,卻讀得如癡如醉,感覺甚好,這個中的原因,我怎么也道不出個所以然來。就這樣,接連著看了十多篇,還覺得意猶未盡。只是讀到后來的小品文時,頓覺素然無味,也就擱置了。我想,讀書,既然是乘興而來,又何必敗興而歸呢?也許,在以后的某一個時間段,我會喜歡這類文章的。那也就一切隨緣了!
余先生的散文,我覺得首推那些類似游記的抒情散文,出于參加各種國際筆會的需要,他周游的好多國家,足跡遍至英國、西德、西班牙等國家,隨著他的文章,領(lǐng)略了異國他鄉(xiāng)的風(fēng)土人情。我讀后感慨頗多的是,早在二十世紀(jì)六七十年代,他已經(jīng)駕馭著汽車暢游各地。對我來說,那是個陌生的年代,當(dāng)時的中國正處于貧困階段,即使像今天我們自己也擁有了家庭轎車,我也覺得那是小時候根本不感奢望的事,更何況是在那個年代呢?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余先生的《自豪與自信——我的國文啟蒙》對我啟發(fā)頗多。像他高一那年教他的戴老夫子,教周郭頤的《愛蓮說》時,如何搖頭晃腦,用川腔吟誦,有金石之聲。他認(rèn)為,這種老派的吟誦,隨情轉(zhuǎn)腔,一詠三嘆,無論是當(dāng)眾朗誦或者獨自低吟,對于體味古文或詩詞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像他的父親在他進中學(xué)后教他讀的那些古文,如《諫太宗十思疏》、《留侯論》、《春夜宴桃李園序》、《吊古戰(zhàn)場》、《與韓荊州書》……恰巧是我剛在《古文觀止》中讀到的,因此看到這些題目倍感親切。他一直認(rèn)為,不讀舊小說難謂中國的讀書人。我,也正在走這一條閱讀之路,但愿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與大師之間的距離能多少近一些。到那時,再讀先生的作品,也許會覺得更親切些。
《余光中散文》讀后感 3
《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初讀《聽聽那冷雨》,不由大驚:散文可以如此寫?細(xì)讀之則手不釋卷。余光中曾戲稱:“右手寫詩,偶爾左手寫散文,算是副產(chǎn)品。”但這樣的副產(chǎn)品在當(dāng)代散文家中有幾人能出其右?詩一樣的充滿跳躍聯(lián)想的語言是《聽聽那冷雨》的最大特色。作者在文中大量動用了迭字句。文章開始,就對雨作盡情的描繪: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一句就寫出雨的形聲。接著他跳躍聯(lián)想,寫道:······即使在夢里,也似乎把雨傘撐著······這句奠定了整篇一種“憂傷”的基調(diào)。馬上,他大膽想象:整個中國整部中國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這樣下著雨。此時,我窒息般地感覺到余光中內(nèi)心那種深深的鄉(xiāng)愁以及愛國情懷。本文恰似一首長詩,字字句句,充滿令人驚奇的詩的意象。作者筆下的雨時而是“黑白片子”,時而是“宋畫”,時而是“一滴濕漉漉的靈魂”,時而是“溫柔的灰美人”等等。作者憑非凡的才力和卓越的想象力,把鄉(xiāng)愁化為種種意象,而意象又于作者的某段人生遭遇及心靈歷程相連相融??芍^情絲和雨絲交織。余光中用詩樣的語言對雨進行視覺、聽覺、嗅覺等多方面感覺進行描寫,字里行間,古詩韻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遙指”,“劍門細(xì)雨渭城輕塵”,“杏花春雨江南”。愛好古典文學(xué)者看本文,時時會心一笑。而喜愛現(xiàn)代風(fēng)格的讀者也不會失望,例“雨是潮潮濕濕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許多所謂的現(xiàn)代詩人汗顏。語言是思想的載體,語言沒有音樂味,何能成為作家?同樣,思想不深邃,更是不成作家。余光中將思想完美融入語言,正如他所說:一位出色的散文家,當(dāng)他的思想和文字相遇,美如鹽撒于燭,會噴出七色的火花。我讀書,常愛劃句,但是讀《聽聽那冷雨》,竟然摘不下一句,因為每一句話都這么美。文壇宿耆柯靈說:《聽聽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聲色光影,密密麻麻,縱橫交織而成。這也許可以幫助我們對中國文字和現(xiàn)代文學(xué)的表現(xiàn)力增加一點信心,也應(yīng)該承認(rèn)這在五四以來的散文領(lǐng)域中,算是別辟一境。評論毫無過獎,也深刻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