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微型散文讀后感3篇
季羨林微型散文讀后感3篇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季羨林微型散文讀后感3篇,希望大家喜歡。
季羨林微型散文讀后感1
有人說,靈魂是可有可無的東西。
或許吧。
今年歡笑復(fù)明年,秋月春風(fēng)等閑度,燈紅酒綠里忘卻了昨天,今天與明天月色溫柔下銳氣消磨盡,意氣風(fēng)發(fā)的翩翩美少年,聲色犬馬中挨到了耄耋之年,只能感慨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多少人就這樣在生與死的兩點之間虛度了好韶光。所謂靈魂者,自然只不過是一縷輕煙罷了。
然而對于有些人,卻未必如此。君不見,抱石沉江的三閭大夫至死吟唱“哀民生之多艱”,百年多病的杜少陵呼喚的是“天下寒士俱歡顏”。多少仁人志士用他們的悲壯寫就的詩篇,照亮了人間,而夜空中閃耀著的,正是這些甘愿燃燒的靈魂。漫天星斗,銀河浩瀚,其中一點光明,便是我所閱讀的季羨林。
季老一生,真可謂歷經(jīng)坎坷了。生于滿目瘡痍的舊中國,長于戰(zhàn)火風(fēng)飛的人世間,而唯一有希望能顯得美好些的所謂留學(xué)生涯,也因法西斯的炮火充塞著二戰(zhàn)的硝煙。輾轉(zhuǎn)回國,也沒有過幾年安生日子便遭遇“”,這且不去提它;晚年的許多時光,也只能在病榻上熬過。所幸人生的苦難往往與成就成正比,或與就是所謂的“生于安樂,死于憂患”吧。梵文,吐火羅文,斯拉夫語,古代佛教史……一個個難啃的骨頭,竟都讓他給啃了下來。季老卻淡淡的說,這只是勤奮的結(jié)果
但是如果僅僅是如此,至多成就一位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老學(xué)究,或許可以稱之為學(xué)富五車,卻絕對配不上“德高望重”四個字。其實人的偉大,更多時候不是或者說不完全是源于其事業(yè)上的成就,而是人格上的高山仰止。如果說三辭“國寶”“學(xué)界泰斗”“國學(xué)大師”稱號是季羨林先生的說的話,那么“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便是季羨林先生的做了。這不僅是季老一生堅定信仰的高度概括,也是對我們每個人心靈的嚴(yán)峻的拷問。
或許正是來源于這種信仰的支持吧,季老一生從來沒有失掉過信心?!读舻率辍返幕野禋q月聽他一一道來娓娓動聽,《牛棚雜記》將莫大的憤懣寫得似乎不值一提,而《病榻雜記》將這種豁達發(fā)揮到了極致,似乎連生死都顯得無所謂有無所謂無了。并不圓滿的人生軌跡,在季老看來不過是宇宙間的滄海一粟,尤其是一個常人已無法企及的年齡上。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季老是站在人生之巔了,然而他又是這樣一個真真切切的活在生活里,離我們這樣近的一個人?!肚逄梁身崱返奈墓P堪與《荷塘月色》媲美,而質(zhì)實勝之,比后者少了幾分矯情,多了幾絲達觀。《神奇的絲瓜》處處透著童真,儼然一個懵懂孩子對新鮮世界的憧憬之作。心中有佛,才能看到佛;心中有美,才能發(fā)現(xiàn)美;也只有純潔的靈魂所支配的軀體,才能寫下這樣一份純真。
就是這樣一位長者,有一天竟離我們而去了。季老深諳大自然新陳代謝的規(guī)律,也大概早已參透人心的紛紛擾擾,不論生后留下怎樣的攤子,都不會對死亡有些許的恐懼了。只是我輩生者,不免有些茫然,總覺得世界少了什么,卻總發(fā)覺不出到底有什么改變,終于明白這是與一個偉大的靈魂失之交臂后的必然的遺憾。事實上,這樣一個靈魂在世界上的存在,本身就值得我們?yōu)橹湴?/p>
我靜靜地翻閱這本《季羨林散文》不僅對那些理性而又深藏著感情的文字心生向往。我相信,只有內(nèi)心純凈的人寫出的文字,才能夠真正觸動讀者的心弦。季老的散文,如水一樣清澈,上善若水,正是他內(nèi)心的寫照。他們帶給給人的感動,是潤物細(xì)無聲的,正如高雅音樂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對自己說,此刻去讀季老的文章,該是對逝者最好的緬懷吧。
忽然又想起關(guān)于季老的一些往事。2007年底的時候,央視曾派人將“感動中國”獎杯
連同獲獎證書送到季老所在的病房。老人家誠惶誠恐地接過,連說:“受之有愧,受之有愧啊。。。”那神情不像一位德藝雙馨的老學(xué)者,倒像一個負(fù)笈從師的小學(xué)生。對比季老的謙卑,那些夸夸其談的后生小輩何其渺小,不禁唏噓。
靈魂的分量,確乎是沉重的,然而季老大概能夠舉重若輕了。因為在他那里,靈魂早已滲透到肉體的每一個角落,反而顯得無所謂有無所謂無了。
季羨林微型散文讀后感2
最近讀季羨林教授一篇散文槐花,文中寫道:“有一年,也是在這樣春夏之交的時候,我陪同一位印度朋友,參觀北大校園。走到槐樹下,他猛然用鼻子吸氣,抬頭看了又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圓。我從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畫的像,為了夸大印度的眼睛之在,他把眼睛畫得擴張到臉龐的外面。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這一位印度朋友瞪大了眼睛擴張到了面孔以外來了。
‘真好看啊!這真是奇跡!’
‘什么奇跡呀?’
‘你們這樣的花樹。’
‘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們這里多得很。’
‘多得很就不不了不起了嗎?’
我無言以對,看辨論下去已經(jīng)毫無意義了??墒撬脑拝s對我起作用:我認(rèn)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見到它,非常陌生,又似相識。我在它身上發(fā)現(xiàn)了許多新的以前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的東西。”
接著作者寫到自己在印度曾有守類似的情景。作者在海德拉巴看到聳入云天的木棉樹時,也普大為驚詫。碗口大的紅花掛滿枝頭,殷紅如朝陽,燦爛似晚霞,大為感嘆。
‘真好看呀!簡直神奇極了!’
‘什么神奇?’
‘這木棉花。’
‘這有什么神奇呢?我們這里到處有。’”
這兩段情節(jié)大致相同,就是人們對時空見慣的了東西,麻木了,根本發(fā)現(xiàn)不了它有什么美來,因此作者總結(jié)出了自己對美的看法: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一個經(jīng)驗:越時看慣了的東西,便越是習(xí)焉不察,美丑都難看郵。這種現(xiàn)象在心理學(xué)上是容易解釋的:一定要同客觀存在的東西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客觀地去觀察。難道我們就不能有意識地去改變這種習(xí)慣嗎?難道我們就不能永遠(yuǎn)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嗎?”
季羨林教授這段對發(fā)現(xiàn)美,按他這樣做,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從前沒有發(fā)現(xiàn)的美來,一定是第一次見到的那樣。
我想自己先試一試,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
這會兒,當(dāng)我向窗外望去時,天空暗淡淡的,卻依然有亮亮的樣子,天空是靜靜無語的。
正在下著雨,如雨絲般的,不斷地從天空抽出來落到地面。
這會兒的雨聲如同緩緩的旋律,聽到窗檐石棉瓦發(fā)出的如同低沉的鼓聲。
小池塘邊的一棵綠草,簇簇的一大片如一座綠的小山。有一枝的葉子,在雨中輕輕地?fù)u曳著。
誰家的一輛黑色的小車停在我家窗臺不遠(yuǎn)的池塘邊上,雨點落在它的身上,相信它一定會感受到的。
窗外小院子的場里,積上了一層厚厚的水流,清淺的水流,天空小樹都能從它的水面倒影出來。
窗子以南更遠(yuǎn)一些,是一座小山,山上有松林,松林是郁郁蔥蔥,山色變成了那種黛色的山,松林頂處高高低低連成一片,像是插在云中。
這個雨天,我感受到下雨之后,整個天空大地會變得更干凈起了起來,天公不是正把一切都用雨水洗著之中,一絲塵埃都沒有地方藏。
室內(nèi),我一直坐在電腦前,放著音樂,有時有鋼琴曲,有時有甜蜜的女聲,有時有深沉的男聲,有時是中國的民樂曲,從清晨到現(xiàn)在沒有停過,在我心靈澆灌著溫泉水一般。
我的桌前放著三本書,一本是實用漢字字典,一本是季羨林大師的散文,正翻在039槐花這一篇,還有一本厚的古文觀止,封面上有三位美女圖,梳著大發(fā)卷,穿著柔軟線條的長裙,有三個美女在一起,一個正坐著理她的頭發(fā),兩個在旁邊看著她。另外一幅,一個美女在一棵古樹下斜著身子看什么。有一個躲避在一個大紅柱子前,身體挨著柱子。
此時此刻,不知美女們都在想著什么,想著她的心上人來到嗎?如同我想著窗外的一棵花樹上再重新開出驕艷的花朵嗎。
一切都似乎是靜靜的,記得季羨林教授講過,人在很靜的時候,寫作才能進入角色,我從前總在想著,作者怎么樣才能進入角色,感到很不懂,只有在靜的時候,才能體會到進入角色是怎么一回事。
讀季羨林教授這篇定槐花的文章,我記得我在學(xué)校辦公室時,當(dāng)我讀到了這篇槐花的散文,當(dāng)時很驚喜的,就讓我的一位同室的女老師J看了,她說:“是啊,我們學(xué)校院東邊就有很多槐樹!”她還給我講了很多槐花開時的感受,我喜歡把它和冬天對比,槐樹枯枯的,黑烏烏的,像是一棵烏雅。沒有人注意它??墒堑搅舜禾熘螅归_出了自己的花兒槐花,是芳香的,遠(yuǎn)遠(yuǎn)望去,滿樹雪白白,槐花像玉珠一樣,一串串掛在每一花枝上,當(dāng)時我真為同樣有心花怒放的心情。
季羨林教搖這篇,教人第一次看大自界中的一切,像第一次見過自己初戀情人,像第一次見到花開,一切都充滿了新意,去欣賞它,去和它交流,去真心實意地愛它,絕無半點虛假之心,那么,就會感受到整個世界成物都是你的知心朋友,一切都是美好的靈動的,有智慧的,能相到溫暖的,會感受到整個世界變了新顏,就會完全和美相融化在一起了,真的,如同莊子說的那樣,此時就在美之中了。
季羨林微型散文讀后感3
母親是崇高的,母親是偉大的,而祖國母親又培養(yǎng)了千千萬萬個花朵,今天我學(xué)了一篇,叫做《懷念母親》的感人的文章。
這篇文章中寫了季羨林六歲離開母親,在他讀大學(xué)二年級的時候,他母親棄養(yǎng),只活了四十多歲。母親去世,他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痛哭了好幾天。從此,他失去了母親,一想到母親,他就會淚流不止,感到十分凄楚。他到德國之后,經(jīng)常夢到自己的母親和祖國母親。在1935年11月寫的四篇感人的日記中,我讀出他不但愛自己的母親,還愛著祖國和遠(yuǎn)在祖國的朋友。在那之后,他寫了一篇名叫《尋夢》的文章,表達了他熱愛兩個母親的情感。
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我一定要向季羨林學(xué)習(xí)。我有時對母親發(fā)脾氣;有時還不肯做家務(wù),沒有更努力地學(xué)習(xí)。而他從小失去了母親,得不到母親的呵護,卻沒有受到任何一點影響,反而更加熱愛、思念母親,更加勤奮學(xué)習(xí),考取了博士學(xué)位,并去德國留學(xué)。在哥廷根的時候,他并沒有忘記母親。在《永久的悔》這篇文章中,他說:“我一生最大的悔,就是沒能孝敬母親。”這樣一位大學(xué)者,取得了那么多成就,最終后悔的卻是沒能孝敬母親。
現(xiàn)在,我以是六年級的學(xué)生了,應(yīng)該從小孝敬母親,幫助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wù),哪怕只是幫她泡一杯熱茶、拿一雙拖鞋。何況我已經(jīng)長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個只會在母親懷里撒嬌的孩子了,我必須趁后悔前,盡自己的力,孝敬母親。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中,作者對母親的愛使我久久不能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