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3篇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1
《靜悄悄的革命》,初聞書名,很難想象這是一本教育學書籍。《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是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教授特以特有的敏銳觀察力和探索精神,親身實踐,結(jié)合許許多多生動的實例著就而成。他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走訪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養(yǎng)護學校,與教師共同嘗試從內(nèi)部對各類學校進行改革,在學校中推進和實現(xiàn)“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二十多年來,他參觀了1000多所學校,走進了7000多間教室,“與教室里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把自己作為教室中與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員”,與校長、教師們一道研討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他指出,日本學?,F(xiàn)已迎來了一個大的轉(zhuǎn)型期。目前日本的教育改革正向這種傳統(tǒng)教育挑戰(zhàn)。但是,它決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的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正如佐藤學教授在書中所說:“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結(jié)構(gòu)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下面就我讀了這本書后談一些我的想法。
1,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我們所欣賞的或者說是所追捧的一些名優(yōu)課,都是以“熱熱鬧鬧”的課堂為主。沒錯,熱鬧的課堂氛圍,活潑的學習氣氛,是學生愉快學習的一種表現(xiàn)。那么,我們還有沒有想過,在熱鬧的背后,學生究竟學到了多少知識?他們的收獲,他們的學習所得是否和課堂的熱鬧程度成正比呢?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結(jié)束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生需要的是能從容平和地、安心地學習的學校,而不是一切都明確規(guī)定、熱熱鬧鬧的學校。”在教學改革風起云涌的今天,這一句話能不能引起我們大家的深思呢?學生當然喜歡輕松活潑的學習環(huán)境,但作為教師,我想,我們更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安安靜靜,能夠讓他們真正靜下心來學習的空間。至此,我們就要咬文嚼字一番,細細地品味這一個“靜”字。佐藤學教授筆下的“靜”是指這一場教學改革并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革命,而是“從一個教室里萌發(fā)出來的,是植根于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qū)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靜悄悄的革命”。教學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達到質(zhì)的飛躍。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狀態(tài),靜悄悄地、默默地滲入到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工作中去。“靜悄悄”和“活力”這一對詞匯看似相反,其實并不然。“靜悄悄”是一種學習環(huán)境,是教學改革發(fā)生過程的一種狀態(tài);而“活力”指的是學生學習和教師工作的一種狀態(tài)。如果我們能很好的將之聯(lián)系起來,一定能在課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獲。
2,佐藤學先生還提出了對一切創(chuàng)造活動來說,自由、公開和批評都是必要的。學校內(nèi)的教研活動也要保障每一個老師的自由創(chuàng)造,將實踐向許多人公開,如果不能得到來自各種立場的批評的話,發(fā)展是不可能的。但是僅僅公開特別準備的活動是沒有必要的,更希望公開的是日常的教學,與參觀者一起探索那些與學生一起交往、進行創(chuàng)造性實踐的契機。而事實上,許多學校為了自己的面子,在進行開放活動前,不知要做多少的準備工作,有時一堂課竟然要試教八、九次,這樣的活動能保證是真實的嗎?觀摩的老師究竟能學到多少對自己有利的東西呢?我很佩服佐藤學先生的勇氣,他的“更希望公開的是日常的教學”,相信一定會得到所有老師的共鳴。如果只是為了面子或形式,那么改革就不會深入,只有通過對日常教學的評估,通過研討會的召開,深入地進行分析和指導,才能使學校的改革脫穎而出,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從而持續(xù)地發(fā)展下去。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理念,不斷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為,要學會聆聽,要知道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個的個體,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帶來的樂趣。我相信每一位認真讀過這本《靜悄悄的革命》的朋友,一定會和我一樣受益匪淺的。很多內(nèi)容還是使我時常問自己教育到底是什么,我如何理解它,值得在我整個教育生涯里慢慢咀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們相互學習,共同成長,一起投身這場靜悄悄的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2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打開書本,靜靜地閱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著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著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獲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里的風景——向創(chuàng)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zhàn)——中小學的實踐”五部分構(gòu)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區(qū)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jié)和介紹,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鑒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tǒng)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xiàn)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huán)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fā)著日本的教育的 “靜悄悄的革命”。 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里萌生出來的,是植根于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qū)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jié)構(gòu)性的變化。
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一、潤澤的教室。
作為一線教師,更關注課堂里的革命。佐藤學在書中對教室的闡述讓人心生向往:“潤澤的教室能使每個人的呼吸和節(jié)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輕松自如地在教室里構(gòu)筑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構(gòu)筑著一種真誠的信賴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人們的心態(tài)是開放無拘的,教室是輕松愉悅的,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教育也許會變得簡單起來。”
是啊,“潤澤”,是多么讓人心生憧憬的詞語,我仿佛來到春雨后盎然的草地,仿佛聞到滴著露珠的玫瑰的芬芳,仿佛觸摸到了女子滋潤豐盈的手背。教室是潤澤的,那一定是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教室是滋潤的,那一定是豐富的,有暖陽,有清風,有山泉,有明月,更有鳥語花香。
潤澤的教室里,老師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潤澤的教室里,孩子如沐春風,似承雨露。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得到了人文的關懷和極大的尊重。在這樣的教室里呆久了,那無論是肌膚還是心靈,都是水靈靈的,一個個被潤澤的老師和學生,都享受著這里的空氣,因?qū)Ψ蕉斋@著,都滋滋潤潤地成長著。
很是贊同,這也是一直以來追求的課堂。
二、學會傾聽。
佐藤學先生提到:“善于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于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zhì)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xiàn)的行為。”
的確,老師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學生發(fā)言的內(nèi)容,判斷發(fā)言的對錯、語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細傾聽孩子發(fā)言中所傳遞出來的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從而產(chǎn)生情感共鳴。孩子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老師的講解、指導,傾聽同學的發(fā)言,而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著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在別人的話語里,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傾聽者能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發(fā)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fā)言的態(tài)度,要能做到與學生對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復雜想法。的確如此,傾聽,像一面鏡子,鏡里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huán)境里,更能培養(yǎng)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總之,《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很有借鑒意義,對于我們老師來說,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胸懷一顆尊重兒童的心,多一點堅定,多一點信心,多一點實踐,多一點思考,從小小的個體開始,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靜悄悄的革命讀后感3
《靜悄悄的革命》2003年1月出版,而我開始讀它已經(jīng)是八年以后的今天了,深深的遺憾。如果八年前就曾遇到它,相信今天自己前行的腳步一定會更從容一些。
佐藤學先生根植于教學的文字質(zhì)樸、凝練。讀它時,有一種讓這些觸動心靈的文字爛熟于心的沖動。書中文字講述的那場革命令是如此的令你熟悉,那些發(fā)生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故事仿佛就發(fā)生在今天,就在你的身邊。這也正是我對這本書如此愛不釋手的原因,這場“從一個個教室里萌生出來的,是根植于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qū)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持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行的革命。”令人由衷地迷戀。
“我觀察的出發(fā)點是與教室里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的。在想觀察什么之前,先把自己作為教室中與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員”——如佐藤學先生所說,他把自己當作 “學習共同體”中一員,把自己融入到教師和學生中去。沒有了理論和實踐的脫節(jié),這才是扎扎實實地做教育研究。這樣的研究對今天身處課程改革中的我們才會有真正的意義。
感謝翻譯這本書的李季湄教授,讓我們能置身于異國的這場“靜悄悄的革命”,能真切地感受來自“別人”的壓力,這應該能為我們更好的投身到“自己的革命中去”儲備能量。
不同的國度共同的實際問題
讀《靜悄悄的革命》,我知道我們今天的課堂上的困惑,異國他鄉(xiāng)也曾有過,只不過是在十幾年前,或者還要早。
對日本的課程改革,我知之甚少。因為在《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先生對日本許多學校許多教育實例的剖析和論證,讓我滿懷著探秘的心情又讀了水原克敏著的《現(xiàn)代日本教育課程改革》。也談不上讀,厚厚的一本書只能說是粗略的翻了翻。先讀讀這句話吧——“至1990年代之后,對于未來的預測變得十分困難了。在此之前,我國一直實行‘追趕型現(xiàn)代化’的路線。視美國為模范,以趕超的的方法不斷的致力于課程的重建。而今天,已發(fā)展到‘日本的教育被當作榜樣’的時代了”(《現(xiàn)代日本教育課程改革》)。不知你讀后的心情。“壓力、敬畏”是敬業(yè)的日本同行留給我的印象,無論“日本”在我的心中曾是一個什么概念。誰也不能否認,我們已遠遠的讓人落在了后邊。教育是來不了半點浮躁的,沒有了扎扎實實,急功近利是做不了教育的。
讓我們跟著佐藤學先生在《靜悄悄的革命中》談到的一些今天同樣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現(xiàn)象一起反思吧。
“關于‘主體性神話’”在書中佐藤學生是這樣說的“教學是有‘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huán)境’四個要素構(gòu)成的。在這四個要素中,最近的傾向可以說都集中在‘學生’這一要素中。特別是重視學生的‘需要、愿望、態(tài)度’的‘新學力觀’提倡以后,學生自主地設定課題、主動探索、自己解決問題的‘自我學習’形式等,均被樹立為理想的教學形態(tài)。”這和我們的現(xiàn)狀是何等的相似。這種將學生的“主體性”絕對化的傾向不正在我們的教學中“上演”嗎?在許多時候,尊重學生的主體已經(jīng)成了衡量我們教學的一項重要指標,特別是在那些評優(yōu)課、公開課上。我們是否也在思考“教育已經(jīng)成了僅僅針對學生的需要、愿望、態(tài)度等學生自身的性格取向來進行的神話?”
“應當追求的不是‘發(fā)言的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傾聽的教室’”佐藤學先生的話讓我深感慚愧,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不管他們的回答是否是思考后的結(jié)果,懼怕課上的冷場,都曾是自己課堂上的真實寫照。那些鼓勵積極發(fā)言者的小星星、小卡片不也在許多不同的課堂上飛舞嗎?只有學生發(fā)言熱烈的課堂才能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差不多已經(jīng)成了我們錯誤的共識。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佐藤學先生以自己深入課堂的實踐向我們講述他的思考,從這個意義上,每一位身處課堂改革中的教師都應該讀讀這本書。
在來自實踐的呼吸中憧憬
在“潤澤的教室”里,教室和學生都不受“主體性”神化的束縛,大家安心地、輕松自如地構(gòu)筑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構(gòu)筑著一種基本的信賴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即使聳聳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見來,每個人的存在也能夠得到大家自覺地尊重,得到承認。“潤澤”這個詞表示的是濕潤程度,也可以說它表示了那種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感覺。“潤澤的教室” 給人的感覺是教室里的每個人的呼吸和其節(jié)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還記得初讀這段話時難以抑制的內(nèi)心的激動。“潤澤的教室”是多少教師的憧憬,這樣的教室是不會滋生暴躁、浮躁之氣的,置身這樣的教室中學生也會自然的擁有一份安全感。“潤澤的教室”應該是一種境界吧,達到這樣的境界單單擁有激情與教學的技術(shù)是不夠的,佐藤學先生在“以‘對應’為中心的學習和教學”和緊接其后的三節(jié)中用他的智慧借助一些真實的案例深入淺出的向我們闡述了他的觀點。這些觀點多我們的今天的教學都是有指導意義的。不管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還是有關“服裝裁剪式教學”以及“交響樂團式的教學”都會讓我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特別是對“創(chuàng)造相互學習的教室”的介紹,那種和學生息息相通,能夠和學生產(chǎn)生共鳴的教師是多少家長和孩子所渴望的?這讓我想到了身邊的幾位同事和遠方的幾位朋友,生活在他們教室里的孩子是何其的幸福。
“我認為,要讓學校改變,至少需要三年……操之過急的改革,對學生、對教師都沒好處……”三年雖然說并不漫長,但今天的社會、家長向教育要立竿見影的實效,誰會有耐心給我們改變的時間?那種生活在夾縫中的滋味相信有太多的人品嘗過,不說也罷。
“相互開放教室——改革的第一步。”相信佐藤學先生的闡述會讓那些以 “課堂是自己的私人空間”為借口拒絕別人走近他教室的人臉紅。要想讓那些虛掩著的教室的門“真正”的打開,形成一種“合作性同事關系”需要的是時間,也不單單是時間。
《靜悄悄的革命》對身處課程改革中的我們意義是深遠的,雖然兩國的國情、教育傳統(tǒng)不同,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它對我們的指導意義,特別是佐藤學先生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的批判會時時提醒我們引以為戒。最后我想說,如果你的案旁還沒有這本書,就想辦法找到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