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廢墟讀后感
余秋雨的《廢墟》表達了對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未來的關(guān)注。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余秋雨的廢墟讀后感,希望您喜歡!
余秋雨的廢墟讀后感篇一
初讀余秋雨的《廢墟》,撲面而來的即是清新淡雅又不失磅礴大氣的筆觸。“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這對廢墟復雜的感慨便是作者留給我的第一個疑問,而當文中提到“廢墟文化”時,我就更加疑惑,這里的廢墟到底是什么呢?是什么樣的廢墟令他既恨又愛呢?廢墟是文化的結(jié)束。廢墟是歷史留下的印記。秦始皇陵的廢墟告訴我們一代君主的沉浮與霸氣,黃鶴樓的廢墟告訴我們建筑史上的輝煌與曾經(jīng),圓明園的廢墟告訴我們舊時中國的腐朽與無能……這一切的廢墟終結(jié)了一個時代、一個王朝曾經(jīng)鼎盛的文化。廢墟象征著毀滅,象征著沒落,它是殘忍的將我們心中最美好的事物埋沒在歷史的煙塵中,留下的只是世人的嗟嘆與哀惜。然而這種廢墟何嘗不是美的?
人們的雕琢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完美地展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廢墟的悲愴與破敗,歷盡滄桑的殘垣斷壁講述著過往。歷史是公平的,它用廢墟警告人們,誰再重蹈它的覆轍廢墟是文化的開始。歷史的車輪輪回,彈指一揮間,千百年轉(zhuǎn)眼即逝。
當廢墟還帶著曾經(jīng)的文化,還帶著世人的嘆息的時候,新的文化開始了,它在廢墟上重建。黃鶴樓重建了,卻不失古樸與簡潔;雷峰塔裝潢了,卻不失蒼勁與典雅;萬里長城整修了,卻不失莊重與大氣……這一切都是人們對歷史的追憶,在新的文化開始的時候又不忘,不忘那層金的煙塵所埋沒的廢墟。然而,這重建的廢墟又怎么能說是定然美麗,定然璀璨的呢?冥冥之中,那廢墟中卻透露著一種完美的遺憾。正如作者玩笑般的話“黃鶴樓重建了,可以裝電梯;阿房宮若重建,可以作賓館;滕王閣若重建,可以辟商場。”不錯,修復的廢墟失去了原有的風韻,充斥著現(xiàn)代的氣息。黃鶴樓用鋼筋連接,用磚瓦壘砌;雷峰塔用現(xiàn)代涂料和電腦技術(shù)上漆;萬里長城竟用混凝土和黃磚修補……丟失了的廢墟讓自詡“文化”的我們放棄了發(fā)覺,而覺醒的人們開始在廢墟外發(fā)現(xiàn)唯美的文化。于是新與舊,笑與淚,苦與樂在廢墟這個交點上匯聚。
如若說前兩個主題是引子,那么輝煌的交響現(xiàn)在才開始。古往今來無數(shù)的故事、傳奇總是以大團圓的結(jié)局而告終,然而面對這似乎美好的愿望與憧憬的往往又是殘酷的現(xiàn)實。生活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現(xiàn)實并不是會和想象一樣,現(xiàn)實并不會完美無缺,更不會盡善盡美。近千年來,脆弱的中國人往往都是完美主義的追求者,這也揭示了這個柔弱的民族面對殘破的廢墟時的懦弱與畏縮。而廢墟中隱含的文化正是如作者說的那樣“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只有悲劇和廢墟能讓人的靈魂得到升華,只有悲劇和廢墟能讓舉世之人堅強,只有悲劇和廢墟能讓時代進步與輝煌!
我們其實不必去掩蓋悲劇,去掩蓋廢墟,歷史的軌跡總會有一天幫它們解脫枷鎖。欲蓋彌彰的僥幸心理,只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一段敗筆。既然如此,何苦去追尋遠在天涯的完美,何不坦坦蕩蕩地行走于荒寂的廢墟?當有一天,你的眼前盡是古人留下的遺跡,盡是滄桑的廢墟時,不要退縮,更不要閉上你的雙眼。收起那顆憐憫的心,當手觸到那粗糙的巖壁時,請用心去感受廢墟的心跳。把心頭的憂慮與苦行撒手在廢墟,讓時間將它們掩埋。它仿佛是開啟時光隧道的鑰匙,又仿佛是一面識透人間百象的詞典。
恍然間我徹悟了,廢墟的文化是對自我和他人自省自律的美德,更是直面生命歷程的勇氣。蘊涵的是未來和過去,輝煌與沉淪的宿命,更是我們一直都沒有發(fā)現(xiàn)的明鏡。
我們,挾著廢墟走向現(xiàn)代。
我們,更挾著廢墟走向文明。
余秋雨的廢墟讀后感篇二
這是一篇蘊含精致,富有哲理的散文。作者通過“廢墟”表達了對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未來的關(guān)注。
作者所說的“廢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廢墟,更不會是現(xiàn)代人建造的,由于資金等問題而荒廢的廢墟。作者指的廢墟往往存在的年代比較久遠,且有一定歷史意義和存在價值的“廢墟”。
在余秋雨先生眼里,“廢墟是古代派往現(xiàn)代的使節(jié),經(jīng)過歷史君王的挑剔和篩眩”“廢墟是一個磁場,一極古代,一極現(xiàn)代,心靈的羅盤在這里感應強烈。”廢承載著古人對現(xiàn)代人的希望,希望現(xiàn)代人去發(fā)掘他們的歷史,為中華民族完成未盡的使命。
廢墟是歷史的見證,是前人對后人的寄托,是舊的文明的終點,是新的文明的起點。同時,廢墟也是曾經(jīng)沒落的證據(jù)。我們應該保護這些廢墟,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的不足,開創(chuàng)明天的輝煌。但是,如果我們改造了廢墟,使之成為高樓大廈,那么,雖然我們了解了過去,可是我們的后人就再也無從得知了。活生生的“教科書”沒了。
如果沒有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及其遺址,沒有“七三一部隊”遺留的生化彈藥,沒有一幅幅觸目驚心的隨軍記者拍攝的記錄日軍暴行的照片,我們何以為中華民族的勝利驕傲,又何以痛惡日本法西斯呢?同樣,如果沒有這些證據(jù),日本修改歷史教科書,美化侵略史的行為,我們又去拿什么反對和制止呢?
廢墟的價值不是可以用什么東西來衡量的,更不是金錢可以估計的。因為廢墟,才有了堅強的炎黃子孫;因為廢墟,才造就了偉大的華夏民族。廢墟是無價的,因為他的背后是悲劇過后留在人們心中的心靈的負載。正視這一負載,才能攜帶廢墟走向光明。
因為悲劇的發(fā)生,所以留下了廢墟;因為人們的執(zhí)著,所以保存了廢墟。我們不需要為廢墟而羞愧,不需要為廢墟而遮掩,因為陽光總在風雨后,因為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如今的社會,缺少的正是廢墟。少了使我們堅強的廢墟,少了使我們居安思危的廢墟。如今的我們,更要懂得廢墟的珍貴,保護眼前的廢墟。因為它太過重要了。
這篇文章叫做《廢墟》,出自當代作家余秋雨先生之手。
這是一篇蘊含精致,富有哲理的散文。作者通過“廢墟”表達了對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未來的關(guān)注。
作者所說的“廢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廢墟,更不會是現(xiàn)代人建造的,由于資金等問題而荒廢的廢墟。作者指的廢墟往往存在的年代比較久遠,且有一定歷史意義和存在價值的“廢墟”。
余秋雨的廢墟讀后感篇三
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文章有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有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他的作品以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他的作品由歷史滄桑感引發(fā)出人生滄桑感;他的作品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有了越來越多的人生回憶,并用這種回憶滲入了筆墨之中;他的作品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nèi)涵,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范例。
從他的作品我們看到:一切真切的人生回憶會給歷史增添聲色和情敵,也終究以漫長來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線條來勾勒出人生的局限。
余秋雨作品《廢墟》寫得很大氣。文章從詛咒廢墟,又寄情廢墟說起,感悟出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感悟出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是的,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廢墟出發(fā),走向新的廢墟,因此廢墟是歸宿,廢墟是起點,廢墟是進化的長鏈。
我曾經(jīng)到過歐洲的幾個國家,我贊嘆歐洲人的聰明,他們懂得保護自己值得驕傲的名勝和古跡。從德國到奧地利、意大利、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等國家,我們都看到這些國家對自己祖先遺留下來的東西特別愛護,一般對那些文物只做維修,不會輕易拆建,不會因丑陋而去掩蓋它,也不會因不光彩感到羞愧。
可是多年前廣州市政領導,盲目追求現(xiàn)代化國際大都市,結(jié)果拆掉了許多值得保留下來的東西,就廣州百年歷史以上很有嶺南特點的西關(guān)古屋,被整片整片地拆掉。我家附近,有一個“”時期很有代表性,建的很好的毛主席語錄紀念碑,到后來卻是在極右思想指導下,政府把它給拆掉了??吹街档帽A粝聛淼慕ㄖ徊鸬?,這讓我們覺得十分可惜,這種掩蓋曾經(jīng)滄桑歷史的做法,其實也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和對資源的浪費,可惜,實在是可惜啊!
如余秋雨文章說到的:中國歷史缺少廢墟文化。應該讓古代留幾個腳印在現(xiàn)代,讓現(xiàn)代心平氣和地*視著古代。廢墟不值得羞愧,廢墟不必要掩蓋,因為我們太擅長掩蓋了。廢墟的留存,是現(xiàn)代文明的象征,廢墟輝映現(xiàn)代人的自信。中國人為了變得大氣,不能再把所有的廢墟驅(qū)逐。
一個城市的建設,就像歐洲那樣,可以向城市外發(fā)展,盡量能夠保留原來的好東西,在保留的同時再進一步發(fā)展新的。如果廣州城市目前還像十多年前那樣規(guī)劃和建設,那么城市根本就沒有自己的特點,我們又能拿出什么東西來給后人看呢?又能拿出什么東西來走向世界呢?因此我們對值得保留的東西沒有理由要拆掉它。但是,相當可惜,我們已經(jīng)失去了很多東西,我們買的教訓實在是太多了,我們的愚昧使我們嘗試到愚昧的苦果,難道我們還要繼續(xù)嘗試下去嗎?當然不能夠。
讓一個外國人來廣州,看我們那些建得土不土洋不洋的東西,真叫我這個廣州人感到慚愧。試想,如果意大利比薩斜塔是正的,那么想看的人一定不會多;如果羅馬斗獸場不是廢墟一片,也不會吸引那么多好奇心理的人們;如果故宮、頤和園、兵馬俑沒有了,那么北京、西安能有那么多人喜歡嗎?若老外來中國看他們都有的高樓大廈,沒有必要花那么多精力,財力跑來中國看吧。
培根說歷史使人明智,也就是歷史能告訴我們種種不可能,給每個人在時空坐標中點出那讓人清醒又令人沮喪的一點。
一個城市要有自己的特點,不能忽視自己的歷史文化。就廣州的建設,值得慶幸的是,現(xiàn)在的市政府決策層,已經(jīng)意識到這種危機,采取亡羊補牢的辦法,去保護原來的東西,利用這些資源造福于民眾。目前,在城市里面有多處古跡進行了必要的維修,并且抓緊做到宣傳和推出自己的文化品牌。
余秋雨文章說到,是現(xiàn)代的歷史哲學點化了廢墟,而歷史哲學也需要尋找素材。只有在現(xiàn)代的喧囂中,廢墟的寧靜才有力度;只有在現(xiàn)代人的沉思中,廢墟才能上升為寓言。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就老吧,交給世界一副慈祥美,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這才是人類的大明智。
余秋雨作品《廢墟》我僅僅是站在城市的建設和保護文物古跡角度談了點感想,而實際上他這篇文章其它的內(nèi)涵和感悟更為深刻,這是一篇很值得閱讀和深思的優(yōu)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