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發(fā)的故事讀后感_讀頭發(fā)的故事有感
頭發(fā)的故事讀后感_讀頭發(fā)的故事有感
在魯迅先生的《頭發(fā)的故事》中,N先生這個人物似乎一刻也沒有停止對中國人“頭發(fā)”歷史的講述與評論。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頭發(fā)的故事讀后感,希望能幫到大家!
頭發(fā)的故事讀后感1
在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們都秉承“須與毫發(fā)受之父母”的“光榮傳統(tǒng)”,強迫人們頂著發(fā)辮做事。到了近代,這種思想的局限日益顯現(xiàn):一來引起了漢族百姓對滿族統(tǒng)治者的反感;二者也阻礙了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展,所以清末中國的落后,也與這條罪惡的辮子多少有一定的關系。
比如,人們若是從事工業(yè)生產,拖著辮子勞動,如果不慎被絞入機器,弄不好就會“機毀人亡”,影響生產。還有,清代甚至以前的朝代,統(tǒng)治者們都把頭發(fā)作為控制思想的法寶。清末,“剪辮者斬”的口號更是在反革命人群中傳得沸沸揚揚,更加重了人們的思想負擔。
就在這種“天下興亡”的危急時刻,許多仁人志士站出來反抗殘暴的壓迫,紛紛剪去發(fā)辮。出國留學的“洋務派”學生,諸如鄒容、魯迅,也都剪去了辮子表示反抗,雖然鄒容等志士慘死獄中,魯迅也背上了“假洋鬼子”的罵名,但隨著革命黨勢力的不斷增強,昔日的大清王朝也不得不一次次地向人民讓步。
終于,1911年10月10日,孫中山先生率領起義軍掀起了辛亥革命,經過幾個月的奮戰(zhàn),推翻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人們終于除去了辮子的束縛,獲得了思想上、身體上的自由。
到現(xiàn)在,自由還是一個很籠統(tǒng)的概念,它依然是人們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我們想要自由,就要戰(zhàn)斗,什么都別怕,和惡勢力戰(zhàn)斗到底。像鄒容、魯迅和孫中山一樣,有夢必追,有志必達,態(tài)度堅決,為了自由而奮斗。
在21世紀,我們仍需要這般壯志來創(chuàng)造祖國的美好明天。
頭發(fā)的故事讀后感2
“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國人因為不痛不癢的頭發(fā)而吃苦,受難,滅亡”N先生說。
在魯迅先生的《頭發(fā)的故事》中,N先生這個人物似乎一刻也沒有停止對中國人“頭發(fā)”歷史的講述與評論。他真得是在談論“頭發(fā)”嗎?
――其實不然!在看似簡單、平淡無奇的“頭發(fā)故事”背后,卻暗藏了先生對辛亥革命的一聲長嘆:中國的革命,不徹底啊!
這并非是后人對先生思想的無端臆測。事實證明,這次革命革得真是不徹底。否則,人們?yōu)槭裁催€像清人一樣思考問題呢?小說如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新”社會中人們的舊思想。
“早晨,警察到門,吩咐:“掛旗!”“是,掛旗!”各家大半懶洋洋地踱出一個國民來,撅起一塊斑駁陸離的洋布。”這是N描述的北京雙十節(jié)(舊國慶節(jié))的情形。“掛旗”已變成了一種形式主義。在“懶洋洋地踱出”的“國民”心中,“國旗”已成了一塊“斑駁陸離”的洋布。他們沒有將“國慶”放在心上,更別提他們對革命的態(tài)度了!
“幾個少年……連尸首也不知道哪里去了。”“他們……現(xiàn)在他們的墳墓……漸漸平踏下去了。”這就是“國民”眼中的革命烈士!他們心中何曾有過“烈士”的概念?沒有過!根本沒有過!中國的舊思想里是沒有“烈士”這一條的。
是的,辛亥革命,革掉了反動的舊封建清政府,建立了一個“中華民國”,革掉了人們頭上的一條辮子,卻革不掉“國民”的封建思想。為什么有人說這一次革命“雖勝猶敗”?恐怕就是這原因。
頭發(fā)的故事讀后感3
魯迅先生的《頭發(fā)的故事》較深奧,很較難理解作者的真實意圖,連讀著四、五遍后仍然覺得不太好把握,或許這正好給了讀者更大的發(fā)揮空間,任人遐想思考。
這篇文章講的某年10月10的一天,小說中“我”的一個朋友來串門,朋友敘說國人對待辮子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辮子,從不自發(fā)的去改變,或被逼蓄發(fā)與被迫剪發(fā),雙十事變(1911年月10月10武昌起義),并未成徹底改變人們的覺悟,反而被人們遺忘與漠然視之。革命需先從改變愚昧的國民思想開始。在舊社會,勞苦大眾對革命非常不理解,一方面對現(xiàn)實不滿,另一方面卻又不愿去改變這種局面。
作者希冀從思想上喚醒愚昧沉睡的國民,中國幾千年來的皇權文化,使人們形成一種被動“等”的思想,等著皇族施恩,等著政府救濟,雙十事變從根本上來說是為推翻滿清統(tǒng)治解救勞苦大眾,而民眾卻認為與己無關盡是嘲笑與譏諷。
這一階段魯迅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在批判國民的劣根性,民眾思想的愚昧與無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點擊下頁查看更多>>>頭發(fā)的故事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