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1000字作文3篇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1000字作文1
一個面包師的孩子跟一位江湖藝人跑了。
面包師找到孩子,一把棄涕一把淚地哭道:“孩子啊,別這么糊涂!跟了這個窮藝人,你會挨餓的!家里有香噴噴的面包,有你最愛吃的巧克力小蛋糕,孩子啊,跟我回去吧!"
“不,爸爸,賣藝雖然苦,但是有人聽我唱歌,我覺得快樂;經(jīng)過青翠的樹林,云雀與我比賽歌喉的婉晰,我覺得快樂;月夜時分,沒有屋槍遮蔽,我便在月亮下唱一支歌催自己人眠,我覺得快樂。要知道,爸爸,”孩子堅毅地對面包師說,“人不是光靠面包活著。”
“人不是光靠面包活著”。故事雖然是我編的,可也并非無中生有。600多年前的大學士宋濂回憶起他青年時艱苦的求學生活時也說:“此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宋學士樂的是什么?有人把它解釋為讀書做官,以未來的美景安慰轆轆饑腸。我想這種解釋未免太偏重實際了,是以俗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實,矢志為學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體驗,那就是在不懈地追求精神財富的過程中獲得一種超功利性的滿足,把知識的獲取本身當成快樂,而不在乎是否能以之換取現(xiàn)實的功名。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才是真正的求學者。也許他們不能擁有錢財或權(quán)力,也許在世人眼里他們是迂腐的失敗者,但在他們自己心中,在一切以精神的快樂為最高追求準則的人心中,他們是至高無上的,是上帝身邊預留下位置的夢想者,他們不必寫詩便是詩人。
毋需質(zhì)疑,自由的、超功利的、精神天國的存在,這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標志。
曾有一位學者把人的需求分出幾個等級,其中最低的就是生存需求,最高的便是精神需求。中國的發(fā)展藍圖也定在溫飽而小康而富裕。在我看來,這一發(fā)展藍圖雖然是依照經(jīng)濟指標而確定的,中間卻依然含有精神指標的因素。所謂的溫飽,現(xiàn)在一般人都早已實現(xiàn),便是“小康”,大約也不成問題。只是滿足了物質(zhì)需求后,精神生活發(fā)展到了何等階段,現(xiàn)在還值得考慮。大多數(shù)人,胃已經(jīng)不再為饑懂所苦,心卻依然停留在尋覓衣食的階段上,并沒有超出“饑懂”以求“溫飽”的水準。其實,真正的小康還是心靈的健康,明白在生存之外,還有生命存在,值得人為之去奮斗、去追求。這種追求的過程本身即是快樂,即使導致口體之奉稍不若人也沒有關(guān)系,只要不導致俄死凍死都沒關(guān)系,你必將在一種精神國王似的驕傲中,昂首走過豎著白色的衣領(lǐng)、匆匆忙忙、沒有思想的人群。
吃飯穿衣之外,請別忘記,留點生活給自己,是為宋學士所言之大歡喜的。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1000字作文2
“頭懸梁,椎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我們聽說過太多苦學的故事,如今再讀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卻給了我們一種不同的感受。
宋濂讀書求學苦不苦?苦!且不是一般的苦。且看證據(jù):一、看書難。家里沒書,要去借讀,不僅要讀,而且要抄,即使“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曲伸”,也要抄錄完畢把書送還人家;二、求師難。找老師要跑到百里之外,老師還要耍大牌,動不動就給臉色看;三、求學難。好不容易有學上了,在路上就差點被凍死,住在旅店里,吃也吃不飽,穿也穿不好,這求學的日子,真不好過。
可我們從這種“苦”里邊讀出了另一種滋味——“樂”!每每從苦里邊透著開心地長舒一口氣,“余因得遍觀群書”,“卒獲有所聞”,“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宋濂這種苦中作樂、以苦為樂的精神,讓我們感動,更值得我們學習。
古人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苦大仇深似的懸梁刺股者,縱然可以通過頑強的意志獲得成功,但觀其人生形態(tài),難免讓人產(chǎn)生悲憫之情,也有點讓人擔心——吃過大苦之后的人,會不會用享大樂來對自己的人生作一下補償呢?像那位“錐刺股”的蘇秦,掛六國帥印后,不也是自我膨脹起來,趕緊跑回家鄉(xiāng)炫權(quán)炫富么?建大宅,散千金,后來竟至敢于勾引起燕國的皇太后,得個車裂而死的悲慘結(jié)局。這種現(xiàn)象,在許多的官場腐化者中可以找到案例,而“暴發(fā)戶”們的奢侈消費,更讓我們明白了這一點。
而樂知者的學習形態(tài)本身就是享受,像白巖松一樣累并快樂著,像馬克思一樣把“斗爭”當作終極幸福,像華羅庚一樣期望可以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像生來就無四肢的力克·胡哲一樣來抒寫自己的人生:我那好得不像話的生命體驗……
這種人,不把學習和工作過分地功利化,不是拿學習和工作當跳板,而是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嗜學”,那是一種拼了命的喜歡,喜歡了就會快樂,一切艱難險阻就都成了浮云,中國共產(chǎn)黨只靠小米加步槍可以打敗全幅武裝的正規(guī)軍隊,最強有力的戰(zhàn)斗力,就是這種戰(zhàn)無不勝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人生最大的贏家不是意志堅強的人,而是安于吃苦樂于吃苦的人,把吃苦當作人生觀常態(tài),像宋濂一樣,在苦中體會到無窮的樂趣,陶醉于自己所從事的事情中。我們?nèi)裟茉趯W習與工作中善于發(fā)現(xiàn)苦中之樂,樂于體會苦中之樂,我們那“無可奈何苦不堪言”的人生,必定華麗轉(zhuǎn)身,成為一種幸福完整的人生!
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1000字作文3
每個人都渴望在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下,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人們在享受優(yōu)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yǎng)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學生。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家里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硯臺都結(jié)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他博覽群書,最終成為明代的大學士。
時光過去了600余年,今天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與600余年前相比,發(fā)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師和顏悅色地為我們傳道授業(yè)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可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了嗎?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心卻飛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有的興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為我提供便利的學習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shù)木嚯x。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業(yè)沒有大的進步,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于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曾經(jīng)看過標題為《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這樣一篇文章,印象很深。這是一篇關(guān)于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fā)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但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著清貧的生活。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煉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沖浪、冒險,鍛煉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成為發(fā)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在今天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下,希望學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磨煉其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