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燈有味似兒時讀后感3篇
翻起《青燈有味似兒時》這本書,一頁頁的品讀著,那一個個優(yōu)美而清香的文字映入心靈,把我的魂誘了書中,心也醉了書中;翻起我心中的一場場畫面,下面是有青燈有味似兒時讀后感,歡迎參閱。
青燈有味似兒時讀后感篇一:
《青燈有味似兒時》是由臺灣散文作家——琦君所寫的。
這部書講述的是琦君在小時的時光,發(fā)生的各種趣事,同時也承載了她對故鄉(xiāng)的深沉眷戀。
“白發(fā)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琦君在晚年用詩一般的語言回憶起故鄉(xiāng)的童年,可見兒時的時光是美好的,燦爛的!
雖然童年也有煩惱,但這些卻被快樂沖淡了,有人說緬懷過去是老的象征,但是作者覺得懷念舊事回到童年,是件快樂的事情。就像我們所說的返老還童一樣,懷念兒時,是會令人忘憂的事。
童年是快樂有趣的,但同時也是短暫的,仿佛一眨眼就過去了,兒時與伙伴一起摸魚捉蝦,一起玩游戲,一起捉迷藏,那時是無憂無慮的,使我們難忘!
巴爾扎克曾經(jīng)說過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階段,那時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顆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聰明,一種永遠不息的活動,一股強烈的欲望。
是啊,童年時的我們是天真無邪的,像一朵花兒一樣每天快樂的生長,兒時的懵懂卻是我們一生的天真活潑,仿佛沒有一刻能和那時的我們相比!
當我捧著這本書時,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回憶起兒時的歡樂。
記得小時候與幾個伙伴約好,在家門口的菜園子里種菜,我們整好土,去吧一些野草野花給挖出來,兩手捧著,小心翼翼的種到菜園里,菜園里踩的全是腳印,爺爺還說把這些野花野草種進菜園里,會搶了蔬菜的營養(yǎng),我們一聽,趕緊把植物全給挖了出來。
琦君的文章,并沒有用華麗的語言描繪童年,而是簡單又純樸,一則兒時的趣事,便能讓讀者回到童年,打開你的心扉!
兒時的伙伴,或許,現(xiàn)已經(jīng)天各一方,但我們?nèi)酝涣耍酂粲形端苾簳r!
青燈有味似兒時讀后感篇二:
徐魯?shù)耐耆缤郀柣耐暌粯?都是充滿艱苦悲哀的坎坷,但他們都有著不懼不懈的意志,都成為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翻起這本書,一頁頁的品讀著,那一個個優(yōu)美而清香的文字映入心靈,把我的魂誘了書中,心也醉了書中;翻起我心中的一場場畫面,那風景,那文字,如果永遠依然這么美,多好,世上卻并沒有這種事情,永遠沒有十全十美。文字開始跟著作者的回憶,也開始滲入悲哀;“小石頭”(徐魯)的媽媽去世了,一個悲哀使我感受快樂和清香的文字淡化了...悲哀一點點走了進來,走到作者的回憶里,走到我的心里。
雖然雖然作者的回憶有著悲哀,但同時又有著善良、溫暖、和堅強。在小石頭正是上中學的時候,因為沒錢交學費,只會跟著賣地瓜的大叔冬天到青海賣地瓜,在賣地瓜的過程中,作者感受到了大叔的善良,大叔把最后剩余的的地瓜送給了落難的母子,把賣地瓜的收入送給了小石頭,自己卻一分不留。也許正是這一種苦難中的溫暖,讓小石頭變得更優(yōu)秀了。
與作者相比我是幸福的,快樂的,我的家庭不是富裕的,但是很幸福,我有疼愛我的長輩,我有敬愛的老師,我有看不完的書籍;與作者相比我也是慚愧的,在苦難面前我一定沒有作者那般的堅強。
這本書和高爾基的童年一樣,都震撼這我的心靈,他們都猶如一棵小樹苗從風雨中茁壯成長成偉岸的大樹,他們的故事激勵著我幼小的心靈,激勵著我變得堅強、變得更加熱愛生活、更加熱愛學習。
我想,我也要變成一棵參天大樹。
青燈有味似兒時讀后感篇三:
最近,癡迷于讀散文,也重溫起課本中曾經(jīng)熟讀和背誦過的散文佳作來。翻著看著,讀到琦君女士的一篇《淚珠與珍珠》,想起還不曾擁有她的文集。動動電腦,點點鼠標,購得琦君《青燈有味似兒時》一書。
恰好,忽而懷舊起來,懷戀著小時候和堂姐院里院外玩耍,回憶著小時候在姥爺膝前撒嬌,選購此書倒也蠻應景了。
網(wǎng)購次日,快遞書來了,迫不及待地翻開書卷。就像白先勇先生在書后的題記,琦君女士的作品就好似一本厚厚的舊相簿: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扯出了一段段新鮮的往昔……
伴著墨香,翻著紙張,好像由一個漸漸長大的孩童帶領(lǐng),一步步地穿越回琦君的故鄉(xiāng),她多少年后仍魂牽夢縈,流水繞著小橋的江南水鄉(xiāng)。跟著琦君,燈下閱讀又仿佛在觀影,一篇篇的文字似乎是一部部的老電影,黑白片。
屏幕上,安詳堅毅的母親靜靜在檐下給父親熱著一碗燕窩,爸爸陪著洋氣的姨娘出門吃大餐,家人老劉在廚房靜靜地炒著一盤冬筍魚片,仆人耐心勸著倔強發(fā)脾氣的小姐……這一篇便是《吃大菜》,既是那規(guī)矩繁瑣的西餐洋菜,又是學校里的挨訓受罰,正是當年上學時我們口中說的:“老師請你‘喝茶’。”
薄薄的小書一冊,悠悠的往事件件樁樁,都是琦君的故事,又似乎是自己的故事。最愛那篇《玳瑁發(fā)夾》,每一個女孩都有曾珍愛的小物件。作者兒時學校不許佩戴的蝴蝶發(fā)夾,不就是我瞞著老師留起的指甲,輕輕染上的彩色甲油?
就如林太乙在后序提到,《讀者文摘》的座右銘是:文章雋永,歷久彌新。說的恰是琦君的作品,她的散文,真實,生動,無時間性。林太乙說她最喜歡的一篇是《南海慈航》。
《南海慈航》讀罷,一句“南無南海慈航觀世音……”的輕念留在耳畔。文中虔誠慈愛的母親,可愛困惑的孩子,隨著青煙裊裊,木魚聲聲,伴著誦經(jīng),好似整個世界都安靜了下來,只剩這相依相偎的母女二人。琦君的母親一生多悲苦,病重期間更是寂寞。慈愛的母親一朝的辭世,是膝下的女兒一世的回憶,數(shù)的清是她筆下的字數(shù)篇章,訴不盡是母女間的情誼。
除了《南海慈航》,母親的身影在琦君的眾多篇幅中都可尋到。在《紙的懷念》中,講述心懷慈悲的母親管家時,開放家中大門,歡迎鄉(xiāng)下人來訪。游潘家園時,鄉(xiāng)下的賣紙人打破了家中的五彩玻璃,母親一聲聲“不要緊,好配的”的安撫,一句句“碎玻璃,會扎手”的叮囑,真是和氣,寬厚,與人為樂又與人為善。
琦君的文字,除了親情難舍,還有友情難忘。在書前的小序中,琦君說她和異地的友人們總是憑著報上的文字互通情愫。而書中,《一會相見一回老》寫不盡她與沉櫻姊的姐妹情誼。老友的相逢,本已是“一回相見一回老”,而亦師亦友的姊姊病逝后,連說上句“一回相見一回老”也是不能了。難怪80后女作家獨木舟說,她看來,最悲苦的詩句莫過于“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
從飯后到深夜,借著月光,隨著文字,伴著墨香,邂逅琦君筆下的舊時光,恰似漫步在江南水鄉(xiāng)的小鎮(zhèn)上……
看過“青燈有味似兒時讀后感”的人還看了:
1.2016年趣味對聯(lián)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