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讀后感心得5篇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華寫于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這本書使叔本華成為享譽世界的哲學家。在這本書中他以“優(yōu)雅的文體”,從世俗的角度探討了人生應遵循的原則。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人生的智慧》讀后感心得,歡迎閱讀!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心得1
第一章,將人生劃分為三個部分,(1)人的自身;(2)人所能控制的財產(chǎn);(3)人所展示于外的形象,也即他人的看法。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在于第一點,人自身內(nèi)在的素質(zhì)。擁有不同內(nèi)在素質(zhì)的人看待對于同一客觀事物的角度與內(nèi)涵就不同,由此人幸福與否關鍵在于主觀意識。
第二章,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是無聊和痛苦。痛苦是由于外在的匱乏所造成的;無聊是由于內(nèi)在的空虛所造成的,因此無聊也一般是生活富裕、安定的人所面臨的,因為他們不需要被生活匱乏所苦惱,但內(nèi)在素質(zhì)不豐富的人容易感到無聊,從而需要尋求外部刺激來排解無聊。人之一生都在追求閑暇時刻,只有在閑暇之時能夠享受到自我意識與自由,而除閑暇之外,人的一生都在忙碌與勞作中度過,所以不要為了掙錢而放棄了閑暇,這是本末倒置。產(chǎn)生快樂的有三種生理能力,(1)滿足機體帶來產(chǎn)生的快樂,比如吃飽、休息;(2)發(fā)揮肌肉力量帶來的快樂,比如運動;(3)施展感覺方面帶來的快樂,包括閱讀、觀察、寫作、學習、冥想等。而第三層次由感覺帶來的快樂是最幸福與長久的。
第三章,不要揮霍財產(chǎn),學會儲備財產(chǎn),保護財產(chǎn)。
第四章,對幸福至關重要的是平和心境與獨立自主,要減低對待別人意見的敏感度,否則只能成為別人看法和意見的奴隸。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只有在他們的看法影響到他們對待我們的行為的時候,才會對我們產(chǎn)生直接影響。因為人是生活在群體社會之中,需要與其他人進行合作,而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決定了他們對待我們的態(tài)度,從而決定了他們是否會與我們展開合作。由此,在前述這個角度上,看重他人的看法本質(zhì)上仍是從自我出發(fā)。所以,如果因為過分奴性地看重他人的看法,而放棄了自我則本末倒置。(我們喜愛比人的敬重并非因為敬重本身,而只是因為人們的敬重給我們的好處。)
第五章,(1)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學會獨處,享受獨處,每一天都是獨立的一生;勤于反省;知足常樂,不要有太多的欲望,人生的幸福在于沒有痛苦,而不是獲得享樂的機會;另外,不要追求太多、計劃太多,事事常處于變化之中,并且想法也隨著環(huán)境在改變,也就是說我們未雨綢繆的計劃也許到未來并不會用上,而我們?yōu)榇烁冻龅膿p失可能過大。(2)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人的性格無法改變,學會容忍;對待朋友,不要太多遷就與熱情,要保持一定的傲氣與疏忽,與人交往的優(yōu)勢在于在任何方面都不需要對方,并且讓他認識到這一點;注意到他人的缺點是認識我們自身不足的機會;與人交談時,要學會沉默,不要訴說太多自己的東西,否則容易成為他人手中的利劍。(3)對待命運的態(tài)度,精明、時運和力量是人生中重要的因素,而運氣是至關重要的;對人生不要太過執(zhí)念,一切事物都存在不確定性,任何事物都沒有永恒不變的理由,只有轉(zhuǎn)化變化才是永恒的;時間的力量是強大的,遵循事物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不要透支時間否則會嘗到惡果;人之一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痛苦與困難,對于人際關系中的瑣碎煩惱,學會放寬心,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坎坷,當做鍛煉的機會,并且對不幸的事物要有預判與防范,以減少不幸?guī)淼膿p失與痛苦。
第六章,童年時期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不是在意欲的驅(qū)動下去行事,所以兒童看待客觀事物總是十分專注,心無旁騖;教育兒童,要讓他們通過直觀體驗去感受這個世界,而不是直接告知其概念,并且要盡可能在小范圍內(nèi)給予他們準確清晰的認知,以此不斷地拓寬,而避免以后需要糾正重新認知的過程。但與對青年人,更多是在意欲驅(qū)動下,所以追求與欲望也更多。而到了老年時期,認清了人生的幸福不過在于減少痛苦,而不是尋求歡愉,也更能擁有閑適與平靜的心態(tài)。因為對于青年人來說未來是漫長充滿無限可能性的,而對于老年人來說未來則是死亡。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心得2
我很慶幸能夠在徘徊在痛苦與無聊時讀到叔本華《人生的智慧》這本書,這給我這段生活帶來了無窮的慰藉,叔本華認為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但人們總在它們之間搖來擺去——脫離了痛苦,便開始無聊;不無聊時,多半痛苦著,程度輕重而已。
“世界上,除了極少數(shù)的特例外,我們的選擇實際上只有兩個,要么庸俗,要么孤獨?!?/p>
與別人交流是無聊的,特別是這個人與你的差別很大的時候,開口不是眾所周知的真確就是無窮無盡的日常。這點在多人的交流中更加明顯,越多人參與的團體,它的內(nèi)部就越無趣,越枯燥。但一個人也是痛苦的,生理的社交動機在不斷的抓撓你的內(nèi)心,所處環(huán)境的對象越少,越能感受到孤獨的痛苦。無論如何,都讓人難以持久的生活地的心如意,最終都只能在學習和讀書,當時間和注意力被這些極度耗費精力的行動中消磨殆盡,才能得到最后的放松。于是,某種程度上說理想的幸福是伴隨著孤獨的。
把部分的孤獨帶進社會人群中去,學會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獨。這樣,他就要學會不要把自己隨時隨地的想法馬上告訴別人;另外,對他人所說的話千萬不要太過當真。他不能對別人有太多的期待,無論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對于別人的看法,他應鍛煉出一副淡漠、無動于衷的態(tài)度,因為這是培養(yǎng)值得稱道的寬容的一個最切實可行的手段。
孤獨并不是一種被主流聲音肯定的行為,我們更倡導與他人交流,于是我常常在不想找人交流和不想孤獨中徘徊。這樣的徘徊的折中,便是叔本華所說的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的孤獨,很遺憾,時至今日我很少能做到這個恰當?shù)亩?。我認為我更多的時候會感到孤獨而不是無聊,在沒有足夠動機的時候,我寧可在孤獨中度過。而這份孤獨才是促使我不斷去尋求更多替代社交的物品的動機。我才有機會接觸這些心理學,哲學的論述。
叔本華的論述給了我足夠的代入感,讓我沉迷其中,但隨著讀書的深入,一些問題也愈發(fā)凸顯。人生的幸福是否真的需要孤獨呢?
我并不喜歡這樣的觀點,動機理論認為交流的動機是人生來具有的,是人在自我實現(xiàn)的路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偶然的孤獨是我們所排斥的,不是因為我們都是沒有思想的“庸人”,而是我們生而如此。在人本主義的觀點中,人生的幸福,是可以在需求的滿足中,一步步地得到,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孤獨的地位,也許我們可以從外表認為部分自我實現(xiàn)者在某些時候是孤獨的,但他本人卻不可能是這樣想的。一個人感到孤獨的最好解決方式,還是找個朋友聊聊天,而不是自我慰藉。
盡管我很感謝這本書給我無趣的生活帶來了幾道明光,但我想我要暫時告別這本書了,不希望有朝一日的重逢。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心得3
花了一天的時間,拜讀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敬佩不已?,F(xiàn)在欣賞到大師級的文字、音樂,常常由衷的發(fā)出敬佩的感受。人類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羅素說過,女人對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產(chǎn)生嫉妒,男人則通常對同行的男人產(chǎn)生嫉妒;幸好,上帝還賦予了人類另外一種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希望自己能夠多發(fā)展敬佩這種感情,也許將來會有時間和意愿去欣賞藝術、美術、雕塑之類的內(nèi)容,但就目前而言,書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內(nèi)涵也最豐富的藝術形式。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常常被叔本華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雖然這本書完成的時代在叔本華的后半生,但在這本書中,叔本華常常表現(xiàn)的像個自負的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異常熱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學思想為個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舉幾個讓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見解:
痛苦和無聊是人生幸福的兩個死敵。每當人們遠離其中的一個,就靠近了另外一個;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與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熱衷程度,與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庸俗,沒有其他的選擇了。
亞里士多德說過,理性的人們追求的不是快樂,而是沒有痛苦。亦即:所有的快樂,其本質(zhì)是否定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質(zhì)確實肯定的。舉個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順利的,你很少感受到這些順利給你帶來的快樂,即使有,也只是轉(zhuǎn)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如說牙疼、損失少許錢財,這個痛苦都會時時的拜會你,給你帶來深刻的印象。因此,快樂只是表象,無法持久,這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世上人們都去追求快樂,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權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因此,與其追求快樂,不如避開痛苦。
獨處的好處,一個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豐富,對別人的依賴性很少,才能從獨處中自得其樂,而獨處對于天才而言,則更是必需的部分。一個無法忍受,無法從獨處中獲得快樂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貧乏的,是這世上大多數(shù)庸俗的人的一部分。想想你可以避開的哪些俗不可耐的人,你一定會好好享受獨處的好處。
哲學家,是探索人類靈魂的先行者,是人類思想文明的開拓者,他們的思想往往遠遠領先于他們的時代,不被當時所理解,但最終真理就是真理,即使過了幾百年,也會被重新認定;所以也有一種說法,在當代就被大家贊揚的杰出人物,往往死后會被遺忘。因為天才就是引領人類的火把和旗幟,他們永遠前行在大多數(shù)人的前面!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心得4
叔本華的哲學在他30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完全成熟。接下來的其他著作都是他對這部著作里提出的哲學觀點的發(fā)揮和補充闡述。而尼采,是一個永遠的精神思想的漫游者、飄泊者,他永遠不會停留在已經(jīng)獲得的結(jié)論之上,永遠都在激烈地、大幅度地變換和修正自己的觀點。
人們辛苦掙來的閑暇,就是為了讓人能夠自由地享受意識和個性所帶來的樂趣。所以閑暇是人生的精華。
用閑暇去培養(yǎng)和發(fā)展自己的精神才能,享受自己豐富的內(nèi)在。生活在這樣的一個世界里,一個擁有內(nèi)在豐富的人,就像在冬月的晚上,在漫天冰雪當中擁有一間明亮、溫暖、愉快的圣誕小屋。
財富猶如海水,一個人海水喝得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名聲。
哲學是這世界上唯一能夠?qū)Ω兜赖潞椭橇Ψ懂牭凝嬋淮笪锏拇罅ι瘛?/p>
人生智慧的重要一點就是在關注現(xiàn)在和計劃將來這兩者之間達致恰到好處的平衡,這樣,現(xiàn)在與將來才不致于互相干擾。
孤獨為一個精神稟賦優(yōu)異的人帶來雙重的好處:第一,他可以與自己為伴;第二,他用不著和別人在一起。真正偉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鷹一樣,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獨的高處。
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具備一定的預見能力和寬恕能力合乎我們爭取幸福的目的:前者幫助我們避免受到傷害和損失,后者則為我們免除了人事紛爭和吵鬧。
“生活,也讓別人生活?!辈灰拇娓淖?,沒有一個人能夠改變自己的真實個性,這包括道德氣質(zhì)、認識能力、長相脾性,等等。
通常,那些具有高貴本性和出眾思想稟賦的人,會令人吃驚地暴露出缺乏對人情世故的了解,尤其在他們年輕的時候。
如果不是為情勢所迫,那么最好就是對占人類總數(shù)的六分之五的人敬而遠之,盡量避免與他們接觸,這是由這一人群的自身道德和智力構(gòu)成所決定的。
人生就像一盤擲骰子游戲,擲出的骰子如果不合你的意愿,那你就只能憑借技巧,去改進命運所攤派的骰子。
在這一個“鐵造的骰子決定一切”的世界,我們需要鐵一般剛強的感覺意識,作為承受命運、防范他人的盔甲武器。因為,人的一生就是一場戰(zhàn)斗。
每個人都有一些與生俱來的具體原則,這些原則深藏于每個人的血液和骨髓之中,因為這些原則是人們?nèi)康乃枷?、感情和意愿的結(jié)果。
伏爾泰曾經(jīng)相當美妙地說過:一個人如果沒有他那種年齡的神韻,那他也就會有他那種年齡特定的種種不幸。
我們終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現(xiàn)時此刻。不同時期的'現(xiàn)時此刻相互之間的差別在于:在生命開始的時候,我們前面是長遠的未來;但在生命臨近結(jié)束時,我們卻看到了我們身后走過的漫長的過去。雖然我們的性格保持不變,但我們的心境卻經(jīng)歷了某些顯著的變化。
在童年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帶有一種新奇的魅力。在并不清楚自己目的的情況上,“從永恒的一面看視人和事”。
因此,在童年時期我們就已經(jīng)打下深刻的或者膚淺的世界觀的堅實基礎。
詩的本質(zhì)就在于從每一單個事物把握這一事物的柏拉圖式的理念,也就是把握這一單個事物的最本質(zhì)、因而也是這類事物所共有的整個特征。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心得5
有人把叔本華歸入悲觀主義哲學家的范疇,但他的悲觀多來自于對世界更理性的審視,他用他的痛苦經(jīng)歷去凝結(jié)智慧。
他并沒有像父親希望的那樣成為巨商去貿(mào)易和賺錢,并沒有延續(xù)家族的商業(yè)輝煌,然而讓其父親也沒有料到的是,其思想遺產(chǎn)比經(jīng)商所能創(chuàng)造力和影響程度更為巨大,綿延了幾個世紀,成為了現(xiàn)代唯意志主義和悲觀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一生未婚,無子無女。就像他自己所說”誰要是像我那樣孤獨的過了一輩子,自然更懂得孤身上路的種種滋味“。
多時候,在人群中,我們都不確信自己擁有什么突出的才能,因而會試圖為自己添加各種標簽,但當我們遠離人群,安靜下來的時候,才能夠確信自我的存在,能夠真正通過自我思考獲取成長。這或許就是選擇孤獨的收獲,或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更容易看明白自己。
人一旦有了欲望,為了實現(xiàn)這個欲望,一直就會迫使理性為自己進行策劃,于是,人的全部身心也就陷入了“痛苦”之中。什么叫“幸?!?叔本華認為,人的欲望被滿足的那一個剎那就是幸福。如果第一個欲望得到了滿足,而第二個欲望還沒被設想出來,那時人就陷入了“無聊”的狀態(tài)之中。一旦這個人的第二個欲望產(chǎn)生出來,他就重新陷入了精神的痛苦之中,他的理性又忙于為實現(xiàn)他的第二個欲望而籌劃。所以,叔本華說,人生就像一個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動。
在追求快樂幸福的過程中,必然衍生出痛苦和無聊,無聊的人歸因于膚淺,而智者體驗更多的痛苦,。所以,你所知道的痛并快樂著并非你所知道的痛并快樂著,對于膚淺之人來說他們是對立著的兩回事,中庸之人覺得兩者關系式辯證的,而睿智之人認為他們是一碼事。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心得5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