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
《沉默的大多數(shù)》是王小波發(fā)表于1996年《東方》雜志的雜文,并于1997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發(fā)行。據(jù)說是收錄他的雜文最全的一本。其實就我個人而言,我是不喜歡雜文的,但是讀完此文,卻萌生了許多的感慨,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雷雨習關于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歡迎查閱。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1
歌德曾有一句話是,“讀一本好書,就是與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與高尚的人談話則是讓人能夠在思想意識、價值觀念上進行淬煉。小波的這本書的確以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是做到了,這可能也是因此近年來很多人將他推上神壇的原因吧。但是就我從這本書里認識的小波而言,我覺得他更像是生活在周圍的一個普通而又有趣的人,不時地傾訴著他樸實的思想。
讀這本書有種如鯁在喉的感覺,樸實的語言以及平淡的情感,似乎并不需要細細咀嚼便可以吞咽,然而當我想用腸胃去進一步消化它時,卻發(fā)現(xiàn)如果不挑出里面的刺,它只會是我身體里面刺痛我的異物。所以每篇文章讀到一半時,我都習慣性愣地遲疑片刻,生怕有被遺漏的刺。如此一來,讀這本書的確沒法讓人有酣暢淋漓的感覺,因為既沒有讓人大徹大悟的道理,也沒有令人驚艷的文筆。但是你若靜下來讀它,至少可以驅(qū)趕心中些許的浮躁。之所以要靜下來,是因為靜默能讓你更理性,而保持理性也正是王小波這本書勸誡讀者去擁有的習慣。正如扉頁的那句話所說,“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xù)一聲不吭”。
這本書最先讓我產(chǎn)生好感的是自序里面的那句“我對讀者要求的,只是希望他們不要忽略我的那一份懇切而已”,那感覺就像是一位好友在跟你探討他的思想和觀點,你可以沒有任何負擔地傾聽下去。沒讓人失望的是,書中沒有一處語言會讓你感覺到嚴肅或是犀利,沒有一個觀點是站在至高點用俯視的姿態(tài)來表達。這應當是很合我口味,因為我總是希望觀點能夠被平等地表達,我也喜歡在云淡風輕中去思考一些有趣的事情。
同時,書里無時無刻不透露著作者思想中理性的光輝,而學會理性地思考我以為便是我在書中最受益之處。比如在書的第一篇文章《沉默的大多數(shù)》中,作者就指出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話語通常讓人陷入思維的移植和灌輸中,個性和人性都被嚴重的抑制,反而選擇沉默是保持理性的方式。但是沉默的大多數(shù)內(nèi)心的思想無法得到表達,導致了非理性話語占據(jù)了公共文化思想的主導地位,因此作者本書的立場正是站在沉默的大多數(shù)這一群體這邊,試圖讓話語成為理性思維的交流。又比如另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我就會請求上帝讓我聰明到足以明辨是非的程度,而決不會請他讓我愚蠢到讓人家給我灌輸善惡標準的程度”,他希望人擁有明辨是非的理性,不會被動地接受善惡標準的灌輸。作者所贊成的那句話“須知參差多態(tài),乃是幸福的本源?!币彩菫榱苏f明思想和知識的參差多態(tài)才是人幸福最根本的來源,而理性則是保證思想自由的前提。
不論是中外歷史,社會思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陷在教條地傳承之中,理性要么被主流唾棄,要么被生活掩埋,社會發(fā)展也因此極其緩慢。而當理性被重新喚起時,社會變革則開始轟轟烈烈地開展開來,自然科學、人文藝術也迅猛地發(fā)展豐富起來。有價值有意義的思考通常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理性能讓你不被情感所蒙蔽,理性能讓你批判地接受外界信息的輸入,理性能讓你的思想真正獨立。或許當全社會崇尚理性時,才能讓整個社會思想真正地解放,去擁抱自由,精神文明才能極大豐富。
作者自然是沒有想在書中對理性的價值做一番高屋建瓴的評論,畢竟這不是他的風格。然而書往后一讀,通篇點到即止的論述風格實在讓我咬牙切齒。論點總是給人一種只可意會的感覺,捅破天窗的工作只能讀者自己去完成,而其論據(jù)則通常是荒誕不經(jīng)的故事,雖然淺顯易懂但未免過于牽強。也許這涉及個人文學層次的問題我無法體會,但至少在我希望借助作者的思想去思考時,會感覺這種思考猶如空中閣樓一般缺乏支撐,即便存在也是在風中岌岌可危。
除卻思想的深度,思想的廣度同樣讓我無法認同。作者在中經(jīng)歷了思想最不自由的年代,因而對思想的自由尤為看重和珍惜。而理性這一思想自由的先決條件,在那個專橫的時代而被人們所摒棄。然而作者反復提起那段過往的經(jīng)歷,讓我感覺像是聽單曲循環(huán)的歌曲,熟悉無比的旋律給不了一絲的驚喜。另外,作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看法似乎僅源于儒家經(jīng)典的部分觀點,而且援引的觀點也基本局限在羅素先生的話語中,這讓本已狹隘的思想維度更加地封閉,極大地削減了該書的閱讀性。
所以總的來說,我心中的王小波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他既有種.種的不足,又有高尚的思想。我們的時代需要的是更多這樣思想的人,而不僅僅被供著的思想。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2
參加了新世相圖書館的活動,收到了一本書,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完,感慨良多。
似乎已經(jīng)好久沒有停下來好好地讀一本書了。在初高中時代,似乎與課業(yè)學習無關的書,都被認定為“閑書”,而讀閑書,是要頗受責備的。上了大學,有著大把大把的時間,卻不再靜下心來看書。我們受“功利性閱讀”的思想影響太久,似乎忘了讀書是我們最基本的一種能力。
先生在《自序》中寫道:“作為一個尋常人,我的看法也許并不值得別人重視,但卻對自己很重要。這說明我有自己的好惡、愛憎、等等。假如沒有這些,做人也沒有什么味道。”所以,我以為自我表達式很重要的。安德烈在給龍應臺的信中說,他最同情的人是那些無法表達自己的人,在他眼中,人生最核心的“目的”便是自我表達。
而我們讀書,便是為了更好的表達自我。
在我們的水平和能力有限的時候,我們可以去讀書,去了解別人的觀點,別人的說法,可以借鑒,亦可得到啟發(fā)。正如《島上書店》所述的那樣“我們讀書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單。我們讀書,因為我們孤單;我們讀書,然后就不孤單,我們并不孤獨”。為什么人會感到孤單?因為不懂得如何去“說話”,因為我們不知道怎么去“說出口”,因為不懂得如何正確地表達自我。所以孤獨,所以沉默。而我們讀書,便能在書中找到共鳴,從書中找到合適的表達。我們可以在書中發(fā)現(xiàn)自我,可以在書中被理解,可以學著表達自我。
而不會自我表達的人,則成為“弱勢群體”。先生說:“所謂弱勢群體,就是有些話沒有說出來的人。就是因為這些話沒有說出來,所以很多人以為他們不存在或者很遙遠”。那些不擅長于自我表達的人、群體,被社會忽視,越不懂得表達,就越失去發(fā)言權,繼而失去了自己原本應該享有的權益,被忽略,從而成為真正的“弱勢”。若是他們讀了相應的書,他們就該知道,不能再這樣沉默下去,就知道以以怎樣的言論、怎樣的方式去訴求。
我們讀書,為了更好地表達,為了活出自我,不成為“弱勢群體”。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3
還是說說王小波的作品吧。《沉默的大多數(shù)》其實是一本王小波的評論集,他的語言詼諧、幽默,極具諷刺意味,同時又充滿智慧。這種智慧體現(xiàn)在,他的評論都是有的放矢,都是能穿透表象直抵本質(zhì),絕非嘩眾取眾,敷衍了事。這種智慧還體現(xiàn)在引經(jīng)據(jù)典,從孔孟程朱到羅素柏拉圖,各種名言典故信手拈來,游刃有余,可見其知識的淵博和閱讀涉獵之廣泛。正如王小波自己所言,他是個理科生,又通曉歷史文學,還做過社會學工作者,最后成了一位作家。所以他懂的要比其他人多一些,對社會的關注也比其他人更密切一些,評論的角度也就更加銳利和新穎一些。如此種.種,也就造就了這本《沉默的大多數(shù)》成為經(jīng)典。
王小波生于1952年,成長過程中經(jīng)歷了中國的十年動亂,這段成長經(jīng)歷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所以他的作品里多是對當時的和批斗運動的不滿及諷刺,極力批判當時的社會和文化,一心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醒大眾,讓廣大老百姓都能夠全面的正視那段歷史,這樣做的后果,就是讓他的評論過于極端。
比如他一直批判孔孟之道,認為中國的禮儀文化不如外國的直接、高明。比如孔子主張君臣有別,就是在歌頌等級分化,不如“人人生而平等”來得實在;再比如孟子的:“無恥之恥,無恥矣”不如”須知參差多態(tài),乃是幸福的本源“更為生動;程朱理學更是存天理滅人欲的罪魁禍首。
可是,作為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孔孟之道得以盛行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古代封建王朝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王權,維護大一統(tǒng)的局面,必然要推崇適合當時政治制度的思想和主張,推崇孔孟之道應該說是最明智的選擇。再加上中國人本就喜歡中庸,所以千百年來沒人覺得孔孟之道有什么問題,即使時間推移,即使朝代更迭,孔孟仍然大行其道,仍然被推崇為至高無上的理論。
再說當代,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作為國人,大部分已經(jīng)迷失了自己,欲望、金錢、聲色犬馬吞噬著一切。孔孟所推崇的謙卑、禮讓早已蕩然無存。如果現(xiàn)在能在年輕人中間推崇孔孟,去掉其封建的糟粕,保留其行為處事的精華,則社會穩(wěn)定,家庭和睦,可謂國泰民安。這也是目前國學班興旺,國學大師賺的盆滿缽滿的原因。只是他們的孔孟都披上了一層厚厚的金錢外衣。
其實我非常能理解王小波對孔孟不滿的原因。因為在動亂的年代,人人高舉虛偽的孔孟大旗,對科學工作者,對一切”牛鬼蛇神“革而命之,這樣的悲慘,這樣的野蠻,是對文化的摧殘,更是對孔孟的褻瀆。王小波的不滿由此而生,事出有因,也的確有理有據(jù),但如果全盤否定,未免顯得有些極端。
讀完這本書,還有一個發(fā)現(xiàn),就是覺得王小波這個人太善于思考,換言之,就是他這個人太愿意瞎琢磨,大事、小事統(tǒng)統(tǒng)放在腦子里,然后讓大腦瘋狂運轉(zhuǎn),不停的在一件事或者幾件事上折騰。這就如同一臺長期運轉(zhuǎn)的機器,一刻也不得休息,最終必將導致過度疲勞,機毀人亡。如果能夠活得隨性一點兒,不拘泥于小事,或者不去鉆牛角尖,那么他的作品可能更深刻,更鮮明。也許,現(xiàn)在我們還能讀到他的新作!
下面引用書中幾句精彩評論,與諸君共勉:
1. 在人間,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聽。
2. 這種毛病就是:在使用話語時,總想交稅的強迫癥。
3. 我認為,可以在話語的世界里分出兩極。一極是圣賢的話語,這些話是自愿的捐獻;另一極是沉默著的話語,這些話是強征來的稅金。
4. 這世界上假男人太多,真男人就會找不到老婆。
5. 我不認為自己能夠在一些宗教儀式中得到思想的樂趣,所以一直郁郁寡歡。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4
沉默有自己的語言。舉個住樓的人都知道的例子:假設有人常把一輛自行車放在你門口的樓道上,擋了你的路,你可以開口去說:打電話給居委會;或者直接找到車主,說道:同志,五講四美,請你注意。此后他會用什么樣的語言來回答你,我就不敢保證。我估計他最起碼要說你“事兒”,假如你是女的,他還會說你“事兒媽”,不管你有多大歲數(shù),夠不夠做他媽。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沉默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這種行為的厭惡之情:把他車胎里的氣放掉。干這件事時,當然要注意別被車主看見。
還有一種更損的方式,不值得推薦,那就是在車胎上按上個圖釘。有人按了圖釘再拔下來,這樣車主找不到窟窿在哪兒,補帶時更困難。假如車子可以搬動,把它挪到難找的地方去,讓車主找不著它,也是一種選擇。這方面就說這么多,因為我不想編沉默的辭典
一種文化必有一些獨有的信息,沉默也是有的。戈爾巴喬夫說過這樣的話:有一件事是公開的秘密,假如你想給自己蓋個小房子,就得給主管官員些賄賂,再到國家的工地上偷點建筑材料。這樣的事干得說不得,屬于沉默;再加上講這些話時,戈氏是蘇共,所以當然語驚四座。還有一點要補充的,那就是:屬于沉默的事用話講了出來,總是這么怪怪的。
沉默也可以傳播。在某些年代里,所有的人都不說話了,沉默就像野火一樣四下漫延著。把這叫作傳播,多少有點過甚其辭,但也不離大譜。在沉默的年代里,人們也在傳播小道消息,這件事破壞了沉默的完整性。好在這種話語我們只在一些特定的場合說,比方說,公共廁所。最起碼在追查謠言時,我們是這樣交待的:這話我是在廁所里聽說的!這樣小道消息就成了包含著排便艱巨的囈語,不值得認真對待。另外,公廁雖然也是公共場合,但我有種強烈的欲望,要把它排除在外,因為它太臟了。
我屬于沉默的大多數(shù)。從我懂事的年齡,就常聽人們說:我們這一代,生于一個神圣的時代,多么幸福;而且肩負著解放天下三分之二受苦人的神圣使命,等等;在甜蜜之余也有一點懷疑:這么多美事怎么都叫我趕上了。再說,含蓄是我們的家教。
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5
前幾天,有幸讀到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略有感觸。
文章以王小波的自身經(jīng)歷為線索,先講述了他怎樣選擇沉默的經(jīng)過。從小時候的大躍進,到大學時候的及讓人啼笑皆非的現(xiàn)實,很難讓人聯(lián)想到所謂的美好。周圍很多人喊著所謂的口號與教條,以此來成為這個主流群體“話語圈”的一部分。從內(nèi)心鄙視話語圈的王小波,選擇了沉默。選擇沉默,是因為一些話在某一環(huán)境下無法說出口,或說出了也無用。沉默有自己的語言。他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有人常在你樓道門口放了一輛自行車,妨礙了你的進出,而你又是一個認真的人。你勸告他,或去跟居委反映,說:同志,五講四美,請你注意。對方的很有可能,會說你這人真“事兒”。同時你也可以用沉默的方式來表達你對這種行為的厭惡,把他車胎的氣放掉,當然是在四周無人的情況下。
一種文化必有一些獨有的信息,沉默也是有的。戈爾巴喬夫說過這樣的話:有一件事是公開的秘密,假如你想給自己蓋個小房子,就得給主管官員些賄賂,再到國家的工地上偷點建筑材料。這樣的事干得說不得,屬于沉默;再加上講這些話時,戈氏是蘇共,所以當然語驚四座。還有一點要補充的,那就是:屬于沉默的事用話講了出來,總是這么怪怪的。
沉默也可以傳播。在某些年代里,所有的人都不說話了,沉默就像野火一樣四下漫延著。把這叫作傳播,多少有點過甚其辭,但也不離大譜。在沉默的年代里,人們也在傳播小道消息,這件事破壞了沉默的完整性。好在這種話語我們只在一些特定的場合說,比方說,公共廁所。最起碼在追查謠言時,我們是這樣交待的:這話我是在廁所里聽說的!這樣小道消息就成了包含著排便艱巨的囈語,不值得認真對待。另外,公廁雖然也是公共場合,但我有種強烈的欲望,要把它排除在外,因為它太臟了。
我屬于沉默的大多數(shù)。從我懂事的年齡,就常聽人們說:我們這一代,生于一個神圣的時代,多么幸福;在甜蜜之余也有一點懷疑:這么多美事怎么都叫我趕上了。
優(yōu)秀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相關文章:
★ 小學生《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有感之寒假小說讀書筆記
★ 讀書筆記
優(yōu)秀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讀后感
上一篇:中學生有的人讀后感
下一篇:中學生滴水穿石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