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學數(shù)學教學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論文3篇(2)
關于小學數(shù)學教學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論文篇二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fā),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shù)學活動與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數(shù)學思想與方法。”因此,學生只有通過親身經歷實踐活動,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和能力。
興趣:激活實踐能力的發(fā)展
1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實踐興趣。
在教學中設計一定的情境,可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和實踐的興趣。如教學“怎樣滾得遠”一課時,播放伐木工人運用斜坡運送木料的場景,引導學生觀察木料滾出的遠近。并猜測木料滾出的距離與斜坡坡度大小的關系。在學生猜測出各種不同答案的情況下,教師激勵學生可以自己試著用實驗的方法去探索其中的奧秘。這樣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參與的熱情,使學生在自己的實踐中得出結論,培養(yǎng)了動手實踐的能力。
2 引導參與,提高實踐興趣。
在教學中,引領學生人人參與實踐、個個動手操作。能調動和提高學生參與實踐的熱情。如教學“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一課時,教師提出問題:“我將36根小棒分給三個小組,第一小組分得這批小棒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組分得這批小棒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組分得這批小棒的九分之三。同學們想想看,這樣的分法合理嗎?誰分多了?誰分少了?”學生馬上進行探究,人人參與到實踐的活動中去,最后總結出了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提高了實踐的興趣。
3 合作交流,升華實踐興趣。
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還要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和研究問題;不僅要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還要在尋求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僅要學會個人學習,還要學會合作學習,因為有些實踐活動是需要集體的力量與智慧。如教學“角的認識”一課時,除了設計一些學生能獨立完成的問題外,還應設計一些需要互相合作的題目讓學生課后去完成,從而使他們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提高他們合作、實踐的興趣。
平臺:演繹實踐能力的發(fā)展
1 提供“議一議”的平臺。
“議”是實踐活動中一種很好的參與方式。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便于交流的情境,盡量讓想說的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并鼓勵學生傾聽與接受他人的觀點,重新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因此,“議”也是一種實踐能力。
2 提供“觸一觸”的平臺。
讓學生在動手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等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實踐能力。如教學“體積的認識”一課時,概念中的“空間”、“物體占空間”、“物體占空間的大小”等內容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師可引導學生用手摸一摸自己課桌的空抽屜,理解“空間”的含義。然后在抽屜里放一些書本。再摸一摸,使學生理解“物體占空間的大小”。
3 提供“做一做”的平臺。
實踐活動的創(chuàng)設。既可以在課堂內,也可以在課外;既可以在校內。也可以在校外。如教學“千克、克、噸”一課時,課前布置學生收集生活中常見的重量單位,并讓學生走進超市觀察各種產品包裝上印刷的商品重量。學生在果凍、瓜子、巧克力等小食品包裝袋上找到了“克”,在洗衣粉、食用油等商品包裝上找到了“千克”,并在收集這些信息的基礎上進行了記錄和歸類。學生在整理信息時就會想到較輕的物品一般用“克”做單位,較重的物品一般用“千克”做單位。在這個過程,學生初步感知了質量單位,并真切體會到質量單位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策略:助推實踐能力的發(fā)展
1 實踐的內容要有彈性。
實踐活動的內容一定要富有彈性和可塑性,形式上可多樣化,答案不惟一,可彰顯學生的個性,促進實踐能力的形成。如:用一張正方形的紙制作一個無蓋的長方體。怎樣制作使得體積較大?這題僅憑想像是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的,只有通過實踐、操作、再實踐才能找到答案,并且實踐的彈性較大。通過這樣一道實踐題,使學生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空間觀念,體驗了從實際生活抽象出數(shù)學問題并建立數(shù)學模型及綜合應用已有知識的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2 實踐的過程要有層次性。
建構主義學者認為,學習是主體在現(xiàn)實的特定操作過程中,對自己活動過程的性質作反省、抽象產生的;學習數(shù)學是一個“做數(shù)學”的過程。因此,教師要針對不同層次的教育對象,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和途徑,實施適應性的實踐要求。如教學“統(tǒng)計”一課后,給學生布置兩項實踐性作業(yè):一是將自己六歲至今的體重或身高情況制成統(tǒng)計圖,并預測自己今后的生長情況;二是選擇一個年齡段,統(tǒng)計班內同學的身高或體重情況,并且進行分析。又如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一課時,先要求學生用三角板測量長方形、正方形的角和邊,讓學生獲得初步的感知,再讓學生用學具(釘子板)圍長方形、正方形。最后,運用學具做游戲,讓學生按要求拼一拼,看誰拼得又對又快。學生通過分層操作,不僅提高了實踐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
3 實踐活動的問題要有開放性。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要有開放意識。因此,實踐活動設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選擇學生感興趣與切實可行的內容。同時,教學設計要更具有開放性,這樣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更有利于張揚學生的個性。如教學“百分數(shù)的意義和寫法”一課前。布置這樣一個開放性的任務:“明天學習‘百分數(shù)’,你們先找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數(shù)’,并想想是表示什么意思。”課堂上,學生紛紛匯報了自己調查的結果,并通過投影展示出來。通過課前的調查,學生對百分數(shù)的表現(xiàn)形式和意義有了初步的了解。這樣的實踐活動,在形式、內容上都具有開放性。開放性問題不僅可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還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擁有自己學習和思維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