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概念教學設計是怎么樣的
教學規(guī)劃可以幫助教師理清教學思路,提高課堂效率。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學設計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物理概念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杠桿。知道杠桿的一些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通過探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杠桿的應用,進一步認識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課件、多媒體、實物投影儀
[教學方法] 引導、討論、展示、演示、實驗探究
[教學和活動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nèi)容 設計意圖 預計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 展示幾種工具(鐵鉗、扳手、羊角錘、木棍、開瓶器等),請哪兩位同學選用工具幫老師完成以下目的:1、將釘在木板上的釘子拔出;2、打開瓶裝可樂。 學生上臺演示拔釘子、開可樂 從生活走向物理 5min
新課教學 剛才兩位同學演示的時候都很準確地選擇了生活中最適合最有效的工具,我們來看看他們的選擇有什么特點,在應用是有什么共同點。 學生分析、回答 從現(xiàn)象抽取物理概念 3min
認識杠桿的幾個概念
了解杠桿的五要素 4min
課件演示尺規(guī)畫力臂
畫力臂并展示
了解并掌握力臂及其畫法 5min
當一根杠桿在動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靜止時,我們就說杠桿平衡了。
演示:
(1)這兩種情況是平衡狀態(tài)嗎?
(2)同學們能找出它們的力臂嗎?
(3)兩種情況下,那種情況能更容易測量出力臂的大小? 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回答 (1)進一步掌握力臂;
(2)了解杠桿平衡狀態(tài);(3)為“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做準備,了解為什么要使得杠桿水平平衡。 3min
杠桿到底要滿足什么條件才能達到平衡呢?下面我們通過實驗進行探究。
同學們先自行了解下杠桿的結構和使用,搞清楚兩個問題:
(1)杠桿兩端裝置兩只可調(diào)節(jié)的螺母,能起什么作用?
(2)為什么要求杠桿靜止時,要在水平位置呢?
學生觀察杠桿,討論交流杠桿的使用。 (1)讓學生體驗杠桿的調(diào)節(jié)方法;
(2)讓學生體驗調(diào)節(jié)杠桿水平平衡。 1min
同學們,請你改變動力、阻力及它們的力臂,看它們滿足什么條件時才能達到平衡。
(課件強調(diào):1、在實驗前要通過調(diào)節(jié)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水平平衡。
2、掛鉤碼后,不能再動平衡螺母。
3、讀數(shù)時,杠桿仍要求是處于水平平衡狀態(tài),以便直接讀出力臂的長度。) 學生實驗,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學生完成“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10min
有哪幾位同學能把自己的實驗數(shù)據(jù)展示一下?
學生展示自己的實驗數(shù)據(jù)(3位同學)。 了解學生實驗的過程及不足。 3min
同學們,你們由實驗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學生回答:F1l1=F2l2
F1+l1=F2+l2
…………… 引導學生正確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科學、準確的實驗結論 2min
你們覺得哪個結論更有普遍性呢? 學生討論回答
從實驗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當杠桿平衡時,有 F1l1=F2l2。從這也可以看出當 l1 與 l2大小不一樣時, F1與F2大小也會不同。 了解杠桿的分類 4min
當 L1 >L2時,由 F1L1=F2L2
知F1< F2,這樣的杠桿我們叫做省力杠桿。(演示特點) 學生舉例省力杠桿
當 L1
知F1> F2,這樣的杠桿我們叫做費力杠桿。(演示特點) 學生舉例費力杠桿
當 L1 =L2時,由 F1L1=F2L2
知F1= F2,這樣的杠桿我們叫做等臂杠桿。(演示特點) 學生舉例等臂杠桿
課件展示課堂練習 學生討論回答 5min
新課結束 課后同學們完成導學稿上的鞏固練習
第十二章 簡單機械
§12.2 滑輪
授課人: 黃瑞蘭
課程類型:新授課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
2.知道滑輪的作用;
3. 會根據(jù)要求使用和組裝滑輪組。
(二)過程與方法
在認識滑輪的過程中,體會對比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關心生產(chǎn)、生活中滑輪的應用,有利用滑輪的意識。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多媒體課件、滑輪、細繩、鉤碼、彈簧測力計、刻度尺
實物教具、實驗器材和多媒體課件分別在本課的引入、學生探究、板書等環(huán)節(jié)中應用,它們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發(fā)學生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充足的實驗器材,使學生的學習資源更為豐富。
[教學方法]
講授、小組交流討論法、實驗探究、引導發(fā)現(xiàn)法、歸納、對比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
教學難點:使用和組裝滑輪組。
[教學評價方式]
1、通過觀察實驗,關注學生在觀察現(xiàn)象、操作等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意識,及時給與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
2、通過實驗探究,給學生機會,在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下,將思維充分發(fā)散,提示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過程,并反饋了班級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知道技能的掌握情況,使老師可以及時診斷學情,調(diào)查教學。
[教學和活動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nèi)容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前預習小組交流 教師在學生中指導 學生對導學稿自主學習內(nèi)容進行交流,2位學生上黑板前組裝滑輪 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臺上展示
新課引入 一、設置問題,引入新課
1、溫故知新:回顧杠桿的知識點
1)杠桿有幾類?
2)杠桿一定是直的嗎?
3)杠桿可以是圓的嗎?
學生快速回答三類杠桿的特點。
新舊知識聯(lián)系,為滑輪的學習打下基礎,從杠桿不一定是直的,可以是圓的認識中自然引入本節(jié)課題:滑輪二、進入新課,科學探究
(一)滑輪
一)小組活動:
播放滑輪圖片,觀察滑輪的結構,讓學生說說滑輪的結構特點。
滑輪:周邊有槽、能繞著軸轉(zhuǎn)動的小輪。
讓學生觀察課本漫畫圖片
思考:小孩子通過滑輪反被重物提上去,你能解釋其中的原因嗎?
設疑:你能想出一個辦法,讓小孩子通過滑輪輕松地把物體拉上去嗎?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就能容易地解決這個問題。
(二)定滑輪、動滑輪
1、怎樣區(qū)分定滑輪和動滑輪?
演示:觀察小組展示的兩同學組裝的滑輪,分別提升物體有什么不同?
輔之動畫圖片理解。
師生一起歸納出定、動滑輪的定義。
定滑輪:軸固定不動。
動滑輪:軸隨物體一起運動。
學生體驗:讓一女同學通過定滑輪、動滑輪拉一袋沙子,感覺有什么不同?
2、研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一)提出問題:1)是否省力?
2)是否省距離?
3)什么情況下使用定滑輪?什么情況下使用動滑輪?
二)實驗前弄清下面幾個問題:
A、這個實驗需測量哪些物理量?
B、使用彈簧測力計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投影圖片和演示實驗,讓學生弄清拉力F、物重G 、拉力移動的距離s、物體升高距離h 如何測量。
(強調(diào):物重=物體重+動滑輪重,拉定滑輪時,測力計用手托住向下拉)
三)學生進行分組實驗:
1)學生展示設計實驗表格
定滑輪
動滑輪
2)學生分大組組裝定滑輪、動滑輪進行實驗
物重G/N 物體移動方向 物體移動距離h/m 拉力F/N 拉力
方向 拉力移動距離S/m
3)三組學生展示實驗數(shù)據(jù),師生共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結論1: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不省距離;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實質(zhì)是等臂杠桿。
結論2: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 但費距離,且不改變力的方向。實質(zhì)是省力杠桿。(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講解定、動滑輪的杠桿原理)
4)學以致用:投影生活中實例圖片,學生用得到的實驗結論分析生活中應用定、動滑輪的例子。
(三)滑輪組
1、小結引入
小結定滑輪、動滑輪的優(yōu)點,引入滑輪組。
提出問題:滑輪組在工作時有什么時特點?
通過實驗驗證猜測。
2、實驗探究滑輪組特點
1)學生展示預習組裝圖
2)學生觀察投影圖片,兩種組裝的繞線方式有什么不同?從四個方面思考:
A.繩子的起點 B.拉力的方向
C.拉力的大小 D.移動的距離
3)學生分兩大組進行實驗
物重G/N 物體移動方向 物體移動距離h/m 拉力F/N 拉力
方向 拉力移動距離S/m
4)展示學生甲、乙兩圖滑輪組實驗數(shù)據(jù),分別取三小組實驗數(shù)據(jù)。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結論:使用滑輪組提起重物時,若繩子重和摩擦不計,動滑輪上有n段繩子承擔物重,提起物體的力就是物重的 ,但自由端移動的距離是物體升高高度的 。
教師強調(diào)繩子段數(shù)是繞過動滑輪承擔物重的繩子。
寫成式子:
S=nh
5)說一說,議一議。
投影幾組滑輪組的圖片,讓學生觀察繞線方法有什么不同,找出計算繩子段數(shù)的規(guī)律。
讓學生觀察滑輪的結構
小組交流合作解決展示的問題,小組代表展示。
學生投影展示
分組實驗:學生動手實驗,邊實驗邊記錄數(shù)據(jù)并進行交流討論,歸納出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
學生展示數(shù)據(jù),小組交流得出結論。
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生活實例,回答使用什么滑輪,有什么好處。
學生思考回答,猜測
學生觀察滑輪組組裝,繩子起點在動滑輪,拉力方向向上,起點在定滑輪,方向向下。
學生分兩大組分別完成甲、乙兩圖實驗。學生邊實驗邊記錄數(shù)據(jù)。
學生觀察小組交流得出數(shù)繩子段數(shù)的規(guī)律。
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歸納能力。
通過觀察、思考、設疑,讓學生產(chǎn)生解決問題的欲望,激起學生學習興趣。
邊演示、邊講解,學生通過實驗和
動畫圖片加深理解定滑輪、動滑輪的定義。
利用學生體驗提出問題:為什么使用定滑輪、動滑輪提升物體用力不同?為學生探究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設疑、激趣。
如何測拉力移動的距離s、物體升高距離h對初二學生來說是個難點,
利用多媒體和演示讓學生清楚橾作。
表格設計所測物理量,讓學生初步掌握表格設計能力。
分兩大組分別實驗,可節(jié)約時間,也可從多個小組實驗分折數(shù)據(jù),得出實驗結論的普遍性
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講解定、動滑輪的杠桿原理,因不是重點,可略帶過。
學以致用,加深對所學知識理解。
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組裝滑輪組規(guī)律,為探究滑輪組特點操作打下基礎。
分兩大組分別實驗,可節(jié)約時間,也可從多個小組實驗分折數(shù)據(jù),得出實驗結論的普遍性
滑輪組的省力情況學生不容易總結,需教師引導一步步歸納,有利于學生理解。
讓學生觀察討論分析得出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思維。
小結新課 三、課堂小結
教師出示課件小結本節(jié)所學知識點。小結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特點。
學生利用投影的知識框架進行小結回答。
學生在知識比較中鞏固所學知識
學生小結,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
課堂練習 四、課堂檢測
請同學們完成導學稿“課堂檢測”
完成導學稿“課堂檢測” 及時反饋,利用課件和導學稿,提高課堂容量和效率
結束新課 請同學們上交導學稿
下課! 謝謝老師!
板書設計 一、定滑輪:
1.定義:工作時,軸不隨物體移動的滑輪叫定滑輪。
2.特點: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不省距離;但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二、動滑輪:
1.定義:工作時,軸隨著物體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
2.特點: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 但費距離,且不改變力的方向。
三、滑輪組:
1.定義:定滑輪與動滑輪的組合叫滑輪組。
2.特點:使用滑輪組既可以省力; 又可以改變力的方向。
總結:n為承擔物重的繩子段數(shù)。
五、課后閱讀:科學世界((另備課件講解)
了解輪軸和斜面在生活中的應用。
思考:輪軸和斜面一定是省力機械嗎?
(播放生活中常見的使用輪軸和斜面例子,使本節(jié)課由生活常識到物理知識,再回歸到生活之中,讓學生意識到物理知識與生活和生產(chǎn)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第十二章 簡單機械
§12.3 機械效率
授課人: 康道偉
課程類型:新授課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和機械效,測量滑輪的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際測量滑輪的機械效率活動,理解機械效率的含義,增強操作和動手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實驗中培養(yǎng)合作精神,養(yǎng)成實事求量、尊重實驗結果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PPT課件 導學稿 滑輪(2個)彈簧測力計 刻度尺 鐵架臺及相關器材等(器材每四人一組)
[教學方法]
講解法、實驗法、閱讀法、小組交流討論法
[重點和難點]
重點:理解有用功、額外功和機械效率的含義,為什么要引入機械效率。
難點:有用功和額外功的區(qū)別,測油輪組的機械效率操作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學內(nèi)容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課前預習和交流 (課前一天分發(fā)導學稿,讓學生事先進行預習和對教材進行了解。上課前5分鐘讓學生進行交流)教師在學生中指導 學生對導學稿自主學習內(nèi)容進行交流 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尤其是自己不懂的地方
新課引入 一、設置情景,引入新課
1、溫故知新:回顧爬上相同的樓高,有沒有力做功,做功大小、做功快慢,動滑輪的特點
2、如圖,每個鉤碼重0.5N,直接用測力計拉著兩個鉤碼上升10cm,拉力做功為 J。
導入新課。
二.新課
新知導疑:
1.接上題,若用動滑輪將兩個鉤碼提升同樣的高度,完成下表:
物體重/N 物體升高/m 克服物體重力做功/J 拉力/N 拉力移動距離/m 拉力做功/J 與4題比是否省功
新知導研:
2.討論:為什么使用了動滑輪后做的功不同?
3.老師總結:使用應何機械都不省功,這就是功的原理(板書在黑板上)。
4.教師總結:完成《導學稿》中的第七題,得出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概念。
新知導悟:
5.[即時練習]
(1)再舉一個用水桶打水的事例來加深學生對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理解:抓住完成某一事件的“目的”,完成“目的”部分所做的功就是“有用功”,而額外不得不附帶做的功就是“額外功”。
有用功 額外功 總功
用水桶從井中打水
在進中撈桶上來
(2)將5題中的動輪換成一個質(zhì)量更大的,其各個量怎樣?
6.老師引入機械效率的概念
老師例舉:起重機的效率60%的含義,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聯(lián)系。
新知導練:
7.課本例題
8.實驗:
測量油輪組的機械效率
教師先讓學生明確:要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首先要測那些量,然后展示課本中的表格。學生每四人一組,進行分組實驗。
9.各級匯報實驗情況。同時請同學回答:提高機械效率的辦法有哪些?
三.小結
功的原理:
學生快速回答
學生計算拉力做功
并舉手回答
學生動手過完成實驗。
學生討論,然后小組發(fā)言
學生從具體的滑輪中得出有關“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有關概念。
學生思考,并舉手回答,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新舊知識聯(lián)系
測力計提升重物,讓學生體驗做功的過程,引發(fā)學習興趣與欲望,將學生從生活引向物理。
同時也為下面與動滑輪做功進行對比,埋下伏筆。
意在過渡到機械做功,與上述直接做功對比,引入有用功和額外功等概念。
意在讓學生自已自然而然的引出“有用功”,“額外功”等。
這個討論內(nèi)容是學生從舊知引出的新知,知識的“生長點”引出自然。
“功的原理”雖在新版教科書中沒要求,但有必要提出來,讓學生了解。其實課上到這里,得出“功的原理”是水到渠成的事。
從具體的事例出發(fā),從舊知出發(fā),得出新知,很自然,學生自己得出,而不是強加,只是給這些功一個專用名詞: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在讓學生能加深理解有用功和額外功的含義。
學生思考換成質(zhì)量大的動滑輪后,各個量的變化,為下面引入機械效率作鋪墊。
這是本節(jié)課的中心。
理論聯(lián)系實踐是物理的根本。
讓學生加深理解和運算能力
通過實驗:學生一方面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聯(lián)系,將知識內(nèi)化為自身的能力;同時在實驗中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動手的能力。
實驗的目的除養(yǎng)成動手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解決問題:提高機械效率的辦法才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初中物理概念教學設計二
一、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jié)學習密度及物質(zhì)密度的測定。密度是第六章的一個核心概念,它與第五章已經(jīng)學過的比熱容概念相類似,也是一個反映物質(zhì)特性的物理量。密度是學習壓強、浮力知識的基礎,是重要的基礎知識。
完成本節(jié)內(nèi)容需要有質(zhì)量、體積等知識基礎,同時還需要有質(zhì)量測量和體積測量等實驗基礎。 本節(jié)以學生已有的“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zhì)質(zhì)量不同”這一經(jīng)驗引入,通過經(jīng)歷“探究物質(zhì)質(zhì)量與體積的關系”過程,得出“同種物質(zhì)質(zhì)量與體積成正比,且比值是一定值”和“不同的物質(zhì)質(zhì)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在此基礎上形成密度的概念。
通過“測定物質(zhì)的密度”實驗,進一步鞏固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加深對密度概念的理解,體會密度是物質(zhì)的特性之一,了解生活中利用密度鑒別物質(zhì)的一般方法。
本節(jié)的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在實驗的過程中,學會通過客觀現(xiàn)象探究其背后隱含的客觀事實,認識形成物理概念的科學探究方法,體驗合作探究和小組間的分享對于科學探究的重要性。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質(zhì)的一種特性。 (2)學會設計實驗方案,測定物質(zhì)的密度。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物質(zhì)質(zhì)量與體積的關系”實驗,感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2)通過“單位體積的質(zhì)量”是物質(zhì)的特性之一的得出過程,認識分析數(shù)據(jù)、正確處理數(shù)據(jù)在科學實驗中的重要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探究物質(zhì)質(zhì)量與體積的關系”實驗,養(yǎng)成小組合作與交流分享的團隊意識。 (2)通過“測定物質(zhì)的密度”實驗,形成認真踏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3)通過密度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介紹,感悟物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間的緊密聯(lián)系。(4)通過閱讀“王冠之謎”,激發(fā)學習物理的興趣,領略科學與人文的不凡魅力。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密度的概念。 難點:密度概念的形成過程。 四、教學資源
1、學生實驗器材(每4~6人一套):體積相同的木塊和泡沫海綿;相同規(guī)格的鐵釘若干;相同體積的小銅塊、鐵塊、鋁塊若干;托盤天平;量杯;量筒;燒杯和水等。
2、演示實驗器材:體積相同的水、食用油、牛奶;燒杯和托盤天平等。 3、自制PPT幻燈片、多媒體教學設備。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的內(nèi)容包括密度、測定物質(zhì)的密度等兩部分內(nèi)容。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實例和探究小實驗為基礎,從學生已有的“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zhì)質(zhì)量并不相同”生活認知經(jīng)驗出發(fā),通過分組實驗“探究物質(zhì)質(zhì)量與體積的關系”,在各小組分析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交流實驗結果的基礎上,建立密度的概念。通過學生實驗“測定物質(zhì)的密度”,進一步鞏固對密度的理解,了解密度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密度的概念。方法是:通過體驗、演示、探究等遞進式的實驗,強化密度概念的形成過程;通過與比熱容概念的類比、各物理量之間關系的辯析,加深對密度是物質(zhì)的一種特性的理解;通過“測定物質(zhì)的密度”實驗和密度知識的應用,進一步強化對密度概念的理解。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密度概念的形成過程。方法是: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的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通過學生實驗自主探究物質(zhì)質(zhì)量與體積的關系,在實驗過程中經(jīng)歷討論、小組間交流、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分析和進一步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得到單位體積的質(zhì)量可以反映物質(zhì)的特性,從而形成密度的概念。
本設計注重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關注對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和物理知識與生活、其他自然科學的緊密聯(lián)系,重視學生的自主實驗探究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引領、啟發(fā)和點拔作用,進而養(yǎng)成探究意識和通過實驗獲取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歸納實驗結論的能力。
完成本設計的內(nèi)容約需2課時。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2、教學流程圖說明 活動I 學生活動1
用手掂量體積相同的木塊和泡沫海綿,感受它們質(zhì)量上的差異。 情景I 演示實驗
將分別盛有相同體積水、食用油、牛奶的相同規(guī)格的燒杯,兩兩組合放到已調(diào)好平衡的托盤天平上,觀察現(xiàn)象。 活動II 學生實驗1
利用給定的器材探究“物質(zhì)質(zhì)量與體積的關系”,并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進一步分析處理。 活動III 小組交流
小組間分享交流實驗成果,得出不同物質(zhì)質(zhì)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活動Ⅳ 應用1
閱讀教科書P5頁上的常見物質(zhì)常溫下密度表,進一步理解密度是物質(zhì)本身的一種特性。 情景II 視頻
播放鑒別未知礦石的片段,引出如何測定物質(zhì)密度的主題。
活動Ⅴ 學生實驗2 測定物質(zhì)的密度。 活動Ⅵ 應用2 密度知識的應用。
3、教學主要環(huán)節(jié) 本設計可分為兩個主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自主實驗、探究物質(zhì)質(zhì)量與體積的關系 通過分小組的實驗探究,結合對數(shù)據(jù)的分析與處理,得出同種物質(zhì)質(zhì)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值的結論。而后小組間對各自的實驗結論進行交流,得出不同物質(zhì)質(zhì)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形成密度的概念。
第二環(huán)節(jié),學生實驗,測定物質(zhì)密度 通過小組討論、方案設計,分別測出給定物質(zhì)的密度。 七、教案示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1.學生活動:用手掂量體積相同的木塊和泡沫海綿,感受它們質(zhì)量上的差異。 結論: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zhì)質(zhì)量不相同。
2.演示實驗:將分別盛有相同體積水、食用油、牛奶的相同規(guī)格的燒杯,兩兩組合放到已調(diào)好平衡的托盤天平上,觀察現(xiàn)象。
結論:體積相同的不同液體質(zhì)量一般不相同。 提出問題:同種物質(zhì)的質(zhì)量與體積有什么關系? (二)新課 3.密度
(1)學生實驗:“探究物質(zhì)質(zhì)量與體積的關系”
分小組利用給定的器材進行實驗,記錄體積與質(zhì)量的數(shù)據(jù)并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進一步分析處理,得出“同種物質(zhì)質(zhì)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的結論。
(每小組桌上可以擺放兩種以上的物質(zhì),以便操作熟練的同學可以在完成對同種物質(zhì)的探究任務后,可以對不同種物質(zhì)進行探究。)
(2)小組交流
各小組派代表介紹實驗及對數(shù)據(jù)的處理過程,闡述各自得出的結論。結合各小組研究對象的不同整合數(shù)據(jù),開展進一步的綜合分析,得出“不同的物質(zhì)質(zhì)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的結論。
(3)密度定義、公式和單位結合上述過程得出密度的定義公式:密度=質(zhì)量/體積,介紹密度的物理量符號ρ,并由定義式導出密度的單位:千克/米3。而后簡單介紹“千克/米3”與“克/厘米3”之間的換算關系。
4.密度也是物質(zhì)的一種特性
復習比熱容概念,將密度與比熱容進行類比。
辯析下列說法的正確與否:根據(jù)“密度=質(zhì)量/體積”,密度與物體的質(zhì)量成正比;根據(jù)“密度=質(zhì)量/體積”,密度與物體的體積成反比;某種物質(zhì)的密度與物體的質(zhì)量、體積無關。
閱讀教科書P4~6頁,了解影響物質(zhì)密度的因素,進一步加深理解密度是反映物質(zhì)本身特性的一個物理量,與自身的質(zhì)量與體積均無關。
5.同一物質(zhì)所處的狀態(tài)不同,密度也會不同
結合固體、液體和氣體各狀態(tài)分子間隙的不同以及物質(zhì)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分析同種物質(zhì)不同狀態(tài)時密度的差異。(密度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普遍,學生接觸的機會比較多,因此可以多介紹一些生活常識,如水在4℃時密度最大等。)
(三) 知識應用 6.鞏固練習
(1)運用已學知識完成教科書P6和P7頁上的例題1和例題2。
(2)水的密度為1.0×103千克/米3,要求學生利用已有知識敘述其物理意義。 第二課時
(一)引人
1.用黑色顏料涂黑一鐵塊或小鋼塊,要求學生判斷組成此物體的物質(zhì),即給出問題“如何鑒定物質(zhì)?”,然后播放《科學》上鑒別未知礦石的視頻片段,引出測定物質(zhì)密度的課題。
(二)新課 2.測定物質(zhì)的密度 (1)設計實驗方案 ①固體物質(zhì)密度的測定
結合已有的密度知識,討論需要測量的物理量以及需要使用的測量儀器。對于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中不完善之處,教師要通過有針對性的提問并引導同學補充完善。
由于形狀不規(guī)則固體體積的測定需要借助量筒間接測量,所以首先要強化量筒的正確讀數(shù):要讓學生明確所謂在量筒內(nèi)加入適量的水就是指能將待測固體浸沒又不應該讓水和待測固體的總體積超過量筒的量程。然后,討論在水中漂浮及沉底物體體積測量的方法,最后確定“測定固體密度”的實驗方案。
?、谝后w密度的測定
“液體密度的測定”的關鍵是要討論具體的操作細節(jié),即是要先測燒杯和液體的總質(zhì)量,然后將適量液體倒入量筒記下倒出液體的體積,然后再測出剩余液體和燒杯的總質(zhì)量,兩次質(zhì)量值相減得出倒出液體的質(zhì)量,將此質(zhì)量除以液體的體積就是所測液體的密度值。(要詳細討論這一操作之所以能有效減小誤差的原因)
(2)學生實驗
根據(jù)討論、交流后的實驗方案,分小組分別測定銅塊、木塊、水的密度。(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巡視與指導,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操作過程中的問題并加以糾正)
(三) 知識應用 3.鞏固練習
(1)通常說的“鐵比木頭重”是指鐵的 比木頭大。 (2)利用已有知識完成教科書P8頁上例題3.
(3)一只玻璃瓶的質(zhì)量為0.5千克,裝滿水后質(zhì)量為1.5千克。若用它來裝煤油,則可以裝多少千克?(已知ρ
煤油
=0.8×103千克/米3)
初中物理概念教學設計三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
(2)理解功的兩個要素。理解功的正負的物理意義。
(3)會用功的定義式計算恒力做功的大小。
2.過程和方法
(1)通過“功”的學習認識建立物理概念的一般方法。
(2)感受正交分解法推導力做功的計算式。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體驗物理知識在生產(chǎn)生活的廣泛應用,激發(fā)探究的興趣和學習的熱情。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是力對物體做功的兩個要素和掌握功的計算公式。
2.難點是功的正負和對“克服阻力做功”的理解。
三、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2.教學流程說明
情景Ⅰ 生活實例
(1)貨物在起重機作用下被舉高了;(2)機車制動后,列車逐漸駛向站臺。
活動Ⅰ 討論
請學生分析貨物、列車的能量變化。講出功的定義(若物體在力的作用下能量發(fā)生變化,那么這個力一定對物體做了功)。
活動Ⅱ 搬重貨物
三種方式搬貨物。一種只做原地上下搬的過程,另外一種則搬著貨物來回走動。第三種原地搬起貨物挺住不動。這些情景,讓學生講出做功的兩個要素。
活動Ⅲ 討論、交流
(1)邏輯推理,探究功的規(guī)律
?、俟Φ墓?/p>
如圖1,力F使滑塊發(fā)生位移l這個過程中,F(xiàn)對滑塊做了多少功如何計算?
計算公式:W=Fl。
如果細繩斜向上拉滑塊,如圖2所示,這種情況下滑塊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
學生討論:分析并得出這一位移為lcosθ。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計算公式:
W=Flcosθ
結論: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夾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積。
運用公式計算功:給出F=100N、l=5m、θ=37°,與同學一起計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說明1N·m這個功的大小被規(guī)定為功的單位,為方便起見,取名為焦耳,符號為J,即1J=1N·m。
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J) 1J=1N·m②功是標題,探究合力的功
再根據(jù)公式W=Flcosθ做啟發(fā)式提問
將F分解到l的方向上得到這個分力為Fcosθ,再與l相乘,結果仍然是W=Flcosθ。
例1 如圖所示,F(xiàn)1和F2是作用在物體P上的兩個水平恒力,大小分別為:F1=3N,F(xiàn)2=4N,在這兩個力共同作用下,使物體P由靜止開始沿水平面移動5m距離的過程中,它們對物體各做多少功?它們對物體做功的代數(shù)和是多少?F1. F2的合力對P做多少功?
從合力功與分力功所遵從的運算法則,深化功是標量的認識。
解答過程如下:位移在F1、F2方向上的分量分別為l1 =3m、l2 =4m,F(xiàn)1對P做功為9J,F(xiàn)2對P做功為16J,二者的代數(shù)和為25J。F1、F2的合力為5N,物體的位移與合力方向相同,合力對物體做功為W =FS =5N×5m=25J。
合力做功
兩種求法: W合=F合·l·cosθ; W合=W1+W2+W3… 此為代數(shù)和
?、圻\用公式—探究正功、負功
沒有方向,但有正負之分。
總結:
當0°≤θ<90°時,cosθ為正值,W為正值,稱為力對物體做正功,或稱為力對物體做功。
當θ=90°時,cosθ=0,W=0,力對物體做零功,即力對物體不做功。
當90°<θ≤180°時,cosθ為負值,W為負值,稱為力對物體做負功,或說物體克服這個力做功。
同學討論正功、負功的物理意義,它們反映了什么問題?
例2 如圖中,a圖中的推力對正在前進中的小車來說是阻力,b圖中小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阻礙小車的運動,c圖中上升中的小球,重力與運動方向相反阻礙小球的上升,三個力均對物體做負功:
a.圖中推力做功
b.圖中摩擦力做功
c.圖中重力做功
討論結果:當力對物體做正功,這個力對物體來說是動力。
力對物體做負功,從動力學的角度看,這個力是阻力,對物體的運動起阻礙作用。
一個力對物體做了負功,往往說成物體克服這個力做了功(取絕對值),即:
。
(2)實際運用
例3 一人乘電梯從1樓到10樓,在此過程中經(jīng)歷了先加速、后勻速,再減速的運動過程,則地面上的觀察者考察電梯支持力對人做功情況是( )
A.加速時做正功,勻速時不做功,減速時做負功
B.加速時做正功,勻速和減速時做負功
C.加速和勻速時做正功,減速時做負功
D.始終做正功
例4 如圖所示,一質(zhì)量為m=10kg的雪橇,受到與水平方向成37°斜向上的拉力作用從靜止開始運動,力的大小為F=100N,使雪橇在水平地面上移動l=5m,如圖所示。雪橇與地面間的滑動摩擦力為Ff=70N。求:
?、偃藢ρ┣恋睦λ龅墓?
②雪橇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哿ρ┣了龅目偣?。(sin37°=0.6,cos37°=0.8)
(3)作業(yè)布置 略
猜你喜歡:
5.初中物理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