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教師們都在努力的盡自己所能去教育學生,但是教育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問題,一起看看你有沒有犯過這些錯誤吧,以下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初中物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初中物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依葫蘆畫瓢操作,不透徹——留空!
【案例一】在“測小燈泡工作時的電 阻”這一實驗中,教師在黑板上板書了實驗原理、實驗器材,畫出了實驗電路圖和實物連線圖一一滑動變阻器該怎樣接,電壓表、 電流表該選擇什么量程,黑板上一目了然。多數學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實驗操作,但不少學生對于本實驗應掌握什么知識卻一臉茫然。
上例中這種菜單式的實驗操作模式,學生在實驗中只是依葫蘆畫瓢,對實驗原理理解不透徹,對實驗現象觀察不仔細、分析不清晰。究其原因一是教師不能準確理解物理實驗教學的目的,為實驗而實驗,把實驗教學簡單理解為實驗操作;二是習慣“包辦代 替”式的教學模式,片面強調實驗與知識的聯系,低估了學生的探究潛力,忽略了在實驗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筆者認為改進這一現象的策略是一一留空!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指出:“實驗教學也具有多維的課程目標,除了學習知識、訓練技能以外,物理實驗還應在發(fā)展實驗能力、提高科學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應讓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收集和分析實驗數 據等自主活動來提高實驗能力……”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善于用新的課程理念來引導教學實踐,積極發(fā)揮主導作用,讓學生在理解實驗目的與實驗方案的前提下,自己選擇實驗器材,組裝實驗裝置,學習整理與拓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嘗試解決在實驗過程中碰到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留給學生思索的空間和回味的時間,實現自主探究。
二、評價重結果輕過程,不全面——容錯!
【案例二】在“探究大氣壓的作用”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感受大氣壓的存在及作用,執(zhí)教者設計了“瓶吞雞蛋”的實驗,請兩位同學上講臺展示。根據老師的提示,兩人分工協作,一位學生把熟雞蛋剝殼,另一位學生把蘸上酒精的棉花點燃后投進錐形瓶中,再把雞蛋放到瓶口。然而,雞蛋只被瓶子“吸”進了一半,并沒有出現大家所期待 的被瓶子“吞”進去的效果。一位同學不甘心,試圖把雞蛋壓進去,結果放手后雞蛋又彈回原來的位置,再壓一一又彈回!欲把雞蛋倒出來卻倒不出,用手拔竟也拔不出,放 手后雞蛋又滑回原處……他的一連串動作以及所呈現的現象引來大家的陣陣笑聲。正當這兩位同學一籌莫展、尷尬不巳時,老師也已經很焦急了:“很遺憾,兩位同學的實驗沒有成功,我們再請兩位同學上來試試。” 接下來的兩位同學蘸的酒精較多,燃燒時間也適當增加,結果雞蛋一放到瓶口就被 “吞”進去了,順利完成了實驗,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陣陣掌聲。
上面這個案例,前兩位同學實驗雖然未 成功,卻提供了很好的教學素材。教師可以 向全班學生拋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這個雞蛋如此‘調皮’,不僅不能被瓶子‘吞’ 進去,而且既壓不進去也拔不出來?我們學 習了大氣壓的知識后再作分析,相信同學們到時候定能降服這個‘調皮’的雞蛋。”這樣,既巧妙利用了實驗資源,還能激勵全班同學進一步深人學習,提高他們利用所學知 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之所以出現案例4中教師的一些錯誤做法,究其原因是教師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依然存在,沒有形成正確的評價體系,對突發(fā)情況的應變能力有限,不能正確對待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生成的錯誤。筆者認為改進這一現象的策略是一一容錯!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評價應有助于學生保持對學習的興趣、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對科學的求知欲……”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學生出現問題如探究方案不夠科學嚴謹、操作過程有誤,或收集數據存在問題等是正?,F象。對此,教師應有一顆寬大、包容的心,允許學生犯錯誤,更要善于在學生的“失敗”中找出其閃光點??勺屑氂^察、了解學生的探究過程,分析學生出 現問題的原因,盡可能將學生的問題轉化為課程資源,并將這些資源作為案例來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引導其進行科學探究。有個老師的做法特別值得借鑒,他非常留心學生在 實驗探究過程中出現的錯誤,經常將學生的錯誤拍攝、投影出來,然后讓全體學生當評委來評判、矯正這些錯誤。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指出:“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物理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要發(fā)揮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教師不僅要更新觀念,正確理解物理實 驗的教學目標,把握實驗教學的特點,提高自身的實驗素養(yǎng),還要加強學生實驗的引導,注重對學生探究過程的評價,使學生經歷物理實驗過程,領悟物理方法,進而認識和理解物理規(guī)律,最終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 力、提高學生物理素質的目的。
初中物理教學建議
1、建立探究性學習的思想和習慣
探究式教學就是用知識作為載體,注重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把傳統(tǒng)教育中的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轉化到以學生為中心;把科學內容和科學方法的學習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把只重視傳授知識轉化到以知識為載體,加強對學生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上。在新的課程理念中,科學探究不僅是一種教學方式、一個教學內容,同時還是一種精神,對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貫穿本套教材的始終。
由于八年級的學生初學物理,所以教材中安排的探究過程比較單純,線索清晰,教學中的不確定因素較少。為使學生學習探究,在八年級(上),最初的幾個探究都是非常簡單的、定性的,例如第14頁“探究:聲音怎樣從發(fā)聲的物體傳播到遠處?”、第21頁“探究:響度與什么因素有關?”……這幾個探究都是一兩步就能解決的。此后的幾個探究逐漸復雜,到八年級(上)的最后,關于串聯電路電流、電壓關系的探究已經是十分完整的、典型的探究活動了。
八年級教材中電磁學的探究活動也比較容易進行,實驗成功率比較高。例如, “探究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guī)律”雖是一個典型的探究活動,但它的“猜想與假設”無非是A、B、C三點的電流哪處大、哪處小,可以很明確地表達出來;實驗設計的難度也不大,一般都能想到用電流表進行測量,看看哪里電流大,哪里電流小。“歐姆定律”的探究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探究,這個探究涵蓋了探究的七個基本要素。教師要多注意引導,指導學生完成實驗步驟,幫助學生根據實驗現象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同時,這里還涉及兩個變量的問題,教師應適當介紹一下“控制變量法”。
剛開始時,許多學生不會、不習慣參與探究,教師要設法鼓勵、提示、引導。學生能干的事情,教師不做;學生能說出的,教師不說;學生能懂的問題,教師不講。不顧惜時間,堅持下去,學生逐漸學會探究了??梢詮囊韵聨追矫媾囵B(yǎng)探究的習慣:
(1)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自己形成知識結構的習慣,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去認識新的知識。不管是探究活動、課堂講授,還是資料查詢、還是調查,都注意盡量應用科學的教育方法。
(2)注意讓學生自己發(fā)現提出問題。學生發(fā)現并提出問題,是求知的開始,是教學的最好開端,抓住這個機會,嘗試應用實驗探究,查詢資料、調查討論等,極為重要。教學中,我們盡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動腦主動地發(fā)現提出問題,特別是當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便因勢利導,并大加贊賞和鼓勵.以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問題的興趣和習慣。
(3)注意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獲取信息的習慣和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是現代社會中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能力,也是學生自主學習所必要的能力。在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方面,新課本示范得很好、很多,所以平常教學中,不惜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指導學生從電視、電腦、報刊、書籍、音像、事實、觀察、實驗、調查、訪問等多渠道獲取知識信息。
(4)注意討論交流習慣的培養(yǎng)。探究教學過程的始終,都需要學生間、師生間的交流合作,而交流合作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交流討論,只有通過充分的交流討論,才能發(fā)現更有價值的問題,才能更迅速地設計出更好的實驗方案,更快地發(fā)現規(guī)律。交流討論又是相互學習、相互提高的過程,所以我們盡量增加學生討論機會,以便于討論習慣的養(yǎng)成,為促進交流討論習慣的養(yǎng)成,在學習情況評價表中專門設置了“小組討論發(fā)言情況”一欄內容。
2、重視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
物理課程應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guī)律,并將其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教師應聯系科學、生產、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好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分析,注重培養(yǎng)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檢查電路中是否存在故障,應用所學的電學知識排除家庭電路中的小故障。
在練習中要讓學生分析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實際問題,最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理論聯系實際的視野可廣闊一些,讓學生通過參與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來提高自己的學以致用的能力。如使用照相機時,如何調節(jié)才能照得更清楚。
同時還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人格主要表現為:良好的思維品質;獨立的個性特征,如懷疑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不迷信權威;優(yōu)良的意志品質;強烈的求知欲;不竭的進取精神。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其過程主要經過以下階段: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 激發(fā)創(chuàng)新欲 → 實施創(chuàng)新行為 → 形成創(chuàng)新能力 → 塑造創(chuàng)新個性.除了課堂教學外,教師可以在課外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如引導學生開展家庭實驗,即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各種物理實驗,這樣可以拉近物理學與生活的距離。學生家庭實驗可以利用家庭中、生活中現成的器具或簡單加工就可制成的器材,提倡“瓶瓶罐罐作器材,拼拼湊湊做實驗”.如:在一個陀螺的上平面用美術顏料涂上不同顏色制成“七色板”,用細繩抽動陀螺快速旋轉就能做色光的混合實驗。利用鉛筆、導線、手電筒設計調光燈電路。
3、充分發(fā)揮教材中各欄目的教育功能
在新教材的每一節(jié)中,都設置有一些欄目,如“演示實驗”、“想想議議”、“想想做做”、“STS”、“科學世界”等欄目,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提問角度靈活、設置精巧、有很強的思考價值和教學價值,在教材結構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將這些欄目融合在課堂教學中,可使教學效果錦上添花,會收到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素質的綜合效果。
教材中的“演示實驗”,新穎、典型、興趣、巧妙。例如:“科學之旅中”的吹乒乓球、聲波的波形、聲波傳遞能量、投影儀等,都非常好,是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的重要材料,我們想方設法全做,并沒法增加一些演示,器材不足就借、自制,代用。
“想想做做”、“想想議議”中安排課堂中的學習活動,極利于學生主動動手動腦,教師可以完全放開讓學生去議去做,讓他們經歷和體驗。在發(fā)現和學到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動腦動手的能力和習慣。在議和做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培養(yǎng)了協作精神。
“STS”欄目的內容,展示物理學與技術、社會的關系。有的反映出物理科學的價值,有的反映科學的方法。這個欄目的內容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而且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緊迫感,都是學生是很想知道的、很感興趣的。
“科學世界”欄目,對某些有關的物理科學知識擴展性的介紹,把學生引入了科學的殿堂,其中有奇妙的科學知識、知識應用、教學內容的拓寬、科學的方法、妙趣橫生的現象等等,不僅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還有利于興趣的鞏固。
這些欄目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深化對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認識,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初中物理常用教學方法
1分類法
把固體分為晶體和非晶體兩類、導體和絕緣體。
2觀察法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是通過觀察和實驗認真地總結和思索得來的。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中的實驗,如長度、時間、溫度、質量、密度、力、電流、電壓等物理量的測量實驗中,
要求學生認真細致的觀察,進行規(guī)范的實驗操作,得到準確的實驗結果,養(yǎng)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培養(yǎng)實驗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觀察法。
3比值定義法
如密度、壓強、功率、電流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這樣的方法。
4多因式乘積法
如電功、電熱、熱量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這樣的方法。
5逆向思維法
如由電生磁想到磁生電
猜你喜歡:
5.初三物理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