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受力分析教學設計有哪些(2)
高一物理受力分析教學設計有哪些
北師大版的實驗教材,將二力平衡這一節(jié)內容安排在第三章《運動和力》的第五節(jié),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測量、重力和同一直線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運動的關系。
◇ 關于平衡狀態(tài)的概念,本教材是直接給出。但是生活經驗和直覺告訴學生:靜止的物體是平衡,而對于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也是平衡狀態(tài)卻沒有這種認知。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先由學生根據(jù)已有經驗得出靜平衡,通過老師的演示實驗,發(fā)現(xiàn)受平衡力的物體也可以做勻速直線運動,來完善平衡的概念。
◇ 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我根據(jù)初二學生的好奇心,將書上的實驗裝置進行改進,在硬紙板的不同位置打了八個孔,學生用兩端帶有掛鉤的細線,根據(jù)自己的意愿任意選擇兩個受力點,實驗操作簡單方便,既發(fā)展了學生的個性,又增強了實驗的全面性。
◇ 課本中對于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這種平衡狀態(tài)的受力情況沒有探究,為了幫助學生能直觀理解,我增加了演示實驗,學生通過觀察勻速提升鉤碼的實驗,會對平衡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認識。
通過探究和演示實驗,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和演繹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為今后研究問題奠定了能力基礎。
2.學情分析
初二的學生,對新生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觀察,熱衷于動手實驗。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相關概念和同一直線上二力合成,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了知識鋪墊;他們也經歷了一些簡單的探究活動,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識。
3.教學目標
依據(jù)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倌苷f出什么是平衡狀態(tài);
?、趯μ幱谄胶鉅顟B(tài)的物體能進行受力分析,認識平衡力的概念;
③會用二力平衡的知識分析、解決水平和豎直方向上的簡單平衡問題。
【過程與方法】
?、俳洑v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過程,培養(yǎng)分析、歸納的能力;
②通過分析與討論生活中的平衡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僭谔骄?ldquo;二力平衡條件”中領略物理的簡捷之美,獲得成功的喜悅;
?、谕ㄟ^分析生活中平衡的物體受力情況,培養(yǎng)關注科技的意識;
4.重點難點
二力平衡條件是本節(jié)的重點,是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的,具有應用的廣泛性和后繼學習的基礎性;而學生剛剛接觸到力,對實際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和受力分析,學生感到比較生疏,因此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解決實際問題就成為學生學習的難點。
5.教法分析
為突破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我在教學中采用情境引入、引導探究、指導討論、演示突破的方法為學生搭建支架,學生主要以觀察現(xiàn)象、親歷實驗探究、組間協(xié)作、討論歸納等方式來獲取新知識。
6.教學資源
教師:多媒體課件、示教板、彈簧測力計
學生:兩端帶有定滑輪的木板、帶孔的硬紙板、細線、鉤碼、刻度尺
五、教學過程分析
依據(jù)教學目標,我把本節(jié)課設計為以下六個環(huán)節(jié):
環(huán)節(jié)一: 視頻引入
從學生感興趣的真實情景出發(fā),激疑生趣,引發(fā)學生思考,很直接的引出平衡的概念。
環(huán)節(jié)二:觀現(xiàn)象、究本質→認識平衡與平衡力
學生憑借已有的經驗結合對周圍物體的觀察,列舉出他們認為平衡的物體,例如:桌面上的物理書,懸掛的燈管等,進而得出靜止的物體是平衡狀態(tài)。這是學生看到的表面現(xiàn)象,究其本質是什么呢?老師立刻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對他們所列舉的幾個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對平衡物體的受力有個全面地認識,進一步指出一個物體如果只受兩個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確了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
環(huán)節(jié)三:師生合作、解讀探究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里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活動:
活動一:學生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猜一猜] 引導學生從力的三要素方面考慮,猜想二力平衡的條件。
[議一議] 在猜想的基礎上,以小組討論的方式,結合老師提供的實驗器材進行設計實驗,并說明合理的實驗步驟;
[做一做]在老師的指導下,參照老師提供的實驗探究卡,分組合作實驗,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具體做法:將兩端帶有掛鉤的細線按照自己的想法,將一端鉤在帶孔的硬紙板上,另一端跨過定滑輪用鉤碼來拉,進行實驗,探究出兩個力的大小和方向關系以及合力。
[畫一畫]平衡狀態(tài)時,學生用刻度尺將兩個力的作用點連接劃線,觀察兩根細線和所畫的線的位置關系,清晰同一直線的特點;
活動二:對比演示、觀察歸納
◇ 與學生實驗對比,老師對硬紙板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學生觀察硬紙板的運動狀態(tài),進一步體會同一直線的深刻含義。
◇ 硬紙板處于平衡狀態(tài),用剪刀將硬紙板一剪兩半,鉤碼和半張硬紙板會向兩側掉下,說明兩個力必須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學生通過討論、補充的方式完整得出二力平衡條件:一個物體、同一方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活動三:深入探究、完善概念
◇ 靜止的物體受平衡力,受平衡力的物體一定靜止嗎?老師演示鉤瑪在拉力和重力作用下,做勻速直線運動,學生通過觀察,深信不疑的得出:受平衡力作用的物體也可以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學生熟悉的廂式電梯中間的運行過程就是勻速直線運動,實驗結合生活,學生清楚了平衡狀態(tài),不僅局限于靜止,也有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不但完善了平衡狀態(tài)的概念,更清晰了平衡狀態(tài)與平衡力的關系,為學習力和運動的關系作了很好的鋪墊。
環(huán)節(jié)四: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為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具有穩(wěn)定性,實現(xiàn)正遷移,我設計了三個梯度的討論問題,檢測不同層次學生達標情況,面向全體,激勵內化。
【議一議1】:為什么將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就表示物體所受重力?
既學習了豎直方向的受力分析,又實現(xiàn)了測量物體重力方法上的逆向遷移;
【議一議2】播放視頻
起重機豎直勻速吊起重2×104N的貨物,在空中水平勻速移動3m,又豎直勻在這三個階段,起重機的拉力大小關系:
注重方法教學,指導思維過程,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
【議一議3】利用二力平衡知識,請你設計一個實驗方案,測一下物理課本沿水平桌面移動時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目的:應用知識、遷移能力
環(huán)節(jié)五: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以解決雜技椅子頂為話題,總結出平衡狀態(tài)的物體→受到平衡力→二力平衡條件,又結合圖片,利用平衡知識解釋生活中其他的平衡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提高應用意識。
環(huán)節(jié)六:巧布作業(yè),動手動腦
作業(yè)的布置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分層布置,學生既動手,又動腦,不但鞏固新知,而且體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
總之,這節(jié)課學生從已有認知出發(fā),以觀察平衡現(xiàn)象為切入,經歷探究、分析、歸納等一系列思維活動和動手活動,不但學到了知識,發(fā)展了能力,而且提升了情感。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學反思總結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新課程改革的推入與實施,教師的教育觀念在更新,學生學習方式在轉變。我在教學過程中經歷著,感受著,反思著。對于力的合成一節(jié)的備課,教學,再備課,再教學中,我有一些體會、思考與大家分享。
新課標要做為我們備課、上課的依據(jù)。對比了新舊課標,對會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求共點力的合力;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的夾角的關系的要求沒有變化。但新教材對本節(jié)的要求突出了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和探究實驗。所以在備課中,我的教學設計力圖在這兩個方面做到有效的突破。
教學設計思路為:力的等效——力的替代——尋找等效力——平行四邊形定則。教學分成幾個層次:
用簡單的生活實例為引入,分析斜拉索與橋墩都可以起到承擔橋梁重量的作用:一個大人與兩個小孩都可以提起水桶。這里體現(xiàn)了等效替代的思想,近而得出合力、分力、力的合成概念。
如果要用一個力替代幾個力,如何替代。作用效果相同是關鍵,把同學們的精力集中到尋找等效力,看合力與分力到底存在怎樣的關系。
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要求做出力的圖示。
之后歸納總結得出平行四邊形定則。
等效替代是物理學中常用的方法,之前找重心用到等效替代的思想,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例如運動的合成和分解,等效電路,交流點的有效值定義等,都要用到等效替代的方法。本節(jié)想突出這一思想,幾個力找一個力替代時,緊緊抓住力的作用效果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并貫穿于課堂始終。
新課程提倡探究。要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把前人做成功的實驗或把已有結論的實驗再驗證一遍,這與“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觀察、思維等能力”的教育目標相去甚遠。所以新課程認為物理實驗功能的體現(xiàn),不僅僅在于獲得所謂的“正確”實驗結果,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經歷和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探索過程。學生天性好奇、好動、好學,對科學實驗更為熱愛。只有親身經歷這樣的過程,學生才能對什么是科學、什么是科學實驗有較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這樣的過程中受到科學過程和科學方法的訓練,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
力的合成這一實驗由傳統(tǒng)教材的驗證實驗改成了探究實驗體現(xiàn)了新課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驗更加真實而深刻。以前把實驗結果告訴學生,而我們現(xiàn)在是探究性的實驗。雖然實驗本身看起來與傳統(tǒng)教材中一樣,但寫法和學生的做法都有很大差別。
探究有難度,考慮學生的情況,我的做法是把探究實驗與提水桶緊密結合。“固定橡皮條的一端,這橡皮筋就相當于那水桶;讓它沿一個方向形變,就相當于提起水桶;用兩個彈簧測力計拉動繩套就相當于兩小孩提水桶;再換用一個測力計拉動就相當于一個力提水桶。要讓這一個力去替那兩個力,就要使它們作用效果相同,也就要使橡皮筋向同一個方向形變相同。”有了這樣的對照,避免一節(jié)課熱鬧的探討但實質思路比較亂,沒有結論的場面;而是讓學生們通過對熟知的提水桶聯(lián)系到我們要探究的合力與分力的關系上,目標明確,知道自己干什么,思維清晰,步驟清楚。采用這種做法之前的教學中,多數(shù)學生比較盲目,互相問該怎么做,為什么這么做。在與專家的研討中,想出這樣的做法,切實有效。
探究包含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jù)、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七個環(huán)節(jié)。一堂課45分鐘,要完成整個探究過程是很難的。本節(jié)課堂教學,對探究的內容應當有所選擇,對探究能力目標要有所側重,才能使整個物理實驗教學讓學生經歷全面科學的探究過程。即讓學生經歷像物理學家一樣的研究、探索物理規(guī)律的過程,體驗、感受其中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從中獲得經驗,并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和提高能力。所以,我重點突出分析與論證,交流與合作環(huán)節(jié)。
力的合成這一實驗在以前做為驗證實驗就并不簡單,現(xiàn)在是探究實驗更增加了難度, 所以放慢教學,在探究中切身體驗,有利于理解矢量合成的法則。實驗過程中適當引導,引導的過程中可控可放。在學生動手做實驗之前就提出一個建議和一個要求。建議:“用兩個力拉動時,希望同學們兩個力適當?shù)拇笮?,力間的夾角也大些。”要求:“每組只需要精干的做一次實驗,為了便于尋求合力與分力之間的關系,同學們要做出兩個分力與一個合力的力的圖示。”這樣做降低了實驗探究的難度也便于得出實驗結論,讓學生更加明確實驗該做什么。不然,學生即使有了實驗設計思想,在實際操作中也很難想周全該記錄什么。要求做出兩個分力于一個合力的力的圖示,就需要學生在動手之前想好怎么記錄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之前的這些準備都是為了能順利的進行到本節(jié)的重要部分:分析與論證,交流與合作。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課堂實現(xiàn)了學生為主體,也體現(xiàn)了教師應該作為第一主體的意義。巡視給予指導,發(fā)現(xiàn)共性問題時集中分析討論一下,同學們有這樣的一些做法好不好?視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而定,做到“可控性的開放”。當學生們拿出自己的“作品”,這時他們是很激動的。進一步提出問題:“建議同學們把合力的箭頭端分別與兩個分力的箭頭端做連接,組成了一個四邊形,這個四邊形有什么樣的特點?”絕大多數(shù)組的同學說是平行四邊形。為了培養(yǎng)學生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又提出:量量兩組對邊,檢驗是否是平行四邊形。多聽幾組同學們的數(shù)據(jù)匯報,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歸納總結得到平行四邊形定則。
這節(jié)課的整體流程設計與課堂實施效果,我自己感覺還是比較順利,比較滿意。在反復的修改中,我擺脫了課堂教學是要一味的放手讓學生去探究的誤區(qū),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盡力達成三維目標。讓學生不會覺得物理那么難學,物理與生活的聯(lián)系是那么緊密。本節(jié)課我以北京奧運會館鳥巢為結課,為這節(jié)課有個提升——我們研究的是二維受力情況,鳥巢的受力是三維情況。而鳥巢的建造也是建筑史中壯美的一筆,在此體現(xiàn)了力學的美。希望我們的教學能使學生在感受、體驗中獲得知識、體會到思想和方法、提高了能力。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