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竇桂梅的課堂(2)
如何評價竇桂梅的課堂
竇桂梅人物介紹
竇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從教于清華附小,現(xiàn)任清華附小黨總支書記、校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博士。北京教育學院兼職教授、東北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特聘專家、專題課程主持專家。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家委員會小學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小學教師培養(yǎng)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提名全國中小學中青年“十杰教師”,先后獲得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被評為“建國六十年來從課堂里走出來的教育專家”之一。
新課改初期,率先提出“三個超越”的教育理念,作為教育部更新觀念主講人在人民大會堂宣講。2003年正式提出并踐行主題教學,歷經(jīng)20余年的親身實踐,示范引領,成為專家、同行研究的典范,教育部出版《竇桂梅與主題教學》,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被譽為具有深遠影響的小學語文教學流派之一。主題教學的主題是基于小學階段兒童發(fā)展特點及生活經(jīng)驗、優(yōu)秀文化等,在語言文字的習得過程中,兒童逐漸滋養(yǎng)起來的核心價值觀。
主題教學,是教師引導兒童在語言文字的習得過程中,體認、感悟兒童精神生命成長核心價值觀的語文教學過程。
親身示范、專業(yè)引領,以理念引領學校課程建設,立足“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辦學使命,構建為培養(yǎng)完整人的“1+X課程”育人模式,以健康、陽光、樂學為培養(yǎng)兒童形成的三種樣態(tài)。學校著眼發(fā)展,特色亮校,親近母語、陽光體育“三個一”,“大、中、小一條龍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關注兒童個體生命成長,作為課程改革的引領學校,為全國課程改革提供寶貴的經(jīng)驗與實踐范式。如今,每年來自全國各地萬余人來校參觀學習、交流。得到教育部領導、全國著名教育專家、學者的高度贊譽,以及各省市級同行單位的肯定。清華附小儼然成為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幟。
竇桂梅與主題教學
近30年的實踐與研究,她以語文立人為導向,探索怎樣更好地面向全體兒童,提高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完整人格。在此進程中,對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內容、實施策略、課程資源、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改革,逐步發(fā)展完善為小學語文主題教學思想和實踐體系。并在學科教學的基礎上拓展延伸到學校“1+X課程”的整體構建。她從普通教師到特級教師,從個人到團隊,從學科到學校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
(一)探索階段
審視才能前瞻。為破解教學內容碎片化困境,采用親身實踐的方法。從1994年開始探索“語文教學民族化與現(xiàn)代化研究”,結合一個班,從一年級一直教到六年級的六年實踐研究,提出“三個超越”的理念。即“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張翼健鼓勵說:“竇桂梅的實踐理念是超前的,是在著眼于人的發(fā)展”。
(二)形成階段
承前才能啟后。2000年9月她又帶新一年級,跟隨課改腳步,結合課標,借鑒西方課程統(tǒng)整理論,嘗試將教材中單篇課文碎片化的教學內容,以主題加以統(tǒng)整,并形成相應的教學模式。2001-2003年,執(zhí)教《朋友》《再見了,親人》,以“友情”“偉大的友誼”為主題,一篇帶多篇,牽主題一發(fā),帶動聽說讀寫全身。在“竇桂梅專業(yè)成長思想”研討會上,正式提出主題教學,《人民教育》專題報道?;繇鞲叨仍u價:“主題教學是一種創(chuàng)新模式,讓教學內容集約化,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標精神,實現(xiàn)人文性與工具性統(tǒng)一”。
2004-2005年,繼續(xù)以課例推動。從文本中提取主題,以主題優(yōu)化整合多種課程資源,如教學《秋天的懷念》,從中提取“好好兒活”,群文共讀《我與地壇》《合歡樹》等,引發(fā)學生對“珍惜生命”的深思,促進精神發(fā)展。而后加強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研究,如《游園不值》由“不值”,對比《雪夜訪戴不遇》的“不遇”,體味“不遇中有遇”的主題。
2006-2007年,開始實踐不同文體的課例。經(jīng)典誦讀,如《村居》在古典詩詞的吟誦涵詠中體味“居安思危”主題,帶動相同主題詩詞誦讀;整本書閱讀,如由《三打白骨精》導讀《西游記》,《丑小鴨》導讀《安徒生童話》等。把閱讀課納入課程體系,實現(xiàn)了“課外閱讀課內化,課內閱讀教學化”。
又一個六年多的實踐研究,豐富了主題內涵,初步形成了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模型。在揚州“主題教學研討會”上,成尚榮等專家評價:“主題教學因其獨特的主題內涵,已經(jīng)從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發(fā)展為教學思想”。
利用主題教學中的整合思維,打破學科分立,實現(xiàn)學科有機融合。2013年執(zhí)教多學科整合課《皇帝的新裝》、《大腳丫跳芭蕾》,鐘秉林、謝維和、朱小蔓等專家肯定,以此推動學校課程整合,構建“1+X課程”育人模式。
又一個六年多的實踐研究,重建了課堂形態(tài),形成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四位一體的主題教學系統(tǒng),很好地解決了“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評”的問題。以主題整合,優(yōu)化各學科學習內容、方法及路徑,兒童在學科內、跨學科整合中,學有興趣,學有方法,學有創(chuàng)新。
(三)深化階段
系統(tǒng)才能科學。如何讓思想燭照現(xiàn)實,更好提升兒童語文綜合素養(yǎng)和核心價值觀。運用主題教學思想,借鑒多種理論系統(tǒng)構建,完善教學體系。
依據(jù)課標,主題統(tǒng)領。把2003年曾提煉出的“三個一”的校本目標,進一步細化完善,前后十余年,出版了12冊《小學語文質量目標手冊》(以下稱《目標手冊》)。
將《目標手冊》轉化為兒童的學習過程。主題單元整合學習內容,用三年多時間出版《小學語文樂學手冊》(以下稱《樂學手冊》),并用該手冊作為載體改革課堂教學方式。以《魅力》《牛郎織女》等課例,明確以“四維度”為增值點,以兒童樂學、善學為導向的動態(tài)課堂,并完善多維度的評價體系。
竇桂梅與“1+X課程”整合
2013年11月20日,我校榮獲了“2012—2013學年度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建設先進單位”的榮譽稱號,與此同時,“1+X課程”的構建與實施也獲得了“2012—2013學年度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建設優(yōu)秀成果獎”。
2014年2月28日,清華附小舉辦“1+X課程”體育課程展示活動。附小的體育課程設置得到教育部、北京市教委、海淀區(qū)教委等相關領導和專家們的高度肯定與評價。該活動也受到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中國體育報、新浪網(wǎng)、新華網(wǎng)、人民網(wǎng)、北京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各方媒體高度關注。
2014年4月18日至4月25日,清華附小“藝術的童年之書畫展”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5月18日清華附小兒童專場音樂會在新清華學堂舉辦。清華附小的藝術與審美教育圍繞樂舞書畫“‘四個一’,每人一項好才藝”展開,為附小的學生在藝術的殿堂辦兒童自己的書畫展、合唱音樂會。
2014年5月29日,由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教育研究中心、清華大學附屬小學聯(lián)合舉辦的“首屆北京國際兒童閱讀論壇”在清華附小學隆重召開?;顒又泻韧饷掖髱燒R聚一堂,呈現(xiàn)了名作名家名師一體的閱讀盛宴。該論壇引進國際先進兒童閱讀理念,交流國內外最新兒童閱讀經(jīng)驗,總結兒童閱讀推廣與教學的方法與策略,構建全國兒童文學閱讀教育交流平臺。
清華附小“1+X課程”傳承學校歷史文化、從學生發(fā)展特點出發(fā),把一個國家的宏觀課程框架具體化,變成可以施工的藍圖,將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改革結合起來,找到了課程改革的關鍵路徑——課程整合。課程改革方向正確、理念先進、框架合理、試驗效果實在、生命力強大,真正適應和符合教育規(guī)律,抓住了小學教育特質。同時“1+X課程”把握了減負增效的實質,緊緊抓住了課程改革的關鍵,是基礎教育一線一場極具意義的創(chuàng)新,正是這一系列的創(chuàng)新組成了偉大的教育領域的改革。
在主題教學的基本思想下,學校整體推進課程改革。學校秉承辦學使命,將課程的育人目標描述為“十個一”課程目標:一流好品格,一身好體魄,一生好習慣,一個好興趣,一種好思維;一手好漢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項好才藝,一門好外語……。
沿著“十個一”課程目標的思路,學校擬定了課程改革的整體設計思路,有效整合國家課程,補充相應的校本課程,形成“1+X 課程”體系。
“1”:指優(yōu)化整合的國家基礎性課程。強調回到基礎,即優(yōu)化整合后的學生的必修課程,其內容與形式相對穩(wěn)定,是基礎、是底線。
“X”:指實現(xiàn)個性發(fā)展的特色化課程。“X”是在“1”的基礎上的補充、延伸與創(chuàng)新。“X”一是體現(xiàn)學校個性的課程,沿品格與社會、體育與健康、語言與人文、數(shù)學與科技、藝術與審美五大領域展開;二是體現(xiàn)學生個性的課程,如對卓越學生的扶植——一條龍課程,對特殊學生的呵護——種子課程,以及學生自創(chuàng)課程等。
在“1+X 課程”的結構設置中,一方面強調基礎,即優(yōu)化整合后的國家基礎性課程要接近總課程的70%;另一方面依據(jù)學生的實際需求調整這一比例,使“1”與“X”相輔相成,平衡互補,達成課程目標。
學校依據(jù)國家課程標準,在對學情分析的基礎上,研發(fā)了學科目標體系,編制出版了每學年一冊的語文、數(shù)學、英語的《質量目標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使課程標準清晰化?!吨改稀肥崂砹嗣總€年級學生應當達成的學習水平,以及教師的實施策略,搭建了課程標準與學科教材之間的橋梁。一冊在手,教師能夠明確每個學年本學科知識、能力的經(jīng)緯線,以此為依據(jù),能比較清楚地把握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合理確定教學內容,為優(yōu)質的課堂教學提供保障。
在《指南》的基礎上,學校編制了用以實現(xiàn)每一課課堂教學目標的《課堂樂學手冊》(以下簡稱《手冊》),使課堂目標操作化,實現(xiàn)了學習過程的自主化?!妒謨浴窞槊恳徽n精讀精學的教材內容設計了“樂學單”,其中都分為三個板塊:預學、共學、延學。預學——是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發(fā)現(xiàn)不懂的問題,帶著準備和疑問走進課堂,使教師的教學更有針對性。共學——是以問題串的形式呈現(xiàn)學習內容,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方式,師生、生生合作解決問題,學生在質疑、釋疑的循環(huán)中獲得持續(xù)的提高。延學——則是學生帶著更深層次的問題在課后繼續(xù)思考,鼓勵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妒謨浴反蛲苏n前、課中、課后的通道,使課堂上的多方對話有了依憑,明確了學什么、怎么學、怎么練的問題。同時,因為《手冊》的設計思路是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讓學生減輕了負擔、提高了興趣、增加了收獲,實現(xiàn)了“健康、陽光、樂學”。
課程力是學校重要的、真實的生產力,清華附小“1+X課程”的構建也經(jīng)歷了一段反復論證、實驗的歷程。探索的過程,就是學校成長的過程。
2013年5月22日,清華附小召開的“1+X課程”體系建構與實施階段匯報會為例,教育部、清華大學等部分高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科院、海淀區(qū)政府的專家、領導,以及來自全國部分省市、北京市部分區(qū)縣的領導和骨干教師,近千人參加了本次會議。專家們盛贊清華附小具有清華大學的氣質和追求。教育部領導評價“清華附小是北京市,是海淀區(qū),也是我國教育界的一面旗幟”。
2013年10月17日,海淀區(qū)在我校召開“超越·主題·整合,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竇桂梅教育教學實踐研討會”,竇桂梅的教育教學實踐以及附小辦學質量獲得教育部領導、北京市教委領導、專家以及國內著名高等院校教授、學者的高度贊譽與肯定。
猜你喜歡:
3.竇桂梅個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