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的兩個基本點
現(xiàn)代社會總在倡導高效課堂,那人們口中的高效課堂到底有怎樣的特點,為什么高效課堂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上課積極性以及學習效率。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的高效課堂的兩個基本點,希望對您有用。
高效課堂的兩個基本點
A、 關注學生弱勢群體,從最后一名學生做起,人人成功才謂成功,唯有“水漲”才能“船高”;
B、教材分析的“無邊界原則”。不講“進度”,只要“目標”,人人學會才是目標。用一種思路做十道題,不如一道題找出十種思路。揪住一個知識點“無限”放大,四處出擊,形成上掛下聯(lián)、左顧右盼。
模式簡介
“271”課堂法則
昌樂二中模式,是一個高效課堂教學概念,也是一種科學的教學模式,簡稱“271課堂法則”。
所謂“271法則”,即課堂45分鐘分別按照2:7:1的比例,劃分為“10+30+5”。要求教師的講課時間不大于20%,學生自主學習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課的成果測評。
“271法則”的一切核心是課堂教學。
“271法則”的最大特點:“目標性”、“針對性”、“高性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位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體現(xiàn)“我的課堂我做主”的理念。
“271法則”的價值趨向:促進教師工作的轉變,變備教材、教法為備學生、學法。使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教學效果好起來,師生負擔輕起來。
“271法則”三大模塊:預習、互動、測評。
●課前準備緊鑼密鼓
在每個學期開學之初,各班老師就對全班學生按性別、成績、能力等因素進行均衡組合,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為8—10人),并由每個小組推選出一名學生任組長。
任課老師將備課過程中準備好的預習提綱提前一至兩天提供給學生便于學生預習準備。老師根據(jù)內容的多少,可靈活采用課代表在黑板上抄寫、教師出示小黑板、打印張貼于班級、印發(fā)給小組長乃至全體學生等多種方式提供預習提綱。此外,根據(jù)內容的難易,老師可靈活采用課外預習、課堂前半部分預習或者整體課預習等方法進行預習提綱的學習。與此同時,各小組要進行組內預習交流,歸納出小組集中的疑點或新發(fā)現(xiàn)的問題,便于上課時進行組間交流。課前周密認真的預習準備為課堂上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小組探究等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課堂互動熱火朝天
該課堂模式在一節(jié)課的前十分鐘,教師引導小組之間進行交流。每組派一名代表(每節(jié)課輪流),提出本小組預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疑點或新發(fā)現(xiàn)的問題,教師對各小組表現(xiàn)情況進行鼓勵性評價。在調動各小組充分發(fā)言的同時,又要保證整個過程時間控制在十分鐘以內。
課堂中段30分鐘,教師針對各小組提出的問題迅速進行組織整理并結合自己已準備好的新授課的教學設計,對學生提出的疑點和相關的新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點撥、引導、分析、講解,此間盡可能地讓學生回答,教師盡量減少完全不涉及教材內容的陳述,并及時對各小組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充分利用組與組之間的競爭,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位同學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課堂因互動而精彩。
課堂后段5分鐘,要求學生迅速整理本節(jié)課的知識結構及知識要點,并舉手代表本小組提出一個與本節(jié)內容有關的最想提出的問題,教師根據(jù)問題的難易度酌情解答,或請學生回答。教師還要評出優(yōu)勝組和最佳答題手。整個課堂學生的積極性都保持高漲狀態(tài),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課后復習溫故知新
成果測評是課堂效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昌樂二中課堂模式的成果測評可以是學習小組成員間的相互測評,可以是教師事先設計問卷,也可以是學生在自主協(xié)作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向老師提出,由老師就各組共性的問題,結合自己的教學目的來歸納提升。
在此基礎上,各小組成員進一步復習整理本節(jié)課的知識結構、未弄懂的問題以及新發(fā)現(xiàn)的問題,并進行組內交流匯總,由組員輪流抄寫在小組專用本子上,交授課老師批閱或進行小組間交流、評價。
同時,由于許多簡單的知識在預習和新授課時已經解決,為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老師只需要針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知識選擇習題,少而精地布置一些強化訓練作業(yè),讓學生以書面作業(yè)的形式按時交上,授課老師逐一批改。不管是課后對知識的梳理還是作強化訓練作業(yè),學生都很主動,這從側面也反映了學生在高效率的課堂上收獲很大,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被充分調動起來。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教學流程如下:
1、“先學”,教師簡明扼要地出示學習目標;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學前指導;提出思
考題,規(guī)定自學內容;確定自學時間;完成自測題目。
2、“后教”,在自學的基礎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式的學習。教師對
學生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進行通俗有效的解釋。
3、當堂訓練:在“先學后教”之后,讓學生通過一定時間和一定量的訓練,應用所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理解課堂所學的重、難點。
課堂教學分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
(一)出示這堂課的學習目標,出示這堂課的自學要求;
(二)學生根據(jù)自學要求自學,老師巡視發(fā)現(xiàn)學生自學中的問題;
(三)學生匯報自學結果(差生優(yōu)先);
(四)糾正、討論、指導自學結果;
(五)學生完成當堂作業(yè),教師當堂批改作業(yè)
4、這種教學模式,教師不再留作業(yè),學生在課堂上完全自我解決,當堂消化。
三三六或10+35
“10+35”:教師講解少于10分鐘,學生活動大于35分鐘。
“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課堂自主學習三特點;自主學習三模塊;課堂展示六環(huán)節(jié)。
三個特點:立體式、大容量、快節(jié)奏。
立體式——目標任務三維立體式,任務落實到人、組,學生主體作用充分發(fā)揮,集體智慧充分展示。
大容量——以教材為基礎,拓展、演繹、提升,課堂活動多元,全體參與體驗。
快節(jié)奏——單位時間內,緊扣目標任務,周密安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預期效果。
三大模塊:預習—展示—反饋。
預習——明確學習目標、生成本課題的重、難點并初步達成目標。
展示——展示、交流預習模塊的學習成果,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和對感悟進行提煉提升。
反饋——反思和總結,對預設的學習目標進行回歸性的檢測,突出“弱勢群體”,讓他們說、談、演、寫。“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
六個環(huán)節(jié):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
預習交流、明確目標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生交流預習情況,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分組合作——教師口述將任務平均分配到小組,一般每組完成一項即可。
展示提升——各小組根據(jù)組內討論情況,對本組的學習任務進行講解、分析。
穿插鞏固——各小組結合組別展示情況,對本組未能展現(xiàn)的學習任務進行鞏固練習。
達標測評——教師以試卷、紙條的形式檢查學生對學習任務的掌握情況。
三疑三探
教學模式的課堂流程是設疑自探——解疑合探——運用拓展。“三疑三探”課堂教學模式不倡導學生課前預習。課堂上學生接觸新課之前,一切都是陌生的。老師出示課文題目,在沒有走進文本之前,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并提出自己思考到的問題。比如,學習《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老師出示課題,學生根據(jù)題目提出的問題有:董存瑞是什么人?暗堡是什么?為什么要炸暗堡?董存瑞是怎樣炸的?結果暗堡被炸掉沒有?不“舍身”能炸掉暗堡嗎?是他一個人炸的嗎?董存瑞還有家人嗎?……教師歸納補充梳理后,引導學生帶著主要問題深入文本進行“自探”,進而尋求問題的答案。
雙向五環(huán)
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qū)結合全區(qū)推進主體多元教育,打造高效課堂模式初期階段的需要,設計了具有區(qū)域推進普適性的高效課堂模式——殷都區(qū)主體多元高效課堂“雙向五環(huán)”教學基本模式。
“雙向”是指課堂遵循教學過程的遞進和學生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由教師和學生雙邊,通過教與學的互動,既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又開發(fā)學生的多元智能,進而達到教學相長、雙贏共好的最優(yōu)化的育人效果。
“五環(huán)”指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五個相連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雙向五環(huán)”是一種把學生的主體性這種內在精神,作用于學生多元智能開發(fā)上的主體性和多元性相融合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這一模式的實質是以學生全面和諧、主動活潑發(fā)展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構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成為“學習共同體”的一種新型的育人模式。
模式呈現(xiàn)
“雙向”是沿著教與學的發(fā)展方向設計內容的。學的一方是:預習——合作——展示——探究——達標;教的一方是:導學——參與——激勵——引領——測評。
“五環(huán)”是按照教學過程對內容進行構建的。即學生預習·教師導學,學生合作·教師參與,學生展示·教師激勵,學生探究·教師引領,學生達標·教師測評。
如果說“雙向”是按縱向構建設計教與學的內容,其核心是發(fā)展;那么“五環(huán)”就是按照橫向構建設計內容,其核心是結構。“雙向五環(huán)”組合在一起,就使教、學內容形成了一個縱成線橫成面的網絡化結構。
講學稿
講學稿根據(jù)學生的學來設計,既是學生的學案,又是教師的教案。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通過“講學稿”這個載體合二為一了。“講學稿”實際是“給學生一個拐杖,讓學生嘗試自學”。它具有導學、導思、導練的功能,學什么,如何學,學到什么程度,在“講學稿”中都有表述。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講學稿”的特點,注重學生主動學習、堅持預習、獨立思考、鉆研問題等習慣的培養(yǎng)。“講學稿”像一根主線貫穿教學全過程,正如該校校長陳康金所說的:“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從前一天晚上的預習、自學到第二天課堂上的釋疑、鞏固,學生產生疑瓿,探究疑問,解決疑問題的全過程都會在‘講學稿’上留下清晰的印記,教師可以據(jù)此隨時檢查、指導和調控。除了教師的教案、學生的學案外,講學稿還是學生的練習冊”。東廬中學的教師除了“講學稿”上的題目外,原則上不允許再布置課外作業(yè)。對每份“講學稿”教師要做到有發(fā)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評。此外,學校對學生的成績考評也緊緊圍繞“講學稿”。東廬中學測試或考試時,教師通常從“講學稿”上選擇題目,引導學生利用“講學稿”進行復習,達到“學什么,教什么;學什么,考什么”。學生每隔一定時間后將各科“講學稿”進行歸類整理和裝訂,就成為很好的復習資料
教學模式
(一)模式簡介:“1333”是指“一份學案三種課型三步驟三環(huán)節(jié)”。所謂“一份學案”是指教師、學生每堂課共用一份學案;三課型是指每個學科結合各自學科的具體特點,設計出新授課、復習課、檢測課三個基本課型;“三步驟”是指每一堂課應該包括課前預習、課中探究、課后延伸三個步驟(階段);三環(huán)節(jié)是指課內探究過程要體現(xiàn)“合作探究、精講點撥、有效訓練”三個環(huán)節(jié)。
(二)課堂教學模式:學、展、點、練
1.“學”即“自主學習活動”和“合作學習活動”。
“自主學習活動”就是學生按照“學習目標”的要求,在學案導學的幫助下的自主學習活動。學生必須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具體的學習目標任務。學案要至少提前一天下發(fā),學生根據(jù)學案,自主解讀文本,初步學習,完成基礎知識、基礎題目,從總體上對文本有初步把握,完成基礎性目標,從而為課堂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合作學習活動”是指以學案為路線圖,對子之間、小組成員之間、組際之間的合作交流活動。問題解決的順序依此是:自學解決——對子之間解決——小組內解決——班內解決——老師解決。
2.“展”即“展示交流?分享共贏”。
展示分為小展示和大展示。小展示指的是在小組長組織下的組內展示,主要展示對子互學和小組內合學的成果,暴露出存在的問題,由學習組長負責將學習成果和暴露問題匯報給老師,便于老師掌握學情,安排班內大展示;大展示指的是在教師組織下的全班范圍內展示。
通過展示交流可以讓學生表達不同的多樣化的思維,并相互啟發(fā)、溝通,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化思維能力,在分享中實現(xiàn)共贏。課堂上教師要拿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展示交流,形式要多種多樣,教師注重適時、中肯的評價,學生要善于傾聽他人的發(fā)言。學生自主學習中有疑惑的問題,教師要善于引導,在班內形成“兵教兵”的濃厚學習氛圍。過程中,教師要匯總交流展示中的問題,把握課堂教學的關鍵點、易錯點等,為下一步點撥做好準備。
3.“點”即“精講點撥?點評升華”。
所謂精講,主要體現(xiàn)為教師抓住知識的關節(jié)點、關鍵點、易錯點、疑惑點等,講出知識的精華,講得精彩。把握住了“這四點”就能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全面開花,到處點火,則徒勞而無益。
原則上教師一節(jié)課最多講15分鐘,是指累加時間。
4.“練”即“有效訓練?知識落實”。
當堂訓練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限時限量完成訓練題組,并通過教師抽檢、小組長批閱、同桌互批、班級展示等方式了解學生答題情況,及時對錯題進行講評點撥,確保訓練的有效性。
讓學生在當堂檢測中鞏固自己的所學,找到知識的遺漏點,在矯正、總結中提升素質,實現(xiàn)“堂堂清”。
(三)“1333教學法”的教學原則
1.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先學,不是讓學生漫無目的地學,搞形式主義,而是在教師有效引導下的自主學習。也就是要求老師明確學習任務、提出自學要求、進行學前指導后,讓學生帶著思考題在規(guī)定時間內學習指定內容,完成檢測性練習。
后教,也不是教師漫無目的地教,而是在學生自學展示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就先學后出現(xiàn)的共性的、預設的和生成的問題所進行的互動式的學習,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小結、歸納、提高,由實踐上升到理論。
當堂訓練,就是讓學生通過一定時間和一定數(shù)量的訓練,鞏固所學知識,從而加深對課堂所學重點難點的理解,由理論再回到實踐。
2.板塊式教學
解決課堂教學“高耗低效”的有效之策是實施“板塊式教學”。“板塊式教學”的理論依據(jù)是:以一種課堂活動方式代替另一種課堂活動方式,降低學生較長時間處于一種狀態(tài)下的疲勞,盡最大限度減少學生注意力的分散。一講到底是不科學的。
所謂“板塊式教學”,是指根據(jù)教學內容,將課堂有機地分成3—5個相對獨立的教學“板塊”,每個“板塊”確保有8至15分鐘的時間。
?也可叫做“分步組合式教學”,比如將一節(jié)課或一篇課文(一個章節(jié))的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分為幾個明顯的而彼此之間又有密切關聯(lián)的教學“板塊”,即教學的過程、教學的內容呈“板塊”狀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層深入。
3.三講三不講:
三講:講重點、難點,講易錯點、易混點,講易漏點。三不講:學生自主學習能學會的不講,學生合作學習能學會的不講,老師講了學生還是不會的不講。
9六步教學法
第一步,定向:確定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并告訴學生,使之心中有數(shù),方向明確。
第二步,自學:學生根據(jù)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自學教材,獨立思考,自己作答案。
第三步,討論:學生前后左右每四人為一組共同討論和研究在自學中沒有解決的問題,尋求答案。
第四步,答疑:立足于學生自己解答疑難問題。
第五步,自測:學生根據(jù)定向指出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習后的自我理解,自擬一組約需十分鐘完成的自測題,由全班學生回答,自己評分,自己檢查學習效果。
第六步,自結:每個學生總結自己學習的主要收獲。教師在成績優(yōu)秀、中等、較差的學生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學生,講述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收獲,使所獲得的知識信息得到及時強化。
先練后講,先試后導
在嘗試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嘗試練習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它的教學基本程序可分為五步:1、出示嘗試題;2、自學課本;3、嘗試練習;4、學生討論;5、教師講解。
自學輔導教學
第一,啟發(fā),就是提示當天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第二,閱讀課本,就是學習自己讀課本。
第三,練習。既然讀懂了課本,就可以做相關的練習題;
第四,當時知道結果。這一步很重要,做了練習之后,讓學生當場核對或訂正答案。
第五,小結。教師下課之前總結當天學習的內容
異步教學
第一步,自學。就是自己讀課本。
第二步,啟發(fā)。就是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予適當?shù)狞c撥。
第三步,復習?;仡^輸理一下自己已經學了哪些內容,檢查有沒有遺漏的地方。
第四步,作業(yè),其實也就是練習。
第五步,改錯。這一步相當于盧仲衡老師倡導的“當時知道結果”。學生做了練習之后,
同學之間相互改錯。
第六步,小結
語文導讀教學法
這種教法以學生自己的閱讀實踐為理論設計的基點,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為主要目標,“三主”和“四式”構成語文導讀法的整體構思。“三主”“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是導讀教學的指導思想。“三主”這一理論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外化為相對應教學結構模式即“四式”,包括自讀式、教讀式、練習式、復讀式
高效課堂的本質
高效課堂的本質就是:采用最適合教師和學生的課堂組織形式,把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課堂教學上來,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學到知識、提高個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