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面部色斑的方法
去面部色斑的方法
大家知道怎么去面部色斑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關于去面部色斑的方法,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面部色斑形成的原因
(1)遺傳原因
常染色體遺傳是臉部色斑主要成因。多從5歲左右兒童開始,女性居多,春夏重,秋冬輕。淡褐色至黃褐色針尖到米粒大小的斑點,對稱分布在面部(特別是鼻部)。
(2)紫外線照射
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是臉部色斑形成的重要原因,這也是夏季需要防曬的原因所在。
當皮膚接受過多日光照射時,表皮就會產(chǎn)生更多的黑素顆粒,后者可以吸收紫外線,保護人體免受傷害。大家曬太陽后皮膚會變黑就是這個道理。
而且,紫外線的照射會引起黃褐斑,普通臉部色斑顏色加深。
(3)內(nèi)分泌原因
內(nèi)分泌失調(diào)也是女性產(chǎn)生臉部色斑的一個重要原因,經(jīng)期和妊娠期的體內(nèi)性激素水平的變化,可以影響黑色素的產(chǎn)生。
另外,內(nèi)分泌不穩(wěn)定時通常引起情緒不穩(wěn)定,也會間接引起臉部色斑形成。
(4)生活習慣問題
壓力、偏食、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令黑色素增加,睡眠時間不穩(wěn)定的人,皮膚的代謝率也不佳,會影響黑色素顆粒的產(chǎn)生。
去面部色斑的方法:物理療法
1、冷熱交替護理
做法:先用冰塊把整個面部冷卻1分鐘左右,即所謂的“大面積撒網(wǎng)”;面部有色斑的地方,再用冰塊重點冷敷1分鐘左右,即所謂的“突出重點”;
然后用熱水浸濕化妝棉,熱水的溫度以面部所能承受為限,將此妝綿敷到剛才重點冷卻的色斑部位大致1分鐘,即所謂的“冷熱護理”。如有必要,可將整個過程再做一次。
2、洗臉用熱毛巾
色斑的形成與肌膚的新陳代謝有很大關系,用熱毛巾洗臉的原理就是促進肌膚的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huán),從而將肌膚表面的色素代謝出去,以達到祛斑的美容護膚效果。
功效:與熱毛巾洗臉的原理有些類似,冷熱交替護理的目的也是促進面部的血液循環(huán),增強肌膚的活性,從深處擊退頑固的色斑,讓你的肌膚白里透紅。
3、消疲勞好睡眠
壓力過大、睡眠不足,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與血液循環(huán),給色斑的形成制造契機。
因此,學會舒緩壓力、保證充足睡眠,這就是簡單祛斑的一個不二法門。
4、補充維生素C
維生素C,這是所有女人都十分喜歡的一類美膚元素,因為它可以有效地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并對色斑起到逐步的淡化作用。
補充維生素C的途徑也有很多,各種富含維C的新鮮蔬果、維C藥品,當然一些富含維C的化妝品也是對付色斑的秘密武器。
5、胡蘿卜汁拍臉
做法:先用清水將胡蘿卜洗凈,再將其榨汁;每天早晚潔面之后,取適量的新鮮胡蘿卜汁拍臉,輕柔地拍打,以促進肌膚更好地吸收胡蘿卜汁中的營養(yǎng)成分。
功效:胡蘿卜可是絕佳的祛斑食物,因為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原,可以在人體內(nèi)可轉化為具有潤膚、祛斑功效的維生素A。
因此,只要大家堅持每天早晚兩次用胡蘿卜汁拍臉,就會收到非常不錯的祛斑效果。
6.果蔬祛斑
每天喝一杯西紅柿汁或常用西紅柿,對色斑的防治也有較好的效果,西紅柿中含有的成分可以抑制黑色素,從而使沉著的色素減退或消失。
檸檬汁對于色斑的去除也有一定的功效,先將檸檬汁攪汁,加糖水適量飲用,常飲檸檬汁不僅可美白肌膚,還能達到祛斑的目的。
7.去除色斑最快速有效的方法是光子嫩膚
它是采用光束對皮膚的照射使斑點部位的色素分裂,然后被人體吸收,從而色斑消失。
這種方法不但能夠祛斑還有很好的嫩膚效果,專門為東方女性設計,可以起到治療和保養(yǎng)皮膚的作用,是愛美人士頗受歡迎的祛斑方法。
去面部色斑的方法:食療
厚樸香附煨豬肘
原料:厚樸15克,香附10克,枳殼15克,川芎 6克,豬肘500克,
做法:將上4味中藥壓碎,裝入紗布袋,與豬肘共入砂鍋中,加水適量,武火燒沸,撇去浮沫,再用文火煨至熟爛,去除藥包,加入適量酒、鹽、味精、醬油、糖等,再煨片刻,即可食用。
功效:適用于面色不華,斑疹黃褐,胸脅脹悶,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淡紅,脈弦的患者。
活血凈膚茶
原料:紅花、陳皮各30克,決明子、薏苡仁、魚腥草、艾葉各60克。
做法:先將苡仁、決明子用小火炒干備用,魚腥草、艾葉、陳皮洗干凈,切碎、焙干備用。將紅花與上述諸藥混勻,保存。每日取混合品15克,置于杯中,用沸水沖泡,可反復沖泡3-4次。
功效:具有活血化淤,潤膚白膚,祛除黑斑,清熱解毒功效。適用于面部黑斑,日照所致的皮膚黑斑者。
山楂葛根燉排骨
原料:山楂30g,葛根500g,陳皮30g,排骨500g,鹽少許。
做法: 清水洗凈山楂肉,葛根、陳皮、排骨,葛根去皮切塊,排骨切成長塊;瓦煲加適量清水,猛火煮至滾,然后放進全部材料,改用中火繼續(xù)燉2小時左右,加入鹽調(diào)味即成。
功效:活血去瘀,可以防治黃褐斑。也可作為口干、口苦、身體燥熱、食欲不振等的食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