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重力教學教師個人反思總結
八年級物理重力教學教師個人反思總結
重力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一個力,我們的生活里離不開它,就是這么熟悉的一個事物,物理老師應該要怎么去給學生講解其深層的知識呢?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的八年級物理重力教學教師個人反思總結,希望對您有用。
八年級物理重力教學教師個人反思總結篇一
本周我在組內上了一節(jié)匯報課,課題是《重力 力的示意圖》。本節(jié)課內容教參安排兩課時,我上課的主內容要是第一課時《重力》。對于本堂課的授課情況,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反思:
一、成功之處:設計理念新穎,教學重點突出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實驗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書上只要求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而我考慮到學生會對“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各種不同的猜想,這時就應該教會學生進行合理的猜想,而去除一些不合理的猜想,最后提出由于條件的限制,本節(jié)課只對“質量、位置”這兩個可能對重力產生影響的因素進行分組探究。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整個探究的過程中,方案的設計、器材的選取、實驗步驟的制定以及列表格記錄實驗數據等全部由學生自行討論決定,教師只起組織引導的作用。我通過采取四人一組的分組實驗, 進一步探究“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質量的關系”,通過自主合作實驗探究,表格歸納總結出“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質量成正比”的結論。在由此結論推導出重力與質量關系式的過程中,采取了引導學生利用得到的“重力/質量的比值為10N/kg”的結論和科學家定義g=9.8N/kg,得出關系式G/m=g,再將公式變形為G=mg的方法,這樣可能更為直接,易于學生接受。同時,通過建立重力與質量的圖像關系,進一步理解“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質量成正比”的結論.通過讀一讀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重力與地理位置的關系,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二、不足之處:
(1) 教師語言魅力有待提升
物理是一門嚴謹的學科,物理語言的規(guī)范性是一名物理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本節(jié)課在創(chuàng)設情景問題的描述中缺少規(guī)范性語言,雖然例子是生活中的,但是在描述時應抓住物理特點。還有我的語言平鋪直敘,缺少抑揚頓挫的語調,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努力提升自身的語言魅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2)部分難點未得到解決
在學習重力與質量的正比關系作圖時,學生對于坐標中沒有(0,0),而為何在圖像中需要作出這個點,需要聯(lián)系數學中的正比例函數分析,這一點我講的不夠詳細,沒有講解透徹。另外,關于g隨地理位置的改變而改變的問題,如果把月球引力是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教授給學生,效果就會更好。
(3)時間安排不夠合理
整堂課顯得前緊后松,引入時主要通過生活中的現象感受地球吸引力的存在,從而引入重力,我在講解的時候花費的時間偏多,用了3分鐘的時間。在實驗之前,學生猜想的時間偏長,猜想的因素偏多,這一點我在備課的時候沒有充分的備好學生,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加以改進,備課時多備學生部分。
下課鈴響起的那一刻我感到很輕松,但靜心沉思后,發(fā)現自己在很多問題上仍存在不足,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改進。在教師生涯的路上我才剛剛起步,未來的路還很長,我要堅定目標不斷努力,爭取縮短成長周期,早日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物理教師。
八年級物理重力教學教師個人反思總結篇二
本節(jié)課主要是想通過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氛圍,讓學生們展開想象,并通過列舉事例、動手實驗等方式來了解重力,讓學生主動地吸取知識,大膽提問、大膽猜想。經歷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系的過程。培養(yǎng)研究探索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對于科學探究的興趣,養(yǎng)成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喜悅。
重力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因此重力的有關知識的再現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從一開始就活躍于課堂。?學生在初中已經知道重力的大小既可以用測力計來測量,也可以根據G=mg來計算.但是學生對這一問題存在如下幾個問題,因此借助多媒體幫學生理解和掌握它們:
(1)借助同一物體在地、月的重力不同這一圖片使學生知道g的大小隨地理位置變化而發(fā)生變化,并直接告訴學生在g隨地理位置的改變而改變,g值在地球不同的地方取值不同,赤道上g值最小,兩極g值最大。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弄清重力和質量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2)在重力的方向的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和圖片使學生弄清“豎直向下”的方向到底是一個什么方向,教進而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重心”的教學,使學生明白等效代替是物理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還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再現舊知識,補充新知識,并借助多媒體課件應使學生明白:物體的重心可以在物體內部,也可以在物體外部.物體的重心位置取決于自身質量分布和形狀,與物體放置的狀態(tài)及運動狀態(tài)無關.
初中物理難學一直以來困擾著每一位物理教師,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充分利用多媒體增強學生的感知,在突破難點的同時,并適時引導,使其理性化,從而提高其邏輯思維,我想我們學生的物理成績會較大的提高。
這節(jié)課同學們很容易就掌握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并能利用公式G=Mg計算出G 和M的值。能區(qū)分重量和質量是不同的物理量。不足之處是學生在利用公式 G=Mg計算出G 和M的值時,單位沒能很好“統(tǒng)一”,導致計算結果錯誤,以后在教學中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八年級物理重力教學教師個人反思總結篇三
本節(jié)是在前一章學過的力的一般知識的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教材中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用在坐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系,這種做法思路簡捷.學生容易掌握,同時學會了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圖象法.關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說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后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并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過實際的例子說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最后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滲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體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學中應注意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以觀察思考開路,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于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通過探究解決本書中“力的大小跟質量關系”的重點問題,通過讓學生利用重垂線觀察窗臺、桌面是否水平,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利用重心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象,解決力的方向及作用點的難點問題,實現教學目標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