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丁香五月婷婷,丁香五月婷婷网,欧美激情网站,日本护士xxxx,禁止18岁天天操夜夜操,18岁禁止1000免费,国产福利无码一区色费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通用學習方法 > 學習計劃 > 一年級小學生數學學習計劃有哪些

一年級小學生數學學習計劃有哪些

時間: 欣怡1112 分享

一年級小學生數學學習計劃有哪些

  小學一年級的好數學雖說不是很難,但是制動好學習計劃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進行學習。以下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一年級小學生數學學習計劃,希望可以幫到你!

  一年級小學生數學學習計劃

  一、 學情分析:

  現在新入學的一年級新生都受過系統的幼兒教育,有強烈的求知欲,班上大部分學生會數

  10以內的各數,會認這些數,會寫這些數;少部分學生已能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大部分學生對課堂學習不太適應,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較短,根據這些情況,在教學時,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fā),注意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讓學生愛教師、愛數學,并通過以后的學習,體會到學數學的樂趣和作用。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每個學生都能順利地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這些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認識圖形,分類,

  11~20各數的認識,認識鐘表,20以內的進位加法,用數學,數學實踐活動。

  本冊教學重點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內容是學習認數和計算

  的開始,是小學數學中最基礎的內容,是學生終身學習與發(fā)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一) 、關于“數與代數”的學習內容的編寫和安排

  1、對數的認識, 分三個階段安排

  (1)、第一單元:數數。教材設計了一個" 美麗的校園" 情景,一方面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

  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內各數,體會數存在于我們生活當中,使教師初步了解學生數數、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情況,為以后教學做好準備。

  (2)、第二單元:比較. 會比較并用數學符號表示10以內數的大小, 培養(yǎng)初步的推理能力.

  通過多種具體活動的比較, 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體會" 比" 的方法, 并學會有條理的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3)、第七單元:經歷表示11--20的數的具體操作及其概括過程,初步體會用十進制記

  數的位值原理,會數、讀、寫20以內數,掌握它們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結合解決問題的活動,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體會算法的多樣性,學會20以內的進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以上幾單元都是通過生動活潑的數學活動呈現學習內容, 讓孩子們結合生活情境認識數的

  意義.

  2、關于" 加減法" 的學習內容, 在教學中應注意下面問題.

  (1)、把解決問題和學習“加減法”結合起來. 數的分解與合成不再是學習“加減法”的

  邏輯起點, 在實際教學中, 要從學生的學習經驗出發(fā), 讓他們自己提出數學問題, 經歷從問題情境

  抽象出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數學化”的過程與學生認識和發(fā)展過程是統一的.

  (2)、加法和減法的安排有分有合.

  在我們看來, 加減混合安排的意圖, 便于理解加法與減法的關系. 讓孩子們在實際學習中不

  斷體會, 從而運用. 有時, 同一個情境可以提出加減兩方面的問題, 有利于學生對加減法關系的理解, 也提高了學習效率.

  (3)、鼓勵算法策略的多樣化. 在傳統教學中, “算法單一”“答案唯一”禁錮了學生的創(chuàng)

  造性. 而目前提倡的算法多樣化有利于一題多解, 有利于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 尊重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算法.

  (4)、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識, 體現數學的價值. 在教學中, 要讓孩子們感受生活中有

  大量的數學信息, 數學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并培養(yǎng)學生主動地嘗試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和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關于" 空間與圖形" 學習內容的選擇與安排

  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認識物體和圖形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是

  從形狀這一角度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

  第五單元:分類。分類能力的發(fā)展對于將來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統化的知識,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方式很有益處。

  (三)、怎樣把握“分類”的教學要求

  經歷分類活動, 感受分類的必要性.

  1、在日常生活的分類活動中, 體會分類的必要性, 以及分類活動的結果與分類標準有關.

  2、在" 整理房間" 時, 給定標準對事物進行比較, 分類, 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

  3、在“整理書包”時, 由學生自主選擇標準, 體驗活動結果在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四)、有關實踐活動的要求

  在實踐活動中, 要讓學生充分自主, 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1、經歷觀察, 調查等實踐活動, 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 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2、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主觀性知識);

  3、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作用.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能熟練地數出數量在20以內物體的個數,會區(qū)分幾個和第幾個。會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能比較數的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與20以內數的組成,能認、讀、寫0-20各數。

  2. 初步了解數位和計數單位:知道個位、十位上的數各表示什么意義。

  3. 結合具體情境,初步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4. 知道加減法各部分的名稱,初步體會加減法之間的互逆關系,能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進位加法。

  5. 認識符號“>”、“<”、“=”,會用這些符號表示20以內數的大小。

  6. 通過實物和模型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立體圖形,能辨認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圓等平面圖形,會用這些圖形進行拼圖。

  7. 初步了解事物比較和分類的方法,結合實際,能把同類事物進行比較和分類。

  8. 初步認識鐘表,會認整時和半時。

  9. 初步學習對日常生活中的數據進行收集和整理,會看、填寫簡單的統計圖和統計表。

  10. 初步培養(yǎng)學生操作、觀察、比較、辯析、整理、概括、語言表達、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二)數學思考

  1. 結合現實素材抽象出0-20各數,感受0~20各數的意義,能用符號和詞語來描述20以內數的大小,初步建立數感。

  2. 能按一定的順序整理和記憶: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10以內數的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

  3. 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法,想10以內的數的組成、分解,想10以內加減法的得數和20以內進位加法的得數,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4. 能簡單地、有條理地思考20以內數的認識和計算中的應用問題。

  5. 通過拼、擺、畫、想各種圖形,感受和描述各種圖形的特征,通過對幾何形體的分類,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6. 能用對應、比較等方法,比較出兩個事物的多少、長短、高矮。

  7. 能根據事物的同一類型的特點把一些事物分類。

  8. 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自已探究、實踐活動等,發(fā)展學生探究精神、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9. 通過數學活動,初步發(fā)展學生對應、統計等數學思想方法。

  10. 初步學習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發(fā)展數學意識。

  (三)解決問題

  1. 能用0—20各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 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10以內的加減、20以內的進位加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3. 能比較出學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內)數量的多少、長短和高矮,能給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類。

  4. 結合自已的生活經驗,初步體驗1時、幾時、半時的長短。

  5. 能根據簡單統計圖表的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6. 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問題,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初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

 ?、艜?。會看數學書,能在書上找到要學習的內容。

  ⑵會聽。能聽懂老師和學生的講話,能邊聽、邊想。

  ⑶會想。能根據一些信息想出數學問題;會根據數學問題,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⑷會說。能把自己想的說出來,會說三句完整的話。

  ⑸會用。會用學具學習一些數學內容。

 ?、蕰觥鰯祵W作業(yè),書寫規(guī)范,格式正確,認真細心,能自己出題自己做,能檢查。 ⑺能討論。能與同學討論數學問題。

 ?、棠茉u價。能作自我評價與評價他人。

  2. 在合作交流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積極思考,爭取發(fā)言,尊重別人,認真傾聽他人發(fā)言,有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

  3. 養(yǎng)成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美德。

  4. 愛護學具、文具、數學書、作業(yè)本、書包,養(yǎng)成勤學習、有條理、講究美的好習慣。

  5. 初步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感受用數學的樂趣,與同伴交流的樂趣。

  6 受到關心集體、熱愛家鄉(xiāng)、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等思想教育,促進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健康發(fā)展。

  四、教學重點、難點:

  第一單元“數一數”教材設計了一個“美麗的校園”情景,一方面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內各數,體會數存在于我們生活當中,使教師初步了解學生數數、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情況,為以后教學做好準備。本單元教學重、難點是使學生充分感知10以內的數,關鍵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和生活情境讓學生充分數數。

  第二單“比一比”是學習認數、計算和量的準備性知識,重點是初步感知“多少、長短、高矮”的含義。難點是學會比較物體多少長短高矮的方法。關鍵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單元“1—5的認識和加減法”是數概念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重點:教學生寫數字和初步建立數感、符號感。難點:建立數感、符號感。關鍵:使學生經歷數概念的形成過程。

  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是從形狀這一角度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重、難點:掌握圖形特征,建立空間觀念。關鍵:通過直觀操作,感受圖形特征。

  第五單元“分類”能力的發(fā)展對于將來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統化的知識,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方式很有益處。重、難點:確定分類標準,掌握分類方法。關鍵:掌握初步的分類方法。

  第六單元“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2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計算最直接的基礎。重、難點:建立數感、符號感,掌握6—10的加減法。關鍵:讓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來表示和交流。

  第七單元“11—20各數的認識”為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做準備。重、難點:認識數位和計數單位,掌握數的組成。關鍵:通過直觀操作,逐步形成數概念。

  第八單元“認識鐘表”主要是使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會看整時和半時,初步認識鐘面。重、難點:會看整時和半時。關鍵:掌握看整時和半時的方法。

  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習慣培養(yǎng)計劃

  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能促進思維的發(fā)展,有利于提高學生自學能力,這既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根本,又是學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學生是否養(yǎng)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當前的學習成績,而且對今后乃至終身的學習和工作都會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因此,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都應該盡到的重要責任。

  (一) 學生應具備的聽課習慣及其培養(yǎng)

  一年級的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天真爛漫,愛說愛動,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課堂上的小動作較多。要想吸引學生認真聽講,光要求是不夠的,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設計方面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養(yǎng)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和思維品質,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精彩引入

  一節(jié)課能否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關鍵在于教師的課程引入做得是否精

  彩,如果只是平淡地說今天要學什么知識,絕不會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如果能針對低年級學生還沉浸在童話世界里的特點,每次上新課,根據教材的內

  容,自編一段故事或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再進行一組富有啟發(fā)性的提問,來導入新課。

  2.巧用多媒體

  計算機作為一種輔助手段,越來越多的應用于教學當中。利用計算機可以將圖形、文字、聲音、動畫集成在一起使得各種媒體互補,傳遞信息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課堂教學,而且圖文聲并茂,非常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實現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

  3.重視動手操作

  錢學森教授認為,小孩子的思維也是從形象思維開始,然后到抽象的。低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教師要根據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在上課時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動用多種感官,通過積極思維,獲取知識。4.設置游戲活動

  心理學家艾里康寧關于兒童主導活動發(fā)展階段的理論認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正處于游戲活動類型和學習活動類型期的轉化過程。這個時期的孩子,借助游戲活動從初步學會理解人的某些行為,掌握了粗淺的生活經驗,“形成了象征性機能和想象能力正在向通過對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逐步了解并掌握客觀事物的特點及其規(guī)律的階段轉變。" 游戲活動具有啟真、啟善、啟美的功能,在課堂教學的后半段,適當運用游戲和活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符合小學生好奇、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心理特點,能有效地防止課堂教學后期容易產生的精神分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游戲教學為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讓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chuàng)設最佳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身心潛能,省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鍛煉他們的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讓孩子們在游戲和活動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中,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同時滲透思想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優(yōu)良的心理素質,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協調發(fā)展起來。

  (二) 學生應具備的書寫習慣及其培養(yǎng)策略

  小學階段正是培養(yǎng)學生書寫習慣的最佳時期,良好的書寫習慣會讓學生終身受益。培養(yǎng)學生的書寫習慣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書寫習慣的培養(yǎng)應注意寫字姿勢的訓練

  握筆和坐姿是否正確,既影響寫字的美觀和速度,又影響學生的視力和身體的正常發(fā)育。因此,在小學低年級中,教師要教會學生正確的執(zhí)筆方法,并隨時提醒學生寫字要做到“三個一" ,即“眼距書一尺,胸距桌一拳,手距筆尖一寸”。讀寫姿勢要端正,脊柱正直,不聳肩,不歪頭,不伏在桌子上,大腿成水平狀態(tài),兩足著地。教師應特別注意課堂上學生這些方面的狀態(tài)。

  2.書寫習慣的培養(yǎng)離不開教師的示范作用

  小學生善于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自然也會模仿老師的書寫。教師不規(guī)范的書寫會直接影響學生,而且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書寫的態(tài)度和學習的態(tài)度。這要求在書寫上,教師一定要先做示范,做表率,教會學生要一筆一劃的書寫,特別是阿拉伯數字和符號的書寫也要規(guī)范,豎式計算時要用尺子畫等號線。對于作業(yè)的書寫情況,教師要經常講評,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揚為主。

  3.注重書寫習慣培養(yǎng)中評價、激勵的帶動作用

  在培養(yǎng)學生書寫習慣時,要注意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書寫習慣的重要。如:可以讓學生堅持寫一日一句或寫小日記,甚至可以讓學生嘗試進行手抄報等活動或比賽,由教師評出書寫規(guī)范、漂亮的作品進行展示,并給予學生一定獎勵,使學生在活動中進行自我教育,相互學習,逐漸形成認真、規(guī)范書寫的好習慣。

  4。培養(yǎng)學生的書寫習慣要持之以恒

  任何一種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yǎng)成的,它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時刻嚴格要求學生寫好每一個字,逐步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當學生的書寫習慣出現問題時,教師應及時予以指出,從而把學生不良的書寫習慣及時改正。

  總之,只要教師在學生書寫時從嚴要求,耐心指導,持之以恒,相信孩子們在書寫習慣上會有很大變化,寫出的字也會有很大的進步。

  (三) 學生應具備的作業(yè)習慣及其培養(yǎng)

  1.細處著眼,明確要求

  做作業(yè)前要準備好一切學習用品,如書本、鉛筆、直尺等必要的工具。作業(yè)本封面上應寫明所在的年級和班級、學生姓名、學科種類等,在一年級時,這些工作可由家長幫助完成,之后逐步訓練,使學生能夠獨立完成這些工作。封面和封底都需保持清潔,最好包書殼。使學生可以從重視作業(yè)本進而重視作業(yè)的書寫。每次作業(yè)開始都要標清頁數及題號,每道習題要按課本順序書寫,以便學生在高年級更順利地進行作業(yè)自查。另外,涂改是在很多學生中存在的一種不良習慣,遇到書寫的錯誤,低年級用橡皮擦,到了高年級就改為修正液、糾正紙或是透明膠。有的孩子書寫本身并不是太差,而是希望達到“完美" ,因此他們總是不停地邊寫邊擦,越想寫好越不如意。這種矛盾主要是學生視覺審美能力和手的模仿能力不協調時產生的。“擦拭癥”帶來的是學習效率的下降,是自信心的匱乏。因此,教師應當對學生作業(yè)的涂改次數進行限定,入學之初可適當放寬,但當學生適應了小學的學習生活后就應當嚴格要求,使其從小養(yǎng)成思考細致、下筆準確的好習慣。

  2.樹立榜樣,啟發(fā)自覺

  小學生及時完成作業(yè)的習慣是家長、教師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況下形成的,所以樹立榜樣對學生習慣的養(yǎng)成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可以在班上多表揚一些上課認真、精神集中、作業(yè)工整的學生,使其他學生自覺模仿,形成習慣。根據學生作業(yè)的書寫格式、整潔程度、認真狀況等,可采用打分或小圖章進行鼓勵。對學生作業(yè)每一點進步,教師不僅要及時給予表揚,而且要在班上營造一種良好的議論氛圍。要多給學生講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奮好學、刻苦鉆研等方面的故事。使他們從中感受良好習慣對一個人成材的重要影響,從而自覺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完成作業(yè)。

  3.家長配合,幫管有方

  (四) 學生應具備的回答問題習慣及其培養(yǎng)

  1.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fā)言。一年級的孩子,學生往往由于害怕出錯而不敢發(fā)言。這就需要教師用親切、和藹的態(tài)度對學生進行鼓勵,有時也可以用煽動性的語言刺激學生的發(fā)言。如:“所有老師都說我們班學生是全年級最聰明的,為什么其他班還有人能回答出這個問題,而我們班沒有呢? 誰敢試一試? 相信我們班很多同學都能答對! ”在這樣的刺激下,必然有愿意嘗試的學生。

  2.規(guī)范回答問題的過程。在課堂上既要鼓勵學生“說”,又要讓學生做到“會說”,數學問題地回答,不能是亂無章、漫無目的的。要求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有一定的條理,用規(guī)范簡潔的語言陳述,努力做到有理有據。當然,在低年級中,完全達到老師的要求是很難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給予一定的引導和指正,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回答問題的習慣。

  3.改“向師式”的發(fā)言方式為面向全體的發(fā)言方式。所謂“向師式”發(fā)言方式時止在學生回答問題時面對的對象只有老師一人,學生的答案是說給老師聽的,甚至很多學生回答問題的聲音只有老師能聽到,這種方式常是師生間一問一答的。真正的課堂發(fā)言應當是面向全體同學的,并且學生之間應當產生思想交流,從而最終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這種方式下學生發(fā)言時,應聲音洪亮面向所有同學,并注重與同學之間的情感交流,包括眼神信息、體態(tài)語言的交流。發(fā)言的意見正確與否由同學判斷,而不只是由教師判斷或教師指定的學生判斷,當學生發(fā)言精彩時,應當讓其他同學用掌聲對其表示贊賞。要實現這樣發(fā)言方式,教師最好多站到學生中間去組織學生學習,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盡量減少站在講臺進行那種居高臨下的訓導式講課形式。

  4.在培養(yǎng)發(fā)言習慣過程中,我們要十分注重培養(yǎng)傾聽學生對發(fā)言學生的尊重態(tài)度。告訴學生發(fā)言時既要積極踴躍,又要相互謙讓。要使學生懂得,課堂上的交流發(fā)言就是一種學習,全班同學是一個團結的整體,要相互支持,共同進步。因此,在發(fā)言時,平時發(fā)言多的同學要把發(fā)言的機會讓給發(fā)言少的同學,讓學生有耐心聽完別人發(fā)言的習慣,做到尊重發(fā)言人。要有邊聽邊思考的習慣,如要插話要舉手示意得到他人允許。教育學生不嘲笑他人的發(fā)言,在別人發(fā)言出錯時要給予理解和幫助。營造良好的發(fā)言氛圍才能讓更多的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

  第九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20以內退位減法和多位數計算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好數學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減法解決簡單的問題,既有利于學生在用數學中領悟加減法的含義,又可以為以后發(fā)現和解決稍復雜的問題打下基礎。重點:掌握20以內的進位加法。難點:用加法和減法解決簡單的問題。關鍵:掌握一種20以內進位加法的方法。

  五、方法與措施:

  1. 認真研究《標準》和教科書,提升教學理念,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fā),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尋找學生熟悉的數學生活,使之進入課堂。

  2.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 加強演示、觀察與操作,讓學生經歷用數字和數學符號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 4. 在學習方式上倡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難、偏、廣。應該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6、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進行作業(yè)評比活動一次,比一比看誰學習進步快。

  8、對學生堅持正面評價,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六、教具學具:

  圖畫卡片,數字卡片,口算練習卡,20以內加法和10以內減法的計算圓盤,數的組成練習卡,計數器,鐘面,方木塊,小棒,數位表等。

  小學一年級數學學習方法

  1、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的一方面就是作業(yè)的按時完成,作業(yè)格式訓練也是學習習慣培養(yǎng)的一個方面。要利用數學練習本讓學生練習寫數和寫算式

  2、重視孩子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

  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是十分重要的基礎知識,孩子必須學好,并能夠達到熟練計算的程度。由于孩子的基礎不同,不同孩子的計算熟練程度和速度也就存在一定差異,要縮小這一差異,僅靠每天一節(jié)數學課練習是不客觀的,所以要經常性的練習。一年級要多讓孩子借助小棒等學具擺一擺、說一說計算思路。

  3、依據生活理解數學,讓孩子在游戲中成長

  有些數學知識較抽象,容易混淆,我們要注意給孩子創(chuàng)造生活情境,讓孩子在實際體驗中理解知識。如“左右”的認識,分辨左右是孩子本學期學習的一個難點,在生活中強化孩子對左右手的認識,引導孩子借此來分辨物體間的左右關系。同時還要注意一個參照物的問題,如兩人面對面時,如何判別對面之人的左右邊。

  4、重視數學語言發(fā)展,讓學生養(yǎng)成積極思維的習慣。 在生活中要多為孩子創(chuàng)設說數學的機會,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如果不積極動腦思考就不可能學好數學。如在學習“10的分與合”時,在復習鋪墊的基礎上,提問:“10可以分成幾和幾呢?”引導學生一邊涂珠算一邊思考,從而自己得出結論。多問幾個“為什么”比直接告訴學生“是這樣的”要好得多。,學生在相互之間的思維撞擊中學會了知識,獲得了積極的成功體驗。

猜你喜歡:

1.小學數學學習計劃怎么制定

2.一年級孩子的學習計劃表范文

3.一年級學生學習計劃表

4.一年級新學期學習計劃

5.小學五年級學生學習計劃

3828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