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案
土地改革具體來說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包括方方面面的內容,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業(yè)生產為主的國家,因此關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說一直都在進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歷史關于土地改革的教案設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土地改革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掌握新中國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過程和結果。
2.掌握新中國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護富農經濟的原因和意義。
3.了解西藏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民主改革的內容和意義。
4.掌握新中國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土地改革,前承新中國政權的建立,后啟經濟的恢復、發(fā)展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在本章教材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政權難,鞏固政權更難。新中國成立初,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了土地改革等運動,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也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突破方法是通過錄像、圖片、小品表演等方式來再現(xiàn)中國共產黨在建國初期土地改革的業(yè)績,分析、提煉、歸納土地改革意義。
2. 難點:學生可能對1950年土地改革中對富農階層采取的政策難以理解。因為1931年土地改革中對富農采取了限制政策,1947年土地改革中規(guī)定征收富農多余的土地財產,而這次土地改革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后開展的,卻對富農采取了限制并保存的政策。通過播放記錄片,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綜合多方面材料組織小組討論、指導綜合分析,最后得出結論。新中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主要集中在新解放區(qū),是繼續(xù)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將過去限制和打擊富農經濟的政策,改變?yōu)楸4娓晦r經濟的政策;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孤立地主,減少土改運動的阻力,保護中農和小土地出租者,穩(wěn)定民族資產階級,歸根到底,是為了有利于早日恢復和發(fā)展生產。
教學過程
導入語: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圖片,從中我們讀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學生: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當家作主等。
師:中國是農業(yè)大國,農業(yè)、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中央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中共中央2004年一號文件,以“三農”問題為核心作出提高農民收入的一系列重大戰(zhàn)略部署。“三農”解決的好壞是蘅量地方政府執(zhí)政能力的重要標志,地方領導把經濟搞好的重要指標在于農民的增收。但解放前中國農民的生活情況以及最大愿望都是什么?為什么?請同學帶著問題看一組圖片和一段影像資料。
生:解放前舊中國農民受地主剝削,生活極端貧困。
師:農民長期遭受地主剝削的根源是什么?農民什么時候徹底翻了身?
這就是我們要講的新課:土地改革。
任何歷史事件都離不開幾大要素。請根據(jù)提示看書,質疑問題,解決問題。
生:中國封建土地剝削制度。
師:土地改革前中國農村具體情況如何?請看圖示。
生:人教版教材P12第一段。
師:毛澤東也很感慨地說:“很短的時間內,將有幾萬萬農民從中國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么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如果你是國家最高領導人,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請簡單說一說具體的做法?
生:進行土地改革……
師:那么在土改中,當時是怎么做的呢?我黨總結了過去領導土地改革的經驗和教訓,又適應建國后的新形勢,在1950年6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成為指導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據(jù)。請看投影資料,試分析此次改革的目的、主要地點、步驟和結果。
生1:改革的目的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yè)化開辟道路。
生2:主要地點在新解放區(qū),僅限于大陸不包括臺灣。步驟是1950年冬開始,有領導的分期分批進行。
結果是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外,全國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三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七億畝土地和大量的家具等。還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繳納約350億公斤糧食的地租,農民真正得到了解放??偟目磥?,解放前很多農民房無一間,地無一垅,終年饑寒交迫,土改以后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師:在材料中,同學們注意到了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保存富農經濟的相關內容。根據(jù)新中國成立前后政治形勢分析原因是什么?
學生議論回答的內容整理如下:
為了孤立地主減少土地改革的阻力。
為了發(fā)展農業(yè)生產。
為了不受戰(zhàn)爭的影響縮小打擊面。
師:是因為當時中國的政治軍事形勢已經根本不同,在建國前,人民革命力量與反革命力量還處在殘酷的戰(zhàn)爭中,勝負未確定。一方面富農還是傾向于地主階級和蔣介石,另一方面人民革命戰(zhàn)爭又要求農民付出極大的代價(出兵、出公糧、出義務勞動)來支援戰(zhàn)爭取得勝利。這是全國人民最高的利益。因此允許農民征收富農多余土地財產,并對地主的一切財產加以沒收,以便更多一些地滿足貧苦農民要求,激發(fā)農民的革命熱情,來參加和支援人民革命戰(zhàn)爭。正如當時的一支歌唱到:最后一口糧做的是軍糧,最后的一塊布做的是軍裝,最后的一個兒子呀送到了部隊上。建國后人民革命戰(zhàn)爭在大陸上已基本結束,蔣介石的最后滅亡已成定局,農民出兵、出義務勞動、出公糧的任務相對減少了,雖然還有打臺灣的任務,但人民解放軍已有足夠力量去擔負?,F(xiàn)在全國人民的基本任務是在全國范圍內進行經濟建設。全國各族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的革命大團結,已經在政治和組織上形成,富農的政治態(tài)度,也比以前有了改變,保存富農政策,能夠爭取富農中立并且能更好地保護中農,去除農民在發(fā)展生產中某些不必要的顧慮。所以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階段中都是要保存富農經濟的。
生:什么時候才廢除富農經濟?
師:只有在農村中可以大量地采用機器耕種,組織集體農場,實行農村中的社會主義改造之時,富農經濟才消滅。
師:大家思考:從哪些方面來總結土地改革歷史意義呢?
生:P13最后一段。
師:為了更好總結,現(xiàn)在把同學們搜集到的一些資料呈現(xiàn)給大家。
資料1:這是1952年1月1日,為了宣傳農村土地改革的勝利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fā)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種郵票,全套4枚,由孫傳哲設計,上海大業(yè)印刷公司雕刻,上海大業(yè)印刷公司印制,1955年1月10日再版。生動地展示了土地改革極大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fā)展。按照規(guī)定,農村劃分出了地主、富農、中農、貧農、雇農等幾個階級和階層。沒收來的土地和財產,被重新分配。無論是地主,還是雇農,每個人都得到一份土地。當然,最高興的要數(shù)那些從前一無所有的貧雇農,他們中有的人甚至把土地證當作了寶貝,一直珍藏到今天。
資料2:時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魯笳說:“農民得到了土地,我們的黨就得到了農民的擁護。全國農民擁護的事情,那個時候,沒有辦不成的。所以說,這是一次了徹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資料3:毛澤東也曾興奮地說:“我為新中國數(shù)萬萬農民獲得翻身的機會和國家獲得工業(yè)化的基本條件而表示高興表示慶賀,”
資料4:在屬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獲。這就是勞動農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覺。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1951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1.4363億噸,比1949年增長了26.9%。
同學們從三個方面總結了土地改革的意義:即
第一:徹底廢除了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摧毀了地主階級的封建統(tǒng)治勢力。
第二:廣大農民在經濟上、政治上徹底翻了身。
第三: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和國家財政經濟好轉創(chuàng)造了條件。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lián)盟和人民民主專政。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為工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為國家工業(yè)化開辟了道路。
開始于戰(zhàn)國時期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經過土地改革才徹底被廢除。土地歸農民所有,這叫農民土地所有制,請同學們思考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農民土地所有制有什么異同點呢?學生答略。
課堂小結
土地改革實現(xiàn)了孫中山先生夢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目標。孫中山先生把民生問題概括為衣、食、住、行四個要素。時代在發(fā)展,而民生要素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變化。放眼中國,如何在民生問題中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原則,是老百姓既關心又期盼的大事,同時也是各級政府和全社會逐步達成的一個共識。2005年以來,中央采取了減免農業(yè)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體現(xiàn)了黨中央對農民殷殷的人文關懷。農村稅費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在農業(yè)發(fā)展新階段為解決好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采取的重大舉措,被稱為繼20世紀50年代初實行土地改革、80年代初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之后的中國農村“第三次革命”,當然三農問題要圓滿解決任重而道遠。
看了“歷史教案_歷史土地改革教案”的還看了:
4.初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