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故鄉(xiāng)》教案教學設計
《故鄉(xiāng)》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內(nèi),特別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凋敝、農(nóng)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魯迅的關于《故鄉(xiāng)》的教學教案設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故鄉(xiāng)》教案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1.能準確、流暢、富有感情地誦讀本文。
2.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主要故事情節(jié)。
3.通過反復誦讀,能說出小說中議論句的含義和作用。
4.能通過人物命運前后的對比,說出造成人物命運的根本原因。
教學準備
1、通讀課文兩遍,查字典解決不會讀和不懂的字詞。
2、查資料,收集整理能反映1921年前后的社會狀況的文字圖片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回到那個年代
組織學生交流自己收集整理的文字圖片,老師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專制政權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tǒng)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jīng)濟的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于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nóng)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小說寫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編入他的小說集《吶喊》,它的故事情節(jié)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現(xiàn)實生活。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xiāng)紹興接母親,親眼看到故鄉(xiāng)的破舊不堪和農(nóng)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后就以這次經(jīng)歷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小說《故鄉(xiāng)》。
二、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主要故事情節(jié)。
深冬的某天,“我”回故鄉(xiāng)賣屋搬家,見到了楊二嫂和閏土,感受到農(nóng)村經(jīng)濟日益凋敝,農(nóng)民生活日益貧困,最后我動身離開故鄉(xiāng),宏兒的話寄托了我的希望。
三、品味“變化”——“景”變:
本文主人公是二十年后再回故鄉(xiāng)的,此時的故鄉(xiāng)“景”與“人”必然有了一定的變化。請再次細讀課文,先找出景物的變化變化。
1、組織學生從景物的色彩、形態(tài)、溫度等角度來分析本文主人公腦海中故鄉(xiāng)景物的特征,并給腦海中的風景擬名(如“神異的圖畫”、“月下綠灘”等)。同時組織學生用精煉的詞語概括這樣的景色給人的感受(如:“神奇”“美麗”等)。
2、組織學生從景物的色彩、形態(tài)、溫度等角度來分析本文主人公二十年后所見故鄉(xiāng)景物的特征,并給所見的風景擬名(如“荒村”、“老屋一角”等)。同時組織學生用精煉的詞語概括這樣的景色給人的感受(如:“蕭條”“死氣沉沉”等)。
四、課后作業(yè)
本文所體現(xiàn)的最大的變化是“人”,讀課文,感受“人”的變化。
(2) 組織學生談談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分別給人留下的印象。
(3) 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17—28自然段,55—72自然段。通過朗讀加深對閏土變化的感受。
(4) 組織學生談談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分別給人留下的印象,用精煉的詞語或短語概括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特征。(少年閏土:聰明、機靈中年閏土:淳樸、善良、遲鈍、麻木)
2、楊二嫂
(1)組織學生閱讀39——52自然段,特別注意第45自然段,圈點勾畫出描寫楊二嫂的語言、動作、外貌等的語句,感受楊二嫂的變化。
(2)揣摩楊二嫂的心理活動,分析楊二嫂的思想性格(尖酸刻薄、刁蠻無理、無中生有、貪小便宜)。
(3)分角色朗讀39——52自然段,楊二嫂這個角色演起來有一定難度,可以由老師承擔這個角色。
小結:小說希望通過描寫故鄉(xiāng)和閏土、楊二嫂的前后變化,告訴人們什么?
小說希望通過描寫故鄉(xiāng)和閏土、楊二嫂的前后變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農(nóng)村破產(chǎn)、農(nóng)民生活痛苦的社會現(xiàn)實;同時深刻揭示出封建傳統(tǒng)對人民大眾精神的束縛和影響,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深切地抒發(fā)了作者對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和對新生活的熱切希望。
二、與作者共探“路”
1、“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寫“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嗎?
有。這句話有雙重含義。一層是實寫走在離鄉(xiāng)的異地謀生的路上。第二層,與下文聯(lián)系起來思考,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內(nèi)容,也就是“希望”。因此,這句話在結構上統(tǒng)領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內(nèi)容上提示下文。
2、“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對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這段話強調(diào)了實踐的意義??沼邢M蝗嵺`,這種希望是無所謂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無的。路是由人走出來的,希望是要經(jīng)過努力才能實現(xiàn),這個比喻,表達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
三、課后作業(yè)
魯迅在《故鄉(xiāng)》中,通過對比的手法,寫出二十年來故鄉(xiāng)人、物的變化,表達了一個深刻的社會主題。你的故鄉(xiāng)在二十年里一定也有了很多的變化,請通過查找資料、采訪人物等方式了解這種變化,并探究變化的形成原因,及隱含在這變化中的現(xiàn)實意義。把你的了解和探究結果寫成600字左右的文章,準備在課堂上交流。
《故鄉(xiāng)》教案設計篇二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掌握課文中作注的疑難詞語的讀音、字形、詞義。
3.理清小說線索和故事情節(jié)。
二.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請兩位學生朗讀第12自然段開頭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寫: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
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xiāng)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
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這是魯迅小說《故鄉(xiāng)》中的兩段景物描寫,前者多么明朗、美麗、令人
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蕭條、令人悲涼。前者是小說中'我'頭腦中想象出的
二十年前的故鄉(xiāng)的圖畫;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鄉(xiāng)的實景。
二十余年過去,故鄉(xiāng)景色在作者眼中發(fā)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作者為什么要
這么寫呢?作品中的'我'懷的是什么感情呢?讓我們深入地了解寫作背景,
認真地閱讀課文,去尋找答案吧。
2. 介紹寫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專制政權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
級的軍閥官僚的統(tǒng)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jīng)濟的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于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
是農(nóng)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小說寫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編入他的小說集《吶喊》,它的故事情
節(jié)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現(xiàn)實生活。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
回故鄉(xiāng)紹興接母親,親眼看到故鄉(xiāng)的破舊不堪和農(nóng)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
思緒萬千,一年后就以這次經(jīng)歷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小說《故鄉(xiāng)》。小說著重刻畫
了一個受盡當時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nóng)民閏土的形象。通過對閏土悲慘遭遇
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揭露舊社會對農(nóng)民從肉體到精
神的重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
3. 作家、作品介紹:
魯迅,我國現(xiàn)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筆名,浙江紹興人。
選自《吶喊》(小說集)。(《百草園》選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4. 出示幻燈片,檢查詞語預習:
陰晦(hui) 瓦楞(leng) 胯(kua)下 獾(huan) 秕(bi)谷
鵓鴣(bo)(gu) 髀(bi) 嗤(chi)笑 絮絮(xu) 瑟(se)索
蜷(quan)縮 寒噤(jin) 折(she)本 惘(wang)然 恣睢(zi)(sui) 潺潺(chan) 黛(dai)色 愕(e)然 五行(hang)
5.聽課文錄音,熟悉課文。
6. 討論課文段落:
小說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xiāng)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jié),全文可按
“漸近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開故鄉(xiāng)”三個方面分為三個部分。
一(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我”漸近故鄉(xiāng)時見到的一片破敗
蕭索的景象及當時的感觸,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從“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經(jīng)一掃而光了”):“我”在故鄉(xiāng)期間的見聞和
感受,著重刻畫了閏土、楊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農(nóng)村破產(chǎn)、農(nóng)民生活貧
困的社會根源,是小說的主干部分。
第一層(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
寫“我”到家時的情況。對少年閏土的回憶——天真無畏、深厚 友誼;對楊二嫂的比照——小市民習性更厲害
第二層(到“他就領了水生回去了”)
寫“我”和中年閏土見面的情況。(全文重點)
閏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變化(社會根源)
第三層(到“已經(jīng)一掃而空了”)
寫“我”告別閏土與故鄉(xiāng)。
三(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結束):“我”離開故鄉(xiāng)時種種感觸和矛盾心情,
抒發(fā)了作者對現(xiàn)實社會極大的憤懣,表現(xiàn)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生活
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心。
7.完成表格: 變化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
動作語態(tài)
對“我”的態(tài)度
對生活的態(tài)度
《故鄉(xiāng)》教案設計篇三
一.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對話描寫、外貌描寫的作用。
2.理解課文通過人物形象的對比來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教學過程:
1.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上一節(jié)課我們理清了小說的線索和情節(jié),對課文已比較熟悉,現(xiàn)在我們
來討論閏土的形象塑造。
2.分析閏土人物形象:
(朗讀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故鄉(xiāng)》寫閏土著重的是前后對照的方法。作品從哪幾方面進行對照?通過對照突出了什么?
明確:
(1)外貌對照:少年閏土:'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淳樸天真、可親可愛;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jīng)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經(jīng)濟生活的艱難和精神負擔的沉重)。
(2)動作、對話對照:
少年閏土:雪地捕鳥,月夜刺碴,'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4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
中年閏土:說話前的神態(tài)是'歡喜--凄涼--恭敬';他說了七句話,前六句用斷斷續(xù)續(xù)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最后一句還是用斷斷續(xù)續(xù)的話訴說自己的苦狀;說話后的神態(tài)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9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里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
“迅哥兒”改稱“老爺”,寫出閏土不僅為饑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級觀念思想的束縛。
“厚障壁”就是所謂“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精神隔閡。
(3)閏土對'我'、對生活的態(tài)度前后對照:
對我:
少年閏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中年閏土: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guī)矩'。——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對生活:
少年閏土:捕鳥、看瓜、刺碴、拾貝、觀潮……——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 將希望寄托于神靈。
(4)小結:
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把一個活潑的少年折磨成凄慘的苦人兒。
魯迅在這個人物的前后對比中,不僅從經(jīng)濟上、政治上刻畫了閏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從精神上揭示了閏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識給他加上精神枷鎖,尊卑觀念愚弄淳樸的農(nóng)民。見“我”時,強自按熄霎時間閃現(xiàn)出來的真摯友誼的火光;見面時一系列精神變化細致入微地刻畫了尊卑觀念給閏土心靈深處留下的創(chuàng)傷。對香爐和燭臺細節(jié)的描寫,進一步揭示內(nèi)心世界,他虔誠地渴望神靈的賜福,擺脫貧困與苦難,這樣描寫,可清楚地看到:閏土對苦難根源有直覺,但不理解;希望改變現(xiàn)狀,卻又無可奈何;他憧憬未來,卻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jīng)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是舊中國貧苦農(nóng)民的典型。
3.楊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對話、動作描寫):
(朗讀39自然段—52自然段)
小說對楊二嫂的描寫,先聞其聲,再見其人。
外貌描寫——'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
對話描寫——
動作描寫——
——她的說話和動作表現(xiàn)了她尖嘴利舌,貪小潑辣的小市民習性和日趨貧困的生活。
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zhèn)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兩個意義: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說明城鎮(zhèn)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