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
高中生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
管理員往往能夠比實際可能的要更快一點完成任務。那么,高中生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
1、例外管理。只有在執(zhí)行計劃的實際結果中出現(xiàn)的得大偏差,才應該向主管人員匯報,使他能夠留時間和能力。與“例外管理”概念有關系的是除基本事實以外一概拒絕插手的“無需了解”概念。
2、平等分配。任何人都沒有足夠的時間,然而每一個人又擁有自己的全部時間。這就是著名的“時間悖論”。時間是一種被相等地分配給所有人的資源。
3、猶豫不決。在需要做出決策的時候,很多管理人員毫無理由地躊躇不決.猶預不定.或拒絕做出決策。猶預不決也應該被視為一種決策——下決心不解決問題。
4、拖延。應該馬上做出的決策延期去做,應該付諸的行動一再推遲,久而久之,就養(yǎng)成了拖延的習慣,使你失去時間.錯過機會.增加最后時限的壓力和產生各種危機。
5、完整的下屬工作。管理人員授權時應該把完成一項“完整任務”所要求的責任和權力同時授出。這樣做既節(jié)省了時間,得以使自己去做更為得要的工作(否則就得親自完成這些任務);也使自己身國的工作者更樂意接受分配的工作,并提高了整個組織的效能。
6、授權(決策層次)。應該把決策權授予能夠做出準確判斷和便于獲取有關事實的盡可能低的層次。
7、上交問題。管理人員往往喜歡下屬依賴他們解決問題,這樣不知不覺地助長了下屬上交問題,這樣不知不覺地助長了下屬上交問題(顛倒了)的傾向。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是無意識地訓導下屬:“不經(jīng)過我的同意,什么也不要做”的結果。
8、例行公事(瑣碎事務)。所有對目標沒有多少價值的例行公事都應該給予合并.取消.授權或減少到盡可能低的程度。管理人員應該使自己擺脫不必要的瑣事,并有選擇地忽略不必要的材料。(參見第30條例外管理)
9、合并。在安排學習時間時,應當把類似的工作集中起來,以便消除重復的活動,并盡力減少打擾,諸如來往電話之類。這樣做將能經(jīng)濟地利用各種資源,包括個人的時間和精力。
10、反饋。對通向目標的實施情況進行定期反饋,是保證計劃順利進展的前提。進度報告應該明胡指出各種問題(即在執(zhí)行計劃過程中產生的實際偏差),以便及時進行糾正。
11、問題分析。不區(qū)分問題的原因和現(xiàn)象,結果必然丟失實質性問題,而把精力和時間耗費在表面的問題上。
12、選擇余地。在任何特定的情況下,都應當能夠提供一些可供選擇的可行性解決辦法,否則,就會減少選擇最有效行動方向的可能性。
13、錯誤的感覺。管理者的時間很少花費在他自己想要花費的地方。這種想法捉弄了時間的所有者,使他錯誤地認為,他的時間正用于應該用的地方,而不是用于實際用的地方
14、時間分析之必要。每日活動記錄至少持續(xù)1周,每15分鐘填寫寫1次,這作為有效時間分析的基礎是必要的。這種活動至少每半年應該重復1次,以免恢復低劣的時間管理方式。
15、預料。事先有所準備的活動一般來說比事后補救的活動更為有效。小洞不補,大洞吃苦。避免發(fā)生意外的最好辦法就是預料那些可能發(fā)生的意外事件,并為這制訂應急措施。我們假定,如果事情要出錯,那就無法避免。(墨菲第三定律)
16、計劃。絕大多數(shù)難題都是由未經(jīng)認真思考慮的行動引起的。在制訂有效的計劃中每花費1小時,在實施計劃中就可能節(jié)省3——4小時,并會得到更好的結果。如果你沒有認真作計劃,那么實際上你正計劃著失敗。
17、每日計劃。每日計劃對于有效地利用個人的時間是必不可少的,它應該于前一天下午或當天開始時制訂出來,并與近期的目標和活動相一致。
18、目標。較有效的結果一般是通過對既定目標的刻意追求來達到的,而不是依靠機會。目標管理的基本概念就來源于這個已被證實的原則。
19、優(yōu)先次序。應該按照優(yōu)先次序對各項任務進行時間預算或分配。不同的是很多管理人員花費時間的數(shù)量往往與他們任務的重要性成反例。(帕金森第二定律)(參看帕萊托原則:第10條)
20、最后時限。給自己規(guī)定最后時限并實行自我約束,持之以恒就能幫助管理人員克服優(yōu)柔寡斷.猶豫不決和拖延的弊病。
21、集中。在人們有組織的努力中,少數(shù)關健性的努力(大約20%)通常能夠產生絕大部分結果(大約80%)。這條原則也稱為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