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丁香五月婷婷,丁香五月婷婷网,欧美激情网站,日本护士xxxx,禁止18岁天天操夜夜操,18岁禁止1000免费,国产福利无码一区色费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通用學習方法 > 學習方法指導 > 幼兒園教學方法有哪些特點

幼兒園教學方法有哪些特點

時間: 鞏詩1173 分享

幼兒園教學方法有哪些特點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各項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幼兒園教育教學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幼兒教師傾向于運用自身教學能力的建設,不斷提高自身對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駕馭能力,從而促進幼兒園教學水平的提高。本文首先針對幼兒園教學特點進行簡要闡述,進而進一步討論提高幼兒園教學水平的方法策略。

  1.實踐練習法

  這是一種通過真實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養(yǎng)幼兒的基本社會生活能力和技能,并增進幼兒的相關知識,激發(fā)幼兒的社會情感的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充分利用現實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動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讓幼兒練習、實踐,以形成和鞏固或改變幼兒基本的社會行為。實踐練習法是典型的做中學的方法。如值日生、自我服務、力所能及的園內公益勞動、待人接物、解決矛盾和沖突等。

  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實踐練習法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生活活動本身。它蘊涵了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有時它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不同的生活事件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有不同的價值。選擇對幼兒具有興趣和挑戰(zhàn)性的生活活動與事件是實踐練習法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社會行為的實踐練習是一個從熟悉到熟練的連續(xù)不斷的過程,對某些社會行為的練習將延續(xù)人的終身。

  2.調查法。

  教師引導和啟發(fā)幼兒針對社會環(huán)境、社會事物及社會現象的相關問題,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收集相關材料,并對材料進行思考、分析,從而發(fā)現社會現象存在的狀態(tài),或是社會問題的原因,或是社會現象之間的聯系。幼兒社會教育中的調查法,主要是解決“是怎樣的”和“為什么是這樣的”等問題。因此,調查法是以問題為先導的。幼兒通過調查,對社會生活有了感性的和較為具體的認識。因此,調查法是幼兒社會教育的重要方法。幼兒參與的調查不同于成人的調查。一方面在于調查的內容是淺顯的、易于發(fā)現的、與生活直接相關的,蘊涵的關系應該是較為明了的。另一方面是調查手段以視覺感性的手段為主,看、問、聽等是調查的重要方式。

  3.參觀法。

  社會領域中的參觀法是指幼兒進入一定的現實社會場景,通過多種感官,感知社會現象的狀況。社會領域的觀察法主要是針對一個或兩個社會事物或現象進行深入的觀察,以視覺為主要感知渠道。即根據社會領域教育的目的與任務,組織幼兒在園內或園外的場所,讓幼兒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象的觀察、思考而獲得新的社會知識與社會規(guī)范的教育方法。它能使幼兒教育活動與幼兒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通過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接觸社會,接受教育。參觀法的運用必須服從教育目的,根據教育的要求進行。參觀前教師的準備工作是根據教育目的和要求確定參觀的地點、對象和進行的步驟,制訂好參觀的計劃。參觀時要指導幼兒圍繞參觀目的進行觀察感知。參觀結束后,教師要幫助幼兒對參觀內容作小結,使幼兒對參觀內容有個概括性的了解。

  4.表演法。

  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引導幼兒通過身態(tài)動作、語言及表情去體驗、感受一定角色的情感和行為,從而達到社會性—情感發(fā)展的目的。一般應有明確的主題。主題可以是幼兒商定的,也可以是教師和幼兒共同確定的。幼兒可根據這個主題自行確定或在教師的幫助下確定相應的角色。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表演總是指向特定的發(fā)展目標。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發(fā)展的需要和幼兒行為、情感發(fā)展的實際狀況,確定表演的主題和相應的角色,并為幼兒表演創(chuàng)設或引導幼兒共同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景,為幼兒的表演提供相關的材料。一般幼兒表演的主題來自現實生活事件或藝術作品(文學作品、電視等)。對幼兒現實生活的關注,有助于表演主題的豐富和生動,也有助于激發(fā)幼兒的表演欲望。

  5.講解法。

  講解法是向幼兒說明一些簡單的、基本的知識和道理,讓幼兒了解規(guī)則及其意義,使幼兒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實,知道判斷事物的基本標準,即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應該怎樣做和為什么要這樣做。講解法不是幼兒社會學習唯一的方法,但是一種重要的方法。教師對幼兒的講解不一定是全班的講解,還應該包括小組的和個別的講解。講解法的使用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依靠幼兒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很難把握事實、道理或規(guī)則的本質,或幼兒自己的探索和思考達成目的的時間代價過高。教師的講解有助于降低幼兒理解的難度,或使幼兒真正掌握相關的內容。教師無視幼兒能力的過于深奧的講解以及不顧幼兒興趣的過于重復的講解不利于幼兒的社會學習。講解不是從道理到道理,而是經常需要例證。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講解應該是感性的、生動的、具體的,關注幼兒興趣和已有經驗的。

  6.談話法。

  談話法是教師與幼兒及幼兒和幼兒之間圍繞某個問題進行的思想和情感交流。語言交流是其核心的表現形式。它經常表現為教師和幼兒之間及幼兒和幼兒之間的相互提問、對答。談話法在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的使用,有助于幼兒表達對社會事物和現象的經驗,有助于幼兒和教師之間分享思想和情感,也有助于幼兒形成一些正確的觀念。教師的引導在談話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教師引導幼兒進入談話的話題,并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問,使談話圍繞教育活動的目標進行。話題可以是教師引起的,也可以是幼兒提出的,但任何話題一定要蘊涵社會教育的目標,并具有可談性,即談話能夠深入下去。一般說來,話題與幼兒生活的關系越密切,就越具有可談性。談話可以在全班進行,也可以在小組中進行。可根據需要靈活組織。

  7.討論法。

  討論法是指教師和幼兒圍繞某個論題進行的思想碰撞或思想發(fā)散。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討論有兩種性質,一是價值沖突型的討論,如誰對誰錯等;二是多種求解可能型的,如我們如何幫助班上有聽力障礙的小朋友。這兩種討論的相同之處是都有一個討論過程。討論法的前提是有一個可討論的論題,這個論題要么是存在價值沖突,要么是有潛在的眾多可能性。不然討論難以展開和維持。有時,討論變成了一般的談話,主要原因就是論題不適宜于討論,不具有討論的特性,因此,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論題,而只是談話的話題。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的首要作用是引導,而不是指導。教師參與幼兒的討論,應少問,多說,即表達個人見解,以此引發(fā)幼兒表達個人見解,應在平等討論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

  8.價值澄清法。

  它是由L.E拉塞斯等人合著的《價值與教學》一書系統(tǒng)闡述的。價值澄清理論的基本內容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而且每個人都依照自己的價值觀行事。盡管價值是相對的,個人的,是不能被他人灌輸的,但是有理智的人類應該有能力學會運用 “評價過程”進行此法的運用。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與周圍人和事的接觸,逐漸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價值澄清”就是通過幼兒內部心理活動進行價值選擇、價值確定,然后付諸于外部行動的過程。價值澄清有七個步驟:

  (1)讓幼兒自由選擇價值。

  (2)讓幼兒從盡可能多的選擇內容中選擇價值。

  (3)讓幼兒對各種選擇過程及其后果進行思考再做選擇。

  (4)讓幼兒珍惜和重視自己的選擇。

  (5)讓幼兒會公開表示自己的選擇,并求得大家認可。

  (6)讓幼兒根據自己的選擇去行動。

  (7)讓幼兒重復自己的行動并使之成為個人的生活方式。

  使用價值澄清法,應強調幼兒價值建立通過幼兒自身的內部心理活動、內心情感體驗,繼而進行意志行動這么一個過程,一個由內到外,思想言行一致的幼兒主動建構價值的過程。它重視幼兒價值行為表現在公眾場合與個人獨處時都能保持一致。但理論中最主要的不足在于它忽視了個體價值觀的確立必須在外部的教育條件下進行才能取得效果。對幼兒來講,他們很難靠自己建立價值觀,而是依賴于外部教育或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通過自己的認識才能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因此確定價值的過程應該是在教育的影響下引起幼兒內部心理活動矛盾沖突的過程。價值澄清法有澄清應答法、價值表決法及價值排隊法等具體方法。

  9.移情訓練法。

  移情是設身處地地站在別人的位置上,從別人的角度去體驗別人的情感。移情訓練就是通過故事、情景表演及日常交談等形式,使幼兒理解、分享別人的情緒情感體驗,使幼兒在日后生活中,對他人類似的情緒、情感會產生習慣性的理解和分享。培養(yǎng)幼兒的移情能力,可形成幼兒早期社會性行為的動機基礎。體察他人情緒,理解他人情感,分享他人的情緒情感并表現進一步的關愛行為,需要有目的的教育過程。移情訓練的主要途徑有講故事、編故事、情境表演等。使用移情訓練法首先要依據幼兒社會性情感發(fā)展需要,選擇能夠符合幼兒年齡與認識發(fā)展需要的情緒、情感。其次,移情發(fā)生建立在情緒識別與命名上。老師要從情緒辨別與情緒命名入手進行教育。第三,移情發(fā)生還得利用幼兒的自我中心,通過情感換位,讓幼兒以自己的情緒去理解他人情緒,以自己的情感體驗去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第四,移情訓練中選擇移情對象應變換身份、性別,以利于訓練幼兒對各種不同的人物移情,擴大移情對象,使幼兒形成泛化的不受移情對象與自己關系影響的移情。第五,移情訓練法應與情境演示法、行為練習法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梢宰尭鞣N形式、方法相輔相成而使移情訓練達到最佳效果。第六,移情訓練不能只停留在對情緒的理解和分享上,還應對幼兒進行良好行為的教育,引導幼兒用自己良好的社會行為去關心他人。值得一提的是,教師的移情能力和對待移情訓練的態(tài)度能影響幼兒的移情效果。因此,教師使用移情訓練法時自己也得投入真情。

  10.觀察學習法。

  觀察學習由社會學習心理學家提出。其代表人物班圖拉的核心思想就是觀察學習。通過模式模仿或觀察學習,個體直接學會新的行為模式。幼兒通過觀察學習而獲得相應的社會認識與行為的方法,就是觀察學習法。這種方法強調幼兒的主體作用,觀察學習法有三大優(yōu)越性:一是通過觀察、模仿、學習,幼兒可以立即學習新的行為模式。二是通過觀察學習,可以激勵隱藏在內心的行為傾向變?yōu)橥獠康膶嶋H行動。三是對行為模式的模仿可以改變、消除或強化個體原有的行為模式。社會心理學家對觀察學習的過程具體分析為四個步驟,針對四個步驟對教師也有一些基本指導要求:

  A注意。幼兒注意被模仿的行為模式。教師應當設計提供容易引起幼兒關注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應該有鮮明的特點或具有權威感等引人注目的特點。

  B記憶。在幼兒注意和觀察之后,腦中存入刺激留有表象記憶。教師要給幼兒記憶的機會,模式出現停留時間長一些,行為展示慢一些,清楚一些。

  C行為復出。觀察并記住了新的行為模式,在動機作用下再現有關模式行為。要使觀察到的模式表現為幼兒自己的行為需要驅動力,因此教師應該提供環(huán)境,提供條件讓幼兒實踐觀察到的行為模式,盡管最初只是粗略的近似的行為。

  D強化或調節(jié)。模式行為經常再現,需要受到強化刺激因素的影響。如果學習者看到模式行為受到他人獎勵和贊賞或自己的模仿行為出現受到獎勵,這是正強化出現,會增強幼兒產生模式行為的欲望,反之就會減少產生模式行為。“強化或調節(jié)”這一步發(fā)揮作用依賴于個體對獎、罰的態(tài)度。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對良好的模式行為給予積極的態(tài)度與評價,產生積極的強化。如果對于不良行為模式教師就應設法抑制,就應把這種行為模式消除在內部表象轉向外部行為的中介過程中。

  11.角色扮演法。

  角色是指社會中有相應職位,承擔一定責任且遵守特定社會規(guī)范的個體。角色扮演就是幼兒遵循角色要求和期望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行為。角色扮演法就是:創(chuàng)設現實社會中的某些情境,讓幼兒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使幼兒表現與這一角色一致的且符合這一角色規(guī)范的社會行為,并在此過程中感受角色間的關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為經驗,從而掌握自己承擔的角色所應遵循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要求。斯托帕曾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兒童扮演角色的活動對兒童道德行為發(fā)展的影響。實驗證明,通過角色扮演法訓練的幼兒可以通過承擔某種角色,了解角色行為特點,設身處地理解角色心情,有利于利他行為的產生。

  “教育有法,而無定法”,這是教育方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教育方法的確定和選擇,是依據教育過程本身所具有的規(guī)律性,不是任意的,需要老師發(fā)揮教育機智,根據條件和需要,對教育方法進行藝術性的再創(chuàng)造,再加工,靈活地藝術地運用于教育實踐。

  聲明:學前谷-中國嬰幼兒教育網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文章來源:

  幼兒園創(chuàng)造性律動的教育價值及其教學方法

  (一)問題的提出

  律動,是指幼兒在音樂伴隨下,有規(guī)律地做出富有韻律感、節(jié)奏感的身體動作。律動教學在幼兒園的音樂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因為它不僅能培養(yǎng)和提高幼兒的音樂能力,增強幼兒對音樂美 的敏感性,而且能使幼兒得以和諧發(fā)展、健康成長。

  長期以來,幼兒園的律動教學通常是把現成的作品教給幼兒,很少發(fā)揮幼兒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教師所重視的是幼兒技能技巧的訓練。所采用的方法是“示范—模仿—練習”這樣一種機械模仿的固定模式。這種模式既忽視了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又忽視了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還違背了音樂教育要盡音樂藝術之所能,發(fā)揮音樂之優(yōu)勢來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

  面向未來,培養(yǎng)跨世紀創(chuàng)造性人才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為“創(chuàng)造而教”已成為教育的目標和口號。幼兒期是幼兒園創(chuàng)造力的萌芽期,這已被許多測試研究所證明。音樂活動本身也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谝陨险J識,我們以“幼兒園創(chuàng)造性律動研究”為課題,在如何讓幼兒創(chuàng)編律動方面進行了研究。

  (二)創(chuàng)造性律動的教育價值

  “創(chuàng)造性律動”是指讓幼兒在音樂的感染下,身體隨著旋律的起伏自由地富于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地做出符合音樂性質、結構與節(jié)奏的身體動作。這樣的身體動作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通過積極探索而創(chuàng)編出來的。其中包括為歌曲創(chuàng)編動作、創(chuàng)編模仿動作、舞蹈動作及欣賞成品音樂創(chuàng)編動作等。創(chuàng)造性律動不僅有利于幼兒音樂能力的發(fā)展,也能對他們身心的發(fā)展產生良好的影響。

  1.促進幼兒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音樂活動往往離不開想象,而想象又是幼兒從音樂活動中獲取快樂的重要途徑之一。創(chuàng)造性律動則更是一項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和獨創(chuàng)性的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經過教師的積極引導和與幼兒一起共同設計動作的過程,幼兒的想象力和獨創(chuàng)性會有較大提高。如:請幼兒跟隨《玩具兵進行曲》創(chuàng)編律動,我們的眼前就會出現姿態(tài)各異的玩具形象,有優(yōu)美的洋娃娃跳舞、活潑可愛的小動物玩具、堅強有力的變形金剛玩具、有趣的小木偶玩具等。單是一種木偶玩具,孩子們又能創(chuàng)編出千姿百態(tài)的木偶動作。孩子們會隨著音樂打開記憶的閘門,展開想象的翅膀,創(chuàng)造出常常讓教師始料不及、為之驚喜的新穎獨特的動作。經常進行這樣的活動,對促進幼兒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是顯而易見的。

  2.促進幼兒情感的發(fā)展

  幼兒期正是一個從情感由低級向高級逐步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之一,在這時期中,富有情感性的音樂活動對幼兒的情感發(fā)展具有明顯的促進潛力,幼兒越是能夠有機會接觸各種音樂作品,參加各種音樂活動,就越會逐步懂得愛、溫柔、同情、自豪、集體精神、憎恨丑惡和追求美善。在創(chuàng)造性律動活動中,幼兒首先需要欣賞音樂作品,了解音樂性質,引起共鳴,激發(fā)情感,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編動作。當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欣賞了表現解放軍的進行曲后便會產生熱愛解放軍的積極情感,從而創(chuàng)編出各種解放軍的動作。有時候一首好的音樂作品,一次好的音樂活動對幼兒所產生的強烈情感的影響,甚至會成為其終生的精神生活的寶貴財富。

  3.促進幼兒自我意識的發(fā)展

  首先,幼兒在創(chuàng)造性韻律活動中感受和表現音樂時,需要有意識地認識自己身體的活動狀況,并需要有意識、有目的地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身體活動,使自己的身體活動與音樂相一致,使身體各部分的活動相互協調一致。其次,幼兒在理解和感受音樂時也需要不斷地想象和情感體驗。第三,幼兒在創(chuàng)造性律動的活動中可以獲得來自教師、同伴的各種評價,這些評價都會在個人的自信心、自尊心、自我評價能力、自我態(tài)度的形成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

  4.促進幼兒交往合作能力的發(fā)展

  音樂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人際交往的機會,滿足人的交往需要,人們可以通過音樂彼此溝通并進而建立感情上的和諧關系。在創(chuàng)造性律動活動中,一個完善的律動往往是在多名幼兒的共同創(chuàng)造的基礎上形成的,他不但使幼兒用更加優(yōu)美的動作表現音樂,而且使幼兒體驗合作的快樂。在欣賞成品音樂進行創(chuàng)造性律動活動中,有時需要根據音樂的性質與結構,引導幼兒想象不同的角色創(chuàng)編動作,同時由教師與幼兒或幼兒與幼兒分別擔任不同的角色,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完成律動。這種成人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的音樂交往,可以給幼兒提供大量人際交往的機會和經驗。在這些結構的音樂交往活動中,幼兒與人交往的需要和信心也得到不斷加強。

  綜上所述,創(chuàng)造性律動的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發(fā)展身體運動的能力,發(fā)展借助身體動作感受和表現音樂的能力,提高幼兒身心協調活動的能力。與此同時,創(chuàng)造性律動還能滿足幼兒對身體活動的需要,參與音樂過程中對音樂進行探索的需要,想象聯想思維的需要和創(chuàng)造性表現的需要以及交流合作的需要等,為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提供必要的外部條件。

  (三)創(chuàng)造性律動的教學方法

  在創(chuàng)造性律動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經過反復實踐論證,總結出如下教學方法,以供廣大教師參考。

  1.替換法

  替換是指用一種新的動作替換掉原有律動中部分或全部動作,這一方法適合于初步學習創(chuàng)編動作的小、中班幼兒。它能調動幼兒創(chuàng)編動作的積極性,增加幼兒學習的新鮮感,使幼兒在整個創(chuàng)編活動中輕松自如。此方法一般用兩課時進行較好。第一課時,教師可教給幼兒一些簡單的動作讓幼兒模仿。第二課時,教師引導幼兒創(chuàng)編不同的動作替換某一樂段(樂句)原有動作。如我園設計的小班創(chuàng)造性律動《大貓小貓》,音樂為ABA三段體結構,A段表現大貓,B段表現小貓。第一課時,教師做大貓,幼兒做小貓,并在教師帶領下按音樂節(jié)奏拍手。第二課時,教師引導幼兒想象小貓除了拍手還可以做什么,啟發(fā)幼兒創(chuàng)編出新的動作替換原有拍手動作。

  2.聯想法

  聯想是指由一種動作想到另一種動作的心理過程。在使用這一方法時,可先用教師示范一種動作,再啟發(fā)幼兒根據這種動作所表達的內容、方法等進行聯想、創(chuàng)編相關的動作,也可以由個別幼兒示范。如創(chuàng)編《彩帶舞》律動時,一位幼兒想出了向前甩彩帶的方法,教師就抓住時機讓幼兒根據動作方位變化進行聯想,啟發(fā)幼兒想出上、下、左、右等不同方位甩彩帶的方法。再如創(chuàng)編《兒童樂園》律動時,一位幼兒想出了蕩秋千的動作,教師啟發(fā)幼兒根據律動的主題想出其他兒童樂園游玩的動作,如“翹翹板”、“轉椅”等。這種方法的運用,可使幼兒的創(chuàng)造思路更加清晰,創(chuàng)編的動作更加豐富。

  3.類比法

  類比法是指把陌生的對象與熟悉的對象比較,為幼兒提供創(chuàng)編線索。教師可引導幼兒將性質相同的音樂進行比較。如在創(chuàng)編《花環(huán)舞》的動作時,可啟發(fā)幼兒回憶以前學過的舞蹈中哪一首音樂和現在聽到的音樂比較相似。教師也可引導幼兒將性質不同的音樂進行比較。如將《進行曲》與《搖籃曲》進行比較,從而啟發(fā)幼兒創(chuàng)編出節(jié)奏感強、有精神的動作。

  4.匹配法

  匹配法是指幼兒在熟悉音樂性質及結構的基礎上,教師將律動內容以故事的形式出現,幫助幼兒理清動作順序并根據情節(jié)線索創(chuàng)編系列相關動作,將動作與音樂恰當匹配。此法適合于具有創(chuàng)編經驗和一定舞蹈動作詞匯的中、大班幼兒。如我園設計的大班創(chuàng)造性律動《過年》就采用了此法。第一步,教師將根據音樂性質與結構設計出的動作情節(jié)提供給幼兒:“過年了,一群小朋友一路小跑來到了夫子廟看花燈。他們左看看、右看看、前面看看、后面看看,看到了許多非常漂亮、有趣的燈,高興地跳起舞來。”第二步,引導幼兒根據情節(jié)創(chuàng)編動作。第三步,將完整動作與音樂匹配,使幼兒在主動學習過程中愉快地掌握動作。

  5.遷移法

  遷移是指先行掌握的基本動作經驗和學習結果對后繼的其他學習產生影響。一些研究與事實都說明幼兒的前學習不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進行遷移。模仿遷移就是由此及彼、觸類旁通的過程。如當幼兒學習了新疆舞基本動作后,教師有意識地選擇一些不同的新疆舞風格的樂曲,讓幼兒創(chuàng)編動作,啟發(fā)幼兒將學會的新疆舞基本動作加以組合遷移到新的音樂中去。

  6.變化法

  變化是指用一種動作變化出幾種動作,有意識地在幼兒活動中注入“變化”的因素,才能使幼兒的思維富有彈性,具有靈活性、變通性。變化的關鍵是幫助幼兒掌握變化的規(guī)律,幼兒掌握一種動作后,可讓幼兒根據這種動作變化出許多相似的動作。如幼兒學會原地走“三步”后,可啟發(fā)幼兒將“三步”作些變化,向前走、向后退,轉圈走,加入手的動作走等。隨著創(chuàng)編經驗的積累,幼兒逐步體會到:可以通過改變動作的姿態(tài)、節(jié)奏、幅度、力度、方向創(chuàng)編出許多新的動作。

  7.借鑒法

  借鑒法是指在別人創(chuàng)編動作的基礎上進行發(fā)展,使動作更加優(yōu)美完善。如我園設計的韻律活動《生日樹》,教師在引導幼兒創(chuàng)編生日禮物動作時就采用了此法。這種方法不僅使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得到發(fā)展,而且使幼兒體會到與同伴合作取得成功所帶來的快樂。

  8.組合法

  組合是指將兩個以上的動作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組新的動作。在組合動作時,教師首先要幫助幼兒掌握順序規(guī)律,如在創(chuàng)編律動《哆唻咪》中,我們先讓幼兒熟悉音樂,再讓幼兒自下而上按樂句創(chuàng)編動作,最后將動作組合與音樂匹配。這樣創(chuàng)編的動作,不僅便于記憶,而且顯得連貫協調。在組合動作時,還可啟發(fā)幼兒根據角色形象、情節(jié)內容進行創(chuàng)編,如大班韻律活動《愛麗斯夢游玩具王國》,教師根據樂曲回旋多的結構,設計出與之相呼應的“愛麗斯—木偶—愛麗斯—小喇叭—愛麗斯—公雞”等角色,將主題動作與變化動作用交替的方式進行組合,這樣的組合既有整體感,又有利于幼兒創(chuàng)編和掌握。

  經過一段時間對幼兒創(chuàng)造性律動的研究,我們體會到,讓幼兒自己創(chuàng)編動作,不僅使幼兒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表現和動作技能得到提高,而且大大地調動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使幼兒的素質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417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