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之本色
關于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之本色
小學語文課堂應有的本色是怎么樣的呢?下面是有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關于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之本色,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關于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之本色(一)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語文課程性質(zhì)”是這樣表述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然而,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有些語文教師道路走偏了,走遠了,甚至走彎了,使語文學科在課程特性上出現(xiàn)了異化、變質(zhì)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在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呈現(xiàn)上。有的課堂注重知識內(nèi)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視了語文課的本體訓練;有的課堂唱歌、跳舞、繪畫等活動形式多樣,唯獨讀書不多,語文教學變成了藝術教學。我們不能否認,增強課堂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開闊視野,使語文學習效率更高,更能體現(xiàn)大語文觀;但學科之間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藝術究竟該在什么時機走進語文課堂,應以語文學習目標為依據(jù),應為“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服務,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我們應該準確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有的本色。
一、抓住文本,方顯本色
我們都知道課文是范例,而小語是最基礎的學科,不抓好教材文本這個例子,又怎能讓學生舉一反三,為日后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呢?語文課堂就要緊扣文本這個重點,扎扎實實地教,給學生充分的識、寫、讀、背的時間,讓學生理解、掌握、積累和運用字、詞、句、段等最基礎的語文知識技能。在此基礎上還應充分挖掘課程資源,拓展教學內(nèi)容,使學生在更加廣闊的背景下學語文。然而,當下語文課仍有不少教師是脫離文本的教學,偏離主題,漫無邊際的拓展,形成了許多非語文的東西。出現(xiàn)了輕視“雙基”的現(xiàn)象,尤其是輕視基礎知識的傳授。小學處于基礎教育階段,小學語文是基礎的基礎,無知即無能,沒有知識就沒有創(chuàng)造。我們過去所否定的是煩瑣分析,新課標明確提出:“不應完全用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思考”,說明部分的分析還是必要的。比如說,面對文章整體要找一個切入點,當然要分析;在具體形象的描繪后,或在情感活動的熏陶后,教師以簡明的語言,對文章某部分進行分析、講解、提煉、歸納,做出小結,引導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當然要分析;對段意的歸納,對中心思想的體會,都離不開必要的分析。
再者,由于語言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因此要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盡量讓學生去感悟、體會、揣摩、體驗。有位教師在教學《輪椅上的霍金》時,對課文內(nèi)容匆匆一讀而過,讓學生大致說說霍金哪些地方很感人,然后補充介紹霍金的其它事跡,再讓學生介紹其他科學家的故事,最后讓學生談感想。這一課脫離了文本,上成了品德課。筆者認為語文教學必須貼近文本適度拓展,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統(tǒng)一。薛法根老師教學《祖父的園子》時,讓學生充分閱讀課文,在指導學生讀懂文章寫什么之后,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語言特點,借鑒課文“想怎么就怎么”的句式進行語言訓練。學生放飛想象,把情感融入語言,寫出了許多精彩的語段,取得了極好的表達效果。這樣的課堂教學抓住了語文的“本”,體現(xiàn)了語文的“色”。
二、重視讀書,盡現(xiàn)本色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手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讀,已經(jīng)被越來越廣泛地關注,這不僅僅因為讀是學習語文的有益方法,更因為讀是語文學習過程中的重中之重。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個“對話”的主體是學生,讀書是閱讀教學的主體環(huán)節(jié),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本”,應該占有課堂教學的主要板塊。新課程標準中就閱讀還要求我們做到這樣幾點:一是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嘗試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二是重視默讀,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三是對部分詩文還應該做到誦讀。因此,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讀書的訓練。既要通過閱讀培植自我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又要在閱讀實踐中體驗語文情感,豐富語文積累。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備“讀”時,從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努力做到:
1.有明確的目標。讀書的方法很多,什么時候該用哪種,教師應給予引導。
要訓練學生在讀中感知、感悟,培養(yǎng)語感,受到熏陶;在讀中積累語言,即“初讀感知——精讀領悟——品讀玩味——誦讀積累”。
2.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讀書時間。一般情況下,時間和效率是成正比的,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往往取決于教師在課堂上安排學生讀書時間的多少,所以課堂上要給學生充分讀書的時間,切忌“走過場”。
三、加強聽說,突顯本色
人的一生中,有許多時間處在聽的狀態(tài)。會聽的人也是會學習的人。學會傾聽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品質(zhì)。所以,語文課堂應該加強“聽”的訓練。一方面,既要傾聽教師的課堂講解,又要傾聽同學的課堂發(fā)言;另一方面,既要聽得到,聽清楚,聽完整,又要聽得懂,聽出重點,聽出實質(zhì)。同樣,樂于傾聽,聽他人說話認真耐心。這不僅是良好學習習慣的體現(xiàn),更是語文學習的必須。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適當安排聽力的訓練很有必要。如:生字詞的聽寫,課文內(nèi)容的聽寫,聽記作文的訓練等等。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的做法值得提倡,每每課始,薛老師總會讀一兩段與文章關聯(lián)密切的語段,讀完之后他必會提一到兩個問題。不僅如此,薛老師的詞語聽寫也“別具一格”,他堅持聽寫時只讀一遍,且速度較快。這樣學生的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鍛煉、提高。
說的訓練應該是自始至終貫穿在課堂教學之中的。說是言語的表達,它不僅是語文實踐運用能力的再現(xiàn),而且借助說的實踐可以熏陶情感,享受樂趣,形成價值觀念。“敢于表達,表達有條有理”,這既要求學生在言語交際的過程中大膽、自信、樂觀,又要求學生在口頭表達時做到認真、清楚、得當。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營造敢說的氛圍??梢圆捎眯〗M發(fā)言競賽機制,激勵學生主動發(fā)言;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自然、大膽地說出心中的話;教師還應打消學生的顧慮,用“說錯了沒關系,參與就很了不起”“舉手是積極勇敢的表現(xiàn)”等語言激勵學生。
2.營造練說的機會??梢圆捎贸块g新聞直播、課前2分鐘演講、每堂課上每人至少發(fā)言一次的慣例、根據(jù)文本設計練說環(huán)節(jié)等方法給學生創(chuàng)造說的機會。
3.教給練說的方法。我們要抓好每一堂語文課,要求把話說完整;要學會用幾句話闡述自己的某個想法或觀點;課上,教師要適時地傳授口語交際的方法并在訓練中不斷強化。
四、引導精思,更現(xiàn)本色
古人強調(diào):“熟讀精思,虛心涵詠,切己體察”,指出“學而不思則罔”。語文學習離不開感悟,這個“悟”就是一種思考?!墩Z文課程標準》閱讀教學目標中,首次提出了“感悟”這一概念。筆者認為,所謂閱讀中的“感悟”,是指學生憑著對語言和語境的直覺,獲得一定的印象和意義的心理過程,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目的。為此,課堂上應該注意:
1.提出的問題要值得思考。當我們的一個問題提出來,學生小手如林未必是件好事,也許問題太簡單。反之沒人舉手發(fā)言也是有問題的。因此,所提出的問題要精心篩選,答案不能一伸手就摘到,也不能高不可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首先,創(chuàng)設的問題要緊扣內(nèi)容。任何問題的提出和設計要緊扣教學內(nèi)容,精心組織,有針對性地設置。其次,創(chuàng)設的問題要新穎。“求新求異是所有學生(特別是小學生)的共同特點,”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新穎,能激活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求問題。再次,問題的提出要注意難易適當。“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因材施教”。
2.要讓學生“潛心涵泳”。潛心涵泳,是一種在熟讀基礎上潛心專注的感悟策略,就是學生自己去體味、去琢磨,是真正的感悟。例如,《草船借箭》中有一句話: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么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我們就回去。”如果不加潛心涵泳,學生是很難對諸葛亮的“笑”有所感悟的。而事實上正是諸葛亮的這一“笑”,才是本文最傳神的地方。通過對諸葛亮“笑”的潛心涵泳,有的學生感悟到諸葛亮是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有的學生感悟到諸葛亮是在笑魯肅的忠厚老實;有的學生感悟到諸葛亮是在笑自己的神機妙算。一個簡簡單單的“笑”字,在學生的全心玩味、專心咀嚼下,竟然開掘了如此生動而豐富的內(nèi)涵和意蘊。
3.要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我們在聽課時常會看到有些教師一個問題剛提出來就要求學生回答,學生根本就沒有思考的時間還談什么思維訓練,并且每個學生理解的速度是不一樣的。我們的教學應該面向?qū)θw學生,不要為了趕所謂的進度,完成所謂的教學流程而搞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的學習,必須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中,唯有遵循語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把握語文學科的自身特點,還語文課堂固有的本色,才能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
關于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之本色(二)
11月29日,荊門市小學語文聯(lián)會在市實驗小學召開,會上聆聽了專家的報告,觀摩了全市部分優(yōu)秀語文教師的的展示課,很受教育和啟發(fā)。
縱觀本屆的觀摩課,我認為所有的課堂都呈現(xiàn)出“質(zhì)樸、扎實、深沉”的主旋律,體現(xiàn)出四個改變(表演泛論化現(xiàn)象退出課堂,形式主義小組合作告別了課堂,濫用多媒體的現(xiàn)象離開了課堂,逐段教學的現(xiàn)象不見了)和三個回歸(文本回歸應有的位置,語文的工具性得到大大加強,確切地把握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統(tǒng)一這個度)。在觀摩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們抓情感主線、事件發(fā)展的線索來感知課文,離開文本過度發(fā)揮的現(xiàn)象得到了扼制。
從現(xiàn)場展示課看來,這些老師真不愧為我市的小學語文的領軍人物。他們在語文課堂教學時,都注意引導學生認認真真地說,扎扎實實地讀,隨心所欲地寫,淋漓盡致地思,聽出一種人格,讀出一種味道,說出一種個性,寫出一道色彩,思出一片風景。 突出了一個“實”字,少了以前“秀”的痕跡。讓我飽覽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語文大餐。
我認為語文課堂就應該具有“三味”即“語文味”(讀味,寫味,品味)、“人情味”和“書卷味”。在教學時應當彰顯“四力”:質(zhì)樸的原力、蓬勃的活力、強勁的張力、迷人的魅力。真正做到“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求生存,扎扎實實某發(fā)展,回歸常態(tài)的語文教學。”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將努力學習這些名家教育風范,力求自己的教學為學生發(fā)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