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面癱的最佳治療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患上面癱該怎么辦呢?要得到怎樣一系列的治療呢?下面和學習啦小編就一起來了解下小孩面癱的最佳治療的相關資料,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小孩面癱的原因
1.感染性病變:感染性病變多是由潛伏在面神經感覺神經節(jié)內休眠狀態(tài)的帶狀皰疹(VZV)被激活引起;
2.耳源性疾病;
3.Bell麻痹;
4.腫瘤;
5.神經源性;
6.創(chuàng)傷性;
7.中毒:如酒精中毒。長期接觸有毒物;
8.代謝障礙:如糖尿病、維生素缺乏;
9.血管機能不全;
10.先天性面神經核發(fā)育不全。
小孩面癱的最佳治西醫(yī)療方法
中西醫(yī)結合:
現代醫(yī)學主要采用激素、B族維生素和理療等方法治療。但現代臨床普遍認為中西醫(yī)結合特別是針灸治療該病為首選療法。
中西醫(yī)結合分期治療面癱的綜合診療方案:主要是將面癱分為急性期、緩解期和后遺癥期,根據不同時期的疾病特點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案。
1.急性期(7~10天之內)
根據病情輕淺、初中經絡的特點,采用浮刺法和巨刺法,配合解表祛風通絡的中草藥。
2.緩解期(1個月左右)
病情進入恢復期,采用經刺法,手法以平補平瀉為主,以手足陽明經穴為主,配合通經活絡中草藥。
3.后遺癥期(2個月未痊愈者)
多見于頑固性面癱患者,臨床觀察多見于老年人和體質虛弱者,或伴發(fā)耳周面部帶狀皰疹病毒感染者,該期治療難度大、見效慢,主要采用透刺針法,并多用補法和灸法,運用扶正補氣和通經活絡中草藥治療,對于療效一個月仍不理想者,要抱有長期治療的心理準備,有的患者甚至治療長達1~2年之久,但只要堅持治療,面癱后遺癥患者仍會逐漸恢復的。在針灸和中藥治療同時,我們還可以合并使用抗病毒、營養(yǎng)神經等西醫(yī)療法,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效果更佳。
小孩面癱的最佳中醫(yī)治療方法
中醫(yī)治療:
體針(之一)
(一)取穴
主穴:地倉、水溝、顴髎、四白、太陽、絲竹空、翳風、睛明。
配穴:合谷、內庭。
(二)治法
每次選主穴4~5穴,配穴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據透刺之兩穴間距離選針。并以針尖到達止穴后再刺入0.3寸左右為宜。進針時,宜迅速點刺破皮,然后慢慢送針,不可提插捻轉,針身與皮膚成10~15度交角,針尖指向止穴。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貼附在皮膚上,感覺針尖和針身的位置、方向和深淺。最佳者應將針身置于肌纖維之間,但不可過深。配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顫法,使得氣明顯后留針。均留針20~30分鐘。在留針期間行針1~2次,施捻轉法,平補平瀉。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痊愈:患部完全恢復正常;顯效:患部基本正常,僅笑時口角稍向健側歪斜,或皺眉時額紋比健側淺;有效:患部明顯恢復,患眼尚閉合不嚴,口角輕度歪斜;無效:治療后無好轉或略有改善。
共觀察938例,結果痊愈767(81.7%),顯效107例(11.4%),有效52例(5.5%),無效12例(1.4%),總有效率為98.6%。
電針
(一)取穴
主穴:牽正、地倉、水溝、陽白、魚腰、翳風、下關。
配穴:合谷、行間、外關、后溪。
牽正穴位置:耳垂前方0.5寸處。
(二)治法
每次選2~3個主穴,配穴一般取1~2穴,如為后遺癥,則宜取3~4穴。針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側面部由輕到重向耳根方向推拿數次。針刺方法如下:額紋消失或變淺,眼裂增大,宜針陽白向下透魚腰,迎香向上刺至眶下;鼻唇溝變淺,口角低垂歪斜,針地倉透頰車;太陽穴深刺。癥候明顯部位,接負極;正極可接于太陽穴,如為面肌麻痹后遺癥可接雙下關穴。采用慢波,電流強度以面部輕度抽動為宜。電針治療,據觀察在發(fā)病后15天應用效果較好。如早期用電針,通電時間須控制在5~10分鐘左右,病程超過半月者,通電時間可延長至15分鐘。亦可在得病后先針刺5~7次,再加用電針,以利恢復。電針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948例,痊愈率為75.5~93.3%,總有效率為95.7~97.2%。其中,面神經麻痹后遺癥18例,治愈1例,顯效2例,有效5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44.4%。
看了小孩面癱的最佳治療方法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