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斑的中醫(yī)藥治療方法
黃褐斑也稱為肝斑,是由于皮膚黑色素增多而不能有效及時排除,沉積于面部形成的。那么,有什么中醫(yī)治療方法嗎?接下來,學習啦小編就和大家分享黃褐斑的中醫(yī)藥治療方法,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黃褐斑的中醫(yī)藥治療方法一
(1)肝腎陰虛型:
治法:滋陰補腎,中和氣血。
方藥:六味地黃丸加減。
山茱萸10g、懷山藥10g、熟地15g、澤瀉10g、云苓15g、丹皮15g、當歸10g、白芍10g、丹參10g、陳皮10g、益母草10g、首烏藤30g。
(2)肝郁氣滯型:
治法:舒肝理氣,中和氣血。
方選:柴胡10g、枳殼10g、香附10g、郁金10g、赤白芍各10g、當歸10g、茯苓10g、白術10g、丹參15g、益母草10g、女貞子15g、旱蓮草15g。
單方成藥肝腎陰虛者可服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肝腎丸;氣血不調(diào)和者可服用逍遙丸、舒肝丸、白鳳丸。血瘀用桃紅四物湯及通竅活血湯加減。
黃褐斑的中醫(yī)藥治療方法二
主要是采用中藥面膜治療。具體方法為先潔面,磨砂去死皮,按摩10~15分鐘,然后將中藥面膜(內(nèi)含赤芍、丹參、桃仁、紅花、白芨、僵蠶、白丁香等活血化瘀、增白祛斑藥物)加乳劑基質(zhì)配成霜劑敷于面部5分鐘,再上石膏粉成熱膜敷面部30分鐘。然后去膜,清洗面部。也可選擇具有色素還原作用的維生素c針劑或3%白降汞軟膏涂擦患處。
耳穴刺血
(一)取穴
主穴:熱穴、癤腫穴、皮質(zhì)下。
配穴:內(nèi)分泌、脾、胃。
熱穴位置:與對耳輪上腳內(nèi)側緣同一直線的對耳輪部。
癤腫穴位置:位于耳后上部。
(二)治法
采用耳穴刺血之法。以主穴為主,再根據(jù)全身癥狀用配穴。令患者端坐,常規(guī)作穴位消毒,用眼科15號小手術刀片或三棱針, 刺破表皮0.1厘米,出血后以75%酒精棉球3個,擠干后連續(xù)拭凈血跡。再用消毒干棉球壓蓋刺孔,防止感染。每次只刺一穴,隔日刺血1次,穴位交替使用,15次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后進行復查,如不愈者則可繼續(xù)治療2~3個療程,療程間可休息7~10天。施術前應向病人說明治療方法,以取得患者合作。在用75%酒精棉球拭耳血時要輕輕活動外耳輪,避免用力擠捏,造成出血不暢。刺孔敷蓋的干棉球囑患者要保持24小時不脫落,此期間避免著水,遇有刺孔愈合欠佳者,避免重復在原處刺血,防止感染或延誤愈合。
耳穴壓丸
(一)取穴
主穴:面頰、子宮、內(nèi)分泌、皮質(zhì)下。
配穴:肺、腎、肝、脾、大腸、外鼻。
(二)治法
采用耳穴敷貼之法。先以耳穴探測儀找到穴區(qū)敏感點,每次主穴必貼,配穴根據(jù)癥情酌加。用王不留行子或磁珠(強度為380高斯)作為壓物,置于0.7×0.7平方厘米的小方膠布上,敷貼于敏感點。即予按壓2~3分鐘,使耳廓潮紅發(fā)熱。每日自行按壓3~4次。每次敷貼一側耳,隔日換貼1次,15次為一療程,兩耳輸換交替貼敷。一般需三個療程。
耳針加體針
(一)取穴
主穴:腎、肝、脾、內(nèi)分泌。
配穴:均為體穴,按色素沉著部位選加:前額區(qū)配上星、陽白;顴頰區(qū)配頰車、四白;鼻梁配印堂、迎香:上唇配地倉。
(二)治法
每次主穴均取。采用耳穴毫針刺及貼敷相結合。即一側耳穴針刺,方法為,以5分長之28號不銹鋼毫針,在敏感點刺入,不宜過深透過耳軟骨,有脹痛即可。另一側耳以王不留行子或磁珠貼敷。隔日1次,兩耳交替輪用。配穴用針刺法,以28~30號毫針(長1.0~1.5寸),均采用向色素沉著區(qū)方向斜刺,得氣后,予小幅度捻轉輕刺激。耳針和體針均留針30分鐘,其間行針2~3次。體針亦隔日1次,和耳針同步進行,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7天。
針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迎香。
配穴:肝俞、 腎俞、氣海。
阿是穴位置:病灶區(qū)(下同)。
(二)治法
上穴均取。先針配穴(雙側),進針后平補平瀉,然后在針柄上置1~3厘米艾條施灸5~10分鐘。針雙側迎香,待針下得氣后留針15~30分鐘,并在黃褐斑中央施無瘢痕灸3~7壯。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2~3日。
拔罐
(一)取穴
主穴:背三角區(qū)。
配穴:耳背部靜脈。
背三角區(qū)位置:位于背部,在大椎穴和兩側肺俞穴點所組成的三角形之區(qū)域內(nèi)。
(二)治法
背三角區(qū),用皮膚針叩刺,每次選擇1~2個叩刺點形成15個左右出血點即可,叩刺后用2號玻璃罐閃火法拔罐,出血量掌握在1毫升以內(nèi)。耳背部靜脈,挑選顯露者,以手術刀尖點刺,出血3滴即可。上述方法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刺血
(一)取穴
主穴:耳背溝、胃、熱穴。
配穴:均為體穴,分3組:1.大椎、至陽;2.身柱、筋縮;3.神道、命門。
(二)治法
采用刺血之法。耳穴刺血法:每次選1個穴區(qū)(一側),嚴格消毒后,用手術刀或三棱針快速刺劃出血,注意不可過深傷及軟骨,只可刺破表皮,用擠干之酒精棉球輕輕吸去滲出之血,直至血液凝固為止,隨后用消毒敷料按壓。出血量以每次使用2~4個棉球為宜。
體針法:每次選1組穴,可用左拇、食指捏緊穴區(qū)皮膚以防痛,右手執(zhí)皮膚針(梅花針)行重度叩刺,直至局部明顯滲血,用閃火法拔上大號玻璃罐,每次吸拔15~20分鐘,以出血3~5毫升,局部皮膚出現(xiàn)瘀紫或深紅為度。耳體針法,同時進行,開始隔日1次,穴位輪流使用,顯效后,每周1次,2~3個月為一療程。 女性月經(jīng)期間不宜治療。
綜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耳尖、面頰、額、顳、外鼻;2、阿是穴。
配穴:內(nèi)分泌、腎、脾、肺、緣中、內(nèi)生殖器。
(二)治法
主穴為主。第一組采用刺血法,耳尖必取,按揉至耳廓充血后用消毒三棱針迅速刺入1~3mm,出針后,用雙手拇食輕擠四周,每次放血10~15滴;余穴按病灶相應部位取之,以三棱針點刺破皮為度,以滲出血珠為佳。第二組以0.5~1寸毫針直接刺在皮損區(qū),或包圍皮損區(qū)針刺。一般正中直刺一針(皮下),四周斜向中心橫刺四針(皮內(nèi)),留針30分鐘。
配穴用王不留行籽貼壓,每天按壓耳穴3~4次,按壓至耳廓發(fā)熱或有燒灼感。
上法均每周1~2次,10次為一療程。
皮膚針加罐
(一)取穴
主穴:華佗夾脊、督脈大椎~命門段、膈俞、肺俞。
(二)治法
上穴均取,讓患者俯臥于床,常規(guī)消毒穴區(qū)后,以皮膚針先叩剌華佗夾脊,手法由輕到重,由慢到快,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再以同法叩剌大椎到命門段。接著用小號玻璃罐(罐口涂潤滑油),用閃火法在上述穴區(qū)拔走罐1~2遍,不留罐。肺俞和膈俞,先以皮膚針叩剌至局部潮紅,分別拔罐,留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按摩調(diào)理黃褐斑
操作方法:
(1)按摩足太陽膀胱經(jīng),由足跟外上行,由上而下刺激5遍。在肝俞、腎俞、脾俞、三焦俞等穴位稍停片刻按揉之。
(2)食指指壓足小趾外束骨穴。每秒按一次,共按5~10次。
(3)在背腰中線督脈部位、由上而下推擦5遍,再以背椎為中線,用手掌分別向左右兩旁推擦10遍以上。
注意事項:
(1)積極治療慢性消耗性疾病,根治發(fā)病因素。
(2)懷孕后出現(xiàn)黃褐斑者,一般只做面部按摩,并應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或產(chǎn)前產(chǎn)后服維生素C,每日一克,有抑制色素合成的作用。
(3)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多憂慮。
看了“黃褐斑的中醫(yī)藥治療方法”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