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3篇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3篇
太平宮初名太平興國院,又稱上苑。系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敕建道場,金明昌年間(公元1190~1195年)重修。下面是學習啦為大家?guī)淼膷魃教綄m導(dǎo)游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范文1:
太平宮 太平宮傳說 距鹽池河鎮(zhèn)政府所在地8.5公里的太平宮坐落在一個深山峽谷之中,四周重巒疊嶂,一條羊腸小道蜿蜒而至太平宮口。離宮口還有兩里路就能太平宮嘩嘩的流水聲。水聲在山間回蕩,聲勢浩大。走進宮口,聽著水聲,只見白霧繚繞中若隱若現(xiàn)的奇石林立。撥開白紗般的水霧,是一個方圓百余平方米、深不見底的水潭。水潭正中央聳立著一根十余米高的圓形石柱,石柱周圍依偎著三個像蛤蟆般的怪石。據(jù)說這三個怪石原是一整個的巨石,被一個螃蟹精占據(jù),每天早晨她變成一個妖嬈多姿的美女伏在巨石上哭泣。當有人循著這凄切的哭聲找到她時,她便原形畢露,吃掉來人,久而久之,給成百上千個家庭帶來了災(zāi)難。后來玉皇大帝派雷神除掉妖魔,一聲巨雷,妖魔化成灰燼,巨石也被擊成幾塊。從此這里太平無事,人們因而叫這里為“太平宮”。再看潭水,原來是從數(shù)十米高的絕壁上傾瀉下來的,像釘大樁子一樣,聲勢如雷,在潭上濺起兩米多高水柱,千萬朵浪花,濺起的水珠像紛紛揚揚的楊花落在人的身上。置身其中,好似進入了人間仙境,此情此景令人流連忘返。
太平宮在嶗山之上,嶗山古稱牢山、勞山。坐落在山東半島的東南,西靠青島,東南兩面瀕臨黃海。面積386平方公里,嶗頂巨峰,海拔1,133米。既是中國道教名山,又是著名的避暑游覽勝地。 嶗山景區(qū)包括太清宮、太平宮、北九水、華樓宮、鶴山和嶗頂巨峰等景區(qū)與景點。奇峰怪石,滿山遍布,如獅子峰、綿羊石等。人稱峻山的石峰是“天然的花崗巖群雕”。由于臨海,山色海波相映,形成了紫霞云海乃至“海市蜃樓”的奇特景象。再加上聞名天下的嶗山泉水,如“金液”、“靛缸灣”等,構(gòu)成了嶗山獨具一格的自然景觀,如《齊記》所云:“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 嶗山自古被稱為“神宅仙窟”、“海上仙山第一”。秦皇漢武都曾來此求仙。宋元以來,宮觀次第興建,最盛時達“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今尚存太清宮、太平宮、華樓宮等。這些建筑多為石壁瓦舍,簡樸無華,具有道家沖和恬淡的色彩。其中太清宮中的漢柏唐榆至今仍蓊郁蔥青。歷代名道如邱處機、張三豐,文人李白、蘇軾、蒲松齡等都曾來山中修煉或漫游,多有題刻吟詠,為奇麗的山水增添了幾分文秀。
在嶗山現(xiàn)存的寺觀中,太平宮是有史料可考的最古的道觀。據(jù)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和清朝順治十年(1653年)重修太平宮的碑文記載,太平宮是宋太祖趙匡胤(960年-976年)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立的道場,因落成于太平興國年間,故初名太平興國院,后改名為太平宮。與此同時,又興建或重建了太清宮和上清宮,作為它的別院。
劉若拙生于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他自四川來嶗山建一茅庵,名驅(qū)虎庵,潛心修行。趙匡胤“陳橋兵變”稱帝后,即召見了他,封為華蓋真人,為嶗山著名道士之一。宋淳化二年(992年),劉若拙逝于即墨,葬在城郊玄真宮,其墓至今猶存。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范文2:
初名太平興國院,又稱上苑,系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敕建道場,金明昌年間(公元1190~1195年)重修。太平宮坐落在嶗山東部上苑山北麓、仰口灣畔,正殿名三清殿,配殿為三官殿和真武殿。路口兩側(cè)有兩株古松,據(jù)傳是宋初建宮時所植,樹側(cè)的巨石上鐫刻著“疑是幻境”四個大字,在嶗山現(xiàn)存的寺觀中,太平宮是有史料可考的最古的道觀。太平宮宮西絕壁矗立,下有天然石洞。洞內(nèi)縱橫各數(shù)丈,高敞如廈;洞頂鐫刻“混元石”三字及星斗圖案;洞旁眠龍石上,鐫“猶龍洞”三字。宮北山坡下有澗水噴涌,相傳曾有農(nóng)人見白龍游泳其中,名白龍澗。澗底巨石累累,橫跨兩岸,水從石隙下瀉,稱仙人橋。過橋山坡有巨石,上刻邱處機詠嶗山七絕20首及序。宮東北奇峰突起,形同巨獅,張嘴作怒吼狀,名獅子峰。峰巔崗巒平敞,云氣彌漫,有“獅嶺橫云”勝景。
太平宮位于仰口灣畔的上苑山麓,負山面海,景色綺麗,有奇峰異石,古木幽洞,近年來又經(jīng)全面修建,是嶗山的主要游覽區(qū)之一,也是自此而南游覽嶗山的第一處名勝。
游人自仰口下車,沿新修石階登山,前行不遠,路兩側(cè)各有一株粗逾環(huán)抱的古松,虬枝交錯,針葉披拂,傳為宋初建宮時所植,在嶗山古松中首屈一指。松側(cè)有兩方巨石,石上舊刻“疑是幻境”四字;新鐫清代武邑縣令楊澤詩一首:“上苑蟠松陣,半山宮殿森。嶙峋深石洞,爛熳疊花簪。峭壁文苔篆,*巖曲鳥音。仙人橋下水,聲響曳鳴琴。”此景名“雙石長松”。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范文3:
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青島市嶗山區(qū)王哥莊鎮(zhèn)仰口灣畔之上苑山,創(chuàng)建于宋代太平興國年間,原稱“太平興國院”。該宮雖經(jīng)歷次重修,但仍保持宋代建筑風格,宮為“品”字形的二進院落,建筑面積500余平方米,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宮周圍多奇峰怪巖和古木幽洞,摩崖刻石較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很豐富。太平宮奉道教全真華山派。
初名太平興國院,又稱上苑。在嶗山東部上苑山北麓、仰口灣畔。系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敕建道場,金明昌年間(公元1190-1195年)重修。正殿名三清殿,配殿為三官殿和真武殿。
宮西絕壁矗立,下有天然石洞,名猶龍洞。洞內(nèi)縱橫各數(shù)丈,高敞如廈;洞頂鐫刻“混元石”三字及星斗圖案;洞旁眠龍石上,鐫“猶龍洞”三字。宮北山坡下有澗水噴涌,相傳曾有農(nóng)人見白龍游泳其中,名白龍澗。
澗底巨石累累,橫跨兩岸,水從石隙下瀉,稱仙人橋。過橋山坡有巨石,上刻邱處機詠嶗山七絕20首及序。宮東北奇峰突起,形同巨獅,張吻作怒吼狀,名獅子峰。峰巔崗巒平敞,云氣彌漫,有“獅嶺橫云”勝景。
嶗山太平宮導(dǎo)游詞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