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景點導游詞500字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簡稱新,位于中國西北邊陲,首府烏魯木齊,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qū)之一,也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qū),面積166萬平方公里,占中國國土總面積六分之一。 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疆景點導游詞,歡迎參考!
篇一:喀納斯導游詞
喀納斯自然景觀保護區(qū)位于布爾津西北部,我國阿爾泰山西北端的深山密林中,是阿勒泰風景旅游資源中的姣姣者,堪稱“阿爾泰山旅游明珠”。該風景區(qū)是一個森林型綜合自然保護區(qū),是我國唯一的一塊歐洲--西伯利亞泰加林“飛地”。
喀納斯河為保護區(qū)內的主要河流,自東北向西南縱貫全區(qū),注入布爾津河,由于冰川強烈剝蝕,由高山河流拓寬、加深形成的阿克庫勒湖和喀納斯湖,就像兩面巨大的明鏡,成串珠狀鑲嵌在喀納斯自然保護區(qū)的中心地帶,它們屬高山淡水湖泊。
喀納斯湖狀如彎月,南北長24千米,東西寬1.6~2.9千米,面積44.78平方千米,比著名的博格達天池整整大10倍,最大湖深188.5米,除中朝邊境的白頭山天池(最深312.7米)外,它是我國內陸最深的湖泊。
喀納斯湖四周群山環(huán)抱、峰巒疊嶂,峰頂銀裝素裹,森林密布、草場繁茂,山坡一片蔥綠,湖面碧波蕩漾,群山倒映湖中,使藍天、白云、雪嶺、青山與綠水渾然一體,湖光山色美不勝收。這里垂直帶譜明顯,山巔銀光閃爍,現(xiàn)代冰川雄偉壯觀,本區(qū)冰川面積和冰儲量分別占整個阿爾泰山的74.46%和70.08%。山腰、山麓地帶原始西伯利亞泰加林一片蔥綠,綠草如茵,百花爭艷。
喀納斯湖會隨著季候和天氣的變化時時變換著自己的顏色:或湛藍、或碧綠、或黛綠、或灰白……有時諸色兼?zhèn)洌瑵獾嚅g,成了有名的變色湖。受強勁谷風的吹送,倒入喀納斯湖的浮木,會逆水上漂,在湖的上游湖灣處聚堆成千米枯木長堤,蔚為喀納斯湖的一大奇觀。
喀納斯為寒溫帶高寒山區(qū),長冬無夏,春秋相連,7月的平均氣溫15.9℃,無霜期80~108天,年均降水量1065.4毫米,空氣溫涼,非常適宜于寒溫帶林木的生長。這里是我國寒溫帶植物種類最多的地區(qū),以挺拔的落葉松、塔形的云杉、蒼勁的五針松、秀麗的冷杉以及婀娜多姿的歐洲山楊、疣枝樺等構成了植被的主體,全區(qū)森林覆蓋北為19.4%,在林業(yè)用地中,森林更高達82%。經考查,喀納斯已知的植物有83科298屬798種,這里的新疆五針松、新疆冷杉、灌木柳,以及西伯利亞花楸、接骨木、鹿根、小葉樺、阿爾泰大黃雞腿參等是中國僅有的分布區(qū)。 生活在喀納斯已知的獸類有39種,喀納斯有昆蟲22目63屬224種,以各類花蝶最富旅游觀賞價值。
喀納斯不僅自然資源和生物物種豐富,而且旅游環(huán)境和人文資源也別具異彩。“喀納斯”蒙古語就是美麗富庶、神秘莫測的意思。元代耶律楚材經此曾作計曰:“誰知西域逢佳景,始信東君不世情,圓沼方池三百所,澄澄春水一池平”??{斯藍天、白云、冰峰、雪嶺、森林、草甸、河流與喀納斯湖交相輝映,湖光山色融為一體,既具有北國風光之雄渾,又具江南山水之嬌秀,加之這里還有“云海佛光”“變色湖”“浮木長堤”“湖怪”等勝景、絕景!
篇二:吐魯番導游詞
吐魯番古稱姑師,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中部,北隔天山與烏魯木齊市相鄰。吐魯番歷史悠久、美麗神奇,自兩漢以來一直是我國西域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
自明代起稱吐魯番,清朝統(tǒng)一新疆后設吐魯番直隸廳。1984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建市。全市面積15738平方公里。有維吾爾、漢、回、哈薩克、俄羅斯、滿、壯、苗等24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占總人口的71%。
吐魯番地處吐魯番盆地,素有“火洲”之稱。由于這里獨特的氣候特點,盛產葡萄、西瓜等果品,是聞名遐邇的“葡萄城”。其中吐魯番無核白葡萄聞名國內外,用它晾制的葡萄干以含糖高、維生素C高、色澤碧綠的特點,在世界葡萄干品種里堪稱珍品。
吐魯番除了有飄香溢蜜的葡萄瓜果、奇特的地貌風光及民族風情,而且名勝古跡眾多,僅國家和自治區(qū)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十四個。沐浴了兩千多年風風雨雨依然屹立的高昌、交河、故城,歷經滄桑風彩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壁畫,藏有千年古尸的阿斯塔那古墓群,結構獨特的清代伊斯蘭建筑蘇公塔,《西游記》中那充滿神話傳奇色彩的火焰山,宏偉的人造地下河流坎兒井,葡萄園里葡萄姑娘動人的情歌,別具風味的“巴扎”風情,葡萄架下風情濃郁的維吾爾族歌舞,以及距今2400萬年前舉世無雙的巨犀化石,使吐魯番成為一塊古代文化歷史遺產薈萃的寶地和融“火洲”、“風洲”、“沙洲”、“綠洲”為一體的自然地理歷史博物館。
吐魯番有各類古代文化遺跡70多處,至近代包括原始遺址、故城遺址、古墓群、石窟寺、烽燧驛站、巖畫等等,其中有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出土文物數以萬計,準確數字已難統(tǒng)計,許多已流散海外,保存在德國、日本、俄國、英國、印度、朝鮮、美國等國家的博物館里,這些文物中以代表絲綢之路的文物絲綢織品和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古文書最為著名。
新疆的獨具特色坎兒井,在吐魯番尤為突出,有1100條之多,總長5000多公里。這是一種極特殊的灌溉系統(tǒng)。為減少蒸發(fā)量,當地人采用了這種地下引水方式,鉆到井下,看涓涓水流在暗渠中緩緩而行。據說,最長的坎兒井有8公里,出土通風用的直井多達三百眼,相當艱巨!所以說,坎兒井是吐魯番,其實也是新疆的生命了。有意思的是,坎兒井剛好分布在當年的絲綢之路上,包括伊朗、土庫曼斯坦和中國的新疆、甘肅、陜西等地,幾乎可以肯定,它與絲路有關。至于這坎兒井技術源自何方,西方?中原?本地?眾說不一,估計吐魯番可能性最大。
吐魯番是新疆重要的旅游城市。它融合了古代的文明與現(xiàn)代的風采,以其嫵媚而粗獷,質樸而熱情的獨特個性與魅力,令游者流連忘返,終生懷念。
篇三:吐峪溝石窟導游詞
吐峪溝石窟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吐魯番地區(qū)鄯善縣吐峪溝鄉(xiāng),是吐魯番地區(qū)目前已知開鑿年代最早的石窟,是高昌時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石窟。
石窟始建于4世紀。5~6世紀,北涼至麹氏高昌時期建寺鑿窟達到熱潮,并成為皇家寺院所在。7~12世紀,回鶻高昌時期也有開鑿或改鑿洞窟。13世紀,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逐漸廢棄。20世紀初,外國探險隊至此盜割盜掘,大量珍貴文物流失海外。
洞窟沿吐峪溝兩側南北長約500米的范圍內分布。分東西二區(qū),現(xiàn)存洞窟總計為94個,編號洞窟46個,其中僅有9個窟留有壁畫。其窟形可分為方型窟、中心柱窟和縱券頂窟。方形窟以其窟頂形式,又可分為平頂式、覆斗式、穹廬式。石窟類型有支提窟、毗訶羅窟和講經窟3種。以禪窟和講經窟數量最多,計37個窟,且分居于禮拜窟左右,與克孜爾石窟布局相似,反映了中國早期石窟特征。
吐峪溝石窟的壁畫大部剝落嚴重,較能辨其內容的第44窟中,正壁和兩側壁上均繪一佛二菩薩。本生故事畫較為清晰,計每壁各有1組7幅畫,每幅畫旁有漢文題記。尚可辨認的壁畫內容有:“羼提婆利忍辱截割手足”、“摩鉗太子求法赴火”、“慈力王施血飲五夜叉”、“薩那太子舍身飼虎”和“毗楞竭梨王身釘千釘”、“尸毗王割肉貿鴿”等。
吐峪溝石窟是高昌地區(qū)已知開鑿年代最早的石窟,是中原佛教文化與西域佛教文化最早交匯的地區(qū)。洞窟形制和壁畫遺存反映出多種文化對高昌石窟藝術的影響,是我國佛教藝術的藝術寶庫。吐峪溝石窟附近古老的傳統(tǒng)建筑形制的民居使用至今,在中國土質建筑史上也是罕見的。吐峪溝石窟周圍的祆教墓葬、佛教寺院、伊斯蘭教麻扎,反映了當地多種宗教、多種文化的深厚歷史底蘊。
2006年5月,吐峪溝石窟作為南北朝至唐時期的石窟,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看過"新疆景點導游詞500字 "的還看了:
1.新疆導游詞
4.喀納斯導游詞
6.新疆市旅游導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