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丁香五月婷婷,丁香五月婷婷网,欧美激情网站,日本护士xxxx,禁止18岁天天操夜夜操,18岁禁止1000免费,国产福利无码一区色费

學習啦>實用范文>導游詞大全>湖北導游詞>

2023年湖北導游詞大全

時間: 鄧茵0 分享

湖北有哪些好玩的景點呢?下面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湖北導游詞大全,歡迎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湖北導游詞1

各位游客:歡迎你們來到歷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覽觀光!我們今天要參觀的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古戰(zhàn)場——古隆中

隆中風景區(qū)位于襄陽城西13公里處的群山中,是一個以諸葛亮故居為主體的襄樊市近郊文物風景區(qū),總面積十二平方公里,景區(qū)內有隆中山、樂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其所屬的谷地。主峰隆中山海拔306米,隔谷相望的大旗山,一頭高昂,一頭緩緩下垂,型如臥虎;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蔥蔥,望之巍然深秀;山下泉水、池塘,山澗小溪流水潺潺。諸葛亮17歲隨叔父諸葛玄從山東到襄陽,隱居隆中長達20_年。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和“隆中對”都發(fā)生在這里。隆中諸葛亮故居是諸葛亮的重要紀念地之一。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隆山聳翠,旗山旋峙,現(xiàn)有三顧堂、武侯祠、三義殿、草廬亭、抱膝亭、六角井、野云庵等,還有躬耕田、小虹橋、半月溪、老龍洞、梁父巖、抱膝石等名勝古跡。近年來又興建了吟嘯山莊、漢文化景區(qū)、龍泉居等旅游風景點。

歷史沿革

隆中是諸葛亮十七歲至二十七歲(公元197年――220_年)躬耕讀書的成才之地。公元220_年,劉備在徐庶的推薦下,親自三次來到隆中諸葛亮住的草廬,敦請諸葛亮出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于千古奇策《隆中對》對三國形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孕育和提出這一千古奇策之地就在隆中,這就使隆中成為三國史上的重要地方,成為后世緬懷先賢、紀念先賢的重要名勝地,歷朝歷代都得到保護、維修和建設。

(一)西晉

西晉統(tǒng)一全國后,晉武帝司馬炎屢次向臣下詢問有關諸葛亮其人其事。晉永興年間(公元320_年――公元320_年),駐守襄陽的鎮(zhèn)南將軍劉弘來到隆中憑吊諸葛亮故宅,觸景生情,遂命陪他一起到隆中的鎮(zhèn)南參軍李興寫了一篇《祭諸葛丞相文》,這便是有史記載以來襄陽隆中第一塊紀念諸葛亮的碑文。這篇碑文最早見于晉王隱《蜀記》。

(二)東晉

東晉時期,隆中諸葛亮故居已得到重修,并興建了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東晉升平五年(公元361年),荊州刺史別駕、史學家習鑿齒來到隆中,撰寫了一篇《諸葛武侯故宅銘》。他懷著無限崇敬的心情,贊揚諸葛亮是“達人”(具有遠見卓識的人)、“偉匠”(偉大的人)。 (三)南北朝至隋

南北朝至隋朝時期,隆中諸葛亮故居及武侯祠不斷得到維修。劉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盛弘之撰《荊州記》載:“襄陽西北十許里,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庇州d:“宅西背北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為《梁父吟》,因名此山為樂山。”

唐代,隆中諸葛亮故居的名聲有了很大提高。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6年),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治所在襄陽)李景讓維修隆中武侯祠,并立“蜀丞相武鄉(xiāng)忠武侯諸

1

葛公碑”,碑文由李景讓撰,無名氏篆額、碑的背面刻有唐代進士、中書舍人(朝廷內負責撰擬詔旨的高級屬官)孫樵寫的《刻武侯碑陰》碑文。碑文收錄于《唐文粹》卷55中,碑文表達了人們對諸葛亮在治理蜀國期間的政治軍事才能和忘我犧牲精神的無限崇敬,紀錄了后世人民群眾永遠懷念諸葛亮的盛況。碑文說:“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于民如此而久也?!边@塊碑直到南宋時還完好地保存在隆中。南宋王象之《輿地碑記目》載:“唐蜀丞相諸葛公碑,大中三年(應為大中十年――引者注)李景讓撰,今在隆中?!?/p>

(四)五代

五代時,隆中又增建“武靈王學業(yè)堂”。據(jù)《輿地紀勝》載,在隆中臥龍山有諸葛亮當年的讀書之所,故建“學業(yè)堂”。五代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隆中武靈王學業(yè)堂竣工,并刻碑紀其事。碑文由天福間襄州節(jié)度使安從進的觀察判官李光圖撰寫?!稄妄S碑錄》載:“《臥龍山武靈王學業(yè)堂記》,李光圖撰,正書,無名氏篆額。天福三年七月記”。 (五)宋代

宋代,隆中規(guī)模又有所擴大。曾鞏、王安石、蘇軾等許多名人都到過隆中,記下了他們對諸葛亮的贊頌和所見所聞。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蘇軾(公元1037年――1120_年)在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從湖北荊門去開封,路經襄陽游隆中,寫下了著名詩篇《隆中》詩:“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勝悲。誰言襄陽野,生此萬乘師。山中有遺貌,矯矯龍之姿。龍蟠山水秀,龍去淵潭移??沼囹牝眼E,使我寒涕垂?!痹娭惺①澫尻柭≈须m是山野之鄉(xiāng),卻培育了諸葛亮這樣的“萬乘師”人才。

(六)清代

清代隆中經過多次維修,并有所擴建,主要有:康熙三十八年(1699),鄖襄觀察使蔣興芑重修;康熙五十九年(1720_年)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明末起義軍搗毀藩陵基礎上重建武侯祠廟;并在草廬原址立草廬亭;雍正七年(1720_年)襄陽府事尹會一重修;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中憲大夫、湖北分守安襄鄖道兼理水利事務李敏學重修;光緒十四年至十九年(1888-1893)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使、湖廣總督裕祿和湖北提督程文炳重修,另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

(七)民國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蔣介石到隆中。襄陽地方政府修筑自襄陽城至隆中的公路,征集民工13000人,開挖土石方23000立方米,修橋三座,涵洞三處。蔣介石為隆中題寫了匾額、楹聯(lián),舉行祭祀儀式,拔款維修隆中古跡,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銅鼓臺等,并立碑作記。

(八)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古隆中的保護管理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1954年、1957年、1980年、1985年先后多次對武侯祠、三顧堂、野云庵、三義殿進行了維修或翻修,為明代碑刻加修碑亭。1984年新建了吟嘯山莊、老龍洞景區(qū)建筑群。1987年重建了隆呂書院,修復了諸葛草廬。胡耀幫、李先念、趙紫陽、李鵬、萬里、薄一波、姚依林、方毅、陸定一等先后游覽隆中,并留名、題詞或撰書楹聯(lián)。1964年郭沫若為隆中題詞:“諸葛隱居隆中時,躬耕自食,足與陶淵明先后媲美。然陶令隱逸終身,而武侯則以功業(yè)自見,蓋時會使然。茍?zhí)樟铍H遇風云,未必不能例桃花源實現(xiàn)于世。如武侯終身隱逸致力于詩,諒亦不遜于陶令

2

也?!?994年1月10日,國務院“國函〔1994〕4號”文件公布隆中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國發(fā)〔1996〕47號文件”,公布隆中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好了,說著說著我們就到了古隆中風景區(qū)了,請大家隨我一起到景區(qū)里參觀。

主要景點:

(一):古隆中牌坊

大家請看,在我們眼前的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個景點,它是在清朝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為湖北提督陳文炳負責修建,作為古隆中風景區(qū)的標志。石牌坊高約六米,長約十米,在正面大門上刻的是“古隆中”三個大字,兩邊石柱上雕刻著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贊揚了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和諸葛亮業(yè)濟兩朝的赤膽忠心,兩邊小門上雕刻著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表明了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雖過著平淡的生活,卻胸懷遠大的志向?,F(xiàn)在請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個大字“三代下一人”,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說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偉大的人,沒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論。兩邊柱子上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句:“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這句詩贊揚了諸葛亮杰出的政治、軍事才能。

(二)小虹橋

過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橋了。清代王鋱在《隆中十詠》中,寫到小橋說:“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橋上行?!边@座小橋還有一段趣史。據(jù)說,劉備二顧茅廬時,在橋旁遇見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一看老人衣著狐裘,談吐不凡,曾誤以為諸葛亮,鬧了一場誤會。從此,小虹橋也和隆中一樣著名于世了。

橋為石拱,青石板面。橋下流水清澈,淙淙有聲。當你漫步橋上,獨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劉備那種“求才若渴”的精神。

(三)武侯祠

繞過牌坊,拾級而上,便是武侯祠?,F(xiàn)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層院,一層高一層。正殿有諸葛亮的塑像,陳列有銅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兩側設有配殿,西配殿名“三義殿”,內塑有劉備、關羽、張飛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樹,據(jù)說為明末時植,每年盛花季節(jié)清香撲鼻。中設庭院。祠內所陳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間在廣西出土的銅戰(zhàn)鼓。相傳是諸葛亮七擒孟獲時用過的戰(zhàn)鼓。

武侯祠外古樹參天,松柏滴翠,祠內庭院錯落,淡雅幽靜。武侯祠大廳的木匾上雕刻著董必武“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的題詞。正廳、西廳、后廳分別陳列著“諸葛亮生平簡介”,后廳里還存放著一尊諸葛武侯塑像,是人們憑吊祭祀的地方。

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對他十分思念,因為諸葛亮不僅是勞動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勞動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潔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過的地方,紛紛為他立廟,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數(shù)不勝數(shù)。

3

(四)三顧堂

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顧堂,顧名思義就是為了紀念劉備“三顧茅廬”而修建的。據(jù)說劉備三顧茅廬時在這里拴過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顧堂。堂內陳列有岳飛手書的《出師表》。

三顧堂內有劉備、關羽、張飛的塑像。門前的三棵古柏,相傳是劉、關、張掛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現(xiàn)存的為后人所栽,當無可置疑。

唐代馮志韻草廬詩說:“臥龍人去遠,此地尚名岡。身應營星隕,心期國祥長。老臣猶有像,炎漢已無光。所幸遺民在,憑君一勸耕?!彼麑懺姷臅r候,草廬當還完好,而今草廬已無故跡可尋,留下的只有一個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個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廬亭,覆蓋紅、綠、黃三色琉璃瓦,多少彌補了當年草廬的情趣。

踏進大門,一股花香撲面而來,院內花木清幽。兩旁廊壁上砌嵌著數(shù)十塊石碑,分別刻有隆中全景圖、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后出師表》和《隆中對》,還刻有一些古人詩詞,以示孔明一生功業(yè)

好,游客朋友們,今天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湖北導游詞2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來自麻城龜峰山風景區(qū)的導游,今天很高興由我?guī)ьI大家一同走進麻城,一同走進龜峰山,一同走進那美譽神州大地的杜鵑花海。

“人間四月天,麻城看杜鵑”。正在崛起的中部新興城市——麻城,是一座紅色古城、杜鵑花城、交通新城、特產名城。它位于長江中游,湖北省東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中段南麓,全市版圖面積3747平方公里,人口120多萬。麻城歷史悠久,人文厚重,自隋開皇十八年設縣治至今有1400多年的歷史。明代的麻城是全國文化中心之一,有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李贄寓居麻城著書講學16載,有136名文武進士入朝為官,史稱“麻城現(xiàn)象”;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麻城占一半”,麻城是中國古代八大移民集散地之一,麻城“孝感鄉(xiāng)”為明清移民圣地;近代的麻城是“黃麻起義”策源地,中國紅軍之源,誕生了紅四軍、紅二十八軍兩支中國紅軍主力部隊;當代的麻城是武漢城市圈旅游服務基地和大別山旅游門戶城市,20_年4月,我們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麻城杜鵑文化旅游節(jié),從此“紅杜鵑,美麻城”紅動春天,天下聞名;麻城區(qū)位優(yōu)越,交通便捷,麻城地跨鄂豫皖,背靠大別山,面向大武漢。一市跨三省,樞紐通天下。其中縱跨大江南北的京九鐵路、大廣高速與橫貫神州東西的滬漢蓉快速鐵路、滬蓉高速四條國家高等級主干干道在麻城呈“井”字交匯,麻城成為中部地區(qū)重要的交通節(jié)點城市;麻城資源富集,物產馳名,已形成汽車配件、旅游服務、商貿物流、優(yōu)質農產品加工、高素質勞動力培訓“五大基地”,全市特色農業(yè)形成了“中國菊花之鄉(xiāng)”、“中國板栗之鄉(xiāng)”、“中國油茶之鄉(xiāng)”、蔬菜產業(yè)、畜牧產業(yè)、桑茶藥產業(yè)等“三鄉(xiāng)三業(yè)”。麻城可謂享天時之惠,占地利之優(yōu),得人和之盛。近年來,麻城經濟社會邁上了跨越發(fā)展的快車道,成為全省縣域經濟進位最快的縣市之一。

麻城杜鵑

近年來,麻城市委、市政府對發(fā)展旅游事業(yè)的高度重視,逐步在全市形成“三山一村一線一大片”的旅游板塊,已成功打造了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龜峰山、麻城烈士陵園,國家森林公園—五腦山,國家地質公園—九龍山,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杏花村,中華巨龍—明山水庫等經典景區(qū),今年四月又一張靚麗的名片“中國映山紅第一城”花落麻城。作為全市旅游事業(yè)的龍頭—龜峰山,已走出湖北,叫響全國,面向世界。一路上我們不知不覺已來到了龜峰山風景區(qū)。景區(qū)自20_年開發(fā)建設以來,先后獲得了:國家AAA級景區(qū)、國家AAAA景區(qū)、省級旅游度假區(qū)、省級先進旅游景區(qū)、省級優(yōu)秀旅游景區(qū)、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面積最大的古杜鵑—映山紅群落、靈秀湖北十大旅游新秀。這些成績的取得,被眾多媒體稱為“龜峰山速度”、“龜峰山現(xiàn)象”。

龜峰山是長壽之山,杜鵑之山。它位于麻城東部山區(qū),距離武漢市區(qū)120公里,麻城市區(qū)27公里。主要由神奇的龜峰、雄偉的龜背以及形象逼真的龜尾等九座山峰組成,最高海拔1320米,規(guī)劃總面積73.6平方公里,從龜峰到龜尾全長16公里,寬7公里,人稱“天下第一龜”。因其地形山勢酷似一只昂首問天的巨型神龜而得名龜峰山。龜峰山禹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他的位置恰好處在大別山南北氣候的分界線上,北坡是南溫帶針葉與落葉混交林景觀,而南坡則是北亞熱帶綠針闊葉混交林景觀。年降雨量1200毫米,年平均氣溫16℃,7月份最好氣溫為23℃,盛夏時節(jié)是避暑納涼的休閑勝地。景區(qū)以奇、險、峻、秀的自然景觀和四季分明的春、夏、秋、冬景色吸引八方游客。春天,看漫山遍野的紅杜鵑、看龜峰旭日、踏青;夏日,休閑避暑,品巖綠新茶、看民俗風情表演;金秋,山上萬紫千紅、層林盡染,賞紅葉、登高、采野果兒,其樂無窮;冬季,在銀裝素裹的白雪世界里踏雪尋梅。景區(qū)主要景點有神奇龜峰、萬畝杜鵑花海、杜鵑花王、千年古寺—能仁寺、抗日石刻、唐王龍床、迎客松、升子井、春秋古戰(zhàn)場—雁門寨、世界杜鵑盆景園等三十多處,有大小賓館70多家,日接待游客6000多人。

湖北導游詞3

大九湖位于川鄂交界處。是一片沼澤地—山澗盆地,是亞高山的一片濕地。面積3萬多畝,海拔1700米,面積36平方公里,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中間是一抹17平方公里的平川,四周高山重圍,在“抬頭見高山,地無三尺平”的神農架群山之中,深藏著這樣的處女平地極為少見,大九湖因其享有“高山平原”的美譽,并被稱為湖北的“呼倫貝爾”、“神農江南”。

九湖坪四周高山環(huán)繞,最高峰2800米,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在東西有九個大山梁,梁上森林密布,氣勢雄偉。山梁間九條小溪猶如九條玉帶從云霧中飄舞下來。在這高山平原上也恰好有九個湖泊鱗光閃閃。一山之隔的小九湖面積為5000畝,一條小溪連串著九個小湖泊。大九湖,小九湖由此而得名。大九湖西通四川,北通陜西,南達巴東與長江三峽相接,是連通川、鄂、陜交通的中轉站。大九湖既是木材基地,又是天然牧場。各種經濟林木遍布山野,除金絲猴,華南虎等珍稀動物外,還建有人工養(yǎng)鹿場。大九湖自然風光怡人,傳說遺址眾多,主要有:洗馬池、薛仁貴后裔、薛剛反周(武則天國號)的十字號、娘娘墳、卸甲套等遺址和古跡

這里原來是一個高山湖泊,人是無法進入的,深深的沼澤足可以把人吞沒。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政府為開發(fā)利用大九湖,發(fā) 展畜牧業(yè),修建了一條蜿蜒曲折的人工河,把四處漫溢的湖水都匯集起來,形成一條河,叫黑水河,沼澤地逐漸控干,露出了湖底子,形成了今天的牧場。

古時候,大九湖是一個大湖泊。天上的仙女常常從南天門下凡到湖里洗澡,又駕著白云偷偷的回到天庭。后來,大九湖被九條惡龍霸占,他們相互爭奪,把湖水攪成了一團泥漿,腥氣沖天。從此,仙女們再也不敢來洗澡,周圍三省九縣的百姓不得安生。當時,九龍湖邊住著一位年輕的獵人,他聽人說,要殺死巨龍需用神農的斬龍劍。于是,他就到木城去向神農借劍。他在神農頂找啊找,不一會竟睡著了,在睡意朦朧中,他夢見一位白發(fā)老翁對他說:“這些孽龍,都是山中巨蟒,久煉得道,霸占著九湖這個仙池,應該把他們全都斬了!”說完遞給他一把寒氣逼人的寶劍。

年輕人拿了劍,馬上跳下湖,一連殺了八條巨龍,把湖水都染紅了。最后,只剩下一條火龍,十分兇惡。正在危急時刻,白發(fā)老翁駕著白云來了,還帶著上千個怪人。只見白發(fā)翁把袍袖一展,那些怪人才便飛身下湖,沒幾個回合,就把火龍砍成數(shù)節(jié)扔在湖邊,湖邊就圍起了幾坐石山,后來人們叫它“九道梁”。原來,那個白發(fā)翁就是神農,那些怪人就是他手下的武士。后來,斬龍劍變成了現(xiàn)在的石劍峰,武士們變成了“將軍巖”、“刀槍巖”。至今,在大九湖邊還可以看到南天門下、巴東埡上,有無數(shù)千奇百怪的石林,他們就是被斬斷巨龍的尸骨。

湖北導游詞4

澤泉、神龜望月、張衡問天、牯牛飲泉、飛鷹掠湖、金雞唱稻、鯰魚上水、羅漢觀臍、獅子開口、情人崖、茗香居、凌霄峰等景點。以長嶺鎮(zhèn)自然人文景觀為代表的“張裕釗·濂亭故里”、“盛浩如烈士紀念碑”、金寺塔、三奇樓、玄武橋、亮山映月等。還有涂家垴鎮(zhèn)的萬畝濕地松、杉樹基地等。這里旅游觀步數(shù)不勝數(shù),賞心悅目并各具特色,是休閑、娛樂、觀光的勝地。位于省境東南部,跨鄂州市與江夏區(qū)。為構造陷落盆地,集水面積3265平方公里。湖底平均海拔約14米,水位18米時面積333.3平方公里,容積13.3億立方米。由東梁子湖、西梁子湖、牛山湖組成,略呈三菱形;中有梁子島屹立,島上梁子鎮(zhèn)為漁港。水溫隨季節(jié)變化,年溫差20℃左右。湖水透明度約2.0米。水位受人工節(jié)制,常年保持18米。湖東長港為出水港,與長江相通;在其起止點附近均建有大型自動化涵閘與電力排灌站。湖內草食魚類較少,以浮游生物和貝類為食的底棲魚類較多。是著名的武昌魚(團頭魴)原產地。螃蟹亦著名。湖泊自然景觀與江漢湖群有頗大差異。具養(yǎng)殖、灌溉、航運之利。

梁子湖是湖北省第一大淡水湖,有“天然綠寶石”之稱,其2/3水面位于武漢市江夏區(qū)。江夏風景區(qū)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梁子湖畔,依托梁子湖清新的水質、無污染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獨特的濕地景觀,美麗的傳說,以及湖周邊凝結厚重文化的宋代古窯址,著力打造別具一格的湖泊生態(tài)旅游。風景區(qū)堅持科學可持續(xù)發(fā)展觀,面向大梁子湖區(qū)域,統(tǒng)籌江夏南北與周邊發(fā)展,立足保護環(huán)境,既有效保障濕地生態(tài)功能,又充分利用濕地生態(tài)優(yōu)勢,促進旅游業(yè)發(fā)展。在科學規(guī)劃的前提下,分區(qū)分期高標準建設,形成在濕地生態(tài)資源下,融自然、歷史、現(xiàn)代于一體,保護與利用相結合,集生態(tài)旅游、休閑度假、人居相協(xié)調統(tǒng)一的環(huán)境體系,為人們提供一個放松身心的天然大氧吧。

梁子湖水經90里長港通江達海。這里既有平坦無垠的沃野,又有錦繡的山巒疊嶂,山清水秀,可謂人杰地靈,眾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游客提供理想的休閑、觀江處所。梁子島,四面環(huán)水,面積約2平方公里,形似一樽含情脈脈的美人魚,安臥在梁子湖的中央。島中有湖,湖中有島,其生態(tài)環(huán)境保持極為完整。以梁子島為龍頭的生態(tài)旅游度假區(qū),有張家樓房、瓦窯澥遺址、萬年臺、魁星樓、黃鶯嘴、梁子門、仙人洞、絆馬石、臥牛望月、扁擔洲、石板街、四官殿、高爾夫俱樂部、磨刀磯等景觀和娛樂場地。以太和鎮(zhèn)清峰公園、吳王古山寨為板塊的古遺址和自然景點。有清峰寺、清峰古泉、仙人下棋、童子拜佛、觀音坐蓮、螺絲吐眼、烏雅撲泉、雙獅流涎、烏龜曬甲、銅鼓山、木魚垴、九獅朝暾、馬龍口水庫、謝埠金盆垴新石器遺址。以沼山森林公園為主體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有翠竹山莊、大寺廟、雞公石、關帝廟、烽火臺、朱妃庵、龍鳳寺、曬甲山、仙人谷、羅漢崖、筆架山、鄂王臺、跑馬場、校兵場等。

湖北導游詞5

湖北省博物館地處武昌東湖之濱,1953年籌建,1963年3月定為現(xiàn)名,是湖北省文物及標本的主要收藏、宣傳和研究機構,館名未董必武同志題寫。經過近年的擴建、新建,現(xiàn)已有編鐘陳列館(1999年2月)、楚文化館(20_年12月27日)對外開放,另有綜合館正在建設之中。三館呈“品”字形排列,均為高臺階、寬屋檐、“覆斗”式大坡面屋頂?shù)某ㄖL格。其中編鐘館陳列面積為2400平方米,楚文化館陳列面積2880平方米,預計綜合館陳列面積為2.4萬平方米。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豐富,近20萬件藏品以出土文物為主,器類主要有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簡牘、兵器、古樂器、金玉器,古代字畫,古錢幣等。這些文物中有不少是舉世矚目的稀有珍品和重要的科學資料。其中如新石器時代京山屈家?guī)X文化的蛋殼彩陶紡輪;天門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玉鷹;盤龍城商代遺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銅鼎、銅鉞;隨縣戰(zhàn)國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青銅器群及16節(jié)透雕龍鳳玉佩、28宿天文圖像衣箱;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書竹簡等,都具有極高和極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1. 湖北省博物館一級文物400余件,主要有:

2. 戰(zhàn)國時期的越王勾劍,1965年在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被譽為越王青銅劍之首。

3. 戰(zhàn)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鐘,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編鐘共65件,總重2500多公斤。

4. 戰(zhàn)國時期的曾侯乙編磬,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共32件,上面刻有樂律文字。

5. 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尊盤,1978年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酒器,尊盤口沿的鏤空附飾采用熔模鑄造工藝制成。

6. 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鹿角立鶴,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出土,它是一種想象中的吉祥物。

7. 商代前期玉質儀仗器大玉戈,1974年黃陂盤龍城李家嘴三號墓出土。

8. 商代打擊樂器銅鼓,1977年崇陽白霓出土,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皮鼓形銅鼓。

另有商朝的陶雞、大圓鼎,戰(zhàn)國時期的虎座鳥架鼓、十六節(jié)龍鳳佩、金盞,南北朝的青瓷蓮花尊,唐朝的樂俑,明朝的金鳳冠等一級文物。

【編鐘陳列館】

編鐘館是湖北省博物館中集“展覽廳”和“音樂廳”于一體的專館,由《曾侯乙墓出土文物陳列》展廳和古代樂器演奏廳組成。展廳陳列著曾侯乙幕出土文物中遴選出的400余件各類精品。演奏廳與展廳以連廊相接,可以容納200位聽眾。

曾侯乙墓于1978年2月出土,經過發(fā)掘、整理,共出土文物一萬余件,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重大發(fā)現(xiàn),為東周考古學提供了新的實例,全面展示了我國先秦時期高超的音樂水平,并為科學研究和工藝美術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例。目前在編鐘館展廳中陳列的主要有以下一些文物:

1.主棺、陪葬棺、狗棺 主棺包括一具內棺、一具外棺。內棺由巨型木材制成的葬器,出土時重達兩噸半,上有紅色底漆盒黃、金、灰、黑色漆繪制的各種花紋圖案。外棺長3.2米,寬2.1米,高2.19米,重達七噸半。棺身由十根工字形銅立架嵌十塊木板構成,固定于地板四周的銅框上,棺蓋四周有十二個銅鈕,棺底有十個圓形的銅足。四周繪有紅色、金黃色裝飾花紋,內壁為素面紅漆。另有較小的陪葬棺兩具、狗棺一具。

2.鹿角立鶴 由鹿角、鶴身、翅膀等組合而成的一件青銅器珍品,各部位乃分別單獨鑄成再合鑄在一起,代表了當時高超的青銅器鑄造水平。出土時,位于主棺的東面,頭向南方,表示兩層含義:一者為死者守靈,驅除鬼怪;二者護送靈魂升天。

3.銅盥缶 盥洗用的儲水器,采用鑄鑲法形成了紅銅花紋,周身鑲有綠松石,鑄造工藝極富特色。所謂鑄鑲法,簡明地說是將預先鑄造成形的紅銅紋飾,經修整后置于青銅器的鑄形內,然后合范澆鑄青銅液而成型??墒辜t銅花紋與青銅器體緊密相連,十分牢固,但因紅銅的熔點高于青銅,所以對鑄造紅銅紋飾的設備及陶范的技術要求極高。

4.鑒缶 曾侯乙墓中精美的青銅禮器,是古代用以冰(溫)酒的器具。通高63.3厘米,邊長62厘米,重170公斤。整座器皿由內外兩件器物構成;外部為鑒,鑒內置一尊缶。鑒鏤孔蓋中的方孔套住缶的口沿,缶的底部有三個穿眼的圓足,鑒底部有三個彎形栓鉤插入缶底部的圓足。中間一個倒鉤裝有活動栓,插入圓足后即自動倒下,鉤住缶的底部。使用時,尊缶內裝酒。由于鑒與缶之間有空隙,冬天放入熱水可以溫酒,成了“保溫瓶”;而夏天放入冰塊則可起到冷卻作用,同時防止酒酸,是名副其實的“大冰箱”。

5.九鼎八簋 “鼎”是古代用于烹煮肉食和盛貯肉類器具,三足兩耳;“簋”是用來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皿,類似現(xiàn)今的大碗。戰(zhàn)國時期,“鼎”與“簋”是配合用的,是天子祭祀的“鍋、” “碗”。曾侯乙的“九鼎八簋”,一套17件,均為國家一級文物,是我國戰(zhàn)國時期青銅冶鑄技術發(fā)展至巔峰的代表作。銅鼎鑄造非常精致,每只通高35.6厘米,口徑45.7厘米,重20公斤。周身鑄滿紋飾;還鑄有四只銅虎,造型生動逼真

6.尊盤 尊是盛酒器,盤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為一器,尊內盛摻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時酌以獻尸,賓禮時酌以飲客。曾侯乙墓中的尊高33.1厘米,口寬62厘米,盤高24厘米,寬57.6厘米,深12厘米。尊敞口,呈喇叭狀,寬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飾蟠虺透空花紋。尊頸部飾蕉葉形蟠虺紋,蕉葉向上舒展,與頸頂微微外張的弧線相搭配,和諧又統(tǒng)一。在尊頸與腹之間加飾四條圓雕豹形獸,軀體由透雕的蟠螭紋構成,獸沿尊頸向上攀爬,回首吐舌。尊腹、高足皆飾細密的蟠虺紋,其上加飾高浮雕虬龍四條,層次豐富,主次分明。盤直壁平底,四龍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飾蟠虺紋,與尊口風格相同。四耳下各有兩條扁形鏤空夔龍,龍首下垂。四龍之間各有一圓雕式蟠龍,首伏于口沿,與盤腹蟠虺紋相互呼應,從而突破了滿飾蟠螭紋常有的滯塞、僵硬感。出土時尊置于盤內,兩件器物放在一起渾然一體。整套器物紋飾繁縟,其精巧達到先秦青銅器的極點。尤其是器上鏤空裝飾系用失蠟法鑄造,即先用一種容易雕刻的蠟,按照繪就的復雜圖案,精心雕刻成蠟質“尊盤”,形成“?!?。然后以特制的泥漿包住它,待泥漿干燥后進行烘焙,令其堅固,同時令蠟熔化流失,得到“范”。最后將青銅溶液注入“范”中,鑄成“尊盤”。這一發(fā)現(xiàn),證實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zhàn)國早期,中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

7.金器 曾侯乙墓中出土了金盞、漏匕、器蓋、金杯、金帶鉤等九件。其中金盞中2156克,是先秦金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制作精美。蓋上飾有蟠螭紋、陶紋、云紋等,器口沿下飾有蟠螭紋,三足作倒置的鳳首。出土時盞內置有鏤孔漏匕一件,重50克。金帶鉤是古代的服飾配件,共四件,含金量達92%-93%。

8.玉器 曾侯乙墓中出土玉器及水晶、玻璃、紫晶等飾品共528件,主要出自主棺內。玉器之作精美,采用平調雕、浮雕、透雕等雕刻技法,種類有壁、璜、玦、珮、串飾等,玉質為白玉、碧玉、青玉等,紋飾以云紋、谷紋、雙龍紋為主。

9.漆器 曾侯乙墓共出土漆器230件,展廳中陳列有少數(shù)經過脫水處理的原件,其他漆器均為復制品。

10.樂器 曾侯乙墓中出土樂器共8種,125件。彈撥樂器類有五弦琴、十弦琴、瑟等,其中五弦琴和十弦琴在我國均為首次發(fā)現(xiàn);吹奏樂器6件,包括笙、排簫、橫吹竹管等;打擊樂器編磬、編鐘。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編鐘和編磬。

編鐘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打擊樂器。曾侯乙編鐘有鈕鐘19件,甬鐘45件,外加楚王送的鎛鐘1件,共65件。每件鈕鐘都有銘文,共兩千八百字,內容除甬鐘正面各有“曾侯乙乍時”五字外,其余全是樂律學的內容。甬鐘都是長甬,有鼻,下層的甬鐘,錯嵌紅銅花紋,其余各部分的紋飾則是浮雕的蟠螭紋。編鐘總重2500多公斤,鐘架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橫梁兩端裝飾有浮雕及透雕龍紋或花瓣形紋飾的青銅套。中間下層橫梁各有三個佩劍銅人,分別用頭和手承托重量。在中部還各有一銅柱承托橫梁以加固。曾侯乙編鐘在鑄造工藝上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據(jù)析,65件銅鐘都是用陶范分范合鑄而成,花紋用模具翻制。金屬成分配比合理,編鐘外形尺寸規(guī)范,以及預熱鑄型、延期脫范、利用鑄型和金屬余熱進行均勻退火、改善金屬組織、淬火、回火工藝調整音頻等工藝手段使編鐘音響效果令人稱奇。編鐘演奏時,以小槌或木棒敲打而鳴,音色清脆洪亮,優(yōu)雅而柔美。據(jù)有關聲學的研究,這套編鐘的音階結構與現(xiàn)代的七聲音階相同,而且還有變化音,有完整的半音階。它不僅包含有中國古代的宮、商、角、徵、羽五聲,而且還有變宮、變徵。七個音之間還有五個中間音,因此形成了完整的十二音律。整架編鐘的音域達到了五個半八度,其中三個半八度十二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演奏各種樂曲。

編磬源于我國新石器時代。當時人們在勞動中發(fā)現(xiàn)石頭磕碰產生的聲音也可以越而動人。經過數(shù)百年的演變,這種石頭逐漸成為宮廷樂器。曾侯乙編磬共有32塊,由石灰石和大理石磨制而成。出土時磬片多已破碎。專家通過測音復制出全套編磬。磬架為青銅制,以兩個錯金紋長頸怪獸為座,上面放置兩根飾有錯金花紋,兩端作透雕龍形的圓桿為橫梁。磬架保存良好,提供了編磬排列懸掛的信息。編磬上刻有有關樂律的銘文,是研究音樂史的珍貴資料。編鐘展廳里陳列的是編磬的復制品,磬架為原件。整套編磬的音域為三個半八度,最小的一件是最高音,相當于鋼琴上的最高音。編鐘音域為五個半八度,缺兩個半八度,編磬為三個半八度,正好彌補了編鐘高音區(qū)不足的缺陷。我國古代把編鐘和編磬合奏稱為“金石之聲”、“金聲玉振”。

【楚文化館】

楚文化是中國先秦時期的一個區(qū)域文化,湖北被譽為楚文化的“搖籃”。從上世紀50年代起,湖北發(fā)掘了一批古代遺址和墓葬,獲得許多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特別是上世紀6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對江陵楚都紀南城、江陵望山、沙冢、雨臺山及棗陽九連墩等楚墓,以及黃石銅綠山古礦冶遺址等進行了成功發(fā)掘,出土了數(shù)十萬計的文物。 楚文化館是我國第一個全面反映楚文化輝煌成就的專題陳列館,館內以文物為主,輔以模型,展出了400余件文物珍品(以楚文物為主),分別以“開疆拓 土。

2020年湖北導游詞大全相關文章

2020湖北磨山的導游詞范文

2020湖北神農頂?shù)膶в卧~范文

2020湖北三峽車溪的導游詞范文

2020年江西景點導游詞大全

2020湖北百里荒的導游詞范文

2020湖北荊州古城的導游詞范文

湖北導游詞

2020湖北九宮山的導游詞范文

2020湖北屈原故里的導游詞范文

2020湖北神農溪的導游詞范文

46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