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丁香五月婷婷,丁香五月婷婷网,欧美激情网站,日本护士xxxx,禁止18岁天天操夜夜操,18岁禁止1000免费,国产福利无码一区色费

學習啦 > 實用范文 > 導游詞大全 > 江蘇導游詞 >

2019年5篇江蘇靈谷寺的導游詞

時間: 光寧21217 分享

  靈谷寺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紫金山東南坡下,中山陵以東約1.5千米處,始建于天監(jiān)十三年(514年),是南朝梁武帝為紀念著名僧人寶志禪師而興建的“開善精舍”,初名開善寺。明朝時朱元璋親自賜名“靈谷禪寺”,并封其為“天下第一禪林”,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金陵梵剎志》將其與大報恩寺、天界寺并列為大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19年5篇江蘇靈谷寺的導游詞范文,歡迎借鑒參考。

  2019年5篇江蘇靈谷寺的導游詞(一)

  各位游客:靈谷寺,這是一個由寺廟建筑、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和靈谷公園組成的風景名勝區(qū)。由于歷史的原因,人們還是籠統(tǒng)地稱它為靈谷寺。我們的車正在行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車窗兩側,沿途玉蘭挺立,林木茂密,曲徑通幽,我們仿佛置身于仙靈境地。我先來介紹一下靈谷寺的創(chuàng)建歷史。

  1、靈谷寺——地處紫金山東南麓,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時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時,其周圍大小寺院已達70多所。到了明代,這些寺院歷經滄桑,大部分被毀,只有南麓獨龍崗一帶的蔣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數幾座保存完好。靈谷寺前身就是處于獨龍崗的開善寺,南朝天監(jiān)十三年(514年)梁武帝為埋葬寶志和尚,在獨龍崗建開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稱寶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稱太平興國禪寺,明初改為蔣山寺。朱元津為建明孝陵,命人選中獨龍崗這塊風水寶地,于是就下令將這一帶包括蔣山寺在內的所有寺院都遷往紫金山東麓,合為一寺。因為靈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嶺”之間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為“靈各專”。靈谷寺初建時,規(guī)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從山門到大殿,長2.5公里,占地約500畝,僧人上千。難怪朱元津將它看成杰作,并御筆題額“第一禪林”。可惜后來因遭兵火劫難,只有無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間重修靈谷寺,規(guī)模已遠不如當年,然而紅墻黃瓦、松翠林茂、鳥語花香、環(huán)境幽靜,仍不失“靈谷深秋”的佳景。

  2、紅山門——陣亡將士牌坊,無梁殿——陣亡將士紀念碑

  各位游客:我們已來到了靈谷寺的山門前,山門是寺廟大門的通稱。這山門也就是靈谷公園的大門。各位請看:這座仿古建筑的山門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為三拱門,綠色琉璃瓦檐頂,外墻為紅色,所以也叫紅山門。門額上有“靈谷勝境”四字,是現代書法家錢松岳先生的手筆。門外的一對石獅,是建造陣亡將士公墓的北平軍分會贈送的。

  進入紅山門,我們走上了一條青石鋪就的兩道。而道的盡頭,矗立著一座高大的陣亡將士牌坊。牌坊的臺基長32.7米,寬16.6米,高10米,共五間,全部用鋼筋水泥構筑,座基外鑲花崗巖,綠色琉璃瓦覆頂。牌坊前中門門額上橫刻“大仁大義”四字,背面刻“救國救民”四字,”都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題寫的。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了靈谷寺最著名的景點無梁殿。無梁殿是明代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內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由于這座殿是磚石拱券結構,不用梁木,所以俗稱“無梁殿”。

  1)無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大殿的東西長53.8米,殿前露臺寬敞,面闊5間,進深3間。雖然經過多次重修,但其結構始終沒變。殿頂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個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結構改變了我國古建筑梁柱結合框架式的建筑傳統(tǒng)。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磚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國古代石拱橋的建造方法,由基層用磚先砌5個洞,合縫后疊成一個大型的拱形殿頂。我們看到這5個開門的每一間就是一券,每排為5券,正中一間券洞最大,寬11.4米,高14米。內部雖為券洞結構,外部卻仍以仿木結構的形式出現,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還設有門窗,是一座采用多樣券法,錯綜連接后構成的建筑。其結構之堅固,氣勢之宏偉,技法之精湛,堪稱一絕。雖說在我國其他的地方也有類似的無梁殿建筑,如浙江寧波保國寺。山西五臺山顯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萬年寺及蘇州開元寺等,但在建筑結構和技法上,靈谷寺的無梁殿更顯獨特、完善。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建筑藝術。

  游客們:看了無梁殿的外觀,接著隨我進殿內參觀。據史料記載:無梁殿自明代興建后,供奉著無量壽佛等大小佛像。1928年,國民黨政府花了12萬元工程費用,把它改為陣亡將士公墓的祭堂。原來的佛龕被改成3個大磚臺,作陳放祭器用的祭壇,每座祭臺都有一方石碑。請看:中碑為“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左碑為“國歌”,右碑為“國父遺囑”。祭堂四周壁上,嵌有有110塊太湖青石碑,鐫刻陣亡將士姓名,全部碑文共165000字,祭堂修復竣工后,定名“正氣堂”。

  下面我們繞堂一周,參觀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蠟像,這些蠟像是依據當時的歷史照片、資料,參照人物各種角度的鏡頭,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組成22組帶有故事情節(jié)的動態(tài)畫面,蠟像造型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再現了革命先驅叱咤風云的生動場面。

  2)陣亡將士紀念碑。參觀完無梁殿,我們來到了半圓形的花壇草坪前,這里已成為陣亡將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F在請大家來參觀一下這座公墓,其實這里有3座墓,這是居中的一座,還有兩座分別處于免梁殿東西兩側的山坡上。當時由于陣亡將士之多,公墓沒能全部容納,采取以師為單位,用抽簽方法,從每一軍階將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墓地北側墓墻東、西兩端各有一碑柱,分別是第十九路軍和第五軍微滬抗戰(zhàn)陣亡將士紀念碑,這兩座碑已成為南京市的抗日戰(zhàn)爭紀念地之一,作為向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3、松風閣—靈谷塔—寶公塔與三絕碑—琵琶街

  1)松風閣——墓園后的那座建筑叫松風閣。松風閣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馬樓式建筑,面闊9間,屋頂為重檐式,鋪以藍色琉璃瓦。登樓遠望,視野開闊,微風過處,松濤陣陣,真有“南富蕭瑟松風起,細聽山泉汩汩來”的美妙情景。這座建筑也是“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的紀念館。紀念館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國建筑師茂非按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建筑形式設計,造價21.5萬元。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紀念館”。這幢二層樓建筑,東西長41.7米,南北寬19.7米,為鋼筋水泥仿木結構。外有回廊,樓下為9間,中為穿堂,上面是走馬樓式的樓屋。上下遍設架柜,供陳列陣亡將士遺物或舉辦展覽。

  松風閣后100多米處,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現代寶塔——靈谷塔。

  2)靈谷塔——原名陣亡將士紀念塔,是陣亡將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931~1933年,造價35.5萬元。塔的設計者是美國著名建筑師茂非和中國建筑師董大酉。

  現在我們來到了靈谷塔前,只見塔基是一個大平臺,直徑為30.4米,平面八角形,外側圍以雕花石欄。塔的正面有石階,石階正中是一幅高5.8米,寬2.8米的白色花崗石浮雕“日照山河圖”。再請看,塔高60米,九層人面,用鋼筋水泥和蘇州花崗石構筑。底層直徑14米,向上逐層縮小,頂層直徑9米,每層都以綠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圍以石欄,便于游人憑欄賞景。塔頂覆蓋著綠色琉璃瓦,飛檐翹角,正中塔尖上豎有塔剎,金光閃閃。

  登塔參觀:正門橫帽上的“靈谷塔”3個字是解放后陵園管理處第一任處長高藝林所書。塔內二至四層是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草書的孫中山先生北上時向黃埔軍校的告別辭。五至八層是國民黨另一位元老吳敬恒篆書的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的開學訓詞。

  沿著鋼筋水泥螺旋扶梯走完了252級臺階,就來到了塔的頂層。在此登高遠眺,可以盡情欣賞遠山共長天一色的蒼翠景色,充分領略靈谷勝景那“萬松參天,一徑幽深”的旨趣。

  在靈谷塔的西面,還有一座寶公塔。

  3)寶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來安葬寶志和尚舍利的塔,當時建塔耗資20萬銀兩。后因朱元璋建明孝陵,將塔與寺一起遷往這里,改名叫靈谷塔。塔初建時為5層,可惜原塔早已毀盡。寶志和尚是南京棲霞東陽人,7歲出家,死于梁大監(jiān)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

  4)三絕碑——寶公塔前嵌有一塊黑色的石碑,碑上刻有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所畫的寶志和尚像,左側刻有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像贊,字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絕技,所以稱為“三絕碑”。但是原碑早在明宣德三年(1428年)損壞殆盡,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是清乾隆年間法守和尚根據舊藏拓本摹刻的。

  各位游客:靈谷寺的主要建筑我們已基本參觀完畢。其實,明代靈谷寺的規(guī)模遠大于現在,除我們所見到的外,還有金剛殿、天王殿、五方殿、毗盧殿、觀音閣、禪堂、客室、方丈室等。清代中葉的靈谷寺,又恢復了昔日的盛貌。除殿宇修復外,并有“靈各八景”著稱。這八景是:鐘阜晴云,浮圖秋月,古殿鐘聲,蒼池松影,銀杏棲霞,清泉咽竹,空衍應掌,曲水流筋。這些景觀飽經滄桑,特別是在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與清軍曾把這里當作戰(zhàn)場,所以寺內建筑被嚴重毀壞,只有無梁殿是磚砌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下來。

  各位游客:出了靈谷寺,現在我們行走的這條路,名叫“琵琶街”。

  5)琵琶街——為什么叫琵琶街呢?相傳,人們在此踏地能聽到清脆的回聲,擊一下掌能聽到與彈奏琴弦一樣美妙的回音,這就是被稱為靈谷人景之一的“空街應掌”。不信?您可試一下。但愿我的導游講解也能給你們留下記憶的音符。謝謝大家!

  2019年5篇江蘇靈谷寺的導游詞(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國民革命歷史沿襲景區(qū)靈谷寺,我是今天的導游xxx。接下來讓我為大家介紹這里的美景。

  【景區(qū)概況】

  1、靈谷寺的歷史沿革2、御賜“天下第一禪林”

  3、“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的由來

  各位游客,現在呢我們已經來到了靈谷寺風景區(qū)。靈谷景區(qū)歷史悠久,早在南朝梁代,高僧寶志圓寂后,梁武帝的女兒在紫金山下獨龍阜玩珠峰修建了一座寶公塔安葬高僧寶志,后來又建了寺廟。明初朱元璋看中了玩珠峰這塊風水寶地,決定遷寺為自己修建陵墓,幾經輾轉后,寶志的靈塔和寺廟就被搬到了現在的位置。朱元璋為寺廟賜名靈谷禪寺,并題寫“天下第一禪林”的匾額??上У氖牵聫R在清咸豐年間毀于戰(zhàn)火。1928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北伐犧牲的將士,選定靈谷舊址為陣亡將士公墓。新中國成立后,改為靈谷公園,1981年改名靈谷寺。

  【萬工池、文武方門、大仁大義坊】

  1、“萬工池”名稱及其由來

  2、文武方門的建筑特點、門匾和題者、以及門前石獅的由來

  3、大仁大義坊的建筑特點、正面和背面的匾額、貔貅的作用和來歷

  現在入口處的這座牌坊,是仿南朝時期的樣式,前面的小橋名為迎駕橋,是清朝時眾僧迎接乾隆圣駕的地方。迎駕橋旁這個半圓型的水池,原為寺廟的“放生池”,供香客行善放生之用。相傳是朱元璋建寺時看到這里有山景無水景,下令一萬軍工在此筑池,所以也叫“萬工池”。

  前方我們看到的大門就是靈谷寺的正門---紅山門。這里原是寺廟金剛殿舊址,民國時期,被修建成為公墓大門,門為朱紅色,單檐歇山頂,上覆蓋綠色琉璃瓦。原先門上是蔣手書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現在門額上懸掛有我國著名書法家錢松喦先生所書寫的“靈谷勝境”四個大字。門前的這對石獅,是建公墓時北平軍分會贈送的。

  過紅山門,穿過青石甬道,在42層臺階的原天王殿的舊址上,有一座六柱五門十一脊高10米的大牌坊。它是仿照北京十三陵大牌坊修建的,牌坊的瓦當上有民黨黨徽的圖案,滴水上則采用了梅花的造型,牌坊上方同樣也鑲嵌著瓷質黨徽,牌坊兩面均有民黨元老張靜江所書的題額,正面書有“大仁大義”四個字,所以這個牌坊被叫做大仁大義坊,坊的背面寫的是“救國救民”四個大字。

  牌坊下有原陸軍十七軍贈送的一對神獸,通體用漢白玉雕刻,乍看起來象虎,又有點象豹子,可是仔細看來,卻又都不是,其實,它是傳說中黃帝的陣前猛獸---貔貅。據傳,在黃帝和其他部族的戰(zhàn)役中,貔貅沖鋒陷陣,勇往直前,十分英勇。將貔貅立于陵前一來是為陣亡將士守靈,二來也是贊揚陣亡將士如貔貅一樣威武英勇。

  【無梁殿】

  1、建造時間、規(guī)模、特色

  2、內部陳設:中供佛臺、四壁所嵌110塊青石碑及辛亥革命名人蠟像的內容

  前面這座古老的建筑就是無梁殿。殿東西長54米,寬38米,高22米,通體采用磚石結構,沒有動用一根木頭和釘子,所以得名無梁殿。又因為原先殿中供奉著無量壽佛,所以,我們也稱它無量殿。它建于公元1381年,從明代保留到今天,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古老的一座無梁殿。大家抬頭往上看,無梁殿上方重檐九脊,正脊上還有三個喇嘛塔,雖然是磚石修筑,但卻仿照了木結構建筑的造型。

  步入無梁殿,可以看到正面有三個券龕。這三個拱券高臺最早是佛龕,分別供奉有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西方三圣。現在我們看到的券龕里鑲嵌的是三塊石碑,正中是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左側是總理遺囑,右側是民國時期的國歌。在祭堂的四周,還有110塊青石碑,刻有33224位在北伐戰(zhàn)爭中陣亡將士的名字,以示紀念。九十年代初,這里開辟了“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館名由陳果夫先生題寫。共展出了22組以孫中山先生為首的57位名人的英姿,真實地再現了辛亥革命的人物和歷史。

  【一號公墓、松風閣】

  1、一號公墓的位置

  2、公墓的主人

  3、墓地的建造特點及周邊綠化

  4、松風閣的建筑特點及名稱演變

  無梁殿的后方是一個大草坪,原是民國時期陣亡將士公墓的一號公墓舊址。這里原有墓穴1624個,葬有烈士1029名。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號公墓的中心墓區(qū),葬有128位在淞滬戰(zhàn)爭中犧牲的烈士。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軍侵犯上海,當時,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五路軍和第十九路軍英勇抗戰(zhàn),給予侵略者以迎頭痛擊,徹底粉碎了日本妄圖三個月滅中國的野心。在一號墓東西兩側的紀念碑下,分別葬入了50名第五路軍的烈士,78名第十九路軍的烈士,共為128人,以示不忘“1.28”事變。墓園中心花壇中有一棵高大茂盛的桂花樹,被稱為金陵桂花王。

  繞過西式公墓圍墻,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松風閣”,采用重檐廡殿頂,外觀古樸典雅,內為走馬樓形式。明代這里是寺廟的律堂,清代是觀音殿,民國時期改建為“陣亡將士革命紀念館”,由蔣親題館名。1937年南京淪陷后,烈士的遺物遭到破壞,后無法恢復,現在已經變成了游客駐足休憩的場所。前方在廣場的中央還有一座石鼎,鼎身上有“銘鼎垂勛”四個字,是當時安徽省主席劉振華贈送給公墓的。

  【靈谷塔】

  1、原塔和現塔的用途

  2、現塔的建筑時間、層數、高度等

  3、塔基座簡介

  4、塔內二至九層石碑及內容

  在公墓中軸線的頂端,就是造型精美的靈谷塔。它修建于1933年,九層八面,高60米,原為“陣亡將士紀念塔”。在塔前丹陛上刻有是“日照山河”圖。在塔的門楣上,有“靈谷塔”三個字。外墻壁有蔣所書“精忠報國”四個字。塔內有螺旋式石梯252級,可拾級而上。在2—4層的內壁上,刻有民黨元老于右任所書的孫先生在黃浦軍校北上時的告別詞。5---8層,是吳敬恒所書的孫先生黃浦軍校開學訓詞。登臨九層,鐘山氣勢,盡收眼底。

  a.【其他(東線)】

  1、靈谷寺及玄奘頂骨舍利、八功德水

  2、鄧演達墓(二號公墓址)

  3、譚延闿墓及墓園

  景區(qū)的東側是今天的靈谷寺寺廟所在地,我們看到廟前有建有大照壁,照壁上書“普濟圣師應化真身道場”,普濟圣師是以后的皇帝賜給寶志大師的封號表明了靈谷寺與寶志的源脈關系。廟門橫額上是于右任所書“靈谷寺”三個字。進了山門,里面有大雄寶殿,大遍覺堂等建筑。

  這里是玄奘法師紀念堂,堂內有一尊玄奘法師的半身像,還有一座十三層的木制密檐塔,塔內藏有唐玄奘的頂骨舍利,被奉為佛家至寶。1988年臺灣玄奘大學了中法師向大陸申請分供,取出了2.8863克一粒,用水晶匣盛放,由兩岸僧眾,護送臺灣,是兩岸交流促進統(tǒng)一的盛事。

  各位游客,除了我們剛剛參觀的那些主體建筑外,在靈谷寺的東側景區(qū)還有八功德水,據說此泉水有八種功能,人飲用后可驅除百病,延年益壽。正北是譚延愷墓,他是原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死后蔣為他舉行了國葬。鄧演達墓位于原第二公墓舊址上,鄧演達是中國農工民主黨的創(chuàng)始人,1931年被蔣秘密殺害,1957年遷葬到這里。

  靈谷寺景區(qū),歷史淵源深遠,山水形勝優(yōu)美,希望通過我的介紹,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印象!

  b.【其他(西線)】

  1、至公殿及寶至簡介

  2、寶公塔及三絕碑3、西部三號墓址

  在無梁殿的西側密林中,還有南朝時高僧寶志和尚的舍利塔。說起寶志大師,很多朋友不一定很熟悉,但說起濟公和尚,大家一定不會陌生,相傳,寶志禪師就是濟公和尚的原型。

  寶志大師生于南朝,除了精研佛法,據說大師還能夠預知吉兇,通曉未來,這樣一位神通廣大的人物,自然受到了世人的推崇。梁代的菩薩皇帝梁武帝將大師奉若上賓,而梁武帝的女兒永定公主更是拜寶志大師為師。大師圓寂以后,梁武帝將他安葬在今天明孝陵的風水寶地上,永定公主捐錢為大師修了一座“寶公塔”以安放靈骨。后來由于朱元璋看中了原靈谷寺也就是今天明孝陵這塊風水寶地,就把寺遷到了現在這個地方。當然由于歷經輾轉遷移,此刻我們眼前的這座寶公塔已非當年原物,是后來修建的。塔前還有一塊石碑,上有唐代吳道子所畫的寶志像,李白題的贊詞由顏真卿書寫,人稱三絕碑。

  參拜過寶公塔,繼續(xù)向南走,不遠處是志公殿前,里面供奉有寶志大師的塑像,殿內兩塊石碑記載了兩次遷葬的經過。殿前有兩件明代遺物,一是飛來剪,二是蟠龍石。從志公殿向西就是民國時第三公墓舊址,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今天的講解到此結束,謝謝!接下來大家可以各自游玩,注意安全!

  2019年5篇江蘇靈谷寺的導游詞(三)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參觀的是靈谷景區(qū)。

  靈谷景區(qū)位于鐘山東麓,面積約 2000多畝,這里是六朝

  名勝薈萃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建明孝陵時,將原位于鐘山西麓的六朝名剎開善寺遷到這里,更名靈谷寺,當時號稱“天下第一禪林”。到了民國時期,1928年國民政府為了紀念在北伐戰(zhàn)爭中犧牲的數萬將士,又在靈谷寺舊址修建了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由于歷史的原因,人們仍通稱這一片風景區(qū)為靈谷寺。 這里古木參天,曲徑通幽,古稱“靈谷深松”,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眾多名勝古跡隱約其間,有無梁殿、松風閣、靈谷塔、志公殿、三絕碑等,名人墓葬有鄧演達墓、譚延闿墓等。這些人文建筑和山水勝景,掩映于郁蔥深秀的林海之中,每至深秋,葉紅如火,色彩斑斕,桂花飄香,景色十分迷人。靈谷景區(qū)鮮明體現出了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國文化、生態(tài)文化的特點,是游人們品味歷史、賞桂休閑的好去處。

  2019年5篇江蘇靈谷寺的導游詞(四)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參觀的是靈谷景區(qū)。

  靈谷景區(qū)位于鐘山東麓,面積約 2000多畝,這里是六朝名勝薈萃之地,明太祖朱元璋建明孝陵時,將原位于鐘山西麓的六朝名剎開善寺遷到這里,更名靈谷寺,當時號稱“天下第一禪林”。到了民國時期,1928年國民政府為了紀念在北伐戰(zhàn)爭中犧牲的數萬將士,又在靈谷寺舊址修建了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由于歷史的原因,人們仍通稱這一片風景區(qū)為靈谷寺。 這里古木參天,曲徑通幽,古稱“靈谷深松”,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眾多名勝古跡隱約其間,有無梁殿、松風閣、靈谷塔、志公殿、三絕碑等,名人墓葬有鄧演達墓、譚延闿墓等。這些人文建筑和山水勝景,掩映于郁蔥深秀的林海之中,每至深秋,葉紅如火,色彩斑斕,桂花飄香,景色十分迷人。靈谷景區(qū)鮮明體現出了六朝文化、明代文化、民國文化、生態(tài)文化的特點,是游人們品味歷史、賞桂休閑的好去處。

  各位游客朋友,我們鐘山風景區(qū)以山聞名,又以森林公園著稱, 2004年3月1日被國家林業(yè)局正式命名為“國家森林公園”。鐘山總面積為4萬5千多畝,其中森林面積3.2萬畝,總覆蓋率達72%,在全市綠化體系中覆蓋全市總面積的15.6%,是國內外少見的城市森林公園。紫金山猶如一臺巨大的空氣濾清器,據專業(yè)人士測算,各類綠色植物每年吸收二氧化碳達440萬噸,釋放氧氣達380萬噸,可供1300多萬人呼吸所用,如果平攤到每個南京市民,每人每天可從中獲得氧氣超過4公斤。按國際環(huán)境生態(tài)效益計算方法計算,每年產生生態(tài)效益達13億元。總之,鐘山是一座令人神往的森林公園。只要你走進了它,就如同進入了“天然氧吧”。特別是靈谷景區(qū),近年規(guī)劃建成了萬株桂園,其中桂花專類園達 1700畝,共有桂花18000株。專類園設計風格獨特,布局自然清幽,秀木佳林,郁郁蒼蒼,令游客神往不已。

  靈谷寺是古代鐘山 70多所南朝佛寺中唯一留傳到今天的一座,其前身是梁武帝為名僧寶志所建的開善寺,建于梁天監(jiān)十四年(515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寶志就是我們熟知的濟公和尚的原型。因為梁武帝很崇拜寶志,故在寶志死后,為他建造了墓塔“寶公塔”和一座開善寺。到明朝初年,寺名已改為蔣山寺。不久,朱元璋選中開善寺這里為自己建造陵墓,于是又在紫金山東麓找到一處“山川形勢非尋常之地”,也就是現在的靈谷景區(qū)所在地,明太祖朱元璋決定在這里為寶志建造一座新寺。

  靈谷寺工程始于洪武十四年 (1381年)九月,第二年六月告竣。以后又陸續(xù)增建了一些殿宇。寺成后,明太祖賜名為“靈谷禪寺”,并題書了“第一禪林”四個字,刻碑懸于寺門。

  關于靈谷寺名稱的來由,明太祖在靈谷寺新建時寫的《游新庵記》一文中說:“鐘山之陽有谷,谷有靈泉曰八功德水。”他在《御制大靈谷寺記》中又說,靈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嶺”間的一片谷地。可見“靈谷”二字的含義,“靈”是指當地一股被認為有靈性的泉水,即八功德水;“谷”是指地形而言。明代的靈谷寺占地 500畝,供養(yǎng)了1000多名僧,其范圍南抵孝陵衛(wèi),北接明孝陵的皇墻,據說當時每天傍晚,寺僧要騎著馬經過五里松徑才能去關山門,可見范圍之大。在今天的南京體育學院以南,現在還有一個叫做大柵門的地名,就是從大山門諧音而來。寺內的主要建筑有金剛殿、天王殿、無梁殿、五方殿、大法堂(清代稱毗盧殿)、律堂(清代稱觀音殿)、寶公塔等。寺東北還有一座宏偉壯麗的大寶法王殿,是明成祖為西藏活佛哈立麻所建的殿宇。因哈立麻曾來此建齋講經,所以又稱說法臺。此外,在寺的兩側還有方丈、靜室、鐘樓等建筑。寺內還有148間畫廊,繪有各種姿態(tài)的佛像壁畫。上述建筑,除無梁殿保存至今,其余都已成為如煙往事了。

  古代靈谷寺在國內佛林中占有較高地位,得到了最高統(tǒng)治者的青睞。據《金陵梵剎志》的統(tǒng)計,明代靈谷寺在上元、江寧、句容、六合等地所擁有的地產,總共達 34000余畝。明朝還把棲霞寺、方山的定林寺等12座佛寺劃歸靈谷寺管轄,這樣大規(guī)模的佛寺,真可謂是天下“第一禪林”了! 清朝初年的戰(zhàn)火,使靈谷寺遭受嚴重的破壞,除無梁殿和寶公塔外,其余殿宇全部被毀。清朝統(tǒng)治進入所謂“康乾盛世”后,靈谷寺也重新修復,又成為東南名剎,并多次接待滿清皇帝。康熙游覽靈谷寺時,曾親筆題書“靈谷禪林”匾額,還寫了一副對聯:“天香飄廣殿,山氣宿空廊”。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到過靈谷寺,并在這里建了行宮,還賦詩、賜物,親筆御書“凈土指南”四字,令刻在三絕碑上。

  清代咸豐年間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清軍在孝陵衛(wèi)設江南大營,鐘山下成了一片戰(zhàn)場。在長期的戰(zhàn)爭中,靈谷寺遭到了空前的破壞。戰(zhàn)后,除留下一座殘破的無梁殿外,其余殿宇全部焚毀。同治六年 (1867年),因連續(xù)數月干旱少雨,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到靈谷寺八功德水處焚香祈雨,后來終于降了雨,災情有所緩解。事后,曾國藩在無梁殿東側建造了一座龍神廟,這座龍神廟,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規(guī)模比較小的靈谷寺。

  1928年,國民政府為了紀念在北伐戰(zhàn)爭中犧牲的數萬將士,決定就靈谷寺舊址籌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特地聘請美國著名建筑師茂菲擔任公墓的建筑師,在原寺廟布局上略加改造形成公墓格局,中軸線上為第一公墓,兩翼距中軸 300米分別建第二、第三公墓,形成一個極鈍的三角形布局。新建一座紀念館、一座紀念塔、一座石牌坊,改建金剛殿作為公墓的正門,改建無梁殿作為公墓的祭堂。所有這些公墓的建筑現在都保存完好,鮮明地體現出民國歷史文化風格。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經過這座石橋,此橋名迎駕橋。據傳清朝時候,乾隆皇帝下江南游靈谷寺,寺里的和尚都在這座橋邊迎接皇帝圣駕,因而得名迎駕橋。在我們前方是一泓月牙池,叫做萬工池。靈谷寺初建時,明太祖朱元璋曾前來巡視,他覺得這塊地方太空曠,缺少景致,便派了萬名軍工挖成這座水池,挖出的土堆在池南,成為一座小丘。這樣,有山有水,形成人為的山水風景,萬工池之名由此而來。

  萬工池北側是靈谷景區(qū)的大門,叫做紅山門。它的原址是金剛殿,在 30年代建公墓時改建。紅山門為仿古建筑,頂覆綠色琉璃瓦,下辟三個拱門,至今保持著30年代原貌。門額“靈谷勝境”四字,由現代書法家錢松喦先生書寫。門外的一對石獅,是北平軍分會贈送的。

  走過這條青石鋪的甬道,在甬道盡頭, 42級石階之上,矗立著一座高大的陣亡將士牌坊。牌坊臺基長32.7米,寬16.6米,牌坊高10米,共五間,全部鋼筋混凝土構筑,座基外鑲花崗石,綠色琉璃瓦覆頂。牌坊前中門門額上橫刻“大仁大義”四字,背面刻“救國救民”四字,都是國民黨元老張靜江題書的。牌坊前左右兩側有一對石虎,是建造陣亡將士公墓時當時的陸軍第十七軍所贈送的。

  各位游客,前方一座巍峨的殿宇就是聞名中外的無梁殿,它是明代靈谷寺唯一保存下來的建筑,距今已有 600多年的歷史。原供奉無量壽佛,叫無量殿,因全部磚石拱券結構,不用一木一釘,故又稱無梁殿。正因為無梁它才得以在戰(zhàn)火中幸存,是我國現存五大無梁殿中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宏大的一座(其它是:山西五臺山顯通寺、山西太原永祚寺、四川峨眉山萬年寺、蘇州開元寺的無梁殿)。

  現在我們進入殿內,正中三個法圈內嵌入三塊高大的青島黑石碑,中為“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左邊為“國歌”,右邊為“國父遺囑”。頂上直至屋脊有一亮孔,有人說是升天孔。其實,設計的初衷可能一方面是造成頂上佛光的效果,一方面是用于通風采光。

  無梁殿東西長 50米,南北寬34米,殿頂為重檐九脊,上蓋灰黑色筒瓦,正脊上豎有三個喇嘛塔。殿內是磚砌的券洞穹窿,五間三進,每間一券,側面三進各為一縱列式大筒券,中間一券最大,寬11.4米,高14米。前后兩券較小,寬4.88米,高7米。東、西山墻內壁上端的磚垛向里疊砌,層層挑出,達1米之多,欲墜而不落,令人拍案稱奇。

  祭堂四周嵌有 110塊青石碑,鐫刻北伐陣亡將士姓名共33224人。 陣亡將士公墓在建造過程中以及建成后,有不少陣亡將士陸續(xù)葬入,入葬的陣亡將士包括北伐、抗戰(zhàn)和內戰(zhàn)三類,主要是北伐戰(zhàn)爭中陣亡的官兵.因名額太多,公墓不可能全部容納,經籌委會研究決定,采用“代表葬”的辦法,以師為單位,從每一軍階的陣亡將士中,抽簽選出一名代表入葬。經各師呈報名冊,計 60個師,共有陣亡將士33224人。

  無梁殿內還布置有辛亥革命名人臘像館,展出了孫中山為首的 57位民國名人,組成22組場景,再現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歷史事件。

  無梁殿后是一片半圓形的花壇草坪,這里原是明朝靈谷寺五方殿的舊址,民國時期成為陣亡將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墓地北側墓墻東、西兩端各有一碑柱,分別是第十九路軍和第五軍淞滬抗戰(zhàn)陣亡將士紀念碑。 1932年1月28日,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zhàn)隊突然進攻閘北,駐上海的中國軍隊第十九路軍將士在全國人民抗日救國浪潮的影響和推動下,奮起抵抗。不久,張治中將軍率領的第五軍也奉命赴上海參戰(zhàn),中國軍隊的奮勇抵抗使日本侵略者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淞滬抗戰(zhàn)結束后,1933年6月2日,部分十九路軍和第五軍的陣亡將士代表葬入了靈谷寺陣亡將士公墓,并立此二碑紀念。其中有十九路軍陣亡將士代表78名,第五軍陣亡將士代表50名,合計128名,以象征紀念“一.二八”之意。

  在草坪中間有一株桂花樹, 其孤植于靈谷景區(qū)中軸線上,生機盎然,在古城金陵所植桂樹中極為罕見,故曰:金陵桂花王。 這里留影是最佳位置。

  各位游客朋友?,F在我們看到的這處民國建筑叫松風閣。這里是明代靈谷寺律堂的舊址,建筑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時,在此建造紀念館,由美國建筑師茂菲按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建筑形式設計, 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紀念館”,由蔣介石題書館名。當時 供陳列陣亡將士遺物或舉辦展覽。如 1936年10月,曾在此舉辦全國童子軍作品展覽。

  抗日戰(zhàn)爭期間,革命紀念館遭到很大破壞,館內陳設損失殆盡。新中國成立后,改名松風閣,由建國初期的陵園管理處處長高藝林題書“松風閣”制匾,懸于閣前檐下。目前,松風閣是游客購物休息的場所,樓上布置中山陵園抗戰(zhàn)史跡展覽。

  穿過松風閣,可以看到有一只石鼎,是當時的安徽省主席劉鎮(zhèn)華贈送的,鼎壁四周刻有“垂勛銘鼎”四字。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石塔,是公墓中軸線上的終點,它原名陣亡將士紀念塔,又稱靈谷塔,建于 1931年至1933年。塔基為直徑30.4米的大平臺,平面為八角形,外側圍以雕花石欄桿。塔的正面有石階,石階正中是一幅長5.8米、寬2.8米的白色花崗石雕“日照山河圖”。

  靈谷塔高 60米,九層八面,用鋼筋水泥和蘇州花崗石混合結構。底層直徑14米,頂層直徑9米,每層都以綠色琉璃瓦作披檐,外有走廊,圍以石欄,便于游人憑欄賞景。塔頂覆蓋綠色琉璃瓦,飛檐翹角,正中塔尖上豎有鍍金相輪,金光燦燦,炫人眼目。塔內正中有鋼筋水泥螺旋型扶梯,直上九層,共252級。這一造型美觀的九層塔的設計者是美國著名建筑師茂菲和中國建筑師董大酋。塔的內、外壁上刻有許多碑文。底層正門橫楣上有陵園管理處第一任處長高藝林所題“靈谷塔”三個金字,后門額刻有 30年代陵園園林組主任 傅煥光所書“有志竟成”四字,外壁四周是蔣介石題的“精忠報國”四字。塔內第二至四層壁上嵌有孫中山先生在北上時向黃埔軍校的告別辭,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草書,共 12塊碑。第五至八層壁上嵌有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的開學詞,國民黨元老吳敬恒篆書,共16塊。于右任和吳敬恒都是民國時期的四大書法家之一(另二人是譚延闿的楷書和胡漢民的隸書)。 第九層內外均無碑刻。 登上九層,極目四野,您是否找到了靈谷深松、濤聲依舊的感覺呢?

  游客朋友們,我們現在穿過茂密的桂花專類園,到達了一處比較幽雅寧靜的景點 --桂林石屋。它位于靈谷寺與中山陵之間的一個高阜上,這里古代就多桂樹,稱為桂嶺。1931年由廣州市政府捐款建造,四周種植桂花,故稱桂林石屋。石屋的主人是1932年至1943年連續(xù)多年擔任國民政府主席的國民黨元老林森。

  屋前有 170級石階,在石階東側地面有一裸露的巨石,上刻國民黨元老張靜江手書的“桂林石屋”四個大字。內容為:民國二十二年春廣州市政府建/桂林石屋/張人杰題。字體為行書,內描淺藍色。

  拾級而上,可以發(fā)現桂林石屋共有兩層,一層是正屋,一層是地下室。正屋中隔為陽臺、起居室、餐室、臥室、浴室、客舍、陽光室等七間。地下室為廚房及仆室。四周墻壁全部用青龍山條石、石板砌成。屋后筑有虎皮石砌明溝,以防山洪下瀉。

  林森身為國民政府主席,但生活比較簡樸,終身未娶。他在南京城內如意里 5號有一幢官邸,但他經常居住在陵園,自稱“鐘山陵戶”,經常在晨光中,穿一襲長袍馬褂,漫步山間。雖為國民政府主席,但平易近人,有時遇到平民百姓,隨便攀談,不拘小節(jié)。

  抗戰(zhàn)期間,桂林石屋毀于戰(zhàn)火,僅剩殘垣斷壁。桂林石屋遺留的石螭首、望柱、碑額,原來自何處,至今仍是一個謎團。有人曾提出是不是明孝陵的,細細推究這種可能性并不大。其一,明孝陵是朱元璋皇帝的陵墓,作為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修建自己的別墅,是不大會用陵墓之物的;其二,據尺寸比較,現明孝陵的望柱要比桂林石屋的小些,做法也不太一致。有關專家分析,不排除它們原是明故宮之物的可能。

  目前,桂林石屋是陵園內唯一一處遭日寇戰(zhàn)火摧毀尚未修復的紀念性建筑,游人至此,感悟歷史滄桑,同時陣陣桂花香氣撲面而來,無不流連往返。

  游客朋友們,我們現在到達的景點是寶公塔和三絕碑。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 寶公塔是梁代名僧寶志的墓塔,最初建在獨龍阜,明初建孝陵時遷至靈谷寺,原在松風閣后。建造陣亡將士公墓時,對這一古跡的處理頗感棘手,起初打算保留,并決定加以維修。但到 1934年6月,革命紀念館、紀念塔都已建成,建筑陣亡將士公墓籌備委員會再次研究時認為,寶公塔作為一個佛教建筑置于革命紀念館與紀念塔之間,畢竟不相宜,決定拆去。同年11月拆除寶公塔,拆卸下的石條即用來鋪設了一條直達紀念塔的走道。寶公塔拆除后,1935年5月把寶志遷葬于紀念館西側今天的塔址,1981年進行了重修。

  寶志又稱志公,是南北朝時期的宋朝人。是一個被神化了的和尚,宋元嘉十三年( 436年),他生于建康東陽(今南京市棲霞區(qū)東陽鎮(zhèn))一株古樹的鷹巢中,一位朱姓婦女去井邊汲水,聽見樹上小兒的啼哭聲,就取下帶回去撫養(yǎng),所以后人傳說寶志生有一雙鷹爪般的手,如李白就稱他是“錦蒙鳥爪,獨行絕侶”。

  寶志7歲出家到道林寺當和尚,成年后,顯出靈跡,常赤足行于街市,手持一錫杖,杖頭掛刀、尺、拂之類,好為人預卜未來征兆。據說他杖頭所掛的刀、尺、拂,就是用諧音的暗示,預言未來的三個朝代,刀切削整齊,預言齊朝;尺用于丈量,預言梁朝;拂可撣塵,預言陳朝。因此,后來南宋的抗金大臣李綱稱贊他:“寶公真至人,鳥爪金色身,杖攜刀尺拂,語隱齊梁陳?!?/p>

  寶公塔前嵌有一塊黑色的石碑,叫做三絕碑。碑上刻有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繪寶志像、大詩人李白所作的像贊,由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書寫。由于屢經劫難,現碑文已難以辨認。

  經過茂密的桂花叢林,我們現在來到了志公殿。 志公殿為三間,青磚青瓦,建于 1934年,殿內供奉寶志像,所以也稱像堂。近年來,志公殿經過多次維修,現為工藝品銷售部。志公殿前的地上有一塊叉形鑄鐵,名“飛來剪”,又名“雙鐵鎮(zhèn)”。明初建靈谷寺,飛來剪是用來舉重提物的工具,古人利用杠桿原理,以飛來剪作為杠桿的一端,將建筑材料提舉到所需的地方。

  我們現在來到了靈谷寺。就是前面介紹過的清代同治年間所修的龍神廟。廟前大照壁上書有“普濟圣師應化真身道場”和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字樣,廟門門楣上“靈谷寺”三字為于右任所書。寺內依次分布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等建筑,與傳統(tǒng)寺廟布局相似。值得一提的是寺廟東院的玄奘法師紀念堂,供奉有玄奘大師頂骨舍利,是我國佛教界的至寶。

  此外,在靈谷寺東側還有八功德水、“靈谷深松”碑、鄧演達墓、譚延闿墓等勝跡和名人墓葬, 構成了鐘山景色最佳處之一。

  譚延闿,字組庵,湖南茶陵人, 1880年出生于杭州一個大官僚家庭。其父譚鐘麟當時是浙江巡撫,譚延闿本人也是清朝光緒年間進士出身,還做過清朝翰林院編修,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擔任湖南咨議局議長。譚延闿為人圓滑,善于審時度勢。辛亥革命后,他曾三次督湘,還鼓吹“聯省自治”,但終因北洋軍閥所不容,而屢遭挫折。后來,他轉而依附反對北洋軍閥的孫中山。1928年2月任國民政府主席,同年8月改任行政院院長。譚延闿一生可以說是官運亨通了,但他卻偏偏壽命不長,1930年9月22日,因突患腦溢血去世,時年51歲。

  譚延闿有“藥中甘草”的稱譽,接人待物非常謙恭圓滑,喜怒不形于色。他的特點是深諳中庸之道,善于協(xié)調各方關系,因此各方政治力量都認可他。他對美食非常講究,曾自制食譜,精美奢華。他還是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中山陵碑亭上的題刻就是他所書寫的。

  譚延闿去世當天,國民政府即令財政部撥發(fā)治喪費 1萬元,派宋子文等負責治喪,隨后,國民政府又明令為他舉行國葬,設立“譚故院長國葬典禮辦事處”,負責安葬的具體事宜。譚延闿墓自 1931年9月動工,1933年夏落成,由我國著名建筑師楊廷寶、關頌聲、朱彬等人設計。譚墓的設計,一反通常陵墓中軸對稱的常規(guī),借原有山水地勢,倚山構筑曲折幽深的墓道,并布置具有江南園林風味的墓園,因而不落俗套,具有獨特的風格。在中山陵園眾多享受國葬禮遇的名人墓葬中,他的墓葬是最有特色的。

  譚延闿墓的起點是八功德水龍池和“靈谷深松”碑。八功德水是鐘山古代的一處勝跡, 古書記載,此水具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凈、七不饐、八除疴”等八種功效,所以稱為八功德水。建譚墓時,為了保留這一名勝,特在池邊加筑了石欄,池中鑲龍頭兩只,并疏通泉源,使池中終年不竭。

  八功德水龍池正北路邊是一座“靈谷深松”碑。這座碑原是譚延闿的墓碑,碑上原來刻的字是“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前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譚公延闿之墓”,碑的右上角刻一行小字“中華民國二十年九月四日”,左下角署“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敬獻”。碑帽上有一枚紅色的石印“榮典之璽”,印的上方是國民黨的青天白日黨徽,印下是“國葬之碑”四字。解放后,碑上的文字全部磨平,由當時的陵園管理處處長高藝林大書“靈谷深松”四字于碑上。墓碑之下有龜趺座,四周圍有石欄。碑后有一座南湖石制的牌坊,其后是墓道。

  墓道分為兩段,第一段墓道長約 350米,把我們引導到廣場處?,F在我們看到的這座高5米的漢白玉石碑,原來刻有譚延闿生平,現已無字。左側是一座三間漢白玉石牌坊。牌坊柱上原有一副楹聯:“風翙(hui)鷹揚一代羽儀尊上國,龍蟠虎踞千秋陵墓傍中山。”右側坡上原是國葬命令碑,現在,這些石碑及石柱上都己沒有字跡了。

  因為譚延闿是國葬,所以他的墓用材都很考究,如廣場上的牌坊、大石碑等,用的是北京圓明園的遺物。

  越過牌坊,拾級而上,便是第二段墓道。這段墓道全部是水泥路面,蜿蜒而上,長 200多米。墓道左側有一座宮殿式的祭堂。祭堂平面為長方形,全部用鋼筋水泥及花崗石構筑,梁、柱、藻井均飾以彩繪,頂為歇山式,覆蓋綠色琉璃瓦。祭堂內正中原有一座漢白玉石屏,屏前有譚延闿遺像一幅,還有一張漢白玉供桌,祭堂內陳設有各方所贈玉器、瓷器、銅器等紀念品。祭堂的門窗原來是木格雕花鏤空的,制作十分考究,現已改為鋼窗。祭堂外當時還有銅香爐及銅鹿、銅鶴各一尊??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譚墓祭堂內外的這些豪華陳設都不翼而飛了?,F在內部陳列有介紹靈谷景區(qū)的歷史圖片。

  在祭堂的西側,我們可以看到一座鋼筋水泥澆筑的房屋框架,這是當年湖南省政府動工建筑的待祭堂,為當年要人們祭掃時的休息場所。當時,浙江省政府捐款在譚延闿墓廣場東側建造一座墓園。譚延闿祖籍湖南,而且曾三度督湘,湖南省政府也不能不有所表示。 1937年5月,湖南省政府捐款建造這座待祭堂,不料開工才一個多月,抗日戰(zhàn)爭就爆發(fā)了,這座待祭堂只造起框架,工程就被迫中止。八年后抗戰(zhàn)勝利,但湖南省政府早已將這一工程置諸腦后,直到今天,這座待祭堂也只留下一個框架。

  祭堂東側,有一座用漢白玉石砌筑的牡丹花臺,也是北京圓明園的遺物。

  游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了譚延闿墓的墓地,眼前頓時豁然開朗,不得不贊嘆這里的確是一塊風水寶地。在正前方有一座花崗石砌的橢圓形蓮花池,內植睡蓮。草坪兩側對稱布置漢白玉華表、石獅、花盆等,造型精美,都是圓明園的遺物。穿過草坪,為水泥平臺。在平臺的階陛上鐫刻有九?;y。平臺正中即是墓包,墓高 3.5米,直徑9.5米。原墓包在十年動亂中被造反派用炸藥炸開,夷為平地。現在的墓是1981年國家撥款重建的,墓內葬有譚延闿的骨灰罐。

  墓前有一座精雕的漢白玉祭臺,原是北京圓明園的文物,相傳是法國進貢的。墓的東西兩側,各有一座方亭,供謁陵者休息。

  游客朋友們,現在我們參觀的景點就是譚延闿墓的墓園,是由當時的浙江省政府捐建的。沿著曲折跌落的小溪,首先進入眼簾的是“臨瀑閣”。此閣迎溪的一面臨水建臺,當年在小溪上建有鐵閘,雨季山洪下瀉,形成人工瀑布,故稱“臨瀑閣”。閣正面的楹柱上有一副對聯:“取長江水莫重泉,交集百端,虔欽翕受群流量;去中山陵不數里,相依終古,仍系彌綸六合心?!贝寺摵饽耸菍ψT延闿人品的頌揚。譚為人圓滑,善于見風使舵,向來有“藥中甘草”之稱。在變幻莫測的政治風云中,譚應變周旋,左右逢源,從不得罪人,被譽為“宰相肚里好撐船”。故此聯贊他“仍系彌綸六合心”,即有包容天地萬物之肚量。因這副對聯用辭隱晦,“造反派”不解其意,誤以為是描寫風景的,故譚墓所有的楹聯俱毀,而此聯獨得幸存。整座墓園內筑有亭、臺、坊、閣等,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溶于綠樹濃蔭之中,更兼小橋流水,點綴其間,移步換景,美不勝收,頗有江南園林“咫尺山林”的情趣。

  由靈谷寺向東行不遠,還有一座肅穆幽靜的陵墓。這里埋葬著我國民主革命時期的杰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中國農工民主黨創(chuàng)始人鄧演達烈士。

  鄧演達 (1895 — 1931 年 ) ,字擇生,廣東省惠陽縣人,著名的國民黨左派領袖。 1931 年 11 月,被蔣介石下令秘密殺害,時年僅 36 歲。他的同學和好友、京滬衛(wèi)戍司令長官陳銘樞在鄧演達殉難附近的小營崗修墳立碑,由陳銘樞題碑文:“故友鄧擇生先生之墓?!?/p>

  1953年春,時任江蘇省副省長的季方提議,在紫金山南麓選擇墓址,遷葬鄧演達。最后決定以靈谷寺東側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第二公墓作為鄧演達墓的墓址。1957年11月29日是鄧演達烈士殉難二十六周年紀念日,中國農工民主黨及江蘇省各界人士為烈士舉行了安葬公祭典禮。

  鄧演達墓墓園宏偉寬敞,幽靜肅穆。墓道入口處為圓形花壇,墓前是一片開闊的綠草地,中間有十字形的水泥甬道將草坪對稱分割。甬道的盡頭,是一個水泥平臺,鄧演達的墓包就建在這個大平臺的中央。

  墓包為半球形,高 4.5米,直徑9.2米,水泥澆筑。墓前豎有一塊花崗石墓碑,高4.8米,寬1.2米,正面鐫刻“鄧演達烈士之墓”七個鎦金大字,上署“公元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下署“何香凝敬題”。墓碑的背面,刻有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撰寫的碑文,記述了鄧演達烈士的生平事跡。整座墓園異常莊嚴肅穆,環(huán)境十分幽靜。

  2019年5篇江蘇靈谷寺的導游詞(五)

  靈谷寺最初為南朝梁武帝為尊崇寶志禪師興建的“開善精舍”,位于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南麓,始建于南朝天監(jiān)十三年(514年),梁武帝為埋葬寶志和尚,在獨龍崗建開善精舍和志公塔。

  唐朝乾符年間改名為“寶公院”。

  宋開寶年間, 易名為開善道場。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題寺額為“太平興國禪寺”。

  元朝及明朝初年時被稱作“蔣山寺”。

  明太祖朱元璋選定此處修建自己的陵墓明孝陵,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將原寺移到靈谷寺現址,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嶺”之間的一片谷地,可謂山有靈氣,谷有合水,故而命名為“靈谷禪寺”。用磚石砌成的無量殿(又稱無梁殿),安置無量壽仏本尊,靈谷寺的寺匾額是朱元璋所賜,并敕封寺名“靈谷禪寺”。當時靈谷寺規(guī)模很大,占地500余畝。還有靈谷塔和三絕碑等勝境;玄奘紀念堂中供奉玄奘法師坐像,像前的玄奘法師頂骨紀念塔中有玄奘頂骨舍利。

  清朝初年,遭受冰火打擊,但次年很快地就復興了,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南巡時,臨幸鐘山,御賜“靈谷禪林”匾額,并書“天香飄廣殿,山氣宿空廓”對聯賜寺。 雖接待過康熙帝與乾隆帝在這里逗留。但是,建筑大多毀于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清軍與太平軍的兵火,雖然同治年間寺院在曾國藩等人得以重建,規(guī)模已大不如明代靈谷寺的威容盛況。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在靈谷寺原址建設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原靈谷寺則遷至東側同治六年所建的龍神廟。四方墻壁設置了110座石碑,刻有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名單。

37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