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詩詞教學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王維的典型的送別詩,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恕端驮拱参鳌吩娫~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送元二使安西》詩詞教學反思篇1
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guī)模的一系,很多詩人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盡雕飾,以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fā)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而根據(jù)此詩譜成的古曲《陽關三疊》,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傳至今。明代李東陽評論此詩說:“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懷著這份對“渭城”的向往,這份對“陽關”的憧憬,我和孩子們相攜走近了她,進行了穿越時空的“對話”。
我在教學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時,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下面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1、引導學生借助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走近作者,理解詩題。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談到了相關的內(nèi)容。如,對王維了解了哪些?“元二”:姓元,在家里排行老二,朋友睨稱他元二。
2、一改以往的逐句講解和整體串講的方法,讓學生在老師深情的誦讀聲和《陽關三疊》的旋律中想象詩中的那些畫面。學生你說一個,他說一個,組成了完整的詩歌畫面。雖說打亂了詩句順序,但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詩句,從而感知詩的意境。
《送元二使安西》詩詞教學反思篇2
一堂課下來,給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點不足:
一、教學中的朗讀方式應多樣,多讓孩子嘗試。如教這首古詩時,先讓學生嘗試讀讀,學生的好奇心和表現(xiàn)欲望比老師大多了,這也是他們年齡的特點,再聽老師讀,語言的設計是“你們讀得比我小學時候好多了,想聽老師朗讀嗎”,這樣問,既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讓孩子明白“怎樣才能讀好古詩,不妨像老師學習一下”。教學水到渠成。像這樣多樣化的評價,才能啟迪學生讀書的欲望和思維方式,“原來生活中、學習中許許多多的問題也像朗讀評價一樣要運用多種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學中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一部分學困生的興趣沒有被很好地調(diào)動起來,使課堂成了部分學生展示的舞臺,今后應多給學困生表達的機會,激發(fā)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小組討論交流,沒有給足學生說的時間,小組合作有些走過場。另外,當學生讀不好時,要再給他機會和指導,讓他自信地坐下,這一點今后教學中也要注意
四、語文教學,只閱讀一些教育類書籍和雜志,面太窄了,視野太有限了,難于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變一下,結局就不同了。如歷史、地理、數(shù)學等等,比如教這首古詩,運用地理知識,能使學生有一個清晰的輪廓;運用數(shù)字,使學生心中知道實際距離竟這樣遙遠;運用歷史知識,把遠距離的事件拉近,再拉近,仿佛如剛剛發(fā)生的一樣。……因此,老師平日的閱讀應該廣博而宏富,對教語文是有益的。也就是平時我們常說的“要給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應有一桶水”也就是這個理。
《送元二使安西》詩詞教學反思篇3
合理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了解當時陽關以西、安西的狀況。處于河西走廊盡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nèi)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nèi)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nèi)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jīng)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從而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
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讓學生披文入境,再現(xiàn)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內(nèi)心世界,與詩人達到情感共鳴。在對“酒”的多元解讀后,教師情滿胸腔地采用了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更”這似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蘊涵的深摯情誼。于是每復讀一次,學生的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最后,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由于前面的鋪墊,感情朗讀自然會很到位。學生讀出詩人王維與朋友話別時的傷感和心境。
此外,我認為在教學中還有一些方面需要改進:
1、評價語過于單一。若能及時、多樣、合理的對學生的表現(xiàn)予以評價,則更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2、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作為教者,應該時時處處關注孩子的動作、語言甚至每一個眼神,及時調(diào)控課堂。
《送元二使安西》詩詞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 使至塞上教學反思
★ 贈汪倫的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