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鏈的教學反思
《愛之鏈》這篇課文并不是特別深奧難懂,通過喬依幫助老婦人,老婦人幫助喬依這兩件事情,說明愛是可以延續(xù),可以傳遞的,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藧壑溄虒W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愛之鏈教學反思篇1
語文就是語文,只不過更多地體現(xiàn)了一些人文精神而已。要知道,人文絕非語文一科能夠獨擋其任,誰能說數(shù)學、音樂、社會、科學、美術中沒有人文?因此,語文應當保持其固有的個性,它首先是作為一種語言存在的。對于小學生而言,語文學習就是理解、積累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練就扎實的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語文能力,濡養(yǎng)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思想、靈感,負載著人類文化內(nèi)涵的文章,潛移默化地接受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熏陶。這種浸潤人文精神的語文教育,才是語文學科性質(zhì)的完整體現(xiàn),才能實現(xiàn)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
總之,我們的語文教學既不能簡單否定語文訓練,片面強調(diào)“人文性”,又不能置“人文性”于不顧,一意孤行地抱住“工具性”不放。只有在夯實語文“工具性”的同時,科學合理地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才能全面實現(xiàn)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
愛之鏈教學反思篇2
反思自己的教學,讓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jié)描寫,關注文本中情節(jié)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涌。借助文本語言,發(fā)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臺。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xiàn)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矯枉過正,或許是歷史的必然。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nèi)ケ磉_,學生沒能從文本語言中汲取營養(yǎng),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nèi)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運用文本?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我和同行老師又陷入了沉思。
經(jīng)過慢慢的嘗試,我不得不坐下靜靜地思考:語文是什么?母語教育學什么?“感悟”中如何滲透語言文字的訓練?翻閱相關書籍,我認真思考: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蘊涵于工具性之中,沒有工具性就沒有人文性。人文是工具性的“精”,“氣”,“神”,沒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失卻了靈魂,成了毫無意義的“死工具”。小學作為母語的起始階段,應努力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進而感悟文字背后蘊藏的人文內(nèi)涵。
愛之鏈教學反思篇3
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會更美好。
雖說是六年級的孩子,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是在有些關鍵的地方,還是需要老師的引導。老師是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老師就應該站出來,及時地教給方法,及時地指引道路。
課文的主人公不僅僅是喬依,這也不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主要還是寫了兩個“幫助”的小故事,第二個片段則從事情本身入手,先找出具體寫喬依幫助老婦人的段落,再圍繞“讀了這一段,你感受深刻的是什么”來交流。第二個片段換了個角度,從“喬依幫助老婦人修車”這件事入手,引導學生交流感受。我覺得第二個片段的可取之處在于由“扶”到“放”,滲透方法。 通過學生的自學,讓學生完成填空練習,從而對課文內(nèi)容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老婦人幫助女店主,這是一種愛的接力,又形成了一個愛的鏈子。學生積極參與此次活動,都能抓住主要內(nèi)容完成練習,填得很好。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從女店主的這句話,可以體會到他們對生活的樂觀態(tài)度。但是,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有這樣的心態(tài),生活肯定會好起來的。也有的學生聯(lián)想到了其他人,如果每個人都付出自己的關愛,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此時,老師再點題: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喬依幫助了別人,其實就是幫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關愛,也必定會得到別人的關愛。每個人的愛都在傳遞,在延續(xù),這就是一根愛的鏈條,這就是一條——愛之鏈。這樣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愛之鏈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 愛之鏈教學反思
★ 愛之鏈反思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