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課例觀課報告范文
觀課的目的主要是通過觀課過程中觀課雙方(即觀課者、授課者)在某些事先預設的都關心的課題方面的研討、分析和相互交流,用以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水平。以下有三篇優(yōu)秀課例觀課報告可供參考:
1
《賣火柴的小女孩》觀課報告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話故事,發(fā)表于1846年。主要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歡樂,歡度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小女孩非常懷念奶奶,她臉上帶著微笑離去了。通過點燃火柴的美好幻想與她貧困的現(xiàn)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安徒生通過這個童話故事,表達了自己對窮苦人民悲慘生活的深刻同情,和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老師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品讀并理解課文,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一、導入新課,渲染氣氛
老師的一步步引導,讓我們走進安徒生的故事情節(jié)中,并且深受感動。原來一節(jié)語文課是可以上得如此感人,令人深深地陶醉在其中。該課的設計完全不是走老路由老師來設計問題引領學生回答,逐段分析課文。老師引領學生找自己喜歡的語句反復讀,同時也讓學生說說體會來理解課文。學生們把文章讀得也很感人,在輕柔而又略帶悲傷的輕讀書聲中,學生把小女孩的渴望溫暖,渴望幸福的迫切心情讀了出來,聽后我非常感動。
二、以讀為本,感悟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語文的述程;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老師在教學中起到引導作用,在引導學生初讀文本時,首先讓學生讀課文,熟悉文本后,讓學生有目的地去自讀自悟。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個人的獨特體驗,根據(jù)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來指導朗讀。教學中,老師采用讓學生感情朗讀、抓重點詞等多種形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達到了以讀代講,以讀悟情的目的,真正做到“以讀為本”。
三、寫話訓練,升華情感
老師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從讀中去感悟小女孩的悲慘遭遇,以及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和對窮苦人民的深刻同情。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像將自己的話寫下來,并找不同的學生分段朗讀。這樣學生就化書本知識為自己語言,學以致用。這一寫話練習,發(fā)散性了學生思維,他們深入理解了課文,課文的中心也從而得到了升華。另一方面,通過虛擬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課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發(fā)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四、巧設作業(yè),培養(yǎng)興趣
在作業(yè)設計中,老師利用學生學習這則童話故事的激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安徒生童話故事的興趣,激發(fā)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不足之處:課外拓展略顯不足。整堂課都采用以讀代講的形式,沒有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分組討論以及學生互評,不利于學生合作能力的發(fā)展。如果老師再放手一點,讓學生自己探索,效果也許會更好。
總之,我認為老師這節(jié)課上得還挺成功的,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精神,使老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相得益彰,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讓我收獲頗多。
2
《荷花》觀課報告
一堂課的好壞,既要看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能力,更要看學生在這節(jié)課上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根據(jù)陳毅老師這堂課上的學生活動情況我作以下簡單分析。
(一)結論
1、部分學生缺少機會參與課堂活動
課堂活動力求全體學生參加,這堂課上的情況是大部分口頭表達能力較強、學習較好的學生發(fā)言機會較多,能多次回答問題,多次操練;仍有一部分學生缺少參與機會。
2、學生活動的形式還不夠多
課堂活動中絕大多數(shù)活動是個人和一對一的形式,學生相互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比較少,全體學生是否能在語言環(huán)境中充分運用所學知識表現(xiàn)得不夠明顯。
(二)建議
1、增加學生相互合作和交流的機會。
如:一個學生在朗讀完后,是否不要簡單的方式?jīng)Q定誰讀的好,在評價學生朗讀時最好能讓孩子們說一說你喜歡哪個同學的朗讀,欣賞他什么?這樣同學間不僅學會了去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還能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別人,去贊揚鼓勵別人,而且自身在學習過程中也受到鼓舞,進一步增加了學習的欲望,更加對學習充滿了樂趣。在語文教學評價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改進評價的方式方法,教師要做到更準確,更恰當,更有效地去評價學生,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才能堅定學生學習信心,使學生語文素養(yǎng)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如:在經(jīng)典誦讀之后可以加入這樣一個小組合作,共同探究
師:說的真棒!書上哪些地方寫出了荷花的美呢?下面請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小組合作學習,把你們覺得荷花美的句子畫下來。再讀一讀,讀出荷花的美。(學生組內自讀課文,勾畫出荷花美的句子,練習朗讀)
師:作者為什么能寫出這么美的荷花呢?
指導回答因為作者仔細觀察,并發(fā)揮了想象。
師:那作者是怎樣觀察和表達的?我們再來讀讀課文。先讀讀第二段,邊讀邊體會哪些詞句用的特別好!想好了,可以和旁邊的同學互相說說。(課件出示第二段)
(學生讀課文,邊讀邊說,有的和旁邊的同學議論)
2、增加獎勵方式
“綜合獎勵” :1、直接獎勵個人貼紙。2、分組獎勵星星、蘋果、小花等,下課時候結算,多的一組為贏。3、對學生進行多元性評價。
“分層獎勵”法:同一個班級的學生由于智力、能力發(fā)展水平不一樣,學習基礎和家庭教育方式等也不盡相同,導致了他們發(fā)展速度的參差不齊,個體間的差異很大。“分層獎勵”就是針對學生這種個體間的差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增強自身競爭力的基礎之上提高競爭意識,循序漸進地進行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突破,以達到對目標的實現(xiàn)。讓其身心健康、和諧的發(fā)展。
課堂觀察之課堂評價有效性分析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教學評價則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課堂教學有效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常常聽到“給他掌聲”、“棒棒棒,你真棒!”、“你讀得很好”、“你讀得真有感情”,這種帶有單一性、單向性、模糊性特點的課堂評價語言。久而久之,學生聽后毫無感覺,評價亦失去原本應有的激勵效用。因此,有效的課堂教學離不開精彩的評價,而精彩的評價源于教師對學生的關注,源于教學情景的創(chuàng)設,源于教學細節(jié)的捕捉,源于教師的教學智慧。
一、關注情感,激發(fā)興趣
積極的情感能使課堂教學充滿人文魅力,并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個好教師,應該在教學中把握好評價的時機,給學生適時適當?shù)墓膭?、表揚及贊許,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例如,上課伊始,陳老師請同學誦讀荷花的對聯(lián),并分別給予了“既清楚,又有感情”“真流利”、等評價,讓學生如沐春風,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整堂課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二、具體明確,切中主題
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切中要害,不能含糊其詞。當學生說出“白荷花從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時,李老師提問怎樣長才是“冒”,學生回答“鉆,”為什么不用其他的詞來代替呢?老師總結評價說“荷花要長得快!”評價語言切中主題,具體明確。
三、承上啟下,引導探究
一句好的評價語,應該是在激勵學生的同時,能進一步打開他們的思路,激發(fā)他們深入探究的欲望。由荷花的美的教學引入對荷葉的美的教學;“聞著撲鼻的香味,看著那千姿百態(tài)的荷花,欣賞著美不勝收的畫卷,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了…..” 李老師一邊小結評價一邊將學生帶入到下文。這些評價在整個教學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與此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繼續(xù)探索課文的欲望。
建議:
老師評價語,評價有些籠統(tǒng),沒有針對性,學生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好在哪里。老師的評語更要有針對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當學生說不清楚的時候,可以用這樣的評價語試試“老師知道你心里已經(jīng)明白了,但是嘴里說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轉述出來,然后請你再說一遍,好嗎?”
綜上所述,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雖著墨不多,卻是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教師在課堂中的評價,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那么,就讓我們精心地設計好這“三言兩語”,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切實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
3
《伯牙絕弦》觀課報告
《伯牙絕弦》是一篇短小、深奧的文言文,經(jīng)欒老師的真情演繹,撥響了聽課老師和學生們的心弦,讓我們?yōu)橹鸷?、惋惜、悲嘆。我們仿佛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離去喟然長嘆、悲切傷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難求的那種渴望、失落的心境……欒老師的課,之所以給我們留下這么深的印象,我覺得與教師對文本的挖掘、領悟得深入、透徹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師巧設情境,精心構建教程的結果。
一、目標明確,以讀貫穿全文
首先在知識目標中欒老師準確地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包括
了讀古文的方法。在教學中每一項教學目標都落實的很扎實、到位。在這里舉兩個教學片段。如:讀古文先讓學生自己嘗試斷句,然后加以點撥,并多次找學生讀,從引導學生先讀好一句話再到讀好一段話,減緩了學習的坡度。然后,讓學生運用所學方法讀通課文。從而對正確讀好古文這一知識點進行反復強化,而且將這一知識點貫穿全文。
二、初讀課文——多元化
文言文難讀,特別是小學生。于是,老師在讀上下了狠功夫,從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得節(jié)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讀,引讀,配樂讀等。每次的朗讀并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提升。而這樣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都由一條“情感”主線緊緊地牽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脈”──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氣地品味語言的情思,在不經(jīng)意間,老師和學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來了。
三、精讀課文——品意境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是一場人生的悲劇,是一個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嘆息,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教學重點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lián)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欒老師主要抓住重點句“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體會知己含義,為了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整堂課引領著學生如同暢飲著一杯醇香的酒,品味著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間,去品讀,去感悟。如,讓學生想象: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通過想象說話,再一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這一品味,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再如,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這一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對伯牙琴聲的喜愛,以及他們之間的情誼。“善哉”之聲自內心由衷地發(fā)出,一次又一次,不絕于耳。在此基礎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
四、課外拓展——掀高潮
教者善于抓住“知音”這一重點,拓展開去,在自然中使學生感悟人物之情感。且看課文之讀,有初讀、再讀,在讀中指導讀,在讀中初步領悟情感。再看關于“知音”之重點,緊扣“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邊讀邊指導邊釋義,聽之相當?shù)淖匀欢H切。更難能可貴的是,教者從“高山流水”拓展開去,指導學生用楊柳依依、清風徐徐等詞,使學生真正明白“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在教師聲情并茂的敘述中,古今結合,學生寫出了伯牙對子期綿綿不絕的情義。在《高山流水》的音樂聲中達到了高潮。要說建議個人認為就是“兮”字的朗讀,這是難點,是學生易犯錯的地方,但老師沒抓住,是不是應該在范讀基礎上讓學生體會老師是怎么讀的,然后老師引導為了突出感情,要拖長音,放慢速度。這樣學生就知道怎么去讀了。
五、指導到位,方法恰到好處。
對于知識的學習,特別是學習方法的指導,老師進行了必要的總結和提升。比如,學生利用課下注釋理解了字詞的意思,教師進行肯定和總結“結合注釋來理解是學習古文的好方法”;指導朗讀句子時,教師總結“讀古文的時候明白了句子的意思就能準確停頓,讀好古文”;在進行古文寫法的教學時,教師適時總結“同樣的內涵可以有不同的表達”類似的歸納和總結,使得學生對所學知識以及學習方法都有了更明確的認識。
通過《伯牙絕弦》課例打磨,讓我認識到:只有認真鉆研教材,基于課程要求、年段要求、學生特點、文本特點制定出可操作、可檢測的學習目標;教學中,注意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運用朗讀、品味、研讀等方法,落實教學目標。但是每一節(jié)課的訓練應有所側重,不要面面俱到,確立本節(jié)課的訓練點,才能更好的落實既定的學習目標。